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

第23章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第23章

小说: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⒐鸬热说鞑椤M鮼嵧比皇缚诜袢希钪视蹦貌怀稣嫫臼稻荩腥纤嗖还堑米源拧S谑牵』实鄱源税缸詈蟮慕崧凼恰巴鮼嵧形耷楸住保还抢钪视庇胪鮼嵧缓停幸庾淌隆@钪视币灿纱吮徽倩鼐┏牵憬哺Ц挠擅稣阕芏匠禄宰婕嫒巍O匀唬耸贝丝蹋』实刍故切湃魏推煌鮼嵧摹

  转眼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乾隆皇帝派大学士阿桂赴浙江查勘海塘工程。阿桂发现了杭嘉湖道王燧和原嘉兴知府陈虞盛贪纵不法、虚报经费的情况,立即上疏揭发。因为王亶望任浙江巡抚时,王燧、陈虞盛均为其亲信,乾隆皇帝敏锐地意识到王亶望也脱离不了干系,下令逮捕王燧严审,尤其要查清王亶望与王燧有无“交通情事”。王亶望得知后十分恐慌,急忙自请罚银五十万两,充做修建海塘公费之用。乾隆皇帝答应了王亶望所认罚银,但对如此巨额银两的来源十分怀疑,密令阿桂严加查访。阿桂自然想不到这些银子大多是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时贪污的赃款,只在浙江调查,因而查来查去,始终找不到有力的证据。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甘肃发生了回民苏四十三的起义,天下人包括天子的视线立即转向了甘肃,王亶望的危机暂时解除了。只是这位能事之藩司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甘肃连日的大雨以及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捐四万两白银做军饷将会将他连带扯出。

  乾隆皇帝看出破绽后,立即传谕当时正在甘肃的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暗中调查甘肃捐监一事,据实汇报。阿桂和李侍尧很快就查出了甘肃捐监从一开始就是改收粮为折色收银的事实。时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乾隆得知后,感觉长期受到了蒙蔽,十分震怒。精明的和仕嗑杓嗉唇龃蟀福闱老认蚯』实圩喑扑担骸巴跬⒃掭叭胃适》荆床颊梗┯心辏浼壹瞥湓#词乖偌泳枋叮嗍舸尤荨!币馑际撬担跬⒃薜H胃仕嗖颊褂屑改炅耍鹚稻杷耐蛄骄茫褪窃俣嗉副叮材芮崴赡贸隼础4嘶笆忠跸眨懊嫣岬焦宄僭辟郝晃⒈。耐蛄桨滓丫蔷薅钋疲瞳|的潜台词自然就是王廷赞有偏门捞快钱。乾隆皇帝听了,竟然没有凛然发作,而是一面派人到甘肃召王廷赞到行在热河晋见,再命阿桂和李侍尧务必严查甘肃捐监一案;另一方面,又命闽浙总督陈辉祖查讯时在浙江的王亶望。

  此时,因甘肃回民起义被革职的前任陕甘总督勒尔谨已经被押解到京师,留守京师的大学士英廉奉旨提讯甘肃收捐监粮一事。不料勒尔谨早有一套说辞,称:“我最初奏请恢复捐监粮时,并无折色收银一事。后来风闻有折色之说,也问过当时的布政使王亶望,但王称并无其事,于是我信以为真,没有再过问。一直到王廷赞继任,发现了问题,才告诉我王亶望在任时一直是私收折色。后来大家公议继续折色收银,每名监生收银五十五两。我也担心各州县不将捐银拿去买粮,王廷赞提议交给兰州府专办,我也同意这样做。这样,这笔款项即从首府(兰州府是甘肃首府)分发,各州县并不解交经手。”虽然勒尔谨的供词极力为自己开脱,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改收捐粮为折色是在王亶望任内开始的,后来冒赈更是成了他分肥的手段。

  再说甘肃兰州这边,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接到皇帝召自己去承德避暑山庄晋见的谕令后,已经意识到此行凶险难料,但圣意难违,他不得不遵命行事。但王廷赞也不是没有丝毫行动,而是飞快写了一封机密信件,派心腹王亮侯紧急送往位于关外盛京(即沈阳)的源有通号帽铺,这才开始准备启程。

  前往热河,必须要经过北京。在到达北京后的当夜,王廷赞不带随从,一个人秘密赶去一家客栈与一个名叫王诲之的人见面。王诲之就是源有通号帽铺的老掌柜,接到王廷赞的密信后,便率领何万有、张谦益、王汝辑、孙士基、曹国林五名伙计(清代“伙计”意思很广,包括合伙人、经营者等)火速从盛京赶来北京,已经恭候多时了。王廷赞身为朝廷大员,怎么会与这些普通商人扯上关系呢?

  原来,王廷赞不但与王诲之有联宗之谊,本人还是源有通号的大股东,王诲之是应王廷赞之请,任掌柜经营源有通号帽铺。而何万有等五人也并非普通的雇佣伙计,均是王廷赞心腹王亮侯的临榆(今河北秦皇岛)同乡,由王亮侯引荐,成为王廷赞生意上的合股人。

  七个人在房中商议了很久很久,一直到天快亮时,王廷赞才从房中出来,独自离开。

  外面,东方的天空已经露出了鱼肚白。王廷赞凝视着,忍不住长叹了一声。此时,他已经知道跟随自己多年的王亮侯在送信到盛京后即不告而别的消息。唉,果然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不过,在他内心深处,并没有怨恨王亮侯的背叛,而是有一种“树倒猢狲散”的悲哀。

  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初,王廷赞终于到达热河,军机大臣会同大学士、九卿立即遵旨讯问。王廷赞的供词与勒尔谨如出一辙:改收折色是自王亶望任内开始,他到任后发现收银不合体制,立即下令停止收银,重新按收粮处理,但之后一直无人报捐,无奈之下,只得依旧延续前任的做法。至于每名监生收银五十五两,则是因为考虑到各州县办理捐银数多寡不齐,又担心各州县有短价勒买粮石之事发生,有个统一规定的数额而已。甘肃粮价比较便宜,此数足敷定额。而之所以要将办理捐银交给兰州府专办,是因为其他各省到甘肃捐监的商民通常都是聚集在省城兰州,改归首府更方便报捐。兰州府统一收捐后,会将收银发给各州县,购买粮食补还仓库,再按季申报,道府并加结于上。

  乾隆皇帝看到王廷赞的供词后,拍案怒斥:“所供殊不足信。”(《清高宗实录》)特意于六月初十下谕驳斥王廷赞供词,大意是说:甘肃收纳监粮,原本是为了仓储赈济的目的,理当收取本色粮食,怎么能公然定数私收折色,而且此等严重违反朝廷例禁之事从无一字奏闻?如果说甘肃粮价便宜,五十五两银买的粮食已符定额,那么当地必然是收成丰稔,粮源充足,怎么还需要每年赈济呢?如果赈灾是实情,粮食必定昂贵,五十五两银子又怎么能买足所定的粮数?这两者自相矛盾,必有一方是假。

  乾隆皇帝此谕诘问得十分透彻而高明,王廷赞再也无法掩饰回辩。他本来还寄转机于接受过他贿赂的和涣虾痛笕艘桓惫鹿斓难樱踔粱苟啻卧诠『贤惨运眯獭M跬⒃扌耐酚趾抻制床桓医曳⒊龊瞳|受己贿赂一事,一来于事无补,二来心中总还存了一丝侥幸,盼望和谧詈蠊赝纺苌斐鲈帧

  在同一时间,闽浙总督陈辉祖封存了王亶望的所有财物,但审问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王亶望供称:“风闻有折色之事,当即责成道府查禁结报,且意在捐多谷多,以致一任通融。”意思是说,他在办捐过程中,确实听说过有捐监改收粮为收银一事,但这是其下属私自所为,他曾经就此事责备过下属,但后来考虑到收银后可以补购粮食,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王亶望此供,不但不承认冒赈贪污,而且将改收折色的责任全部推到其属员身上。他还特意强调他的本意在于捐多粮多,至于分肥入己之情弊绝对没有。闽浙总督陈辉祖的弟弟陈严祖时为甘肃环县知县,也牵涉进甘肃冒赈案,因而陈辉祖本人也有心庇护,决定就此放一放王亶望,便推辞说要等朝廷钦差工部侍郎杨魁到后,再一起严审王亶望。

  当年六月十三日,陈辉祖关于王亶望供词的奏折送到北京。到了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已经肯定甘肃捐监“有竟不买补,虚开赈济,冒销情弊”,自然对陈辉祖的作为很是不满,但又想不出陈辉祖有什么维护王亶望的理由(皇帝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身为知县的陈辉祖弟弟陈严祖也卷入了甘肃捐监案),认为是一直没有找到真凭实据,所以王廷赞、王亶望等人才会不断地狡辩、搪塞、推诿,于是传谕阿桂、李侍尧,盛赞二人是“中外最能办事之人”,要求二人将甘肃捐监案的内在情形迅速查明,务必水落石出。

  而就在这个时候,京城发生了本篇开头提到的六十根金条案。由于王廷赞是源有通号帽铺东家的事众所周知,众人均怀疑这是他在刻意转移财产。但由于直接当事人何万有一直没有被官府抓获,旁人也无从得知真正内情,只能是猜测而已。

  六十根金条的事很快就传到了热河。讯问王廷赞时,王廷赞却说这金条是他在甘肃以高价银换的,现在看到甘肃军需紧张,特意带到北京来换成银子,打算捐做军费用的。至于何万有,不过是他熟识的一个人,因他本人换银不便,所以将金条托其代为兑换。

  一个月后,蓟州激馏客栈发现了被通缉的何万有的尸体。他是自杀而死,并留下一封遗书。遗书彻底拆穿了王廷赞的谎言:原来这六十根金条是王廷赞自甘肃带来,在北京交给了王诲之,王诲之又托何万有代为保管。何万有因风声紧,又想到将金条藏在衣褡中,转存到联兴帽铺内。

  除何万有之外,帮助王廷赞转移财产的还有张谦益、王汝辑、孙士基、曹国林四人,后来均被抓获。通过这些人,又追查到他们的同乡——之前为王廷赞心腹长随的王亮侯身上。后来进一步追查才发现,王亮侯也事前参与转移了资产,仅转移到他家乡临榆的王廷赞财产就有金叶子四封(重四百余两)、银一百余封(重六千七百两)。果然应验了和谇』实勖媲敖曳⑼跬⒃蕖凹壹瞥湓#词乖偌泳枋叮嗍舸尤荨钡幕啊

  再说兰州这边,阿桂、李侍尧接到乾隆皇帝六百里加急廷寄后,自然不敢怠慢。可甘肃捐监积弊已久,冒赈也已历经数年,堪称惊天大案,甘肃各级官员却从无一人对朝廷提及,可见通省大小官员无不染指,人人有份。面对这样一个密不透风的集团,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呢?

  幸好对此难题,精明过人的乾隆皇帝早有明确指示,要二人重点清查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时道府结报监粮系属何人,以及私收捏报的经过。很快,阿桂、李侍尧就理出了一份王亶望任内时历任道府及直隶州官员名单。下一步就是要寻找突破口,对此,乾隆皇帝进一步谕示:“臬司(按察使)即系局外人。”一语惊醒了梦中人。

  当年六月二十七日,阿桂和李侍尧派人将甘肃按察使福宁“请”到总督府来。福宁进来时,阿桂和李侍尧正端坐堂上,一脸肃色,这让本来已经很紧张的福宁更加惴惴不安。见礼后,李侍尧也不寒暄,单刀直入地问道:“臬台大人,你应该知道今天我们请你来是为了什么事吧?”福宁用袖子擦了一把额头的汗:“福宁不知,还请李相国明示。”李侍尧虎起了脸,冷笑道:“你是臬司,主管一省司法大权,还需要我明示么?”福宁更加紧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直冷眼旁观的阿桂这才开口,温言安慰道:“福大人,你也不必过于紧张。我们都知道,你是臬司,完全是局外人,这也是皇上的原话。”福宁大感意外,愣了一下,还有些不相信地问道:“皇上真这么说?”阿桂肯定地点点头,道:“对,皇上英明。福大人,你只需要将你所知道的甘肃省捐监一事如实告诉我们,就完全脱离了干系。”

  福宁又惊又喜,当即将他所知道的甘省捐监内幕和盘托出:甘肃自开捐之始,便是收银,而不是收粮。具体的做法是:王亶望将实收靠(空白的捐监执照收据)和所收银两全部交给兰州府存贮,当时的兰州知府就是他的亲信蒋全迪(现任浙江宁绍台道),因而给发各州县捐银的多少全由王亶望一人说了算,旁人无权过问。外省捐生全部到省城兰州报捐,省内各州县也在兰州向报捐之人办理捐监手续,颁发监生执照。各州县领回的折色银两,也没有用来买粮补还仓库。放赈时,王亶望从未亲往灾区察看,各地的受灾分数均由他一口决议,放赈时也不派官员监视。即使事后盘查,各州县具文申报,道府按季出结,也全是弄虚作假、虚应了事。

  福宁的交代有力地指证了王亶望是私收折色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如王所供称的那样是其下属所为。不过福宁所知有限,具体到王亶望是如何用冒赈开销情弊一节,也无法提供更多的线索,只是说甘肃省各地方报灾数目全部由布政使司决定,如果要了解更多,只能去查阅王亶望任内时各属报捐实收及开销赈粮的原始账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