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从一到十谈养生 >

第2章

从一到十谈养生-第2章

小说: 从一到十谈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讲 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2)
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自然”的代表。风土人情、昼夜、四季、气候,这里都包含着天的概念。比如,地域不同,南北方的气候不一样,广东地区湿热、多雨,北京地区干燥、多风,成都、重庆湿气则比较大,不同地域的气候各不相同,生活在其中的人就要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衣食住行自然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比如,生活在炎热地方的人要少吃热性的食物和药物,多吃养阴生津的食品,像百合、乌梅、枸杞子等;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要少吃凉性的食物和药物,多吃温热性的食品,像猪肉、牛羊肉、鸡肉等。这也正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意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地域不同、气候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对健康的影响也就各异。听过一位很风趣的专家的讲座,他说重庆女孩皮肤好、身材好,为什么呢?因为重庆平坦的路很少,来回要上下坡,逼着人们多做有氧运动,而且那里多雾,湿气大,不干燥,对皮肤保养非常有好处。另外,因为重庆上下坡路多,人们的有氧运动多,所以重庆人的心脏病发病率要比其他地方的人低很多。
  同样,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夫妻关系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天。在单位里,有的人可以如鱼得水,赢得大家的喜欢;有的人就始终搞不好跟领导、下属或其他同事的关系,不能适应环境,从而使自己身心疲惫,时间长了就会得病。
  天人合一的“合”就是合于道,合于自然规律。很多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不符合自然规律。以前我们反复强调的“人定胜天”这句话,现在引起了大家的反思,一些哲学家、科学家也逐渐不赞同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战胜它、改变它。关于“抗震救灾”这句话,有的教授提出来不应该叫“抗震救灾”,应叫“震后减灾”。地球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地震要发生我们是抗拒不了的,我们只能思考怎样减灾,怎样把灾害减到最小。
  《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的根本,是决定一个人生与死的根本。这里的阴阳四时就是指大的自然界。“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不要和自然界逆着来,要顺应自然,要和它合拍一致,这个叫“得道”。是顺从自然界的规律办事还是非要逆着来,这就是“从”和“逆”的关系。
  中医明确地说“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顺从自然规律生存,人尽天年,人体功能就能正常,逆着来就会出乱子,社会发生动荡,人际关系不和谐,身体就会出现状况,人就容易得病。说得夸张点,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为什么东北烧火炕?因为东北是严寒地带,这是顺应自然的做法,是人们在几千年的生活规律中总结出来的。
  再比如饮食药膳的差异: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人们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所以施膳亦应有差别。东南部地区潮湿炎热,病多湿热,宜选清化之品;西北部地区地高气寒,时多燥寒,宜用辛润之物。同样采用温里补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带,其药量就应该轻一些。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灵枢》的核心内容重在阐述经络和针灸理论,《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素问》中有的篇章叫“论”,有的叫做“大论”。《素问》共有九篇大论,除了“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外,其他七篇分别叫做“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这七篇都是立足于天人之气的相感、相召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天人相应的,特别阐述了环境气候对人身体和健康的影响。可见,中医学对天人合一这一理论自古就是相当重视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讲 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3)
最近几年,山西灵石县一位叫李可的中医在全国很有名气,因为他擅长用大热有毒的中药治疗危急重症,救活了很多被西医宣判死刑的患者。一般的中医大夫用附子不敢超过10克,而他动不动就用几百克。我在这里不讨论李大夫的医术特点,咱们看看记者采访他时的一段话:
  记者田原:您那两年看的书,最深的理解是什么,您把什么东西看懂了?
  李可:对病的理解呀,跟大环境联系起来了。我出生那时是1957年,1958年就是大跃进了,大炼钢铁;紧接着就是自然灾害,苏联对我们掐脖子,撤销援助。当时的老百姓呀,普遍都吃不饱。所以我那时候有个什么考虑呀?在整个大环境中所有人都中气不足,他吃不饱啊,所以凡是病,你用补中益气汤这个很简单的方子,都可以调理过来,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一个是看这个大环境,一个是看具体的人,在这个大环境中哪一点有问题了,我们就调他这点。
  (摘自《人体阳气与疾病》,P140—14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大家看看,李可大夫说,一个是看大环境(大整体),一个是看具体的人,“在这个大环境中哪一点有问题了,我们就调他这点”。也就是说,先看见森林,再看树木,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台湾佛教宗师星云大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都必须在各种因缘的和合之下,才能存在。”所以佛学、道学、医学,都是相通的。
  全国著名的中医方剂学老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教授在谈到中医学时说:“它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它治的不是机械的人,或者说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大家看这个名词——社会人,说得多好,其实就是强调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一个个体。一个人养生好不好,要先看他顺应自然是否做到位了,先看他周围环境怎么样,先看他的社会关系处理得怎么样。作为医生,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也不要只是把眼睛直勾勾地盯在患者身体本身上,或者只盯在检查的各种报告单上,千万不要忘记从患者周围找找原因,要先多考虑大整体。
  我曾经参加一个会议,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退休老领导在讲话时反复强调天人合一,还说现在中医的教材打开就是大讲特讲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要么不提,要么寥寥数语。他强烈呼吁应该把天人合一列为第一篇章,让学中医的人先知道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2009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登载研究论文称,21世纪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危害就是气候变化。中医学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一《伤寒论》恐怕就是因为气候变化、瘟疫流行而写就的。近年的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发生恐怕和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不无关系。
  总而言之,我们要用天人合一的大整体思想来启发思维,这将对治病养生有很大意义。
  循天时之变,四季养生
  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简单地说,四季养生就是根据季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四季养生是天人合一大整体原则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具体的实践内容之一。

第一讲 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4)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
  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无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
  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
  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夏长,晚睡早起多运动
  夏应心而养长。《黄帝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既然心对应的是夏天,夏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心为主。“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上夏季属“火”,因此,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晚入睡,早早起床,避开午间的炎热,还可选择用午睡来爱惜自己,使身体得到缓冲。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秋收,早睡早起敛神气
  秋应肺而养收。《黄帝内经》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既然肺对应的是秋天,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长时间睡眠后期,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讲 天人合一是养生之本(5)
冬藏,早睡晚起保阳气
  冬应肾而养藏。《黄帝内经》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所以冬季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积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一些。
  总之,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
  防范四季邪气
  《黄帝内经》说:“四时之气,伤五脏。”这里的“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