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杨锦麟这家伙 >

第34章

杨锦麟这家伙-第34章

小说: 杨锦麟这家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南许多干部都有赴欧美、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考察、招商引资的经历和经验,眼界不低,悟性很高。他们从杨锦麟的演讲中受到鼓舞、启发,也纳闷远在香港、第一次面对面的杨老师,如何对自己眼皮底下的事情了如指掌,甚至细到身边每个人正在学习的“ 三本书”,新落成的市民广场专门开辟的“ 便民小道”,连市长冯士超亲自作词的“ 致富歌”,杨锦麟都朗朗上口。后来,与老杨混熟了,他们才恍然大悟。其实,除了职业敏感,杨锦麟还是颇花了一番功夫的。
  原计划的一次悠长假期,一到目的地,杨锦麟实际上就把它改为了对苏南的一次实地采访,像他每一次的公干外出采访一样。
  晚饭后,当地政府办的人提出陪杨老师散散步,随便走走。走着聊着,杨锦麟走进了当地政府办公室一位主任的家。这下轮到港人杨锦麟吃惊了,这简直就是豪宅吗——祖孙三代不过四口人,住着香港人习惯说的二千多尺的大屋,复式结构。一行人来到时,三岁多的小男孩正在客厅里蹬着他的小自行车,开心自在的样子。在主人陪同下上下参观一轮,杨锦麟感到了主人品位不俗,整体装修布局还透出几分知性和书卷味,书房摆满了书,并留有足够空间供男主人挥豪研习书法,女主人还有单独的衣帽间,就连洗手间、厨房都很是讲究。另外,家里还特别开设了一间品茗室或者说是棋牌间,雅兴俗乐聚于一室。主人家一再表白,这样的水平在当地不过是“ 一般般、过得去”。
  杨锦麟边看边听边感慨,刚刚进入小康的句容,一个年青人的家,也许是香港绝大部分家庭一辈子的奋斗目标,还未必实现得了。他甚至联想到,倘若当年不离开厦大,如今自己也该是教授、博导一类的人物吧,四房五房不在话下,而香港的生存压力,让他无时无刻都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可偏偏自己又中了邪似地,爱极了香港。
  杨锦麟离开大陆时还不到四十岁,可以说,他的整个童年青年时代都是在大陆度过的,主要的价值观、思想观也是在大陆长成的,这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珍存。然而,毕竟离开大陆已经十几年,尤其是身为香港媒体人,如今他的观察、他的角度、他的研判早已经深深地烙上了香港的印痕。这使得他较之一般媒体人有着更多的优势,也成为了他的长项。因此,无论是长期做报纸还是后来搞电视,工作多么繁忙,去海外的机会多多,每年,杨锦麟一定会挤出时间,在内地的一些地方走一走,考察了解,借此掌握内地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也丰富自我的人生阅历;同时,杨锦麟还把它看作是自己与内地割舍不断的一份情感维系。所以,杨锦麟每次的美其名曰休假,结果往往如此。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2)
夜晚,句容的天空特别通透、清亮,绝对在香港难得一见。时令正值中秋前后,江南的夜风吹过来,夹杂着些许凉意,干爽沁肤,完全不似香港潮腻腻的海风,暧昧般的像是总也干不透。杨锦麟坚持步行回酒店,他要好好享受一下江南的秋风秋意……
  刚到酒店大堂,蒋国星大步迎上来,这位句容的市委书记、掌门的一哥,显然已经等候多时了。在酒店,杨锦麟、蒋国星两人的一番长谈,十分投机。蒋国星比杨锦麟小几岁,从中国的乡村走来,算是名副其实的乡村“ 知识青年”。南京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江苏镇江市委工作,直到出任句容市长、市委书记。
  看得出,蒋国星是位有企图心的官员,施政为民,造福一方,让老百姓尽早地富裕起来是他的理想抱负。长时间以来,句容虽然以革命老区著称,却是苏南的贫困地区。初来乍到的日子,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蒋国星一把也没有点,而是走出办公室,一头扑到基层,从长期无人理会的乡镇的垃圾处理、公共厕所改建抓起,从棘手的农村计划生育抓起,从人们城市观念的树立、转变抓起。
  短短几年时间,句容的变化之大,可以从国家、部委和省里授予的各种荣誉及经验推广会中看到,更可以从老百姓的满意度和笑脸上感受到。因为,老百姓是这些变化的最直接、最大的获益者。在句容,曾经只是一块牌子的大型房地产项目,蒋市长到任不久后,成片的经济适用房、高档住宅拔地而起;曾经是句容中心区、城市最值钱的地段,建起了供市民休憩游玩的公园;句容原有的四大古迹正在修缮复旧,由当地干部带头、市民自发捐款;还有国家级的科技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及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洁的乡村街道和参差错落的行道树种……在这个不大的县级城市里,如果问起这里最气派的建筑,市民一定会告诉你是社会福利中心,还有学校。
  八年施政,茅山道教“ 第一福地”,宝华“ 律宗第一名胜”的钟灵毓秀,说不完道不尽的民间的故事、朴素的思想,总是不断地给蒋国星一种启迪和灵感。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的理念出自肺腑,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内心,一旦外显,则践行在他施政的方方面面。
    二、有容乃大,人文关怀点题句容现象
  杨锦麟不停地提问,蒋国星不断地介绍,这一晚的话很投机。
  细节无需探究,结果显而易见,杨锦麟回到香港之后不久,立刻在凤凰《时事开讲》节目中,以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施政理念为话题,所举证的正是句容之行所见所闻。节目中,杨锦麟将它概括地称之为“ 句容现象”。
  杨锦麟关于“ 句容现象”的评述,不仅在当地,更一度在内地相当层面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引发连串效应。中央党校的学者专家,还就此为题,开展调研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句容现象”的完整论述,后来还被杨锦麟写成专题文章,发表在广州《南风窗》、香港《亚洲周刊》上,一些在句容投资的台湾、香港客商读到文章后,还专门带上几本到句容,送给文中提到的蒋国星、冯士超等当地官员。
  句容期间,杨锦麟还细心地注意到,在市中心新世纪广场绿茵上,有两条极不对称的石板路。打听过后,他了解了背后的一段故事。原来广场落成投入使用之初,为了不破坏整体性,并没有这条小径,是不少市民图方便走出的一条捷径。有关部门认为,既然百姓有此需要,就应该满足,于是专门就此铺设成小路,而并没有采取简单罚款或消极禁行的办法。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做法,很得老百姓的民心。
  在杨锦麟看来,句容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经济高速发展、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市容市貌的巨变,更在于作为共产党基层领导者“ 执政为民”、“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在具体工作、行动中落到实处。他称之为“ 创新思路的地方政治”。在句容,杨锦麟听到过蒋国星要求下属官员读三本书的故事,并把它写进了自己的文章。所谓的三本书,一是###的《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洪昭光的《怎样活到100岁》,三是美国作家斯宾塞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蒋国星的用意在于,执政党的官员要讲政治,需要有新思维和理论指导;要与时俱进,不要墨守陈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心态平衡。在施政理念上,句容的地方官们还巧妙地将茅山道家“ 有容乃大,有求必应”的思想,融会贯通,发扬光大;提出“ 诚信认真,有求必应”作为吸引外资、做好服务的宗旨,以“ 能容天下客,能容天下事”的诉求,凸显浓厚的人本思想和人文氛围。如此的理念,使得当地各级政府、机构在台商、港商心目中形象可敬可信之余,亲切、生动,富有人情味。
  次年3月,凤凰卫视在国内的“ 两会”报道中,把会议主题与句容现象再度关联,以《求真务实,感受句容现象》为题,又一次对句容现象所蕴含的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评说,对其中所蕴含的“ 团队精神”和“ 人文关怀”理念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的“ 两会”,海外舆论对于新一代领导人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的评价,在杨锦麟看来是积极良性的,他用“ 分数高、冀望多、崎岖大”来概括。杨锦麟称总理###在记者会上应答自如,不回避任何敏感问题,这让外界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3)
求真务实,依照杨锦麟的解读,所谓求真要符合中国国情,务实就是平实的理论、理念,在施政过程中实现。联系到自己先后三次实地考察过的句容,他注意到,句容很巧妙地把当地的名胜茅山道观一句话“ 有容乃大,有求必应”,作为招商引资、改善当地投资环境的座右铭,或者说是招牌,这个融会贯通让他感觉很是“ 蹊跷”,却同时给了他一个别开生面的重新认识。
    三、洞天福地的关照,高人道出与凤凰不解之缘
  短短两年时间,三进句容,加上几段小小插曲,真让杨锦麟感到与句容缘分不浅,应验了句容素有“  洞天”、“  福地”的美称。
  还要从2002年句容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当天说起。
  因为有一场明星大腕云集的开幕式文艺演出,当地名胜之一的茅山脚下,大清早起就人头涌动,过年般热闹。杨锦麟原本高规格地被安排在贵宾席观看演出,可他偏偏不是那种安居台下当观众的主,没等坐定就嚷嚷着受不了、没意思,一个劲地鼓动“ 走人”,显得不知好歹。
  带着“ 出逃”的队伍,老杨心情格外地放松,风光一路,故事一路。因为演出的缘故,茅山临时封了山,一帮家伙只有绝望地步行,可没走多远,竟然从岔路上窜出一辆残旧的面包车,杨锦麟顿时大叫“ 天意,天意”!打听到是当地山民家的私车,老杨根本不经讨价还价,忙不迭地招呼上车,临下车,除了谈好的车资,还不忘再加上些小费打赏,那神情简直就是捡了天大便宜似的。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 第八洞天”、“ 第一福地”之美称,道教最著名的正一派、上清派,都是在这里形成。唐宋时期,茅山道教达到了鼎盛,有“ 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称,拥有道院二百五十七座,房屋五千多间。“ 日暮衔花飞鸟还,明月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许攀。”像唐代诗人顾况明月之夜远眺茅山道观时的美丽遐想是一种境界,而登临体验又有另一种滋味。如今的茅山终年香火缭绕,游人如织。眼下乘兴登山,刚出发就有幸运、惊喜,吉兆吉兆,一群“ 出逃”的散兵格外“ 信命”起来。
  一路上溪流清唱,鸟语花香,快到山顶憩息地,架不住山民游说,同行的人分别被请进悬挂着牌匾的小屋,说是可得高人指点。待杨锦麟出来,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毫不掩饰,“ 好玩,好玩”,追问之下,他点题一个字,爽!接下来几天,杨锦麟总是呓语般提起此事,当地人打趣说,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如果道士说中什么是要还愿的。“ 一定,一定”,老杨高兴得手舞足蹈。
  回到香港不到一个星期,杨锦麟接到了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的一通电话。程鹤麟开门见山,说“ 锦麟兄,欢迎你加盟凤凰卫视,准备让你主持一个节目……”也许这就是当时杨锦麟从茅山小屋走出来时的预感吧。
  杨锦麟意识到,年过半百之后,机会来了。
  茅山之行,仿佛冥冥之中高人在点拨,难道自己注定与凤凰前世有缘。
  两个多月后的2003年1月,一个完全在不经意间诞生的节目诞生了,经过短暂的青涩期,不久,《有报天天读》成了家喻户晓的凤凰名牌栏目。“ 梦想,从不可能到可能,从梦幻最终成为现实,这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欣喜万分的过程”,的确如此。
  杨锦麟践诺,2004年,第二次上了茅山,这次,茅山老道一眼就认出了眼前的这个名人。“ 我知道你还会来的!”杨锦麟哈哈大笑,添上灯油。
  于是,上茅山还愿,就成了杨锦麟每年例行的节目。
  这一次,“ 杨老师”显然是一张句容人十分熟悉的面孔,围观、签名、合影、问候,所受待遇如同明星般,杨老师不得不注重起自己的形象,鸭舌帽、太阳镜,竭尽扮酷起来。
  2005年,杨锦麟三进句容,和往年一样,他总是会烧炷最大的高香,然后供奉灯油。
  一件趣事,一段趣谈。如今经常被杨锦麟的老朋友句容人挂在嘴边。
    四、一个视角,一扇窗户
  句容总是在发展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