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西河风雨录 >

第61章

西河风雨录-第61章

小说: 西河风雨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野挥挥手,示意他可以走了,除了公事,他实在不想和他说什么,从心里讨厌酒井。他要一个人静静的想想,下一步该做什么。扫荡结束了,但是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很多,他真的感觉好累。

 ;。。。 ; ;
第五十五章,不太平的西河(2)
    二

    小野闷闷不乐的返回他的办公室,心想找个清静的地方都办不到,还要面对酒井这样令人厌烦的家伙。扫荡暂时告一段落,士兵的枪刺可以马放南山,做一下小息,他的工作不但不能松懈,反而更要抓紧。因为打仗的目的是为了经济,西河的存在也是因为经济因素。

    他喊来勤务兵沏上一壶茶,就想到谈经济问题,第一个召见的人应该是于得水。随着战事的渐渐沉寂,他不能不考虑这个首要问题,说到底,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是为了钱。小野已经预见到,因为松树岭战斗的胜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河地区的大规模武装对抗将不会发生,就军事而然,如何限制抵抗力量的发展成为了首要问题,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他需要中国人的帮助,尤其需要于得水这样的人。不错,在西河某些人瞧不起他,认为他奸诈、狡猾,胆小、贪婪,外表有些猥琐,做事畏首畏尾,看起来不可大用,小野却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是的,他上战场不行,可是管理经济,出谋划策治理民众棋高一着,远不是那些雄赳赳的莽夫能比的,要把西河变成满州,离开于得水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行的。于得水不愿意公开的做恶人,那就隐藏在幕后好了,前台的戏由赵奎这样的人唱,垃圾自有垃圾的用处。像于得水这样的高人,本来就应该是他的张子房,刘伯温,就应该在幕后策划。

    小野的眼光的确独到,其貌不扬的于得水的确有一肚子心机,他在不动声色之间就取得了小野的绝对信任,也看出了小野的用人之道,所以他做起事来,总能显得殚精竭虑,大处着眼。在小野需要决策的时候,为他谋划,因为于得水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显得与众不同。当然,做一个狗头军师是很辛苦的,可是于得水别无选择。上马提枪,战场征战非他所长,他又十分惜命。在这虎狼环视的同僚中,想争得一席之地,没点特殊的本事,没有硬靠山,去蛋是早晚的,他只能抱紧小野的大腿。

    官场哲学历来如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石冠中、袁喜才,甚至是赵奎,在小野面前拼命的表现自己,都是为了争得投城人员的头把交椅,把别人踩在脚下。随着皇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西河的武装斗争相对减弱,于得水相信,这些人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同僚身上,这同样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其肉搏程度,生死程度,不会比和运河支队拼杀差,他要看准了风向再转舵,绝不轻易结仇,但是必须有自己的同伙,单干肯定没有出路。最后不管和谁结成同盟,有一点他清楚,必须以小野为中心,在小野的面前不能失宠。所以接到通知去小野的办公室,于得水一路走,一路盘算,猜测小野找他做什么,要有所准备,到小野提出问题时,给小野一个满意答复。

    “太君,你找我?”走进小野的办公室,于得水摘下礼帽,一边微微鞠躬一边说,态度谦恭,彬彬有礼。于得水做人信奉一条原则:礼多人不怪,在主人面前必须谦逊。

    “你的请坐,”小野放下手中的报纸,脸上带着笑容说。“听说于镇长最近得了一幅好字,恭喜啊!”小野说着在他对面坐了下来,并没有直奔主题,这就是他的说话技巧。对于于得水这样有知识的人,小野总是从他的喜好入手,这样做即是让他放松,又起到了和他亲近的作用,这种方法他试过几次,效果明显。

    果然,于得水脸上放起光来。最近一个南方商人为了得到他的庇护,给他送了一张苏轼的字画。在北宋米、黄、蔡、苏四大书法名家中,苏轼虽然排在末尾,可是因为文名太大,年代久远,苏轼的字已经超过上述众人,当然是难得之物。在北宋四大家中,苏东坡的才名远在其余三人之上,如果那个商人不是为了巨大的利益,怎么舍得让出这镇宅之宝。见小野提到这张字画,于得水忍不住夸耀起来,从苏字的气度、笔顺开始谈起,一直到介绍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换了别的日本军官哪有这个耐心烦,早就让他闭嘴了,小野却听得津津有味,把他感动的不行。其实于得水不知道,小野对中国文化的偏爱已经快达到痴迷的程度。于得水见小野听得专注,转而就奉承起小野来。“太君的中国文化,比好多中国人深多了,佩服。”

    “苏轼的诗词在日本有好多译本,他的才气的确是古今罕有,我的只知道皮毛,小小的。”小野伸出小手指头说,这到不是他故作谦逊,的确是心里话。虽然中国的古诗词他读过一些,研究却不深,这主要是他觉得古诗词深奥,研究起来太费时间,太吃力。“这个方面,你的是专家,我的要向你讨教。”

    既然小野喜欢,两个人就围绕中国古典文化扯了好一会闲话,然后才书归正转。

    “于镇长,皇军的扫荡就要结束,西河的战事将要告一段落,可是彻底铲出西河的gongchandang还需要时间,为了防止他们死灰复燃,我准备采用你的计策,在gongchandang可能活动的区域加大控制,不给gongchandang复活的机会,依你之见,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修路,建碉堡,将他们的活动区域严密控制在我们的监视之下。”于得水信心十足的说。

    “我好像记得于镇长当初不赞成修路、筑碉堡的。”小野有些疑惑的说,那次开会讨论战事袁喜才和石冠中提出过这个方案,他是投了反对票的。

    “是的,小野太君。那时我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因为那样做要花很多钱,老百姓肯定不愿意拿出钱来为皇军修路,筑碉堡,如果硬要摊派,容易激起民变,给运河支队以可乘之机,会因小失大。如果老百姓都跑到了运河支队那里,你就是把碉堡修到每一家的炕头上,也不会起一点作用,老百姓才是真正的碉堡。可是我后来想想,不用这种方法,我们就无法进入运河支队的活动区域。因为派小部队进去,容易被运河支队吃掉,派大部队进驻,我们又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因此我认为,为了我们的部队能够进入运河支队活动的腹地,保证交通畅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散落在各地的部队,必须能够得到及时的增援,那样运河支队才没有可乘之机,这是个两难的选择,又是必须做的。只是我想做成这件事要玩一点文字游戏,换一种说法,让老百姓相信,修路不是为了皇军,是为了他们自己。”

    “老百姓会相信吗?”小野真的怀疑了。

    “那要看我们的理由能不能说服他们。”于得水说。

    “看来于镇长一定有了好办法。”小野通过观察于得水的表情,很快得出了这个结论。

    于得水不置可否的笑笑,脸上的表情仍然谦逊。“我也不知行不行,但是我知道,一个地方经济要想繁荣,有一件事情必须做,那就是:修路。西河的北部大都是山区,那里有好多农副产品,因为交通不变运不出来,变不成钱,所以那里的老百姓很穷。其实他们也希望把路修通,这样,他们的山货就能变钱,这部分村子不在少数。我们何不告诉他们:要想富,先修路,把这两句话作为口号。”

    “要想富,先修路?”小野重复着这句话,眼前猛地一亮,不由得张大了眼睛,心说:这个口号不错,的确是个好主意,哪个人不想富啊!修路在客观上的确起了这个作用。问题是,把这个球踢到老百姓身上,让他们感觉是在为自己做事,他们的抵触情绪自然就会少多了,确实是个高明的办法。于得水这家伙,损招真多啊!难怪石冠中他们在背后叫他于小鬼,他哪里是小鬼,比大鬼还厉害。“好,这个口号提得好。”

    “有时候宣传比子弹更有用,这一招gongchandang用得最好,蒋委员长就差得远了,所以孟子说仁者无敌,这个‘仁’就是软刀子,就是说道理,说那个让别人信服的道理。”于得水慢悠悠的说,似乎在随意地发出感慨。

    小野知道于得水不是无的放矢,指得是什么。中国是一个被儒家文化熏陶到骨髓里的民族,做什么事情都讲师出有名,哪怕你是谬论,也要讲出你的道理,一旦他们信服了你,谎言就变成了真理。应该说,于得水是了解这个民族的,讲得也十分透彻。小野虽然知道于得水说的对,只是要实行起来,难度仍然不小,皇军哪有这个耐心,何况更多的日本人迷信的是武力,信奉的是强者无敌,要改变一个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传统,谈何容易,这并不是他小野想做就能做到的,所以他对于得水的话只有认同,却不敢表示支持。在他管辖的范围内,默默的做就是了,大张旗鼓肯定不行。再说了,战争越打越大,时间也不允许他慢慢来,宣传是需要时间的,而日本需要的战争物资却是刻不容缓的。

    “修路,筑碉堡都需要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不知道于镇长有什么良方妙策?”小野沉吟了半天换个话题问,眼下如何筹钱才是他最关心的。他并不想像别处皇军那样,用刺刀逼着百姓去修路,那会给他今后治理西河,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会把更多的人,推到gongchandang一边。如果不用刺刀就需要钱,没有人会白白出力的。

    “这个我仔细的考虑过,可以通过各村的维持会,宣传修路对大家有好处。属于自己村子的路段自己村子负责,没钱的村子出人,以工代钱,人力问题就解决了,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其次可以让商人捐钱。”

    “商人的钱不大好出吧?”小野皱着眉头说,他是知道商人的,让他们拿钱比剜他们的肉还难受。如果逼得急了,他们会卷铺盖走人,西河的市面就糟了,这是他不想看到的。市面萧条对他今后筹集物资可大大的不利,他可不想把西河变成战争的前沿阵地。

    “这个我早想到了,”于得水端起了茶杯,轻轻的拂去水面上的茶梗,慢饮了一口茶,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于镇长又有了妙计?”看见于得水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情,小野不觉兴奋起来。如何不用霸王硬上弓的方法筹集到钱,的确让他十分苦恼,很多地方的皇军,为什么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之后,很快就失去了政治优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老百姓得罪得太深了,使百姓心中的怨气像烈火干材,遇到一点火星就蓬蓬勃勃的燃烧起来。结果是,他们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取得的胜利很快化为乌有,然后只好无情的镇压、讨伐,这又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反抗情绪,造成了恶性循环。小野明白,老百姓心中的火一旦燃烧起来,即使借来天水也是无法扑灭的,要想达到长治久安,就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惨,让他们有活路,有希望。小野不止一次的研究过中华民族的特性,知道只要他们饿不死就不容易造反。要想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适当的怀柔是必要的,你不能把你治下的百姓弄得人人是干柴,那样的话,一点火星就会燎原,这就是他不想采取高压政策的主要原因。于得水能为他解开这一难题,小野自然是特别开心。

    看见城府极深的小野把真情暴露出来,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于得水有些感到意外,决心掏出所有的牛黄狗宝,为小野解决这个难题。

    “用修路、筑碉堡的名义让商家出钱,他们自然不愿意出,如果我们变通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

    “于镇长一定有了高明的办法,请继续说。”

    得到了小野的高度赞许,于得水的信心变得十足了。他是见过世面的人,也对侵华日军的占领者做过研究,在日本军官中,像小野这样有思想,有能力,有知识的军官,不敢说是独一无二,也是极为稀少的。他相信有小野在,西河的gongchandang翻不起大浪,甚至会烟消云散。就对gongchandang的仇恨来说,他不比日本人差。应该说,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从内心来说,于得水更希望西河没有gongchandang,这样他就可以平平安安的享受荣华富贵。因此在如何铲除gongchandang,限制gongchandang的发展上,他没少下功夫,做过专门的研究。就算小野不找他,他也会主动的出谋献策,何况他还需要小野这颗大树的支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