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猛将 >

第32章

猛将-第32章

小说: 猛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公室有什么意见,及时向首长提出,领导批准我们去办,结果出了差错由我负责;如领导不采纳,或者修改错了,出了问题由领导负责;凡办公室职权范围内的事我有权决定,有权当家。”
  这三条要求是一般人难以启口的,但陈右铭担心周希汉对科研、设计、生产不熟悉,对核潜艇研制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不了解,到时犯主观片面、瞎指挥的毛病,使人无所适从。因此,先来了个“把丑话说在前头”。
  这三条要求是一般领导难以接受的,但出乎意料,周希汉副司令员不仅接受了,还诚恳地说:
  “今后不管谁出的主意,只要是我拍的板,我都负责,决不推给别人。你放心大胆地工作,有了问题及时提出来,我一定认真对待,及时处理。”
  (13)
  在晚年,周希汉和秘书一次谈起了他当年指挥的郏县之战,他说:
  “挺进中原,这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决策,这是战役问题。伟大的战略决策得有人去具体实现,要么刘邓,要么陈赓。庸才不行,庸才实现不了。刘邓、陈赓他们的战略意图也得有人去实现:那就是我们这些人。郏县打不下来,我是庸才。”
  “我这一仗拿不下来,陈赓兵团有可能在豫西站不住脚、我们站不住,刘邓在大别山也可能站不住,这盘棋便全输了。这一仗当然是很重要、很关键的;我拿下来了,我有本事。可我是怎么拿下来的?那不是古代骑马出征,我拍马舞刀力斩敌将,不是那么回事嘛!29团拿不下东门,我全部的指挥计划都得落空。东门是两层,炸药只炸开了一层;卫小堂他们那个连不冲进高庙跟敌人拼刺刀,高庙是拿不下来的。那是关键中的关键。”
  他看看秘书,慢慢地说道:“当然,反过来也一样。你不能夸大某一个战士牺牲的作用,说他的牺牲奠定了中原的胜局。兵是兵,将是将,帅是帅。光杆司令打不了仗,一群兵也打不了仗。你是兵,不能说成将,是将不能说成帅。”
   txt小说上传分享

14。当了一年军长(10军),卷走一个师
1951年8月,周希汉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北上赴朝参战。
  消息一出,许多跟随周希汉多年的老部下要求一道赴朝,但经他本人和组织批准,跟随他赴朝参战的人员只有:蔡起生、陈贵根、张泉龙、王校计、吴文恒、丁宝林、李东琪、宋文庚、冯惠民,还有魏科长、贾参谋、李医生、警卫员和一位随军记者及宁文龙等15人。宁文龙因故在昆明去世,没能一同北上。结果,周希汉的夫人周瑾及3个孩子一同北上。
  年底,周希汉调任第10军军长,随从人员随他到10军军部所在地——河北省昌黎县,正式准备入朝作战。在待命期间,因为朝鲜战局平稳,12月中旬,中央军委命令免除10军入朝作战任务。结果,陈赓戏称:“周希汉率17勇士赴朝未成。”
  此时,新中国海军和空军正在快速组建之中,周希汉英勇善战,在诸将中都很有“名气”,现在他不去朝鲜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都想“要周希汉”,向他发出了“邀请函”,周希汉不知如何选择,只好去请示“老首长”,结果,陈赓沉吟半晌,说:“我看你就去海军吧,到海上去飘一飘。”
  他就听从了“老首长”的建议,“应聘”到海军,接替罗舜初,担任海军参谋长职务。他一到海军,10军30师全部将士编入海军编制,除了30师外,10军部人员也改编为海军领导机关。结果,后来陈赓见着周参谋长,说:
  “周希汉,你当了一年军长(10军),卷走一个师。”
  在一起的海军副政委杜义德笑着说:“还有一个军部呢。”
  到了海军后,周希汉是一流的参谋长。在50年代,一次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碰到国防部副部长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时,他当着周希汉的面,对陈赓说:
  “真得感谢你,感谢你给我推荐了这么好的一个参谋长!”
  

15。“文革”中被打倒
在“文革”中,周希汉也没有逃脱被打倒的厄运。
  (1)
  1966年夏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突然开始了,此时刚好海军党委“三三”会议结束,海军装备部召开贯彻会议精神的会议。在会上,赵晓舟部长代表部党委指出了主要学习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毛泽东1963年5月2日对中央军委关于海军问题的批示,其批示是:“希望海军各级党委们团结起来,以大局为重、焕发精神,努力工作,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同其他军种一样,把海军工作搞好。有错误并不要紧,只要改正就好了。”
  二是贺龙、叶剑英两位老帅在“三三”会议上的讲话。
  三是海军党委“三三”会议文件。
  周希汉的老部下、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王恩田“响应”党委号召,带头学习文件,开展“大鸣大放”。结果,他根据上述内容的学习,给海军政委李作鹏、张秀川写了三张大字报。大意是:李、张对一位中央委员、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一位中央候补委员兼军委副秘书长海军政委苏振华,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不符合毛主席对海军指示。尽管写这三张大字报时,他还联系自己作了自我批评。谁知李作鹏却说王恩田的三张大字报是恶毒攻击诬蔑无产阶级革命“左派”,是煽动群众炮打“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大字报立即被拍成照片,加上按语,作为“罪证”装进了档案。
  随后,王家地板上贴上了“打倒周希汉、王恩田,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大标语。李作鹏强制王恩田交代写大字报的后台——周希汉。
  “周希汉没有给我说过写谁的大字报。”王恩田解释说,“大字报是我学过文件后自己写的。”
  “不可能,你没那样大的胆量,敢写革命‘左派’的大字报。”
  “我的胆量都是党的光荣传统教育出来的。刚参军那几年,经常见到朱总司令、刘师长等老革命家,在他们面前我们都无拘无束,有时甚至‘无法无天’,这都是军队官兵一致,民主作风的好传统。”王恩田回答说。
  “那你为什么不写周希汉的大字报?”
  “从学习内容看,我没有发现周希汉有什么问题应该写。”
  “你知不知道他有个儿子叫‘太阳’?”
  “我知道。”
  “知道,为什么不揭发、不批判?”
  “就是因为我知道,我才感到无法揭发批判。”
  “大礼堂门前已有大字报揭发批判他是野心家,毛主席是太阳,他怎么给儿子起名叫‘太阳’?”
  “这是当时历史现象,1946年他这个儿子生在太岳区革命根据地的阳城县,就取了太岳区的‘太’、阳城县的‘阳’,合叫‘太阳'。”
  “现在让你交代,周希汉对你说过什么反毛主席的言论。”
  “没有。”
  “说过反林彪的言论?”
  “没有。”
  “说过什么反对革命‘左派’李、王、张的言论?”
  “没有。”
  “周希汉自己都承认了,你还说没有。”
  由于李作鹏、张秀川大搞逼供信,提出了“大战45(天)、半夜出成果”,大搞车轮战、疲劳战。结果,1967年秋季,3个同志被迫跳楼身亡。
  (2)
  1966年的秋末冬初的一天,北京西郊海军大院里,一场批斗会即将开始。被批斗的是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这里错落矗立着两座二层小楼。牌号407的那座,住着李作鹏。与407楼一墙之隔的408楼,住着周希汉。
  一班人马包围了408楼。高喊着一阵高过一阵的口号,只差破门而入了。周希汉在夫人催促下犹豫半天,还是拨通了周总理的电话。
  可惜,周总理不在。再拨徐向前元帅的电话,徐帅接到电话很关切地问:“周希汉,怎么不讲话?遇到困难了吧!”
  “是,他们要开我的斗争会,人都拥到我的院子里了。我……”徐向前没等周希汉“我”出下文,便说:“不要理睬他们,就在你的房里不要动。我找李作鹏。搞什么名堂!”
  李作鹏在电话里听到了徐向前的质问:“你们为什么要批斗周希汉?”他推说:“马上了解一下。”
  徐向前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要你了解。立刻把人给我撤走,周希汉家里的一根草也不许动!”
  徐向前马上和叶剑英通电话说了此事。叶剑英立刻向李作鹏下达了措辞更为严厉的命令。很快,408楼的院子里恢复了平静。
  这是徐帅第五次把周希汉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3)
  王恩田被关押了,他的老伴和孩子不知他是死是活,就去找“老首长”问问情况。
  “王恩田是不是也跳楼死了?”周希汉也十分焦急地问,又说:“他们整王恩田就是为了整我周希汉,所以他们对我封锁,其实我心中非常明白。看来我给王恩田一个人说的‘李作鹏搞海军是个外行、又不爱学习,不会把海军搞好’这句话,他没说出来,说出来,必然给我无限上纲,组织人批斗我。李作鹏早就想打倒我,只是徐帅不同意,他们不好下手。‘外行领导不了内行’,过去不少人讲过,其中有许多被打成了右派。”
  后来,海军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案时,对王恩田的问题做出了平反决定。
   txt小说上传分享

16。妻子、女儿和儿子(1)
周希汉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许多传奇的故事。
  (1)
  在40年代,决1旅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和周希汉在百团大战中并肩战斗,几仗下来,就成了“铁哥们”。周希汉比刘有光年长一岁,可他二十七八岁了,还连个对象都没有。1941年9月,太岳军区党委在沁源县阎寨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时,刘有光悄悄对周希汉说:
  “嗨,周参谋长,给你说个媳妇?”
  周希汉哪有不想找媳妇?正愁着找不着呢!立即高兴地说:“好呀,请你帮忙啊。”
  刘有光有了他的“同意”,第二天,就把他和在太岳行署秘书处做秘书的周璇叫到一起,然后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的情况,没想到两人一见钟情。以后,就是开会,周希汉都找着刘有光坐在一起,两人叽叽咕咕的,主持会议的区党委书记兼军区党委书记薄一波开玩笑说:
  “刘有光,你和周希汉搞什么秘密活动呀?算了,你们公开好了,我支持你们。”
  刘有光一说,薄一波马上表态:“支持”。谁知陈赓知道这事后,更是来劲,极力“推动”。本来,周希汉和周璇约定先“谈”一“谈”,等周希汉奉命开辟新区回来后结婚,可陈赓暗暗搓着薄一波、刘有光、李成芳等一大伙“哥们”,一天下午,突然摆上10多桌子酒席,把周璇单位的领导也请来了,然后派人把周希汉和周璇一起叫来,两人一到,陈赓就宣布:
  “周希汉和周璇同志的革命婚礼现在开始,一拜组织!”
  李成芳和刘有光两个“哥们”就冲上来,“按”住他们的头,就向“党组织”薄一波低头,还没低完,陈赓又喊起来了:
  “二拜父母!”
  两个“哥们”又被按住两人头向远方拜了拜,这就“算是”拜了父母。这时陈赓又喊起来了:
  “夫妻对拜!”
  他们又被按住“对拜”起来了。然后,陈赓一挥手,众人“呼”地一声上席,喝喜酒了。
  就这样,周希汉和周璇几乎是糊里糊涂的“结”了“婚”。
  这下可好了,年轻的新娘子周璇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结了婚,两天两夜都是“闹情绪”,一直哭,急得新郎官周希汉又是安慰,又是赔不是;可周璇还是哭泣不止,周希汉最后没办法了,说:
  “你不要老哭,不同意,还可以回你单位去嘛,这不是勉强的事,时间太紧张,我也觉得不合适。”
  但是,周璇并没有回去。就这样,他们结成了伉俪。
  一年后,他们就生儿育女了。
  这周璇不生就不生,一生就是两个,一对双胞胎女儿。这把周希汉高兴得一手抱着一个,大喊大叫:“一下子就是两个哟!了不起!”
  结果,晚上睡觉,他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可是,很快问题就来了,两个双胞胎女儿长得一模一样,很难分辨,就是做妈的周璇都分不出,没了主张;谁知聪明的周希汉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给孩子手腕上绑根线绳,一个绑红的,一个绑白的。陈赓听说了这件事,说:
  “周希汉这脑子没白长!”
  遗憾的是,3个月后,鬼子进行大“扫荡”,两个小孩先后冻饿死在行军路上。
  (2)
  1944年9月,周希汉在延安抗大学习时,他们又生了个儿子——周太安。
  这孩子怀在太岳区,生在延安。周璇在八路军总医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