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杨锦麟这家伙 >

第18章

杨锦麟这家伙-第18章

小说: 杨锦麟这家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述。
  作为曾经的报人,如今从事###事业,杨锦麟觉得,有幸在这个大新闻不断、社会裂变不断的时代里,这份职业经历,意味着有比一般人拥有更大的发现视角和表述空间,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生存危险。对他而言,这是值得的,也是快乐的。
  从总体而言,杨锦麟成长的时代,恰处在一个信息和文化同样封闭却又是思想混乱的时代。该读书求学的时候,他面对的是是非颠倒、愚昧颠狂、毫无理性的争斗,在强烈的社会动荡之中,刻苦、勤奋和执着成就了他。大学时代的系统学习,对历史的借鉴和反思,没有把他引向一味的苦涩和沉重,他听懂了历史传来的依稀的信号,及时地在他前行的每一步中吸取了积极的影响,大跨步地跳了过去,因而,他获得了提升。杨锦麟是当时大陆较早把台湾问题纳入自己专项研究领域的学人,也是较早取得成果,引起两岸同时关注的青年才俊。
  

“中华读报第一人”……读报点点评(7)
杨锦麟出生和成长在厦门,求学在厦门大学,他有一种学院派的端庄和周正,而这种周正之中又兼容着鲜活和灵敏,于讲求责任担当的使命间,同时不弃平实大度的精神风味。有道是,出了门的“ 闽人”都不是“ 虫”。香港这个国际都会的浸染,多样丰富和光怪陆离,又使杨锦麟成为实际意义上相当勇敢的冒险家。他一路成功,却从不安分于惯性延续,时常在人们的陶醉之际告别辉煌,不惜从零开始,重新寻找起点,即使遇到关口,咬咬牙,他都一一闯过,冒险被融进了默默的奋斗之中。
  不断想做新的事情,不断地多方出击,杨锦麟的生命因此多了一层体验。他始终将从容与豁达,积极与务实,勤勉与有为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聪明的态度和积极的人生方略。他的专业知识、他的社会经验、他的阅历识见、他的新闻敏感、他的才情率真,一股脑地用在自己的节目当中。如此这般地点评时事要闻,萃取报章精华,《有报天天读》怎能不火,杨锦麟怎能不成功呢!
  杨锦麟读报读的是什么,是新闻、是故事、是幽默、是忧国之心,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在刘长乐看来,锦麟兄读的是一种经历,一个十五岁就下乡到农村的知青,十六岁在山区小学代课的老师,二十三岁时在厦门的下水道里掏污泥的环卫工人,二十天补完初中到高中全部课程,考入高等学府的超龄大学生,几近不惑之年跨过罗湖桥,一切从头开始……一个经历过大时代的洗礼,有过多次职业选择,有过丰富人生阅历的人,应该是最懂得中国的人,他以一己之心推论天下,自然能与大多数国人同悲同喜,心灵相通。这是老板的评价。
  对媒体人杨锦麟而言,至真至诚,即为道德。不脱离现实中国的现实环境,又倡导理想主义的道义担当;于坚守社会的批判精神中抱有一种明朗的建设心态。追求大气和精细,内容的厚重和形式的新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同时又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便是杨锦麟给自己读报的定位,也是他的创造。
  每每被人问及《有报天天读》的尺度,杨锦麟的回答非常明了——善意的、负责的、积极的,只要“ 参考消息敢登,我就敢读”。在观念和表达上,《有报天天读》以全球华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诠释;认可西方价值观中的一些正确表述和做法并不是故意让我们难堪(为难),不再用誓不两立的、贬低的甚至敌视的态度看待和评论事件,包括对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种种弊端如贫富分化、金融坏账、法制淡薄、贪污腐败等等和不尽如人意之处的批评。这同时也是凤凰卫视,站在全球华人的立场,在时事评论和新闻报道方面所秉持的一贯立场。
  算是英雄相敬吧,大陆发行量数一数二,品牌价值连续位列内地印刷媒体之首的《参考消息》,破例地将一篇关于杨锦麟的专访,大篇幅刊登在该报的重要版面。
  凤凰一次次地将注意力投向渴求关爱的华人,一次次成为最早报道并最先赶到现场的华语媒体。英国海滩上惨死的偷渡华工,尼亚加拉瀑布无辜被毒打的华人游客,发生在西班牙的排华事件,往往都是先有《凤凰正点播报》、《时事直通车》第一时间的报道、现场连线、专家点评,而杨锦麟又通过他的读报,给以诠释、呼应、点评,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形而上的理念,通过杨锦麟精心准备的节目,作极具亲和力的解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锦麟兄”与凤凰欲断还连的缘分(1)
  一、结缘电视,媒体生涯中的机会之所
  与电视结缘,于杨锦麟纯属一场意外,起码在他五十岁的生日之前。
  2003年1月,《有报天天读》正式亮相荧屏,杨锦麟以独特的方式说解新闻,以个性化的方式,区别着凤凰看似雷同的评论性节目。这档全新的节目从推出到赢得口碑,杨锦麟蹿红的速度实在惊人,仿佛是在一夜之间。
  如今,杨锦麟已欲罢不能地深陷其中,完全不想自拔。
  有一个场面,从节目开播到三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许多凤凰同事可以为证——每次节目录制完后,刚刚从亢奋中解脱出来的老杨,居然还会在节目播出时,盯在电视屏幕前。这会儿,他完完全全成了自己的观众、粉丝,从头到尾为电视里的主持人加油,精彩之处还情不自禁地击节、高声叫好。同事们常常可以看到杨锦麟对着节目中的自己大声嚷嚷,“ 这家伙,胆子也真够大的,真敢说。”当然,偶尔也有摇头叹息自责时,那是发现自己又读错字,说错话之后。
  加盟凤凰卫视,这是一段又苦又累、又艰难又刺激、又开心又充实的日子。
  香港已故著名词人、电视人、广告人,沧海一声笑的黄霑,可以罗列有关他的头衔还有很多,包括花甲高龄戴上博士帽等。他曾经说过,在香港没有怀才不遇的说法。杨锦麟喜欢他才气逼人,会唱不少他的歌,也认同他这番话。
  居港生活十多年,对香港所处的文化状态,杨锦麟曾做过这样的表述。
  首先,作为一个大都市,香港并非人们潜意识中所鄙弃的文化沙漠。其次,香港作为东西方、外国和中国文化桥梁的积极功能,并没有因为九七回归而受到阻隔和中断。在他看来,香港依然是中国地域中流行文化、经典文化、通俗文化最前卫的城市,还是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当然,这个城市所有的文化形态,无一不受到商业性的牵制和影响。文化人只能生存在狭小的空间,文字工作者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文人们只能是在小圈子里彼此取暖、彼此鼓励、彼此相轻视和惺惺惜惺惺。
  但是,在杨锦麟眼中,香港始终是充满活力、充满变数的机会之都,是为所有有能力的人准备的——要么你不适应这座城市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法则,要么你根本就不是香港所需要的人才。
  从1988年跨过罗湖桥,杨锦麟越来越喜欢上这块转眼间已经生活十五年的弹丸之地,更愿意把香港看成是自己媒体生涯规划中的理想之地、机会之所。
  凤凰卫视诞生在香港,总部也设在香港。
  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如同台标所寓意的,凤凰振翅于飞,作为一种有担当的媒体理念,“ 拉近全世界华人的距离”,凤凰显示了他矢志成为国际有影响力媒体的雄心和胆识;作为一种另类的突破,为内地观众提供一个不同以往内地媒体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渠道,凤凰显示了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作为一种职业事业化的追求,向一切有识之士提供一个梦想舞台,一个发挥造梦潜能的空间,凤凰显示了他人本主义的色彩——这些恰恰与杨锦麟所尊奉的善意的、负责的、积极的书生言责的使命不谋而合。
  凤凰的起步是艰难的。“ 凤凰于飞,和鸣锵锵”,尽管时至今日,香港人惯性收看凤凰卫视的群体人数还十分有限,但从开办之初起就关注凤凰,认同其理念,这里有杨锦麟作为学者、资深报人的敏感和洞察力,似乎也注定了彼此之间冥冥之中的某种缘分。但那时,更多的时候,杨锦麟只是远远地观望着、打量着,偶尔也以嘉宾身份亮相,做一次漂亮的节目。
  加盟凤凰,做签约主持人,那时候杨锦麟与凤凰,似乎缘分未到。
    二、相似的背景,相同的座右铭
  刘长乐,因凤凰而声名鹊起的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被尊为传媒智者、儒商,香港人眼里“ 神秘的大佛”,有关他本人的经历,屡屡获得的殊荣,透过他公开场合的激情演讲,加上媒体各种报道,已经极其详尽了。刘长乐是善于制造和扩张凤凰媒体影响力的老手,尽管他并不张扬自己,行事低调。同样杨锦麟的这次转型、转行,刘老板的刻意“ 制造”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俩人大体属于一茬人,可要叫起真来,刘长乐还略长杨锦麟两岁。但在公司里,刘老板和许多人一样,张口闭口锦麟兄长、锦麟兄短,老杨竟也不客气地满口答应。当然,他也会很识相地回敬老板一些“ 大礼包”,段子张口就来,绕着绕着就把老板也编进去了。两个人各有各忙,偶尔也会在凤凰香港总部逼仄的走廊上相遇,一旦温良恭俭相互礼让起来,走廊更是拥堵不堪,索性他们就在走廊上聊开了。读报节目最初的几个月,外界对于《有报天天读》的各种反映,许多就是在这种场景,老板告诉杨锦麟的,神情流露,一次比一次兴奋。
  同为老三届,他们在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接受过大体相同却不完整的教育;弱冠之年,一个在革命大熔炉里经受千锤百炼,一个上山下乡战天斗地,接受再教育。虽然,个人经历不尽相同,而理想主义情怀、悲天悯人,时刻铭记着对国家、民族使命的承担,对工作疯子般地投入……他们俩人更多的是心灵和气质上的相通,相互呼应。
  

“锦麟兄”与凤凰欲断还连的缘分(2)
少年时,读俄罗斯的作品《船长与大尉》,书中两句话,刘长乐记忆犹新:一句是“ 探求奋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另一句是“ 永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时至今日,杨锦麟一直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勉励自己,“ 在命运铁拳的痛击下,即使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苏联文学和俄罗斯英雄的形象,无疑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图腾和精神偶像,而如出一辙的选择,这种思想的力量使他们趋近,意气相投,支撑他们不断前行。
  如今,俩人都已是知天命的年岁,体态一样雍容,还有一个热爱佛学,一个相信缘分……
  在资讯泛滥、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人们读同样的书,说同样的话,用同样的方式表达思想、情绪,而那些独行天下的个性,不甘平庸的人,雄视宇内的志向,张扬生命的狂舞,特别需要激情的释放,如何让思想在激情之中翩翩起舞,让个人特点的火花处处闪现,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表现出活泼昂扬的生命精神。刘长乐尝试着用凤凰,用他设计的节目去改变,用明星的力量去推动——创造有创造性的节目,以华人的眼光看世界,给世界以华人的看法和意见。凤凰力图创造不同凡响的节目,提出了给观众以另类选择。
  的确,香港有许多媒体人,他们在凤凰之前就存在着,拥有教授、博士、硕士头衔,浪迹海外多年,或曾受聘于西方媒体,有许多不同点,却又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华语传媒在世界上的次要地位不甘心、不服气。刘长乐看来,这些人是为凤凰而生,为凤凰而准备的,他们只在等待一个契机,等待凤凰的召唤。
  杨锦麟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传媒老板,刘长乐承诺,“ 凤凰卫视就是向一切有识之士提供一个做梦的舞台,给你一个发挥造梦潜能的空间”。凤凰卫视许多节目都有刘长乐的个人印记。这首先源于他多年亲身经历和媒体情结,也在于他敏捷的思维和快速决断。原则依然是低成本轻启动,一如当年田间地头、工厂部队,人们熟悉的场景,围坐一起有人为大家读报,或是收音机里的新闻和报纸摘要,电视、凤凰卫视为什么不可以做呢!就叫做《有报天天读》,于是,杨锦麟走进了刘长乐的视线。
  其实,凤凰与杨锦麟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从曹景行开始筹备《时事开讲》,甚至更早一些,那时凤凰最想用的是这家伙的脑袋,他的智慧和才情,抛头露脸的机会是充任嘉宾后才被发掘出来的。虽然是“ 不代表本台立场”,可就这样配角儿的活计,杨锦麟居然十分上镜、抢眼,这也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