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第20章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20章

小说: 中世纪千年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场景倒让我想起了美国黑人喜剧明星克里斯&;#8226;洛克的一句名言:“我住的地方治安极差,差到你还没挨完第一个枪子,第二个枪子又来了。”

  【保加利亚屠夫】

  拜占庭军抵挡不住,只得放弃追击。虽然损失不小,可是总算打赢了。

  君士坦丁五世欣喜若狂,凯旋回到伟大首都。他成了人民心中的英雄,市民们夹道欢迎,掌声鲜花充斥着整个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齐唰唰地步入城内。威风凛凛的骑兵队过去后,头戴闪亮王冠的君士坦丁五世骑着高头大马,仰首挺胸地出现在市民面前,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冲天而起。

  君士坦丁五世得意洋洋,他一面缓慢催动坐骑,一面不失时机地向臣民们招手。步兵队过后,一群群失魂落魄地保加利亚俘虏被推推搡搡地拥进城里,唾骂之声随之而来。

  阅兵仪式过后是皇帝为市民准备的娱乐节目。

  坐在宝座上的君士坦丁五世站起身来,冲着观礼台下一挥手。

  数十名刽子手高高举起屠刀,广场上顿时发出阵阵怒吼“杀了这群野蛮人!”几十颗人头翻滚而下,骨碌碌滚到台前,被市民当球踢到一边。

  另一批俘虏又被押上台,就这样,保加利亚俘虏成了君士坦丁五世炫耀武功的道具,凯旋仪式也由此进入高潮,整个君士坦丁堡沉浸在兴奋之中,欢呼声掩盖了无情杀戮。

  作为这个娱乐节目的导演兼主持人,君士坦丁五世被后人称作“保加利亚屠夫”(Bulgar…Slayer),他无愧于这一称号,他也不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拜占庭皇帝,后来拜占庭出了个巴西尔二世,他对待保加利亚俘虏的做法更有创意,这个咱们后面再讲。

  难怪君士坦丁五世会这么做,毕竟这场战役的胜利拯救了拜占庭帝国,意义非同寻常。

  战争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纷纷乱世就是一个你不杀我我杀你,你不吃我我吃你的时代。当一个人从生死边缘回来的时候,往往会做一些超出想象的事情。

  击败保加利亚人,君士坦丁五世的统治更加巩固,不可动摇。

  和君士坦丁五世如日中天的情况相比,特勒茨则命运不济,这场失败成了他统治崩溃的催命符,一场宫廷政变,特勒茨命丧刀下。

  此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内讧不断,连续换了六届领导,首都普利斯卡(Pliska)乱成一锅粥。

  即使这样,保加利亚的当局者也没忘记和老冤家打上几仗。拜占庭趁着保加利亚内乱,坐收渔人之利。保加利亚军的进攻往往以大败而告终,这些失败又促使保加利亚不断更换领导,随之又导致更大的内乱。

  保加利亚就这样陷入“换领导—内乱—换领导”的无限循环之中。

  拜占庭却重复上演着“俘虏上台—斩首—俘虏上台”的娱乐节目,观众是对这一节目百看不厌的君士坦丁堡市民,导演兼主持人依旧是我们的大屠夫君士坦丁五世,“明晚同一时间,别忘收看我们的节目吆,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泰莱茨(Telerig)登基以后,保加利亚的局势趋于稳定,一场针对拜占庭的报复行动又开始酝酿。

  泰莱茨派使者以商议和约及年贡为名,到君士坦丁堡打探虚实,以确定敌军的驻扎地点。

  在这些年的内乱里,一些保加利亚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投靠拜占庭,当了“汉奸”。从这些“汉奸”嘴里,君士坦丁五世早就知道这名使者此来的真实目的。

  君士坦丁五世排摆酒宴,热情款待使者。席间,二人推杯换盏,喝得痛快至极。麻痹使者的同时,君士坦丁五世悄悄地把驻扎小亚细亚、对付*人的八万精锐调到北部边疆。

  泰莱茨对拜占庭兵力部署的了解还停留在使者的报告上,他以为拜占庭主力仍在给君士坦丁五世看东大门。

  774年10月,保加利亚军的一万两千人马集结完毕,信誓旦旦地攻入色雷斯。

  没成想,他们被数万拜占庭军南北夹击,陷入困境。保加利亚军在数次突围未果的情况下,摆出阵势与拜占庭军对峙。拜占庭军在正面作战方面很有经验,八万精兵又久经沙场。几天下来,保加利亚军全线溃退,几乎全军覆没。泰莱茨在乱军中落荒而逃,丧家之犬般回到保加利亚。

  君士坦丁堡的大竞技场上再次上演娱乐节目,再度上演人间惨剧。

  这次失败对保加利亚来说是毁灭性的,他们主力尽丧,君士坦丁五世摩拳擦掌地筹划对保加利亚挥出最后一拳。

  那些保加利俘虏的冤魂久久不肯转世投胎,终于还是把君士坦丁五世拉下地狱。

  775年9月14日,这位屠夫因病归西,享年五十七岁,消灭保加利亚的计划也化作泡影。

  君士坦丁五世的武功的确不凡,但是这种不凡建立在金钱之上,在他统治时期,拜占庭每年的国库收入大大减少,钱都用在了战场上。

  多年的内乱和穷兵黩武也同样使保加利亚接近枯竭,没有能力再和拜占庭作对。保加利亚只得暂时承认拜占庭的宗主国地位,成为拜占庭的藩属。 txt小说上传分享

17 查理曼!西欧的霸主
【哥俩不和】

  死后分割领土是法兰克人的传统,矮子丕平也不例外,他把江山像掰饼一样,平分给儿子查理和卡洛曼。

  查理在努瓦永称王,卡洛曼在苏瓦松登基。

  法兰克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却要兄弟二人分别管理,哥俩都感觉十分不爽,当法兰克王国的唯一领导成了他俩追求的目标。

  刚开始的时候,哥俩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表面上还算过得去,见了面,哥哥弟弟称呼到也亲热。

  如果这样下去,这出戏就没得唱了。要让故事发展,必须有一件事让哥俩感情破裂,这样才能有下文,才能有戏唱,这在戏剧学上叫制造戏剧冲突。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戏剧,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造成戏剧冲突的事件历史上还真有。

  导致哥俩感情破裂的历史事件是——阿基坦叛乱。

  一个叫胡诺尔德的人(和欧多的儿子同名)趁着矮子丕平刚死、两位新君初登大宝、法兰克一分为二、势力不如原来强大的时机,起兵叛乱。

  查理出兵*,卡洛曼却袖手旁观,一兵一卒也没支援哥哥。查理文治武功堪称一流,即使没有弟弟帮忙,也很容易地*了叛匪,胡诺尔德被打入大牢,阿基坦也被查理纳入囊中。

  从此,哥俩感情上出现明显裂痕。

  老太后是个顾大局、识大体的女人,看到孩子们不和,便出面规劝哥俩还是要以和为贵,哥俩拉了拉手,算是和好了。

  【统治法兰克】

  哥俩又“和好”了,这出戏唱到这里似乎又进行不下去了。一般电视剧演到这里,编剧会制造另外一个戏剧冲突,那就是哥俩中死一个先。

  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编剧的构思不谋而合,不过历史先生比编剧更会制造戏剧冲突,它在剧本里添加了查理的老丈人这一角色,增加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为了能与伦巴第结盟,老太后让查理娶了伦巴第国王德西德流斯(Desiderius)之女为妻。

  伦巴第王国和教皇国同处意大利,作为邻居,两国间不断有摩擦,伦巴第总想从教皇国身上揩油。

  教皇最不愿看到法兰克和伦巴第结盟,他极力反对这场婚姻。老太后很有战略眼光,纵使教皇磨破嘴皮子,她也力挺儿子的婚事。

  教皇当然很不高兴,教皇当然也很无可奈何,教皇国弹丸之地根本没法和两国为敌,忍了吧。

  这场政治婚姻的结局并不美好,查理看上了一名十三岁*,和老婆离了婚。

  闺女被法兰克人休了,德西德流斯勃然大怒,这是对伦巴第人的极大侮辱啊。脸上带着怒气的德西德流斯和卡洛曼联盟,准备*前任女婿。

  没等准备好,卡洛曼突然病亡,德西德流斯的复仇计划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流产了。

  弟弟死了,查理假装难过的同时,顺手牵羊,把弟弟的领地夺到手里。

  771年12月,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统治者,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横扫六合的一生,征服的一生。

  【灭亡伦巴第王国】

  卡洛曼的遗孀、儿子们及遗老遗少们为了夺回国王的宝座,逃往意大利北部,寻求德西德流斯的保护。

  卡洛曼遗孀的到来给了德西德流斯出兵的借口,他要求教皇哈德良一世(Pope Hadrian I)支持卡洛曼的儿子,让其继承法兰克王位。

  教皇国长期受伦巴第人骚扰,两国之间矛盾重重,哈德良一世当然没理他。

  德西德流斯笑了,你不同意就对了,我终于有机会揍你了。他以支持卡洛曼儿子的名义大举进兵教皇国。哈德良一世吓破了胆,赶紧向法兰克王国求救。

  自从克洛维时代开始,法兰克王国一直以来都是教廷最可靠的盟友,当然这种联盟是建立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之上,没好处谁联盟,现代公司搞合作也是为了一块挣更多的钱,道理是相同的。

  查理正在对萨克森作战(对萨克森的战争从772年一直持续到804年,才以萨克森人被征服而告终),抽不出精力对付伦巴第人。他派使者和前任老丈人谈判,他老丈人不会放弃这大好机会,一口回绝了。

  这里补充一点,由于汉语过于丰富,很多翻译者在翻译外国名词的时候按照个人喜好翻译成不同的写法。Saxon就是一例,在关于法兰克和德国的书上都把它翻译成萨克森,而在关于英国的书里却翻译成了撒克逊。这里我也按照这种惯例,说到法兰克和德国时用萨克森,说到英国时用撒克逊,大家只要记住这两个词指得是同一个种族即可。

  查理万般无奈之下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意大利。

  伦巴第军凶悍异常,却怎么也抵挡不住查理的猛烈攻势,另一路法兰克军的抵达给伦巴第军以致命打击。在夹击之下,伦巴第军逃往首都帕维亚固守。

  查理乘胜进军,将帕维亚团团包围,并大胆在城外渡过漫长的冬天。

  法兰克军在城外忍受寒风,伦巴第人在城里日子更不好过,整个冬天既没吃的,又没穿的。再这样下去非饿死不可,德西德流斯心一横,牙一咬,干脆降了吧。

  帕维亚开城投降,德西德流斯被迫进入修道院,卡洛曼的遗孀和儿子们不知所踪。

  查理理直气壮地吞并伦巴第王国,结束了伦巴第人对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查理把伦巴第王国的铁王冠戴在自己头上,成为法兰克和伦巴第双料国王。

  德西德流斯之子阿达尔吉斯(Adelchis)逃难到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利奥四世(Leo IV;775—780年在位,君士坦丁五世之子)出兵,替他恢复王国。利奥四世初登大宝,忙着巩固皇位,根本没闲功夫理他。

  阿达尔吉斯找不到后台,只好暗地里搞小动作。他秘密与弗留利(Friuli;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以盛产白葡萄酒闻名天下)公爵联络,弗留利公爵的叛乱很快就被查理*。

  【出兵西班牙】

  777年,查理接待了三个神秘人物,这三位大胡子伯伯头戴*式包头,身穿*长袍,叽里呱啦地向查理告状,把查理当成了他们的救星。

  他们是住在西班牙的撒拉森(Saracen)部落的酋长,受到西班牙摩尔人的哥尔多瓦王国的侵略,不得已跑来求救。

  三个大胡子很识相,以西班牙的几座城市作为法兰克出兵的回报,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气吞山河的查理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查理挥军翻越比利牛斯山脉,顺利占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Basque)地区的小镇潘普洛纳,但是随后的攻势皆遭阻挡。看来西班牙这盘大餐并不容易吃到嘴,意大利刚刚征服,很不巩固,所以查理不想恋战,决定率军回国。

  在法兰克军队里,将领们分成两派:以查理的侄子罗兰(Roland)侯爵为首的主战派,和以盖内隆为首的主和派。罗兰和盖内隆意见经常不统一,二人之间矛盾很深。

  盖内隆对罗兰怀恨在心,他与巴斯克人暗中勾结,在比利牛斯山设下伏兵,负责殿后的罗兰在郎塞瓦尔峡谷(Roncevaux Pass)遭受偷袭,几乎全军覆没。

  查理得到消息,急忙率兵返回。当他来到郎塞瓦尔峡谷时,发现罗兰及殿军士兵惨死于谷中,查理抱着侄子的尸体放声痛哭。

  悲痛欲绝的查理立马找巴斯克人算账,敌人玩儿的是游击战,当查理再次出现在西班牙北部时,他们早就撒丫子溜了,连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