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从历史空白处到身边怪现状:无所畏与无所谓 >

第6章

从历史空白处到身边怪现状:无所畏与无所谓-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友傅国涌,经过多年的资料爬梳和实地考察,把这些“大商人”中的一些的一麟一爪,给人们呈现出来,叙述严谨,有板有眼,文字如以往一样清晰、耐读,开卷有益。1每个现在的中国实业家,或者有志于做实业家的人,都应该看一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洋人的八股取士
西方人在近代中国的口碑不好,这是自然的事,因为他们是打破中国大门进来的。
  在中国读书人的笔下,洋人在中国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当然都是坏事。其中有一些事西方人虽然并没有做,但也在他们的想象之内,比如我们的人说洋教士拍花、挖心肝做药、取中国人的眼睛加铅炼银子,说早在莱特兄弟没发明飞机之前洋兵就坐着能飞的东西在北京上空飞,还会放一种用气流伤人的“气枪”之类。但有一些安在洋人头上的事情,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洋人的八股取士就是一个。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曾经短时间占据过浙江的定海,英国人在定海都干了些什么,朝廷大员们当时是一盆糨糊,糊里糊涂,不过倒很快传出洋人在那里开科取士的消息,说的是有鼻子有眼:“庚子秋,闻夷逆酋长在定海开科,应试得四十余人,只剔去未完卷之人,余皆中试。题系‘中天下而立’二句,榜发后,饬各生领旗匾银,每名领到数百元,酋长悉请入船,带见国王,当即往粤东而去。”(刘长华:《鸦片战争史料》,《鸦片战争》第三册,第147页。)
  我们实在不能不佩服中国人的想象力,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刚刚打下一个孤悬海外的小县城,就开科取士,竟然还能用《四书章句》出题,只是录取的时候有些草草,凡是答完了卷的统统取上。不知是嘲笑老外办事不讲规矩呢,还是羡慕人家的宽松。
  虽然英国人已经打上门来,而且把中国人打得脸面丢尽,一败涂地,但是让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睁开眼睛看看他们还是挺难。我们这些熟读圣贤之书的学究们,非要想当然地以为红头发蓝眼睛的英国人也跟自己一样,用的是方块汉字,读的是子曰诗云。虽然仗是我们败了,但胜利者却偏偏对中国的酸儒生青眼有加,乱七八糟取上一堆带去见他们的国王,想必是有大用的。
  无独有偶,事隔近60年后,八国联军再一次打将上来,这次不仅门被打破了,居然得寸进尺,在太和殿前跑起马来了。于是乎消息又传出来了,先是说我们京城那位曾经做过状元如夫人的名妓赛金花泡上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就睡在紫禁城里,然后赛金花就跟瓦德西吹枕边风,说是“满清蒐人材,在八股试帖,将相于斯出焉”。老瓦还真的从谏如流,“瓦乃于金台书院考试,学期悬榜如昔,文题‘以不教民战’,诗题‘飞斾入秦中’。试日,人数溢额,瓦为评判甲乙,考得奖金者,咸忻忻然有喜色”(柴萼:《庚辛纪事》,《义和团》第一册,第318页)。似乎是由于有了赛名妓做参谋,老瓦的这次考试弄得比当年的英国人像样得多,不仅考八股文,而且还有试帖诗,只是题目出得有点恶毒,文题虽然也出自四书,但却有只叫我们单方面爱好和平的意思,诗题就更恶,居然想打入秦中,明摆着是要毁我们逃到陕西的小朝廷。
  用西方文字有没有可能做出八股文来?鄙人对语言学一窍不通,不敢下断言,但至少西方人作不出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有这根筋。什么算“国粹”?如果是一国独有而他国绝对没有的就算国粹,那么八股文笃定要算一个。这玩意儿是中国人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琢磨了几百年才琢磨出来的,命题作文,起承转合,两两对仗,句句压韵,既要阐发题目,又不能碰到题目上的一个字,这样奇妙的文字游戏,试问这个世界上还能有哪一个民族能想得出来?但是,八股文能够流行起来,甚至在几乎所有有出息的文人的抵制下流行开来,关键是科举考试的拉动。科举这东西不仅让天下的英雄尽入了皇帝的彀中,其实是连狗熊也钻进去了。科举考试与八股相结合,真是如虎添翼,使考试成了设有重重机关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只要进去了,没有相当的定力就别想出来。明清两代,从弱冠起,一直考到须发尽白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却生命不息考试不止的大有人在,据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天乡试,有位叫黄章的考生已经达到了百岁,真的叫人没法不佩服。
  至于八股考试对中国人文风的塑造,那就更是惊人。大多数的读书人在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八股文训练之后,是想丢也丢不掉了,他们甚至连骂人都是八股腔。鲁迅先生说他的家乡的秀才们曾作了八股来嘲骂新学堂,其实,在晚清时节,相当多的出自读书人之手的反教(洋教)揭帖,都是八股体,有些作得还相当地道。再往后,科举废了,进入民国,大大小小的军阀们的军师草檄文、出文告、打电报战,有哪个能脱了八股老调?就是后来的国共两党,其实也没能摆脱八股的影响,有太多的人记得,毛泽东是怎样在延安整风时提倡反对党八股的。
  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八股取士的心态非常复杂,甜酸苦辣,爱恨交加,但依恋与依赖却是主要心理,他们有的人可能会经常骂科举,但心里却最放不下它。吴敬梓和蒲松龄两位在小说里将八股取士骂得一文不值,最后依旧以顶上贡生的头衔为荣。当面临西方侵入的挑战时,大多数读书人最解不开的心结之一,就是八股取士的命运。回溯古代,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王朝,凡是开科取士的皇帝的屁股后头,都会招来许多汉族文人的称颂,清朝袭承明制,考试考得比谁都热闹,结果用不了多久,原来坚持夷夏之防的人们就拇指大动,“一队齐夷下山来”。在晚清,虽然先进的中国读书人很早就嚷着要废除八股取士,在他们眼里,科举是中国挨西方欺负的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还真的鼓动出个废科举的诏书来,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而言,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打上门来,他们最担心的还是科举不能按时举行(老外也很明白,他们在辛丑媾和时,作为惩罚,要求停止了几个义和团运动闹得比较凶的省份的乡试)。
  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他们面临的是前辈未曾面临过的“夷人”,不被中国人同化反而会同化中国人。他们胡编出洋人开科的神话,其心理很可能与他们“一队齐夷下山来”的前辈差不太多,虽然嘴上是在骂那些莫须有的参加洋人科考的读书人,心里也许在盘算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他们是欣然就道呢,还是忸怩半晌再说。
  最后说一句近乎题外的话,在我们这个千余年靠考试出能人的国度里,想要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教育内涵由符合规矩(八股积习)变为激发创造力,其难度之大也许根本就不是教育机构的行政命令所能办到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八国联军与妓女以及“女人救国论”(1)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但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仍然对“八国联军”四个字记忆犹新。圆明园早在八国联军来之前40年已经被英法联军烧掉了,但如果你现在问问中国的老百姓,恐怕没有80%也有60%的人会认为那就是八国联军干的。虽然自1840年以来,中国没少挨洋人的欺负,但像这次列强(11个国家)一并打上门来还是第一次。
  让洋人团结起来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执掌国政的西太后听说中国出了神兵义和团,可以刀枪不入,所以大着胆子跟全体洋人宣了战,任由义和团杀在中国的洋人,攻打外国使馆。义和团是从来不沾女人的,据说是怕破了法术,但同时又非常仰仗女人,据说只有女人才拥有可以真正威胁洋人的威力,于是有了红灯照,有了黄莲圣母、金刀圣母等让男人顶礼膜拜的女性活神仙。跟戚本禹以及现在许多影视作家想象得不一样,红灯照其实从不上阵舞刀弄枪,她们是作为法术的象征而存在的。
  八国联军固然在枪炮方面占着许多优势,但于想象力上却远逊于义和团的大师兄二师兄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女人对于战争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打仗的时候,根本就没让女人搀和。但是在占领北京之后,却像许多为他们鄙夷的野蛮人一样,将子女玉帛收入夹袋(在攻占天津之后,甚至连黄莲圣母林黑儿也一并抓了去)。一向有军妓随军传统的德国军队,此次远征根本就没带上他们的女人,可能在他们看来,被占领的中国城乡到处都有可供他们的大兵发泄*的对象,所以索性为他们的皇帝陛下节省一点军费。进入北京的各国联军在寻找女人方面与寻找财富一样的具有天赋,甚至连他们号称要保护的中国教民,也遭到了性侵犯。这一点,连他们的最高指挥官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认。
  在度过了战争初期的混乱和动荡之后,联军的士兵从大索三日的亢奋中渐渐恢复过来,各国对北京实行分区占领,着手恢复秩序。北京最早恢复的商业活动,竟然是娼业,不仅著名的八大胡同业务极度繁盛,就连一向偷偷摸摸搞地下活动的暗娼,生意也日渐看好。在上操和值勤加抢劫之余,联军的大兵满世界乱窜、寻花问柳。这时就用得着北京闲人了,连一句洋泾浜英语都不会的若辈,居然能够无师自通地为洋大人拉皮条,拉得好时,会从洋人和*的生意中分润若干好处,拉得不好,吃几条“洋火腿”(挨洋人的踢)也是正常的事。当年在北京五城公所当差的王大点,由于原来的差事近乎于警察,干的就是弹压管理*的活计。联军进城,任职的衙门空了,闲来无事,正好利用自家熟悉妓家的专长,为洋人介绍生意,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坐多时,平西方行,走鹞儿胡同口遇两个大头布洋人(即印度兵——笔者注)找妓馆。我带同上四神庙路西土娼下处,二人同嫖一妓,各用一洋元与之,哄他多时,又给我花生食。后由牛血胡同回行万佛寺湾,又遇德国巡捕洋兵三人,意往娼处。我据带同猪毛胡同路东妓馆,有二洋兵各嫖一妓,亦以一元与之。”一个晚上就做成了两桩买卖,可见生意之兴隆。
  在和洋人做皮肉交易的*中,有位当时就小有名气、后来则声名大噪的人物,她就是清末民初以来几乎无人不晓的赛金花。赛金华本姓赵,赛金花是她的“艺名”,此人原是苏州娼家的一名“清倌人”(雏妓),艺名富彩云。十六七岁时被同治朝的状元洪钧看中,纳为小妾。当洪被任命为清朝驻俄、德、奥、和(荷兰)四国公使时,由于洪夫人不乐远行,于是状元公携她出国上任,驻节德国首都柏林。几年后,洪钧回国,未几病死,彩云遂离开洪家,在上海、北京等地重操旧业,先名曹梦兰后名赛金花,由于“状元如夫人”头衔的助力,遂成为名噪一时的名妓,经常与公子王孙、达官贵人相往还,人称赛二爷。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赛金花正好在北京,住在京城著名娼寮集中地的八大胡同之一的石头胡同,而石头胡同恰归德军管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国联军与妓女以及“女人救国论”(2)
按说,依照中国人习惯,对赛金花们的这种行为,该是将一盆盆的污水迎头泼上去,再骂上半晌才是,好像中国的失败与丢脸,大半是由于这些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可是不知是为了什么,脏水没有泼出来,好事的文人墨客反而以赛金花为中心,编出了一系列女人救国——确切地说是*救国的故事。
  如果赛金花没有做过状元如夫人,如果她没有恰好去过德国,如果赛金花能像莫泊桑笔下的法国*羊脂球那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不接外国客人(当然必须同时也不存在像小说里那么一群无耻的说客),那么也许这种女人救国的故事就不太好编,至少不会编得如此生动。但是历史老人就是这么好心肠,偏偏给中国文人留下了这么多可供展开想象力的空间,于是,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被说成是赛金花在德国时的旧相好,那时年逾知天命的瓦德西也因此变成了翩翩的“日耳曼少年”,既然洪状元要带如夫人出入德国的上流社会,那么年少美貌的彩云勾上个把*倜傥的德国军官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在偌大的德国怎么会那么巧就碰上了瓦德西,而且一碰上就发生了恋情,自有“巧合”二字从中弥缝,本是古来文人们一逞手段之处。旧情人在北京重逢,理所当然应该重续旧好,于是赛金花就做了瓦德西在北京临时的枕边人,一起住在中南海的仪鸾殿里,朝朝暮暮,卿卿我我。而其间仪鸾殿那场真实的失火事件,也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