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猛将 >

第37章

猛将-第37章

小说: 猛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幕一降临,战斗就开始了。6连的全部机枪轮番扫射,子弹像下雨似的倾泻在敌阵地上。l排长带着30多个勇士,在密集火力掩护下,悄悄地运动到桥边隐蔽起来,待命冲锋。可是狡猾的敌人在6连射击时,躲在工事内不还手,当战士们开始向桥头冲锋时,他们跳了出来,拼命投手榴弹,疯狂反击。因为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6连几次冲锋都没成功,而且还伤亡十多人。
  “打!不让兔崽子抬头!”胡炳云见冲不上去,红着眼睛,命令机枪手狠命地射击。机枪喷射出的火舌映红了半个天,子弹打得阵地上的岩石直冒火星,但仍压不住敌人的火力。敌人的手榴弹不停地在6连突击道路上爆炸,进攻十分困难。双方在桥头较量着,时间一分分过去。这时,红军大部队正逼近腊子口,毛主席和军团长林彪一次又一次派人前来“了解情况”,问突击班现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这一催,胡炳云和杨连长说:“这战法还得研究一下。”两人重新调整了火力,组织突击队,再次向敌人发起猛攻,可是连攻了几次,还是无法接近桥头。这是因为敌人占据的地形太有利了,他们居高临下,一扔手榴弹,就掉在地上乱转,结果,炸裂的弹片和未炸开的在桥头50公尺的崖路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有的地方已经成了堆。6连只要一靠近,手榴弹就如暴雨般下落,这样怎么过得去?结果,激战到半夜,6连连续冲锋10多次,均未奏效。

3。 “中央红军就是造人才的地方!”(5)
夜间两点多钟,他们只好撤下来休息,准备重新组织进攻。
  炊事员用在离腊子口15里处缴获来的敌人的面粉,做了一顿好饭,可战士们一口也吃不下。四周黑乎乎地,不见一点光亮,只有河水翻起的浪花闪烁着白光。在黑暗里,胡炳云听到几个战士在低声谈论:
  “敌人对崖路封锁得太严啦!”
  “我看单凭正面猛冲怕不行!”
  战士们的话提醒了胡炳云,他立即和团总支书记罗华生商议了一下,决定召开党、团员大会,组织敢死队,以少数兵力,接二连三向敌人轮番进攻,疲劳和消耗敌人,伺机夺桥。他们从报名的人中挑选了15名最坚强、最勇敢的党、团员,组织了3个突击小组。每个敢死队员,都身挂手榴弹,背插大刀。突击时分两路:一路顺河岸的崖壁前进,准备摸到桥肚底下,攀着桥柱运动到彼岸;另一路分两个组,先运动到桥边,等第一组打响后,另一组再射击,两面夹攻,消灭桥上的敌人,夺取木桥。
  深夜,河水的吼叫声更加震耳。敌人大概以为6连攻了一天加半个夜晚,再也无能为力了,都“累”得缩到碉堡和工事里打盹去了。正在这时,敢死队员们攀着崖壁上横生的小树,一脚实一脚虚,一步步地向前挪动。浪花溅湿了他们的裤子,汗水浸透了上衣,崖壁上带刺的野草扎破了手和脸。这一切,他们全不理会,一个跟着一个,盯着对方围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悄悄地向桥下摸去。离桥不远时,“咔嚓”,一声,一个战士不小心攀断了一棵小树。众人立刻停了下来,准备还击。可等了一阵,却并不见敌人的动静,原来是河水的激流声淹没了刚才的响声。勇士们继续往前摸去。第一组的勇士们伸手抓住了桥肚底下的横木,一手倒一手地往对岸运动。忽然,“扑通”一声,一个战士失手掉到河里去了。这时敌人发觉了,机枪、手榴弹朝桥底下乱射乱扔,直炸得河水“扑扑通通”直响。行动已经暴露,无法继续前进了,4个战士只得摸到一块岩石下,暂时隐伏下来,待机行动。
  胡炳云听见枪声,立即带领1排的10个战士,趁敌人只顾朝桥下射击的机会,冲到桥边,先向敌人扔过去一排手榴弹,接着冲进了敌人筑在桥头的立射工事。敌人哪里堤防胡炳云会来这一手?,顿时慌了手脚,乱作一团,“杀”向了桥头。这时原先隐伏桥下的战士也突然从岩石下钻了出来,拔出大刀,翻上桥面,喊着冲杀声跟敌人肉搏起来。在短兵相接中,1排长抡起大刀,如同武术家练武一般在敌群中挥舞。突然,他被一颗流弹击中了,踉跄了一下,又站定脚跟,大声呼叫:“冲呀!敌人已经支持不住了!”
  1排长的负伤大大地激怒了众人,多把大刀在敌群中左砍右杀,不一会功夫,敌人就招架不住了。在向腊子口冲锋时,胡炳云的两条腿都被敌手榴弹片炸伤了,因战斗异常激烈,他只是让卫生员用盐水洗了一下伤口,左腿上的弹片扎的浅,卫生员用钳子夹了出来,而右腿肚上的一块弹片由于扎的比较深,没法取出来,于是就先止住了血,简单地包扎了一下,然后又去与敌人拼杀了……
  正当他们拼杀得异常激烈的时候,突然从敌人的后方上升起了一颗红色信号弹。这是1、2连向敌侧后迂回成功的信号。接着,又有3颗红色信号弹从背后升起来。
  这是发起总攻的信号。信号弹还没熄灭,冲锋号、轻重机枪,迫击炮和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一起响了起来。正在与敌人拼杀的勇士们,立刻勇气倍增,大刀挥舞得更欢。被杀得昏头转向的敌人见背后也“打”起来了,周围的枪炮又连天响,几个人带头一喊:“被红军四面包围啦!”结果,全摔下枪仓皇逃命。
  这时天已拂晓,敌兵如同丧家之犬,一群群没命地向后跑,沿路丢枪丢子弹不计其数。6连战士紧追不舍,越追越有劲,一直追杀到敌人的营房、仓库,占领了腊子口的纵深阵地。不一会儿,1、2连也从山上绕道过来与6连会合了。大家带着胜利的欢笑,大声呼喊:
  “天险腊子口被我们砸开了!”
  正当战士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胡炳云忽然感到两腿钻心般的疼痛,低头一看,两条腿上的绑带和裤脚已被鲜血染红了。原来他的伤口起反应了。
  腊子口一战,打出了红军的威风,也显示了红6连敢打硬仗、恶仗,敢啃硬骨头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一仗,也是胡炳云戎马生涯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他和6连在拿下腊子口战斗后,杨成武说:“6连是个好连,打仗真猛。”
  

4。罗华生借骡子
过了腊子口后,红军到达了哈达铺,在此红1军团改编、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4团改为4大队,全团缩编为4个连,6连改为第3连,原营长张仁初提升为副大队长,原副营长魏大全任3连连长,胡炳云任3连指导员。
  出了哈达铺后,部队连续急行军,向着陕北进发,3天走了200多里。由于长途行军,胡炳云在腊子口受的腿伤复发,先是伤口红肿疼痛,继而感染发炎,接着身体高烧不退,开始他还能在战士们的搀扶下跟着连队一起走,渐渐,就走不动了。
  这时,蒋介石的手下大将胡宗南率部跟红军屁股后使劲地“撵”,追得很急,红军每天都是急行军,而胡炳云要么由人搀扶,要么被背着走,心中十分着急。渐渐,他由前卫变成了后卫,跟在连队后面走,接着又成了连“后卫的后卫”,尽管通信员扶着他使劲地“撵”,还是由连后卫成了营后卫,渐渐,营后卫都跟不上,由营后卫成了团后卫,没多久,他们连团后卫也“撵”不上了……恰好这时团收容队长王辉球路过,见着了他们一拐一拐拼命赶,脑门上流着汗,说:“不要着急赶连队了,就跟着我们收容队一起走吧。”
  没办法,胡炳云只好跟着收容队走。可到了下午,情况越发危急,后面的追兵离他们只有两三里地了。这时3连连长魏大全带领连队走在前面,听说后面情况危急,立即派一个班战士跑回来“接”指导员。最后,他们在收容队的伤病员队伍中才找到指导员,班长一见,说:“指导员走不动了,抬走!”
  “没东西抬的呀!”
  “背走!”
  小班长一声令下,一个战士立即把枪一放,背上胡炳云就跑。随即,其他战士找来了两根棍子,众人边跑边把绑腿带解下来,再缠在棍子上,做成一个简易的担架,尔后把胡炳云扶到担架上,他一躺下,一个班就轮流抬着他往前飞跑,这样他们才脱离了危险。
  晚上宿营后,大队长从王辉球那得知胡炳云的伤情,十分关心,派团总支书记罗华生和团部医生李智广看望。李医生检查了他的伤口,说:
  “弹片在腿内未取出来,伤口里已发炎化脓,破伤风了。”
  “不要紧吧?”罗华生问道。
  “不及时采取措施,就有生命危险。”
  李医生这么一说,胡炳云才知道自己腿伤这么严重,有危及生命的可能了。罗华生用征询意见的口气说:
  “敌兵跟在屁股后面撵,每天都是急行军,你的伤势这么重,是不是留下来在老乡家养伤,伤好后再想办法找部队?”
  听了罗华生的话后,胡炳云问李医生:
  “我的伤还有办法治吗?”
  他说:“还可以想办法。”
  胡炳云于是对罗华生说:“我历经艰辛才当了红军,如今又是毛主席亲自率领我们奔赴陕甘根据地,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决不离开红军,就是死,也要死在北上抗日的路上。”
  罗华生见他决心如此坚决,就和李智广商议了一下,说:
  “那好吧,你不愿留下来养伤,那就边治疗边随部队行动吧。”
  李医生立即打开药箱,为他清洗和处理伤口。此时药品奇缺,李智广虽是团卫生队的副队长,主要是为团首长治疗,但身上背着的药包里常常也只有一点酒精、苏打水,有时可能有一些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云南白药。谁负了伤就往伤口上撒一点,然后用绷带扎起来。幸运的是,这次他的药箱里还有两支治疗破伤风的针剂,这仅有的两支针剂是专门留给团首长备用的。为了救胡炳云的命,他破例为他注射了一支。打完针后,他用刀片把胡炳云的伤口割开,脓水立即从里面流了出来,他再用钳子伸进去把弹片夹了出来,用盐水清洗后就拿纱布包好了。
  由于没麻醉剂和止疼片,尽管李医生动作也很麻利,但还是疼得胡炳云浑身冒汗。
  李医生把胡炳云的伤口处理好后,罗华生也放心一些了。临走时,他对胡炳云说:
  “今晚好好休息,弹片取出来了,针打了,你的伤会慢慢好的,但明早部队又要出发了,你这个样子怎么能自己走呢。我有头骡子,干脆送给你骑吧。”
  “你的骡子就是不骑,也要拖行李呀!”胡炳云说。
  “我的行李也一起送给你,我跟着部队走。等你伤好后,再把骡子还给我。”
  结果,他一回去,就叫马夫把行李和骡子一起给胡炳云送过来。
  为了便于对伤口及时检查和治疗,李智广又让胡炳云转到团卫生队来住。于是,胡炳云就骑着罗华生借给他的骡子,跟随大队人马一起往前走。
  这样,他骑着骡子走了4天,伤口才慢慢好起来。后来,胡炳云说:“打了六七年的仗,才负次伤,没想到它害我差点被丢在路上,幸亏罗华生借我匹骡子,救了一命!”
  

5。杨成武慧眼识才,胡炳云降级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在套潼稍作休整时,大队政委杨成武得知胡炳云伤口己愈的消息后,特地来了看望他,一见面就说:“炳云,前段时间你腿上有伤,行动不太方便,有仗打不上,憋坏了吧?”
  “可不是嘛!看着我们大队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我是既高兴又着急呀。”
  “着什么急?仗有你打的。”杨政委说。
  “那好呵,政委你看,我这伤可是完全好了,又可以上战场了。有什么艰巨任务,就交给我们连吧,保证完成任务。”
  杨成武看着胡炳云,说:“你呀,是个打仗的料子,就改行做军事工作吧。我看,你最适合的,还是做军事工作。”
  胡炳云说:“政委,我在家是个穷孩子,出来当兵时啥也没有,参加革命后入了党,还当了干部。我服从党的安排,只要党认为我能干好什么,那我就干什么,无论干什么都行。”
  杨成武说:“我们红军的军事干部、政治干部,都是党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要会做政治工作,政治干部也要会打仗。我们大队领导研究,决定你由政工干部改行做军事工作,到4连当副连长。”
  “行!我一定当好副连长。”
  杨成武见他回答得这么干脆,说:“那好吧,你回3连把工作交接一下,就去4连报到。”
  第2天,胡炳云就到4连当了副连长。
  若干年之后,胡炳云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战将,三野司令员陈毅说:“杨成武还不简单,胡炳云做了这么多年政治干部,他却叫他转了行,没想到他这转行还真转得对。杨成武发掘了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