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第60章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60章

小说: 中世纪千年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而言之,你可以这样理解:按照欧洲的说法,军事修士会和骑士团不是一码事,可以把后者看成是前者的衍生产品;按照汉语的习惯,军事修士会是骑士团的一种;另外,其他类型的骑士团大多模仿军事修士会的组建模式,不同类型的骑士团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异。

  在这里,咱们只谈谈军事修士会。 

  中世纪时期欧洲出现过很多军事修士会,大多数是在东征期间建立的,任务是守护信仰(这里的信仰起初是指天主教信仰,随着宗教改革,有时也指基督新教)、保卫圣地和对抗异教徒(也包括基督教异端)。医院骑士团、圣托马斯骑士团(Knights of )等还兼有救死扶伤、兼济贫苦的任务,这倒有点儿侠客的味道。但到后来,很多军事修士会都世俗化了,为利益进行军事扩张,和宗教的关系大大淡化。 

  军事修士会内部实行严格的集权制,骑士等战斗人员需要接受相当专业的军事训练。很多人认为军事修士会里都是些大老爷们儿,其实不然,里面还有很多修女。成员按照基督教的习惯互称兄弟姐妹,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军事修士会里的神职人员(牧师、修道士等,占少数)服从于非神职人员(骑士等,乃是军事修士团的主体)。也就是说,军事修士会侧重于军事,而非宗教,宗教的作用在于对成员进行洗脑,还有就是可以得到教会乃至教皇的大力支持。 

  军事修士会的军事扩张除了在异教徒和基督教异端活动频繁的叙利亚、巴勒斯坦、普鲁士(Prussia)和立窝尼亚(Livonia;欧洲北部的历史地区,因宝剑骑士团而闻名于世)、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外,在西欧其他地方也疯狂至极,据点遍布欧洲各地,而正是这种扩张意外地促进了文化技术的改革和传播,例如医院骑士团向英格兰引进缩绒技术(Fulling,一种剔除羊绒里油脂和污垢的技术,可使羊绒更致密),圣殿骑士团则首创了银行。

  【品种繁多的骑士团】

  地球上有两个高产军事修士会的地方,一个是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除三大骑士团诞生此地外,还有圣墓骑士团(Order of the Holy Sepulchre)、圣拉撒路骑士团(Order of ;由医院骑士团在一所麻风病医院里组建,任务是照顾麻风病人,成员也是由感染麻风病的骑士组成,它是最不为人知、最缺乏史料记载的骑士团。圣拉撒路是圣经里的人物,因病死亡,后被耶稣复活,骑士团以此为名也是希望麻风病人能够早日恢复健康,不过麻风病在当时是绝症,这只能算是个心理安慰吧)等;另一个地方是伊比利亚半岛,为了配合收复失地运动,一些军事修士会应运而生,如卡拉特拉瓦骑士团(Order of Calatr*a)、阿维什骑士团(Order of *iz)、阿坎塔拉骑士团(Order of Alcántara)等。

  另外,三大骑士团还在欧洲各地建立分支组织,形成新的骑士团,如欧巴克骑士团(Order of Aubrac;由医院骑士团在法国欧巴克组建),以及上面提到的圣拉撒路骑士团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50  哈兰之败!安条克公国的没落
【1101年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极大刺激了西欧的各级人士,到东方淘金成为很多人的梦想。既然前人成功了,那自然会有后来者。

  1101年,西欧又有三支十字军踏上征途,其中很多人都是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的老兵,他们回到家乡才发现,在乌烟瘴气的西欧讨生活简直比下地狱还痛苦,完全不如在东方打劫来得痛快,所以打谱再到东方碰碰运气。

  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分别被阿斯兰和其他穆斯林势力击败,被称作“1101年十字军”的三支队伍表演完喜剧小品就匆匆退场。

  丢了圣地,穆斯林岂会善罢甘休。法蒂玛王朝和大马士革经常组织联军对耶路撒冷王国发动狂攻,缺少西欧援军的支持,十字军国家艰难地抵挡着敌人。

  让耶路撒冷王国仍然在地球仪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并不仅仅是守军的顽强抵抗,还有法蒂玛王朝和大马士革蹩脚的配合。

  地中海的霸权掌握在基督教国家手里,法蒂玛舰队自埃及出发,途中往往遭到来自意大利的舰队袭击,很难抵达目的地。缺少海上支援,由陆路进兵的大马士革孤掌难鸣。

  遇到这种情况,法蒂玛王朝和大马士革会向巴格达请求增援,巴格达的哈里发又总是爽快答应,因此十字军国家也很难利用敌人蹩脚的配合扩大战果。十字军国家的反击屡遭重创,穆斯林的进攻也始终没能有大进展,双方的战争就这样陷入拉锯状态。

  【惨败哈兰】

  在东方的地面上,拜占庭、十字军国家和穆斯林势力唱着三国演义。在十字军国家里,安条克公国和拜占庭的关系最为微妙。

  安条克是一座重镇,不仅防御体系完备,还是亚洲的商贸枢纽,又是东正教会的重要据点。与耶路撒冷相比,阿历克塞对安条克更有感情。耶路撒冷已经被穆斯林占领三百七十多年,和拜占庭的关系早已疏远。安条克才丢了没几年,况且与之相比,耶路撒冷除宗教价值以外,别的一无是处。安条克对拜占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阿历克塞心里的地位那是不言而喻。

  安条克被博希蒙德生生夺走,阿历克塞感觉很是不爽,他耳边总是回响起博希蒙德当初发的誓,这个誓除了在他鼻子前面留下一股臭味外,什么都没留下。阿历克塞不住地暗骂博希蒙德臭不要face,他一直憋着劲儿,要把安条克夺回来。

  博希蒙德对拜占庭也没什么好看法,阿历克塞在他眼里就是老狐狸转世,一个想拿十字军当枪使的老滑头。他恨屋及屋,驱逐希腊主教若望七世,任命西欧来的贝尔纳(Bernard of Valence)为主教。

  自希腊语成为拜占庭官方语言以后,东正教会在各教区的“地区经理”一直都是希腊主教,博希蒙德的这一举动无异于侮辱了东正教会,同时也侮辱了阿历克塞。

  博希蒙德和阿历克塞算是摽上劲儿了,二人也将在历史上唱一出好戏。

  不久,博希蒙德在“美利提尼战役”(Battle of Melitene)中被达尼什曼德王朝俘虏,在土库曼人的监狱里渡过三个春节。

  在此期间,担任摄政的有为青年坦克雷德使安条克公国强盛一时,版图极大扩展,不过他的努力将在不久后被舅舅一手葬送。

  在四个十字军国家里,伊德萨伯国位于最北面,它是第一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也是实力最弱、人口最少的一个,伊德萨伯国这个软柿子经常被周围的穆斯林政权捏来挤去。

  1104年5月,伊德萨伯爵鲍德温二世围攻哈兰(Harran),派人向安条克公国请求增援。

  博希蒙德刚刑满释放没多久,土库曼人对他的劳动改造显然很不成功,他对异教徒憋着一肚子火,正想借机发泄发泄,便爽快答应了鲍德温二世的请求。

  土耳其人在摩苏尔的总督吉克米西(Jikirmish)、马尔丁领主索克曼(Sokman)集结一万骑兵增援哈兰。他们与围城部队稍有接触就往后逃窜,十字军紧随其后。两军一前一后追了两三天。

  突然,土耳其军返身杀回,与十字军在哈兰以南12公里处的平原地带对阵。土耳其军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完全出乎十字军意料,鲍德温二世和博希蒙德没来得及披挂就匆忙布开阵势。

  仓促迎战哪能打得赢,土耳其骑兵在平原上纵马狂奔,伊德萨和安条克联军一触即溃,鲍德温二世也被索克曼抓了俘虏。安条克军损失惨重,在博希蒙德带领下一路逃到伊德萨。

  哈兰战役是第一场穆斯林针对十字军国家的大战,它成为抑制十字军扩张的转折点。

  哈兰惨败对安条克公国来说是灾难性的,隶属公国的很多城镇陆续爆发起义,被穆斯林势力重新占领。亚美尼亚的领地也在阿历克塞忽悠下发生暴动,阿历克塞更是高兴地宣称安条克是拜占庭的领土,还趁机占领公国的一些地盘。

  【再战迪尔拉奇乌姆】

  博希蒙德只好返回阔别已久的意大利招兵买马,安条克公国暂由坦克雷德摄政。

  博希蒙德回老家招募十字军的消息不禁而走,他老丈人、兼职土匪法国国王腓力一世和教皇巴斯加二世(Pope Paschal II)举双手加双脚支持。

  在各级领导的鼎立声援下,招募十字军的工作进展顺利,博希蒙德麾下又聚集不少人马。正在他信誓旦旦地准备进攻叙利亚的穆斯林时,一条让他气炸肝肠的消息传来:阿历克塞趁他不在,准备对安条克动武。

  这老狐狸又在暗地捣鬼,现在博希蒙德更加确信自己对阿历克塞人品的解读完全没有错。他恼羞成怒,立马改变计划,率军包围迪尔拉奇乌姆。

  迪尔拉奇乌姆这个地方,阿历克塞和博希蒙德都不会陌生,早年两家在这里激战一场,阿历克塞还差点丢了老命。

  千百年来的史实告诉我们,历史是会重演滴。和当年一样,博希蒙德没能率领军队向纵深踏进一步,没能给对手构成威胁。迪尔拉奇乌姆是博希蒙德进攻拜占庭的第一站,也成了终点站。他的军队在迪尔拉奇乌姆城下又一次尝到疫病的厉害,士兵拉稀的拉稀,跑肚的跑肚,整个一群病秧子。

  正在博希蒙德被跑肚拉稀的士兵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被敌人包了饺子,陷入重围之中。威尼斯和拜占庭真是铁杆联盟,威尼斯舰队和多年前一样,再一次造访迪尔拉奇乌姆海域,切断博希蒙德的退路。

  威尼斯总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连上帝在人间的经济人都不放在眼里,教皇派来的援军被威尼斯舰队迎头痛击后逃之夭夭。

  教皇是博希蒙德唯一的希望,现在希望已经化为泡影。博希蒙德别无选择,只得低头服软。

  1108年9月,垂头丧气的博希蒙德来到阿历克塞位于迪伏尔(Devol)的御营,和老冤家谈判。

  这次名为谈判,其实就是投降。博希蒙德必须无条件接受阿历克塞提出的所有条件,否则他那些每天都得“三顾茅庐”的病秧子就别想活着离开。

  对博希蒙德来说,这是一次极具羞辱性的会谈。博希蒙德承认当年违背了誓言,但是他依然认为阿历克塞在安条克被围的时候不发救兵,很不仗义。

  阿历克塞认为自己仗不仗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是刘邦,你博希蒙德是项羽,做了板上之鱼就得任人宰割。

  博希蒙德被迫当众宣誓道:

  “我向你们,伟大神圣的皇帝阿历克塞&;#8226;科穆宁,以及皇太子约翰宣誓,我将信守我所同意的条款,决不食言。我决不背信弃义,决不做任何危害你们的事情……任何有利于罗马统治,或是为罗马统治添光彩的事情,我牢记于心,并付诸实施。这样,我将得到上帝、圣十字架以及圣福音的眷顾。”(安娜&;#8226;科穆宁娜记录)

  博希蒙德的心在流血,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你败了,就只能接受失败者所必须接受的一切。阿历克塞开列一大堆条款,博希蒙德毫无办法,只得签字画押。《迪伏尔条约》(Treaty of Devol)在博希蒙德的心碎声中诞生,其部分条款如下:

  &;#8226; 博希蒙德宣誓效忠阿历克塞以及皇太子约翰。 

  &;#8226; 博希蒙德同意帮助拜占庭抵御外敌,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有需要,他都必须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对于他提供的帮助,拜占庭每年给他二百个金币作为报酬。(才二百个金币,阿历克塞分明是在羞辱博希蒙德) 

  &;#8226; 阿历克塞授予博希蒙德安条克公爵的称号。

  &;#8226; 阿历克塞把安条克和阿勒颇赐给博希蒙德做封地。(当时阿勒颇在土耳其人手里,这其实就是张空头支票)

  &;#8226; 博希蒙德归还占领的一些领地给拜占庭。 

  &;#8226; 拜占庭可以指定安条克的希腊主教。 

  阿历克塞很明智,他认识到要把博希蒙德的势力完全赶出安条克是不现实的,他只好把博希蒙德纳入拜占庭的管理层,使之为拜占庭服务。

  博希蒙德再也没回安条克,安条克公爵的称号只能令他感到耻辱。博希蒙德返回西西里岛,越想越窝囊,三年后死在那里。

  阿历克塞和博希蒙德的对手戏还是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但是那份作为历史见证的《迪伏尔条约》并未付诸实施。

  坦克雷德拒绝承认《迪伏尔条约》,在他看来,安条克是他们拿生命换来的,和拜占庭毫无关系。在他眼里,阿历克塞老奸巨滑,根本不值得信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