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变身之轮回境界 >

第294章

变身之轮回境界-第294章

小说: 变身之轮回境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源当然没有那么自大,“吃饭不会,但【回溯】会啊……”
    “那你不要用【回溯】不就行了?”
    “可是不行啊,上个世界的时候,我和梦源都没有用【回溯】,可世界还是有空间破碎的迹象。”
    这说明即使没有发动【回溯】,世界照样会走向破碎!
    至于那缺失的十三小时,也就是第一次漫无目的的【回溯】,苏源觉得问题不大,因为空间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如果那次【回溯】会造成不可修复的恶果,那么a=1。2的世界线怎么没出现破碎?
    这说明,偶尔一次【回溯】并不是关键!
    【回溯】这个能力应该是通过苏源的存在,时刻与这个世界进行着某种交流的,苏源没了,这个能力自然无法再与世界产生联系。(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六章 奇怪的细胞器
    这下连夏琳扉也无解了,现在的症结演变成了怎么限制【回溯】这个能力上,它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兵器中双刃剑无疑是上等利器,使用恰当便可在战场上砍杀敌军,令敌者胆寒,可若是使用不当,也可能对自身造成影响。
    这与【回溯】的属性极为相似,一方面【回溯】这个能力对苏源的帮助是不小的,如果没有它,苏源不可能在敌人的袭击当中带领大家逃出生天,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个能力的存在,这个世界避免不了陷入崩溃的泥潭。
    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利必有一弊,现在已经知道了这点,但难就难在即使知道了,也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去限制【回溯】。
    苏源在上一个世界的经历证明,即使她没有去使用【回溯】,只要她还具备使用【回溯】的能力,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走向崩溃的。这是一个非常要命的事情,因为它意味着,在彻底弄清楚【回溯】是什么东西、它的运行原理是怎样的之前,唯一能够避免世界崩溃的办法就只有“苏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么一条道路。
    这显然是苏源本人乃至夏琳扉都不能接受的,何况单单苏源消失了还不够,这个世界的苏梦源必须也跟着她一起消失。辛辛苦苦追寻了那么久的答案竟然是这个——牺牲自己,保护大家!这绝对是莫大的讽刺。
    选择已经摆在眼前,要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到解决【回溯】的办法,要么就是在大限来临前做出决定。是再次运用时光机进行跳跃以换得更多的时间,还是直接自我了结。
    这其实是三种选择。最好最光明的当然是第一种,至少对于苏源而言。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如果这一希望不能达成,那么苏源只能再次运用时光机进行跳跃,只不过这时就颇有些以行动换时间的意味了。
    如今手中已有古老头的实验记录本,若是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仍不能找到关于【回溯】的答案,那么苏源自知,即使再给她更多的时间,找到答案的可能性也是十分渺茫的。
    与时间进行竞赛,并且前途未卜,拼搏的背后换来的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时间久了也便会疲劳、困顿、乏累。与其继续劳累自己,或许到了心理彻底麻木的时候,苏源会乐意选择最后一种,最差也是最彻底的方式解脱自己。
    那样的选择成就了大义,也为她这个失败而浅薄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甚至我们可以说得奇幻一点:因为她的选择而避免了步入末日的人类文明如果知道有这一历史事件的话,也许还会长篇大论的讴歌她的伟岸精神。
    只是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苏源是一个惜命之人,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存在,她就断然不会把自己推向深渊。
    接下来时间。苏源和夏琳扉完全沉浸在了古老头遗留下来的实验记录本当中,心无旁骛,毫无杂念!此时窗外事物对于肩负着“重大使命”的她们已经不再重要,她们将自己的身心彻彻底底的投入到对古老头所做研究的解析当中。
    留给她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何况实验记录本中的实验越来越走向正题,也渐渐变得晦涩难懂起来。纵然是生物专业的苏源,以及在生物技术方面有着专长的夏琳扉。也不得不放慢速度,一点一点紧跟上古老头的思路。
    ……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正是管中窥豹。见一斑而可知全身。初秋变为了深秋,天气渐渐变得寒冷,瓶中的水也结成了冰,让人感叹天下之寒,时光荏苒。
    苏源她们对古老头所做研究的解析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虽然还没有彻底完成,但基本上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原来古老头在解决了培养基和培养工艺的问题之后,实验的侧重渐渐引向了对细胞本身的研究。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当初高鹏委托他做的核心任务。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细胞种类、形态、存活数量、细胞活力进行具体分析,主要通过当时的医学生化仪器直接分析,并且辅以荧光标记细胞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古老头并没有发现明显异于其它细胞的现象,不过想到既然是遗传病,那么多半问题出现在基因的突变上。于是古老头没有犹豫,将实验的重心转移到了“遗传物质的提取”上。
    在当时那个年代,遗传疾病的检测能力还十分有限,但是根据高鹏提供的信息,古老头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与性别染色体相关的基因上。这样一来便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
    他先观察了实验的细胞是否有多余或者缺失性染色体的情况,在确认一切正常后,便开始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逐一检测。
    要知道一个染色体即长串dna链盘旋起来的形态,这条长串dna中包含着大量的基因。一般来说遗传性疾病的产生都是与基因发生错误有着直接联系,但也需要认识到,只要dna链上基因部分的编码区内容不出错,其余非编码区内容即使在传代的过程中发生一点错误,对遗传也是不会造成影响的。
    所以古老头要检查的并不是构成染色体的整条dna长链,而是只要选择其中的基因部分进行检测就可以了,这一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但事实上即使如此,这工作量依旧十分庞大!比如现今已经获知的x与y两大性染色体,这里面x染色体就包含着1529个基因,y染色体包含着344个基因,而且单个基因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个碱基对,要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可以想象其中具有多大的难度。
    好在有一点值得庆幸,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在1990年就正式启动了,虽然还未进入收获期,但三年多时间过去,也获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古仕国作为中国国内生物领域的泰山北斗,又逢中国正在试图推动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在这方面可谓有着强力的外援助阵。
    在离开华东理工大学,正式入主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之后,古老头即开始凭借有限的科技成果对这些基因开始了比对。但或许是因为工作量太过巨大,又或者是刚刚起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亦有着许多缺陷,总之古老头没有从中得出任何结论。
    就当古老头一筹莫展,眼看就要前功尽弃之时,偶尔一次回头性的实验却让他有了意外的发现。
    有一次,古老头安排所带的研究生进行细胞结构方面的观察,这一次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高倍镜下,该位研究生发现了一个形状似椭圆形,但个体明显偏大,又与线粒体有着截然不同特征的细胞器。姑且将这个东西称作“细胞器”,它的个头足足是线粒体的三倍大!
    刚一开始,那位研究生还以为是自己弄错了倍数,可再一看,倍数没有错,而且该细胞器与线粒体明显有着不同特征。谨慎起见,他将这个现象告诉了古老头。
    古老头知晓后很重视,亲自取来组织细胞进行匀浆、离心、纯化,并做上镜前处理、染色,最后他也同样观察到了这一怪异的细胞器。与线粒体做了比较,两者迥然相异。
    “这是怎么回事?”饶是在这一专业领域摸滚打爬了几十年的古老头也犯起了嘀咕。
    “这个细胞器是之前不存在的,或者说在初期的培养中只有极其稀少的细胞具有这类细胞器!”古老头在他的实验记录本中如此写道,“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多,这一类细胞脱颖而出,并最终数量多到了可以被实验人员观察到的地步。”
    因为这一发现,古老头不得不又跳回到了之前的步骤——“细胞分析”。而且这次走回头路的分析又让他有了另一个收获:原来这类细胞不是简单的多了一个细胞器,确切的说,它是多了两个细胞器!
    这两种细胞器在外形上十分类似,都呈椭圆形,大小相差无几,只是其中一种相比另一种稍稍显得修长,稍一不注意就会将它们混淆。
    这两种细胞器都具备稳固的双膜结构,且内部含有遗传物质dna。进行到这一步,有些问题已经明朗了,这两种细胞器及其携带的遗传物质,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有了这一意外的发现,古老头的研究进入到了快车道,研究再次步入“遗传物质提取”步骤。并且很快从两种细胞器中分别提取到了相应的dna长链。
    接下来就是要对dna长链进行测序,进一步搞清楚这两个细胞器中携带的遗传物质到底有怎样的功能。
    而且这两种细胞器的出现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在这些细胞中会具有这两种细胞器?这两种细胞器在遗传的时候,是借助自身携带的dna进行自我复制,还是在细胞核中的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古老头隐约有一个猜测,这两种细胞器应该同线粒体、叶绿体一样,都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完成复制的,这便说明这两种细胞器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它不是由细胞核内通用的遗传物质编码的!因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培养前期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细胞才具有这两种细胞器。
    但同时,前期只有少数细胞才有,后期却出现了大量细胞都有,这一结果是否说明了它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还是说在同等培养的环境下,它比其它细胞具有更加顽强的适应性,优胜劣汰导致它大量增多?(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七章 崭新的世界线
    无论是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哪种,有一点是一致的:具有这两种细胞器的细胞有着更强的生存优势,它们毫无疑问比不具备这两种细胞器的细胞更加适应当前的环境。
    所谓细胞器,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细胞内部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型“器官”。它们常常有着鲜明的功能性,就像人体的器官一样,分工明确!没了细胞器,细胞的生命活动就很难有序进行了。
    生物界有着各种各样的细胞器,有一些是所有细胞通用的,有些只有特定种类的细胞才有。比如合成蛋白质的“分子机器”核糖体,就是所有细胞都具备的;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只有植物细胞才有。此外,液泡,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和低等细胞;中心体,只存在于低等细胞核动物细胞。
    总之为了适应自身的生存要求,各种细胞“进化”出了具备各自功能的结构。这就是自然界的奇妙之处!在大基数的情况下,无数原本无数小概率的事件有了发生的可能,那么从进化的角度,出现一种恰好适应周围环境的细胞就不觉得奇怪了。
    这其中细胞器是最为成熟的体现!说到细胞器,苏源便想到了细胞器的起源,她知道生物界有一种标新立异的看法,那就是“内共生学说”。
    学说认为,在早期的生物界,细胞器其实也是一种独立的细胞,那时候的细胞还比较低级,功能也比较单一。它们往往不具备现代细胞那么复杂的生理活动,最大的价值就是最低限度的维持自身的存在。并不断繁衍下去。
    直到几十亿年前,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大型细胞出现。它接连吞并了好几种原核细胞,但被吞噬的原核细胞没有被消化分解掉,反而在大型细胞内寄生了下来,并由一开始的寄生慢慢过渡到共生,最终成为大型细胞重要的细胞器。
    比较鲜明的就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与大型细胞有着几乎一致的结构,并且内部含有自身的遗传物质dna和rna,能够自行完成复制和传代,它们的存在不由让人想到细胞内共生学说。假如学说是正确的,那么细胞器在大型细胞中的生存,就是十分和谐的过程。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发电厂,是为细胞提供能源的机器。在有氧呼吸中,细胞将吸收进来的葡萄糖先经酵解分解成丙酮酸,尔后进入线粒体内完成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线粒体得到了来自大型细胞的能源物质,并在大型细胞内部舒适、无忧的生存下来。而大型细胞则得到了线粒体分解能源物质后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必为能源烦恼。彼此协调、共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