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杨锦麟这家伙 >

第16章

杨锦麟这家伙-第16章

小说: 杨锦麟这家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行走江湖,一张不年轻更不英俊的脸
  放眼望去,内地的电视屏幕,俊男靓女加美声,依然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江山。虽然近些年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异军突起了一些“ 另类”主持,像崔永元、李咏、方宏进、刘仪伟、张越、元元、马斌等等,这些面孔的出现,无论从他们的表达方式、主持风格,乃至因人而设计的节目样式,都在改变着内地电视节目主持这一行当的生态,甚至有些人初出道时被当作“ 异数”,带出不少“ 震撼效果”其实也是不为过的。
  CCTV名嘴白岩松曾经感慨,中国电视的不成熟以及与此相关的浮躁,主持人过于年轻乃病灶之一。一度依然年轻成了小白最大的焦虑,而“ 渴望年老”是他最大的期盼——虽然他本人当年恰恰是因为电视、因为年轻而一举成为当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早已晋级名嘴之列的白岩松,在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 胡思乱想”时,有过这样的见解:“ 节目主持人太多让人知道了其实中国并没有真正的主持人,而主持人太年轻则让人感受到中国电视的不成熟和与此相关的浮躁。”在他看来,中国的电视屏幕上,缺乏一张成熟长大的脸,更鲜见背后的知识、阅历的积累。
  白岩松当年也是从耍笔杆子、摆弄文字“ 跳槽”电视的。至今,他仍很看重甚至有几分享受自己曾经四年多的报业经历。对比过往只见其名不见其人和如今的抛头露面,白岩松概括出其中不同的趣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味着好的文字,会给人的思想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而影像落足于人群最喧闹的当口,忽闪起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幸运的他两样都没有落下,而且都做得不错。
  但渐渐地,跻身于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稚嫩的面孔中间,白岩松迫切的愿望是“ 渴望年老”。据他的说法,国外很少有三十五岁以下的节目主持人,MTV除外。如若要按照此“ 国际惯例”,说这话时的白岩松甚至连出任主持人的资格都没有,遑论如日中天的知名度了。虽然,小白的一番话道出国内电视节目主持人行业的实情和现状,但听上去多少有点矫情、倚小卖小,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其实,小白大可不必“ 妄自菲薄”,顺其自然,这道年龄的门坎总是会跨过的。对内地的节目主持人来讲,真正难的是摆正心态、增长阅历。品格的卓越,修养的深厚,真正具有内在气质的主持人,无论年龄,都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初涉电视,杨锦麟的心态就是如此。不以己悲,不以“ 老”卑,坦然应对,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成名之后,有记者问杨锦麟,难道当初就没有想到过,节目没人看,读报没人听吗?“ 那又怎么样,大不了就不再上电视,重操旧业就是了!”其实,杨锦麟还有一句到嘴边的没吐出来:“ 肯定不会演砸的,不会让老板的票子白付。”老杨就是这样自信,观众就这样被征服。
  除了讲求貌美、年轻、标准音,内地媒体主持人的选择还比较看重毕业院校、专业、外语程度等硬件,而西方媒体对于主持人的选择,更在乎主持人的阅历、人文素质、是非观念,物色对象会偏重资深的新闻从业者,或者业务娴熟老练、观察入微的老记者,看重的就是他们深孚众望,威服四方,他们的思辨能力、演讲能力、创造力与个人魅力。凤凰的媒体经验许多来自西方。起码,他们注重明星效应就是很有力的明证。
  2003年,是拉里·金在电台、电视台从业的第四十六个年头。作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王牌主持人,他主持的《拉里·金直播》是全世界第一个开通观众热线的电视谈话节目,拉里·金是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的得主,被《时代周刊》誉为“ 麦克风大师”。按照内地电视台的标准,拉里·金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可他却越做越火,历经二十年而不衰。这位身价极高、爱刨根问底的公众代言人,在节目中的颔首、摇头和叹息,观众都不难感受到他的真诚、善意、尖锐、犀利和机敏。这正是他的魅力。
  

“中华读报第一人”……读报点点评(3)
沃尔特·克朗凯特1962年起独自一人主持CBS晚间新闻,上任后经过五年时间的顽强努力,打破了NBC晚间新闻称雄天下的局面,使CBS晚间新闻占据收视率之首。美国许多的年轻人承认,他们是听着“ 沃尔特大叔”的报道长大的。除了他本人曾五次当选为“ 美国十大有影响力的决策人物”,而围绕他的继任人丹·拉瑟的争夺,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由秘密而演化为公开的交战,在八十年代初上演一出闹剧,“ 大拍卖”的结果使得这位出身贫寒的得克萨斯穷小子成为开创了天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支“ 最热门的股票”。
  为什么主持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依照美国电视界权威人士的说法,如果一个新闻节目成功的所有因素加起来等于十,那么主持人的因素则占八。就此一点,凤凰的体会可以说是最深,落的功夫最足,对主持人的挖掘也最充分。当然,凤凰的“ 榨汁”还受制于自我的局限。
  凤凰的人才路径,不外乎一是直接招募业内高手,即“ 挖角儿”;二是对有潜质的人量体裁衣,制造高手。杨锦麟显然属于后者。在刘长乐眼中,像杨锦麟、曹景行、何亮亮这些满腹锦绣文章的文人,先前并没有在电视上露过脸,在大陆电视相信俊男靓女主持人票房价值时,凤凰却相信思想比脸蛋更有力量。于是,土洋结合、中西合璧、各司其职、一专多能、两岸三地通用的操作方式,专业的运作规则,凤凰逼出了自己的高手,打造出熠熠生辉的明星阵容。
  杨锦麟毫不讳言自己“ 年龄一大把”。照他看来,半百年纪,这正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黄金时期,比起那些一档节目做了十几、二十几年依然活跃荧屏的超级大腕,杨锦麟常常自嘲,无论是自然年龄还是“ 电视龄”都相去甚远,需要继续磨练,假以时日。因此,杨锦麟十分清醒,他以平常心读报,以平常心担任主持,恪守本色,从不欺场。
    三、率性自然,嬉笑怒骂,个人风格遂成节目气质
  杨锦麟的媒体经历是从香港开始的。
  照理说,报刊的编辑、主笔、总编,十几年的笔耕,发表过逾百万字的文章,在香港最顶尖财经类报纸开设十几年的专栏,还出版有几本专著,要说杨锦麟的名气也不小了。然而,这一切仅仅限于在业内,是圈子内的知名度。
  电视却完全不同。时至今日,电视不只是一种技术或工具,它正改变着人类的文化,有人说它更像一种新宗教。可听可看,电视媒体的视听双通道,决定了电视节目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形态丰富而多样。作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中介,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具有信息载体的功能,他所传播的意见是立体化、多方位、参与式、整合后的观点,更具有易受性和感染力。由此,在节目中抛头露脸的主持人受欢迎的程度,对节目至关重要。有人把主持人参与节目的程度深浅,作为衡量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有人把人格化传播与对象化传播,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最显著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在电视控制了公众话语权的今天,不少名人都争先恐后涌向电视这个新教主了。而杨锦麟“ 触电”偶然的因素很大,友情出演的成分不低,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征兆,也来不及做任何成名的准备,或者只是说改换一个新的“ 工种”,一次再就业工程,至于凭借一档电视栏目而一读成名,一发不可收拾,这的确让杨锦麟有些措手不及,更引发他的连串思考。
  风起云涌、波诡云谲,大事不断发生的一年,在为2003年进行盘点和梳理时,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上了这样的字眼——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全面进入决策层,SARS猛烈袭击,香港社会政治局势急速变迁,台海危机再起波澜,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萨达姆被俘落网……对媒体而言,这样的世界真可谓多姿多彩。将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要闻、各方面的观点立场,尽可能多地传递给观众,这对媒体老姜杨锦麟来说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多年的传媒界浸淫,这套“ 专门手艺”他已然十分娴熟。但就电视的表现形态,习惯了纸笔营生的杨锦麟的确又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
  虽然说,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效果、产生影响,电视并不例外。但毕竟介质不同了,对象也大不一样。作为节目主持人,栏目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在短短二三十分钟的节目中,进行有效传达而达至最终目的。而海量的信息曾经并且目前依然是凤凰时事类节目的一大特点,仅中文台,以资讯信息、观点评说见长的节目绰绰有余,不少已声名在外。到了杨锦麟究竟该从何处落脚并起步呢?《有报天天读》又如何来体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呢?老辣的杨锦麟最终的杀手锏只能是采用个性,用个人风格来区隔读报与同类资讯节目的不同。不可替代也无从复制,于是这成为了老杨读报节目最核心的价值,也成了他最独特之处。
  “ 非典” 肆虐,人心惶惶。杨锦麟充分施展了言责的难能可贵。
  《有报天天读》从1月间开播到3月,还是节目的培育期,也即是行内人所谓的危险期,新节目能否成活、能否聚集人气,正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刚刚摸到了一些镜头语言的规律,浅试初尝,杨锦麟在镜头面前稍微放松下来。一场波及全国的“ 非典”疫症把读报人杨锦麟推到了公众面前。
   。。

“中华读报第一人”……读报点点评(4)
关于“ 非典”已经有太多、涉及面太广的记述。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杨锦麟在当时的节目中都做了很好的诠释,读得很精彩,即使今天回放,依然饶有意味。
  2003年4月间,定于18 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被延迟到20日。当日,原为主角的卫生部前部长张文康却没有出现,高强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身份对媒体宣布的论断也与之前张文康所言大相径庭。据当年早早赶到会场的一位老记者回忆,张的名牌是到了发布会正式召开前临时被换了下来的,也许外人看来不过是细微的变化,而此举的实质意义却是,当日下午,新华社获权发布消息,张文康被免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孟学农也被免去党内职务……
  重大人事变动带出的是随之而来的疫情防治的发力,后来有媒体总结称,“ 非典”大考催生了“ 官员问责”,杨锦麟是最早发出拷问声音的新闻传媒人。在香港,依靠对资讯的大量掌握,借助《有报天天读》的节目平台,那些日日夜夜,每天捂着大口罩的杨锦麟一边比平日更早出门赶到公司,除下口罩做节目的时候,用七情上面形容杨锦麟的读报状态,实在一点也不夸张。焦虑、义愤和悲悯,对官员的推诿渎职的怒其不争,对每天各地新增病例不断上升的无能为力,老杨的言责发挥得淋漓尽致。节目中,杨锦麟不断地发出质询,对公共危机处理、对预警机制、信息披露程序、公共知情权、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等等,作为一个曾经体制内的媒体人,他的洞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观众们看到了什么是专业操守和专业精神,体味到了一种深厚的悲悯、人文关怀,真正的媒体的力量。
    四、“ 非典”时期的经典画面,“ 情愿以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吧”
  有些说法广为流传,虽难以证实,但很多人愿意相信,这正是老杨的魅力。
  据称,“ 非典”时期,《有报天天读》不但被内地民众作为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佳渠道,亦是他们最喜欢的节目,而且杨锦麟在节目中尖锐的点评,还是两岸高层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制定应策的重要参考,甚至直接促成了当时某些重大举措出台。有人赞誉这是杨锦麟的铁嘴直接促成的,老杨却说,“ 情愿以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吧”。
  总之,“ 非典”期间,《有报天天读》收视率飙升,人气指数、观众满意度飙升,杨锦麟的知名度更出乎意料地迅速飙升。不少人开始四处打听,此老兄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胆大放言,还言之凿凿,该是有人指使,而且后台还很硬吧。一时间,杨锦麟成了神秘人物,云遮雾障般的。
  不知道该不该说是这场突发灾难成全了电视新丁杨锦麟,或许准确的说法还是杨锦麟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就像八十年代的伊拉克战争之于CNN,“ 9·11事件”之于凤凰卫视崛起的知名度,尽献言责使命的同时,杨锦麟为电视读报这种别样的节目、为自己另类的电视生涯打造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