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吾乃天命之子 >

第2章

吾乃天命之子-第2章

小说: 吾乃天命之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口气,夺下了荆州,曹操似乎看到了统一天下的宏愿即将实现。于是,我们才能渐渐理解,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曹操,怎么会在赤壁之战,如此的急于求成。虽占据了荆州,却根基未稳,一路的胜利,让他不顾众谋臣的反对,就毅然决定攻取下整片荆州,最终在赤壁下功败垂成,天下三分。



    “有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在赤壁下的悲泣不是讽刺谋臣的不力,而是郭嘉不在了,失去了荆州五郡。统一变得遥遥无期,他一个人,没能完成当初的约定。



    最后,曹操斩除帝党残余力量,加九锡,临帝位,享年66岁死去,却仅留下了一个薄葬的曹操墓,等待着忠臣英魂的陪伴。曹操的一生中,只有这样一个男人,一个比他还小15岁的男人,影响了他全部的一生……难怪曹操,这个实际真正重情的人,用“毒恨”这样的字眼,来诠释心中极端的痛苦。



    郭嘉与曹操统一天下的宏愿,并没有完成,但他们在乱世中的君臣信任,却超脱了历史,从来没有一个谋臣,会得到主公这样的信任。从来没有一对君臣,可以如此相交。他们已经不是管仲之交,知音人可以比拟的了。乱世之中,他们本可以并肩一起谋划天下,谋划未来……



    若论至爱,曹操最爱的,无疑还是他的霸业,但是在失去郭嘉时,他也失去了他实现霸业的未来。若有机会从头来过,曹操是否还舍得郭嘉,如此操劳谋划;舍得带上病弱的郭嘉,一同远征乌丸?



    或许也只有在梦中,曹操才能与那对明眸相视,捧壶相邀:“与我煮酒,共论天下……”
失落的将星,魏武之刚——于禁
    翻开三国志,于禁的出场就和别人不一样,“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一下子把于禁的评价看的很高。我们来看看于禁下面的表现。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这里陈寿用的是拔,和有的将领的屠是不一样的。“尽降其众”看出来于禁的威望和见识。从一个将领来看,只斩首恶,不诛从犯。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觉悟?再看看下面,张绣讨伐战,面对作恶的青州兵,于禁怒曰“而还为贼乎”,讨之,数之以罪。然后先立营垒,做好迎战的准备才去见曹操。当时曹操的评价是“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官渡之战时,于禁的表现还是那么精彩。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无+错}小说m。quledu。com。守住延津的意义不用多说了,相信明白人都知道。又一路攻入袁绍领地。说明于禁的领兵作战的能力。虽然有斩首获生这个词语,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获生。于禁作为一个将军,看重的不是所谓的功名,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命。从斩青州兵,攻袁绍,获生数千人,等等事迹。下面是于禁的斩昌豨。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对于禁的做法感到难于理解。法理之外,无非人情。为什么要杀这个曾经的好朋友呢。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于一个看重实实在在人命的于禁将军来说,一个屡次叛乱的昌豨,显然就算这次不杀他,他再次叛变会带走多少无辜的生命。不如杀了他,保住一方平安。最后是水淹七军,在洪水面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为自己争取什么名声,什么地位,他看到的是在水中挣扎的普通将士。他下达了投降的命令,也就是不抵抗政策。于禁虽然被俘虏了,但是并没有未关羽效力,他的投降换来的是3万多将士的性命。他自己呢,去了荆州的监狱。可见不是他怕死,或是他如何如何,他就是这样一个将军,更多的是考虑到别人的生命。等到关羽败亡,于禁入吴,同样没有为孙权效力。终于等到了回归的日子,他把部分将士带回去了。但是等待他的是什么呢“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于禁死前我猜测一定会说“为什么就没人理解我呢,难道说3万人无意义的死亡,还比不上活着回来吗,就算他们不能再上战场了,活着总有些贡献和意义。”“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无非就是禁止劫掠。乱世总有这样的将领,这样的兵。但是于禁却是不扰民。对于扰民的青州兵,数之以罪而斩之。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于禁会投降,他不是叛变。从生到死,他的信念都没改变过,那就是保国安民。正是他有这个信念,起初才有人评价他才可任大(军)。但是可惜的是没多少人理解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争权夺利的人怎么会理解他呢。所谓的君子,吴国的文官虞翻是咋样对待于禁的。但是于禁呢,回到魏国,盛赞虞翻之德。我们中国人,可以崇拜斩首数十万的白起,可以为杀生百万的薛仁贵树碑立传。口上说着仁义道德,正义无私。但是就是容不下一个于禁,对于曾经保护了多少人的英雄却是无比的诋毁。自己的名声性命最重要,别人的就如草芥。当乱世再次来临的时候,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也许有的人会希望有英雄来拯救他们,但是一旦自己发达了,谁去承担那些保国安民责任?这个就是所谓的正义?只是为了自己的“正义”?英雄落下了,新的时代来临,可惜创造新时代的不是英雄和他的部下。英雄也慢慢的蒙上了灰尘,永远的消失,消失。三国以后的历史我少见到这样高尚品德的将军,有的只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有的是一将攻成万骨枯。最后是一首拙作:时运不济何问天,百战英雄亦偶然。功名恩怨一场空,不见红日耀泰山。
狼顾之鬼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相关预告(本作是玄幻,并非历史)
    本作的玄幻系列,并不是历史或单纯的穿越小说,前三卷大多数是在人间界的战斗,但后面一定会让主角夏言风前往天国大陆,并展开各种玄幻的修炼的战斗,最终揭开那个玄幻大陆的秘密。记住,三国只是次要的,天国大陆才是第一主线。下面主角团队还会在人间界战斗一段时间,但中途会有人返回天国大陆,夏言风和司马懿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其他人物也是一样,所以不必纠结在这些上面。天国大陆不等于艾泽拉斯大陆那种纯魔幻的地方,它的构造相当复杂,作者还需要用心考虑的设计。顺便说一下,水仙下面会回到夏言风身边,而黑色惠也会与夏言风产生感情,写爱情不是作者的专长,作为玄幻小说当然要以战斗为主。
可怜的点击率
    叫我情何以堪让我天天写这么多连个看书的人都没有
引子 乱世的离别
    清晨的微光洒落在洛阳城的郊外,十里长亭边,尽是寒光森然。成千上万身披甲胄的威武战士各自手握刀枪剑戟,井然有序的四散排列着方阵,晨光依稀照应着兵器的锋芒,将眼前盎然的春意骤然变得出奇的压抑。



    严整有序的队伍前方,站着一名浅色道袍装束的男子,他微倾着头,似乎在细细的俯视着地下的尘土,在拂面的晨风中,他的发丝微微飘逸起来。



    在他身后,此刻正站着一名身材魁梧的将军,他提着手中沉重而锋利的巨斧向前缓缓迈进几步,随后弯腰拱手禀告道:“司马大人,夫人出城追您来了。”



    “知道了。徐晃,你率领前军先行。”男子的嘴角微微浮动了一下,他摆了摆手,放出的声音阴冷彻骨,无论是敌是友,这样的语气都能让对方不寒而栗。



    “喏!”徐晃再一拱手,转身回头招呼了整列骑兵,在震耳欲聋的马蹄声中踏上了征途。



    男子靠在十里长亭边,这次他终于抬起头来回首相望。士卒们分两侧摆开,中间是一条宽敞的大路,此刻正有一名女子朝他缓缓走来。



    那女子拖着一条华贵的蓝色长袍,一路走来仿若水波荡漾。她的面容依旧和当年一样清秀端庄,她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优雅,有!无!错!小说 m。quledu。 com如仙女下凡,那种天生的美丽气质,绝不是岁月能够吞噬的。



    然而男子却默默的闭上了眼,口中长长的呼出了一口冷气,他明白此行有多凶险,因此他打算不辞而别,可谁想还是被他的妻子探知了风声。



    女子一步一步走到了男子身边,男子却始终没有睁开双眼。直到女子的芊芊玉手爱抚的触及了自己的脸颊,男子这才缓过神来。



    “仲达,你要出征,也不跟我说一声?”女子淡如秋波的冲男子微笑起来。男子凝望着女子那绝美的容颜,那一双水汪汪的明眸和曾经初遇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曾改变过,如今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凝视这张俏丽的脸颊了,他的心怎能不触动?在这伤感的离别之时,只希望能再多看她几眼,也许这样就足够了吧?



    “春华,我这次去宛城上任是去统军对抗东吴,最多一个月就能大破孙权,你放心吧。”说话间,男子的侧脸也绽开了笑颜,他的左手不自觉的伸到了女子的侧脸上,一遍又一遍贪婪的抚摸起来。



    “不要再骗我了,这一次出征,恐怕三五年也回不来吧。”女子苦涩的笑了起来,“司马懿,就算你的鬼谋神算能瞒过天下人,也瞒不过我张春华啊。华歆大人已经把什么都跟我说了,你这次出征,是要同时去对抗诸葛亮和陆逊吧。”



    “哎……春华,还是什么都瞒不过你啊。”司马懿叹了口气,无奈的点了点头,“是啊,我发过誓了,此去不将诸葛孔明杀得片甲不留,我就绝不回洛阳寸步。”



    “仲达,那曹睿小儿本就对你百般猜忌,他让你去宛城统军只是想孤立你而已。曹仁、夏侯尚的十万大军长年盘踞在襄樊一带,随时可以攻杀你……”春华急切的拉着司马懿说道。



    司马懿微微一笑:“春华,你想太多了。武帝曹孟德在世时,我答应过他,有朝一日我定会战胜诸葛亮,守护他拼上性命才打下的大好江山。如今明帝虽然昏庸,但故人尚未凋零殆尽,我仍可以为大魏国与强敌一战。”



    “大魏国……呵……呵,你心里只有大魏国,只有那些跟故人的誓言……”春华欲哭无泪道,“逝者已矣,为逝者而战算什么道理?一个连生着都不顾的人,捍卫了别人的天下,又能得到什么?只怕等你击败诸葛亮的那天,你的脑袋也保不住了啊。我不想看到这一天,所以仲达,我请求你辞官归隐吧,我们一家人就这么无忧无虑的在一起,难道不好吗?”



    司马懿沉默了。他恐惧死亡吗?只怕答案是否定的。他何尝不想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间的凄苦与悲凉,可是他做不到,每当他闭上眼,眼前就浮现出无数故人的身影。曹孟德、郭奉孝、荀令君、妙才、文则、令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