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第13章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3章

小说: 中世纪千年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这个萨德,当年用骆驼下腭骨维护了穆斯林的名誉。

  他身材矮小,头发蓬松,脑袋却很大。这个大脑袋的统帅果然脑细胞充足,不出一年就兵临波斯首都泰西封。

  637年年初,他率军在幼发拉底河畔扎营,将随军带来的羊啊,骆驼啊统统养起来,还抢光了周围城市的所有粮食,准备打持久战。

  萨德派出一个二十名士兵组成的使团,来个先礼后兵。

  在河对岸的泰西封王宫,使团简陋的武器、粗糙的衣着让波斯王公大臣们禁不住嘲笑了一番。

  使团成员不卑不亢,要求波斯国王伊嗣埃三世改宗*教,或者干脆向*进贡。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伊嗣埃三世克制了自己的愤怒,命人将满满一麻袋沙土捆在为首使者的背上,以示惩戒。

  回到大营,使团成员都咧着嘴笑哈哈的,对萨德道:“将军,波斯人把他们的国土送给咱们了。”萨德看了看那麻袋沙土,也笑了起来。

  波斯统帅鲁斯塔姆决定谨慎行事,坚守幼发拉底河,只要成功阻止敌人渡河,*人就没咒念。

  伊嗣埃三世急于求成,急令军队渡河,鲁斯塔姆没办法,只得架座木桥,率军十二万渡到对岸。

  波斯人的厄运从此降临了!

  【萨珊王朝的末日】

  *军占据卡迪西亚平原,与迎面而来的波斯军对峙。

  战斗刚一打响,就从波斯阵中冲出三十三头战象,象背上安放着座椅,波斯士兵一边催动战象,一边开弓放箭。*军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匆忙用弓箭还击,还用弯刀砍劈捆绑座椅的皮带。

  战象确实太庞大了,很快便把*军冲得四散。*骑兵围着战象不断攻击,终于在夜幕时分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夜里,*士兵围坐在一起,欢歌笑语,以此振奋士气,准备明日再战,另一些人却抱怨萨德没有亲自参战。

  原来,萨德染病,留在附近的小要塞里休养。连他媳妇也发牢骚,责备他没身先士卒,不像男人。萨德火往上撞,“啪、啪”给了她两巴掌,这才让这个愚蠢的婆娘闭了嘴。

  次日中午,双发又开始大战。叙利亚来的六千*援军也投入战斗,他们骑着用斗篷、幔布伪装起来的骆驼,企图让敌人的战马受惊,却未能如愿。

  一些战象在前一天的战斗中负伤,没来参战,因此双方杀了个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夜晚降临,两军才罢兵回营。

  第三天,波斯军又放出战象,*骑兵则在康复的萨德指挥下,放弃战马,徒步用长矛对抗亚洲象。

  波斯战象一字排开,与*长矛手展开激战。数十名长矛手聚在一起,用力向战象的双眼刺去。其中一头双目失明,鲜血直流,顿时疼得前踢后跳,其余战象也随之大乱。黄昏时分,双方又各自回军。

  当天夜里,波斯士兵累得快散了架,倒在帐篷里呼呼大睡。

  突然,营地里喊杀声震天。*军里的贝都因人发起夜袭,他们是夜间行动的高手,一战下来,波斯军伤亡不轻。

  “狂暴的夜晚”这个名称从此在波斯军中流传下来。

  翌日清晨,残酷的战争又开始了。经过浴血奋战,几名*士兵冲破波斯防线,杀至鲁斯塔姆身前,挥起刀枪将他砍死。

  闻听统帅被杀,波斯阵线随之崩溃,落荒的士兵向河面上新架的木桥逃去,有的在平原上就被身后追来的*军杀死,有的则躲在沼泽地里希望逃过一劫,还有的跳到河中泅渡逃生。

  波斯军焚毁了底格里斯河上的所有桥梁,撤走所有船只,使乘胜杀来的*军无法渡河。

  不过,萨德还是从一个知情人口中得知渡河的捷径。波斯人的伟大首都城外站着磨刀霍霍的*人,伊嗣埃三世早在敌人抵达之前就带着全家老小逃往北方的扎格罗斯山。

  *士兵被泰西封王宫的辉煌所震撼,那些闪闪发光、黄澄澄的东西让很多人见识了什么叫金子。

  650年,萨珊王朝被*人灭亡,波斯成为*帝国治下的领土。

  末代国王伊嗣埃三世的儿子俾路斯东逃唐朝,唐高宗李治封他为右武卫将军,俾路斯今生今世再也没能回到波斯。

11 火焰!神秘的武器
【希拉克略的功绩】

  在北非的作战中,*军进展相当顺利。

  他们熟悉沙漠战术,骆驼骑兵所向无敌。骆驼利用宽大的脚趾在沙漠上奔跑如履平地,拜占庭军胯下的战马往往会陷蹄于沙坑之中,减缓了驰骋的速度。骆驼身上的气味有时会使战马受惊,不听骑兵命令就落荒而逃,玩玩《中世纪2:全面战争》你就知道骆驼骑兵有多厉害了。

  此时的希拉克略病魔缠身,已经没法亲自指挥战争。他手下的统帅都是饭桶,在“耶尔穆克河战役”(636年;Battle of Yarmuk)中,拜占庭军痛失主力。

  641年2月11日,一代英杰希拉克略病逝归天,享年六十六岁。

  毋庸置疑,希拉克略是拜占庭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他初登大宝之时,正是拜占庭最危难的时候,四周强敌如云,各个如狼似虎。他就像上帝派下的救世主,保留了罗马文明在欧洲的唯一种子,使得它能够在二百多年后的马其顿王朝开花结果、缔造辉煌,也为以后东欧国家接受拜占庭文明奠定基础。

  他推行的军区制成为拜占庭的根本制度,也深深影响着周边其他国家。宗教政策的失败和晚年军事上的惨败不能否定希拉克略的功绩。

  希拉克略在位时期,正是*人开始扩张的时候,所以*文学里经常出现他的形象。

  希拉克略死后,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领土大大缩水,在*人挤压下苦苦挣扎的国家。

  【*内乱】

  642年,拜占庭的粮仓埃及被*人完全征服。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Uthman;644—656年在位)继位后,*人的扩张更是势不可挡。*军沿海岸线一路西进,占领拜属北非的大部分地区。

  *海军也表现出色,先后攻占塞浦路斯岛等地中海重要岛屿,高加索也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波斯和拜占庭打得两败俱伤,被*人趁机两路横扫,真是悔不当初。

  千钧一发之时,机会来了。

  奥斯曼出自倭马亚家族,他担任哈里发的合法性遭到以阿里为首的西哈姆家族的质疑。

  阿里不是那个拳王,而是老穆的堂弟、女婿和第一个信徒,资格在穆斯林中相当高。倭马亚家族并非老穆嫡系,当年他们可是带头反对*教的。

  有权有势的人喜欢拉帮结派,因为他们想干的事必须有人支持,他们讲完的话必须有人鼓掌加喝彩。

  没权没势的人要想做到有权有势,就必须依靠已经有权有势的人,帮派就是这样形成的,古今中外皆同一理。

  *教里也是如此,当时穆斯林里有两大帮派: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的创始人就是阿里,逊尼派的创始人则是奥斯曼。

  两派明争暗斗,相互对立,穆斯林内部产生分裂。

  奥斯曼大量任用倭马亚家族成员担任要职,又把堂弟、大马士革总督穆阿维叶任命为整个叙利亚的总督,这种任人唯亲的作法遭到什叶派的坚决反对。

  656年6月17日,奥斯曼正在麦地那的府邸休息,手里捧着一本由他下令编纂而成的《古兰经》,正津津有味地翻看着。

  突然,听到大门被砸开的声音,他猛地一震,扭头一看,卫兵倒在地上,胸口被刺了一刀。

  奥斯曼正在愣神儿的功夫,一人“噌”的一声冲进大门,一刀刺进他的胸膛。奥斯曼睁大两眼,嘴巴咧着倒在地上,再也没爬起来。那人又在他身上连扎了两三刀,见他确实断了气,才匆匆逃离作案现场。

  奥斯曼被反对派刺杀了! 

  阿里(Ali;656—661年在位)成为第四任哈里发,但是穆阿维叶当众拿出堂兄的血衣,暗示阿里才是真凶,倭马亚家族也坚决反对阿里掌权。

  两大家族大打出手,展开火并,结果各进两球——平了。势态越演越烈,双方僵持不下。

  阿里的位置一直坐不稳,老穆最年轻的遗孀爱莎(她与老穆结婚时才九岁),以及穆阿维叶先后发难,与阿里展开大战。

  不久,阿里被叛变者刺杀。

  *帝国的四大哈里发时代结束。这一时期,*帝国版图迅速扩张,为日后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661年,穆阿维叶(Muawiya;661—680在位)担任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建立倭马亚王朝(Ummayad Caliphate;661—750年,因其打白旗,崇尚白色,故中国古代称之为白衣大食)。

  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皇帝。*世界由此进入鼎盛时代,*语成为官方语言。

  由于内讧,*无力再战,穆阿维叶与拜占庭缔结和约。

  【火烧战船】

  倭马亚王朝是*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倒霉的当然还是邻居拜占庭。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军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从海陆两方面进攻君士坦丁堡。

  674年开始的四年里,每逢夏季,*海军都会大规模出击,围攻君士坦丁堡,这也被称作“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之围”(first Arab siege of Constantinople,674—678年)。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年—685年在位,希拉克略的重孙子)继承了希拉克略的优良基因,他精通军事,在海域上布置神秘武器等着敌人的到来,每次都能击溃敌军舰队。

  最惨烈的一次海战发生在678年6月25日,这天,*舰队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拜占庭海军出动很多小船在海面上来往穿梭。

  这些小船的船头安装着一根长长的导管,管子直通船底,船底安装着一个大瓮,一名士兵抱着导管坐于船头。

  海战打响后,拜占庭小船划向满载攻城器和士兵的敌舰。靠近时,在弓箭手的掩护下,一名士兵启动气泵,把瓮中的药液抽到导管中,另一个士兵则启动管口的引火机,坐于船头的士兵手持导管,对准目标开始射击。管口喷出一道道火柱,犹如一条条张着巨口的火龙,很快便吞噬了*战船。

  见到如此凶悍的武器,*水兵惊慌失措,有的赶紧拍打身上的火焰,有的浑身冒着大火跳入海中逃生,有的则被烧成焦炭,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彻天空,军心瞬间便被瓦解。

  *海军统帅见大势已去,急忙命令舰队撤退,但是为时已晚,约有三分之二的战船惨遭焚毁。

  为了躲避拜占庭海军的反围攻,穆阿维叶命令剩余的*战船撤出君士坦丁堡海域。

  途径小亚细亚南部时,他们遇到暴风雨,战船人员损失惨重。

  祸不单行,拜占庭海军的希腊舰队乘胜袭来,再次动用神秘火焰,使*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失去海军增援的*陆军也遭到惨败。

  同年,双方签订“三十年和约”,*被迫向拜占庭进贡。

  【秘密武器——希腊火】

  拜占庭人欣喜若狂,把拯救自己命运的神秘火焰称为“防备之火”或“海洋之火”。

  这种神秘火焰名唤希腊火(Greek fire),也称野火、液态火,是一种可以远距离发射的*式武器,功能有点像现代的火焰喷射器,当遇到水时火势更凶,久扑不灭,因此特别适于海战。

  它的发射装置由油罐、导管、手动气泵、引火机等部分组成:

  油罐安置在战船的甲板底下;导管由一名力大的士兵抱着,可以根据情况随意调整方向;喷射希腊火的动力来源于手动气泵。

  在喷射之前,先对希腊火进行加热,以增加油罐里的压力,士兵打开阀门,希腊火在压力作用下汹涌喷出,安装在导管口部的引火机可以随时引燃射出的药液,一条凶悍的火龙便会出现在敌人面前。

  在强大气压作用下,如果顺风发射,火焰喷射距离可高达五十码。

  安装希腊火的战船也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它体积小,行驶灵活,用厚重且被浸湿的兽皮层层包裹,船上还配有弓箭手,可说是攻守兼备。有的时候,也把管子固定在船头,安在下面的滑轮可以调整发射的方向。当然,管子要远远的伸出船外,以免引火烧身。

  希腊火的成分不仅可以放在油罐中加热,由安装在船上的虹吸管喷出,它还可以放在陶罐里,像手榴弹一样扔出去,陶罐破裂后,所盛的各种成分混在一起,便会起火,有点像现代的燃烧瓶。

  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的物质,据说在668年被一个叫加利尼科斯的叙利亚工匠带到君士坦丁堡。

  加利尼科斯是虔诚的基督徒,曾在叙利亚的赫里奥波利斯城(今黎巴嫩的巴尔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