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宋 >

第35章

新宋-第35章

小说: 新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越仔细的再读了一遍刚写的奏折,招呼道:“侍剑,备马。”
    侍剑牵了马过来,有点担心的问道:“公子,你还是坐车吧?这几天都没有睡好。”
    “不必了。”石越淡淡的说道。这几天他根本没有办法睡着,他根本没有料得邓绾竟然是存心要把这件事办成大狱,结果把桑充国也牵连入狱了。当时自己若在白水潭就好了,自己在场,邓绾断不敢抓桑充国。
    他想起自己去桑府时,桑夫人当场晕倒,桑梓儿含着泪水求自己救桑充国的情景,就更加难受了。来到这个世界,桑家老老小小把自己当成亲人看待的,此时却是自己间接害得桑充国入狱。他记得自己亲口答应桑俞楚:“伯父你尽管放心,我不会让长卿有事的。”
    自己的承诺,究竟能不能兑现呢?石越现在最怕的,是每天去桑家面对桑氏夫妇和桑梓儿那充满期盼的眼神,看到那眼神黯淡下去,他心里就会有一种犯罪感。
    这两天连皇帝也躲着自己,李向安悄悄托人传话给自己,说皇帝这几天心神不宁,连王安石都不愿意见,一般都退了朝就走,根本比不得以前,会把王安石留下来说一会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事情应当还是有可为吧?
    坐在马上胡思乱想,到了东华门,递了牌子请见。便走到一棵槐树下等候。过一会,见有一个年轻人穿着常服下了马往里面走去,石越看此人气度不凡,心里有几分奇怪,大宋的年轻官吏中,除了自己和王雱之外,应当没有别人可以这么随便出入禁中,此人身材不似王雱,看他的身份,竟是比自己还要高一些。不过此时也没有太多的心思去猜测此人的身份了。
    又过了好一会,石越渐渐失望,以为赵顼又是不会见自己了,正心烦意乱之间,却见李向安屁颠屁颠跑了过来,笑道:“石大人,皇上召见。”
    石越当真是喜出望外,连忙对李向安笑道:“老李,这次多亏你了。”
    李向安连连挥手,笑道:“小的可不敢居功。实话说,这次多亏了昌王千岁。”
    “昌王?”石越奇道,昌王赵颢,是赵顼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平日里最喜欢读书,赵顼只要看到有什么新奇的图书和物品,必定马上告诉赵颢。在诸王之中,是最得宠的一位,和赵顼关系非常好。但是赵颢平时绝不结交外官,做人相当的谨慎,自己这么红的一个人,竟然从来没有见过他,他怎么会在皇帝面前给自己讲好话呢?
    “是啊,就是昌王千岁他老人家。”李向安一边走一边白乎:“王安国从西京国子监回来,带了几本书献给皇上,皇上便召昌王千岁来看。昌王刚一进门,就对皇上说,刚才看到有个佩金鱼袋的年轻人在外面,想是闻名天下的石越,皇兄怎么把他晾在外面了?又在皇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皇上终是个明君,自然醒悟过来了。”
    石越这才知道刚才进去的,原来是当今皇帝赵顼的亲弟弟昌王赵颢,想到二人素不相识,昌王居然帮自己说话,心里颇有点感动,一面笑道对李向安道:“老李,难为你告诉我这么多。”
    李向安笑道:“石大人哪里话,小人也是知道是非好歹的。”
    好不容易终于见了赵顼,石越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他带点硬咽的叩了个头,说道:“陛下……”
    赵顼见他这样子,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带着几分不忍的亲自把石越扶了起来,笑道:“石卿,先不要说他事,朕给你介绍,这位是御弟昌王,这是王丞相的弟弟王安国,和你一样,是赐进士及第的。”
    石越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先忍了,向昌王赵颢和王安国一一见礼。赵颢笑道:“石九变之名,闻名久矣,大宋青年才俊,唯君而已。”
    赵顼笑道:“这个皇弟就有所不知了,王卿的侄子,王丞相之子王雱虽然较石卿尚有不如,但是也是难得的才俊之士。”
    赵颢笑笑,王雱之名,他自然是知道,但是他也不会和这个皇兄去争辩什么,“那就真要恭喜皇兄,这是我大宋之福呀。”
    王安国却正颜说道:“陛下,我那个侄儿,较之石大人,只怕不及万一。”
    “哦?”众人都吃了一惊,想不到王安国会帮外人说话,就算自谦,也不至于如此贬低自己的侄子。
    王安国又说道:“我那个侄子,人虽聪明,但眼高于顶,无容人之量,气度略嫌狭小,若是做个谏官御史,则是人尽其材。而石大人胸襟气度,学识才华,有宰相之度。二人实不可同日而语。”
    赵顼万不料不得他这么说,意味深长的看了王安国一眼,他也不想纠缠于这个话题,便笑道:“王卿此来,路上有何见闻?”
    王安国突然顿首说道:“臣此来,知大宋有亡国之危。”
    赵顼听他如此危言耸听,正容问道:“卿何出此言?”
    “以史知之。”
    “哦?”
    “东汉桓灵之事,党锢之祸,复见于今日,不是亡国之兆又是什么?”
    赵顼沉了脸问道:“何谓党锢之祸?朕岂东汉昏庸之主?”
    “臣观邓绾治狱,故知有此。白水潭十三子议政,纵有不妥,亦非大罪,训诫足矣。现在邓绾竟然逮捕桑充国、程颐、孙觉及举人段子介入狱,臣不知道这四人有什么罪?程颐、孙觉门人学生数百,聚集在开封府之外,乞以身代。这不是东汉末年之事吗?臣听说白水潭学生本来也想叩阙,却受阻于石大人……”他说到这里,顿了一顿,若有所思的看了石越一眼,方继续说道:“本朝太祖太宗皇帝以来,从来没有因为议政而加罪于大臣,这学校的学生,实是未来之大臣,他们议论时政,可以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如今竟然横加罪责,想借此塞天下人之口,臣以为这种事情,正是东汉亡国的原因。”
    赵顼想了想,觉得王安国说得也有理,便说道:“你说得虽然不错,但是没有定案,现在下结论,似乎早了一点。”
    其实赵顼本人是无可无不可,只不过这件事不给王安石一个交待,王安石断不能答应。而邓绾这个家伙却一顿乱搞,让自己变得没有办法给石越一个交待,他也挺烦恼的。但是骑虎难下,如果没有定案就虎头蛇尾,不说王安石要和自己闹多少别扭,就是让天下人笑话,也太不成体统。他一心想要变法,而变法若要成功,朝廷的威信是最重要的。
    王安国听皇帝如此说,便说道:“既然陛下明白,就请先下旨放了孙觉吧。孙觉是朝廷大臣,无罪而被关在开封府,实在不成体统。另外,亦请皇上下命韩维限期定案,派人温言遣散聚集在开封府外的孙、程弟子。”
    石越见王安国如此仗义直言,当下也说道:“臣身处嫌疑,本不合多说什么,臣只求皇上许臣致仕。”
    赵颢是外藩,皇帝不问,对于朝政他就不会发表意见,此时听石越想“退休”,未免感到有点不伦不类,不禁望了皇帝一眼。
    赵顼摆摆手,说道:“王卿所说的,照准。石卿说什么致仕,自然不许。你能阻止白水潭学生叩阙,颇识大体,朕很欣赏。现在是大有为之时,朕还要你辅佐朕成为一代明君,你岂可因为一点小事就弃官而去?先办好你胄案虞部的差使。昌王一向很欣赏你的,有时间你们多亲近亲近。”
    石越硬咽道:“兄弟骨肉下狱,臣方寸已乱,如何能够视事?”
    王安国闻言,温声道:“石大人所言差矣,大丈夫处事,当公私分明。若以私心而坏国事,变非人臣之道。”他这话半为劝石越,半为向皇帝表明心迹。他和王安兄兄弟之情甚厚,王安石对他和王安礼,算是半父半兄,但是最后这两个弟弟都和王安石政见不合。王安礼还比较温和,而王安国却是敢直言无讳的。
    赵颢若有所思的看了石、王二人一眼,向赵顼长揖贺道:“皇兄得人若此,实大宋之福也。”
    终于看到了事情有向良性发展可能的石越,兴冲冲的连家也没有回,直接去了桑府报讯,他实在太想给桑夫人和桑梓儿一个好消息了。
    桑夫人听石越把事情说完,疑惑的问道:“限期定案是什么意思?如果长卿定了罪怎么办呀?”桑梓儿显然也不明白这之后的玄机,瞪大眼睛望着石越。
    石越微笑道:“皇上下令释放孙觉,连孙觉都已不问,长卿更加谈不上有什么罪责可言了。况且韩维是个好官,不会胡乱定案,既然时间不够,长卿多半是要以证据不足释放的。”
    桑夫人还是有点担心,叹道:“要是包大人还在开封府就好了,有包大人在,我们也不用担心长卿会被冤枉。”其时包拯死去不过十余年,百姓对包大人都非常的怀念。连夷人归附,皇帝赐姓,夷人都说听说包大人是个好官,希望皇帝能赐他们姓包。桑夫人对韩维不够信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桑俞楚严肃的刀削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微笑,“夫人又瞎说什么,子明都说没事了,肯定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就等着长卿回来。”
    桑夫人啐了桑俞楚一口,埋怨道:“你儿子入狱,你自然是一点都不担心,没见过你这样做爹的。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一天不回到家里,我一天不能放心。明天我要去大相国寺去求佛祖保偌,梓儿,你明天陪娘一起去。”
    石越知道宗教有助于人们心情得到平静,便笑道:“伯母说得不错,明天妹子就陪伯母去大相国寺一趟。我还要去一趟冯丞相府和王丞相府,韩维那里我要避嫌,不能亲去,还要托二位丞相帮我说几句话。”
    桑俞楚奇道:“王丞相,王安石吗?如果他肯说一句话,那就太好了。”他也是关心则乱。
    石越知他误会,也不说明,淡淡一笑,便告辞而去。
    兵器研究院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李丁文和沈括一起主持。李丁文一面要负责兵器研究院的重建,一面要帮助他处理胄案虞部一大堆事务,件件都要写好节略,以便他第二天按节略处置,同时还要帮他出谋划策,想办法营救桑充国出狱,便是个铁人,也得累趴下。
    而沈括也好不到哪去,主持兵器研究院之外,还要跑白水潭协助程颢处理校务,劝说学生;一面自己还有公务在身,包括还要协助治水。好在程颢不比程颐,程颢是个颇有人格魅力的人物,白水潭的事情,在此非常之际,他也能处置得井井有条。
    但饶是如此,石越还是感到身边人材缺乏,自己说起来不过一个小官,管的事情也不过一丁点,但是遇上一点风波,立时就把所有的人忙得几乎首尾不能相顾。
    在这种状况下,他也实在没有时间在桑家呆太久。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他特别想念唐棣等人,只是在一个资讯原始的时代,他们现在不会知道桑充国下狱的消息。
    大相国寺在北宋号称“皇家寺”,皇家祁福,甚至进士题名,多在大相国寺举行,这里又是开封最繁华的商业区所在,人来人往,自是热闹非凡。
    桑梓儿陪着桑夫人在大相国寺外下了马车,数步一叩头的向天王殿慢慢走去。五间三门,飞檐挑角,黄瓦盖顶的天王殿,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二亿四千年后的接班人,号称“未来佛”的弥勒佛,另有四大天王侍立其间。
    桑梓儿并不信佛,比起要二亿四千年后方能降生于人间的弥勒佛,她更愿意相信石越能帮她哥哥早日脱离牢狱之灾。但是在这天王殿里面,偷眼看着那个位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端坐于莲花座上的弥勒佛,她心里亦不敢存半丝不敬之意。恭恭敬敬的上了一柱香,在心里默祷:佛祖保偌我哥哥早日平安无事……
    祷告完毕,忽听到旁边有一个女子在低声祁福,断断续续听到一些“……石公子……平安无事”之类。她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儿,便忍不住向声音那边望去,却是一个容貌秀丽的女子,微闭双目,在那里低声祁福,旁边还跟着一个丫环。
    这个女子就是楚云儿,虽然曾经到过桑家,但是桑梓儿和桑夫人却是不认识的。楚云儿祷告毕了,睁开眼来,却发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在偷偷瞧自己,不禁莞尔一笑。桑梓儿亦微微报以调皮的一笑。
    两个女孩儿正在用微笑打招呼的当儿,突听到外面一阵忙乱,两人都有点好奇的心性,便向弥勒佛告了退,出了殿来,原来却是有人去大雄宝殿进香,显是权门势家,惊得大相国寺方丈亲来接待,故此惊惹了外面的香客。
    桑梓儿见识有限,只是想瞧个热闹,偷眼瞧楚云儿之时,却发现楚云儿眉头微蹙,她便忍不住问道:“这位姐姐,这些进香的是什么人呀?”
    楚云儿见她相问,展颜笑道:“不敢,这是王相公的家眷。”
    桑梓儿听到“王相公”三个字,便有点上心,因问道:“是哪个王相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