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传-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盏男募啤5笔保馕挥涝恫环ο胂罅Φ难炎约旱淖髌反娇翁蒙希煌5乩仕姓庑┳髌罚疾僮菘翁玫钠铡0餐缴膊辉僮袷孛姿沽纸剐词⒗识潦慕睿プ∶恳桓龌岣呱识了摹笆硕衲А薄4�1827年到1828年之间,无论是那些曾经用丰盛的晚餐招待他的家庭,还是穆勒,都不能在他无休无止、近乎疯狂的朗读中幸免于难。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无论这些作品多么有趣,如此长时间中断正常学业,都不是什么好事。于是,终于有一天,穆勒决定要有所表示了,他给安徒生讲了一个俄罗斯的小故事,故事中的作家总想在别人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安徒生陷入了沈思,他认真地听着故事继续下去:
“最后,所有的读者都离他而去。今天,当他独自坐在房间里,创作出一篇新作品的时候,却只能绝望地大喊:‘要是有人听我朗读自己的作品就好了,哪怕他是魔鬼!’话音刚落,他呼唤的魔鬼绅士便出现了,还带了一份等他签名的合同。绅士答应,可以听他朗读7年,作为回报,他将获得作家的灵魂。合同签好之后,作家开始朗读自己的作品。最后,这个听众终于忍无可忍,径直向门走去,作家用手中的书稿挡住了他的去路,魔鬼试图从烟囱逃走,但作家也早有防备,他抓住魔鬼尾巴,继续朗读!”
故事的结尾是恶魔最终丢下了自己的尾巴和这个作家,从烟囱逃走。听到这里,一直默不作声的安徒生突然用双手捂着自己的脸说:“哦,我就是你故事中的那个作家。”
希伯来人穆勒(2)
但安徒生最终还是以令人信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爱德华?科林在自己的书中谈到安徒生时说,对自由如饥似渴的安徒生之所以能对自己的智慧运用自如,主要归功于穆勒的不懈努力。而对于1827年到1828年期间的安徒生来说,这注定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任务。“从学校长期的禁锢中突然转变到无拘无束的自由中,激发了安徒生对自我独立的追求,这也是对长期禁闭的一种报复。”
而希伯来人穆勒则给安徒生的怀疑论留下了一份空间,不仅仅是针对宗教,也包括让安徒生无比憎恨的教育思想和学校的管理体系。在这段思想空前解放的时间,他所憎恨的东西也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为什么要用算术去扼杀生命的鲜花呢?”安徒生曾经在1831年的一篇抒情故事《美丽的语法》中这样问道。在这篇故事里,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和愉快的基调,把雅各布布?巴登的语法书写成了一首抒情诗。作为天性不泯的年轻人,安徒生对于一切教育形式所有的与生俱来的排斥,同样也体现在他为穆勒创作的文章中。一篇名为《虽然没有永恒,但我们寻找未来》的文章,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这篇文章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对于1828年的这位年轻诗人和学生来说,强烈的叛逆力量充斥着他的心灵。而在穆勒写下的修改意见和评语中,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个天才之花盛开的过程中,他所给予的启迪和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安徒生在这篇文章中对乔纳斯?科林和穆勒替自己说情表示感谢,因为这样,这位才华横溢、像孩子一样的艺术家的真正和纯粹的诗性———“喜爱幻想的快乐灵魂”———最终得以自由发展,而没有被扼杀于文法学校的监狱之中。
“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但它却抹煞了我的天性,因为只有这样,小孩子成年累月去学习那些已经被成年人忘却的东西;于是,时间被无端地浪费在那些本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上;其实,时间本可以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穆勒评价:过于明智)。对我来说,学校似乎只是一种怪异的轮回,到处是永远年轻的面孔,这里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离开学校的小孩子,仿佛是快乐地挣脱母亲阴冷的臂弯,因为这个母亲一直在用毫无生命力的语法哺育着她的孩子,用棍棒维系她那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
对教育桎梏的强烈反对,成为安徒生在1828年创作的首部小说———《徒步之旅》的基调。在这本充斥着愤怒和狂暴的书中,书中的主人公———一个梦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如同被关在一个鸟笼中,老师警告他,现在,他必须放弃所有的梦想,因为我们人类的使命不是像那些充满浪漫的傻子一样,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唉!在学校里,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在成为大蜂巢中能出行自由的工蜂之前,你只能忍受折磨,承担这些压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经受摔打。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放弃所有的写作!”
在步行到克里斯钦港看望穆勒的路上,安徒生产生了写作这部小说的灵感,并在位于文加德斯特拉德的阁楼小屋里完成了这部作品,当时他还在准备1828年夏末的期末考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还成为皇家卫队的一名新兵。10月,在考试后的第二天,安徒生正式参军。安徒生的制服是从一个经营二手货的商人那里买来的,又破又旧,袖短腰窄,而且后襟也开了衩。他的圆筒军帽———一顶又高又硬带帽檐的军帽,戴在他的头上不仅显得太小,而且严重后倾。但是这个充满自豪的毕业生、诗人,现在则是一名新兵,依然要全副武装地走出训练房,径直走进城镇,去向朋友和熟人炫耀自己的行头。在奥斯特盖德街道上,他甚至遇到了费迪南德王子和卡罗琳王妃,这对待安徒生一向不错的夫妇送给他一些糖果和书籍。备感亲切的诗人则立即挥枪致敬,摘下军帽,向王子夫妇深深地鞠了一躬,这种场景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安徒生毕竟仅有6英尺高。于是,这对皇室夫妇也开怀大笑,卡罗琳王妃说:“哦,上帝,这怎么会是安徒生呢!”
阿迈厄岛的浪漫之旅(1)
《1828~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到阿迈厄岛东端的徒步之旅》———或是像安徒生那样,把它简称为《徒步之旅》———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它不仅描写了一个士兵的营房生涯,而且还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作家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夜之间的故事。整个故事发生在1829年新年的前夜,也就是从午夜前的几个小时开始———当时,以第一人称称谓的主人公突然发现,自己应该成为一名作家,这就是故事的序幕———一直持续到黎明,随着阿迈厄岛东端海岸上的公鸡报晓,宣布了新年的来临,新的一天也从此而开始。虽然整个故事所涉及的时间跨度非常短,但它包含着深刻的内涵,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因为它从人生的层面出发,揭示了发现自我、选择正确道路的人生理念。
与安徒生的任何一部其它作品相比,《徒步之旅》在探讨作家对未来生活选择的方面都更为深邃和清晰,正是在这部作品中所揭示出的主张,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生涯的真正开端———那时,他还是一个贫穷、羸弱、身陷暗无天日的折磨之中的年轻人,一个只能依靠善良的贵族和权势人物坚定不移的援助而生存的年轻人。《徒步之旅》的情节、那种目中无人的风格和语调,以及安徒生对这本书结尾的精心策划:它的最后一章的结束处正是写到1929年新年开始的现实处,也正是这本书出版的那个时间。———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既有强烈自我意识,又有明确目标的作家,他把自己全部的心智和精力倾注在作品当中,他依然记得分别时校长对他说过的那句———“见鬼去吧”,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挖苦,更是激励。
书中的故事正是安徒生真实生活的写照。通过全部13章正文以及只包括破折号和感叹号的最后一章,读者跟随这位年轻的主人公、未来的作家寻找着处女作的素材。整个旅程穿越了哥本哈根市中心,从尼古拉教堂的塔楼到股票交易所,再横跨通往克里斯钦港的大桥,最后穿过城门来到阿迈厄岛平坦的原野。这是一段充满奇妙经历的旅行。在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当中,我们沈浸在1829年哥本哈根空气中飘溢着的面包香味中;遇到一座可以背诵《哈姆雷特》独白的塔楼;我们戴上了圣彼得的魔镜,穿上了一双七里格靴;路上,我们还遇到了来自天狼星的巨人,这个60公里高的巨人跟随西塞罗学会了拉丁语;最后我们又走上通往地狱的旅程,正如我们在前一章里所提到的那样,地狱到处都是校长。
23岁的安徒生以一种特殊的风格向读者讲述了无数荒诞怪异、令人触目惊心但却不失滑稽可笑的故事,他正是这些故事表现出来的风格,体现出这样一位有着无穷的艺术美学潜力、无坚不摧的勇气以及敢于尝试一切文学技巧的大无畏精神的作者,他让蛰伏在心底的“诗歌恶魔”无拘无束地尽情驰骋。英吉曼曾经在1828年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对已经在报刊上刊登的片断做出了评论,他认为这部即将出版的小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无赖小说,小说中的旅行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似乎任何一个落脚之处都有可能成为终点:“如果不通篇阅读,看一看这个旅行到底是走向天堂、地狱或是阿迈厄岛,你根本就无法对小说的总体思想和文字描述做出评判。”
从1829年到1830年的短短一年之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处女作很快就在丹麦的文学界广为流传。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长期以来,许多研究文学的学者以安徒生自己所说的“儿童病”来贬低这本书,他们认为这本书不过一部猎奇有余、真实不足的玩偶作品。诚然,这本书读起来拗口难懂,再加上故弄玄虚的卖弄文采,在泛滥的至理名言和深奥的哲理中间交织着嘲讽、一知半解的废话和拙劣的模仿,但是,当你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贯穿于全书中的目的地便会赫然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是足以让人疯狂的目的地,它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包容或是约束想象和诗歌的力量,更不用说是一本书。《徒步之旅》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其原因无疑在于,小说的讲述者是一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艺术家。叙述结构同样也让人感到反复无常、奇想不断,而且小说实际上并没有结尾,如果勉强算得上结尾的话,只包含破折号和感叹号的第14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也许可以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作为一篇文学艺术作品,《徒步之旅》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似乎是对当时教育体系的挑战,它把歌德的大作《威廉?米斯特的学徒生涯》之类的小说当成模板,提倡所谓的教育小说模式(源于德国文学的一种传统的小说类型,以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为主题)。显然,这种模式已经成为19世纪文学历史中最坚实、最稳固的基石。但是在肤浅的拙劣模仿之下,《徒步之旅》同样成为一部教育小说,因为它同样也描写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同时,它也对那些所谓罗曼蒂克式的说教故事进行了鞭挞,主人公在历尽苦难之后衣锦还乡已经成了这类的俗套,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同样也成为这些故事一成不变的套路。但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第一部小说却不像歌德的经典作品,只写第50天而不写第50年,他的故事从没有结局。在《徒步之旅》中,我们把主人公留在第13章———他站在阿迈厄岛东端没膝的水中。他在这里准备乘船到萨尔霍姆岛———虽然这在名义上也算是故事的结局,但故事的发展似乎还没有结束,至于未来如何就已经超出了本书的框架。最后,故事的讲述者被一个来自未来的评论家当场捉住,评论家把自己假扮成一个瑟瑟发抖的人鱼,头上是用鹅绒笔做成的刺猬般的头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阿迈厄岛的浪漫之旅(2)
“当时,他用木棍打到我的鼻子上,圣彼得魔镜掉入大海,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中。人鱼带着魔镜走了。留下我一个人,站在荒凉的岸边,孤苦伶仃,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突然,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配给这本书留下一个完美的结局。”
年轻艺术家似乎已经到达了旅程的终点,但一位评论家的话语依然让他感到吃惊,也让他如梦初醒:“你已经让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好名字:《到阿迈厄岛东端的徒步之旅》,现在,你可以继续前进了!”这正是疲惫不堪、已经耗尽想象力的作者让读者自己去完成第14章(没有任何内容)的原因所在,当读者回头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想法,都可以成为第14章的内容,一切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如果读者对此依然一团迷雾,主人公会说,“那么,这最后的一章算是我欠您(读者)的,我非常愿意向您亲自讲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