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是秦二世 >

第25章

我是秦二世-第25章

小说: 我是秦二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一来王离将军大军行军之速将会放缓啊。”  “爱卿不必担心,朕命王离军每名士卒仅仅随身携带五日之粮,疾行至蓝田塬大营。南阳至陈郡军中所需,只需在蓝田塬补充足够到达陈郡即可,所以朕才让爱卿飞告蓝田塬大营准备足够之骡马以供王离使用。”  “陛下为何不征调役夫随王将军押运粮草军械?”  蒙恬问道。  “爱卿,我大秦咸阳现今还能征调足够十万大军所用之役夫吗?纵然能征调足够之役夫,我想王离将军也不必领军远去陈县了。”胡亥淡淡的道。  “陛下,此话为何?”蒙恬疑惑了。  “因为那时他就要在我咸阳平乱了!哈哈!”  胡亥笑了,但是笑容有点苦涩。  一句话让所有堂中的大臣默然无语,过了一会才齐声道。  “陛下圣明!”  “朕圣不圣明,要看能否保住我大秦江山啊!”  胡亥叹道,随即不等众臣有所反应继续道,  “李爱卿冯爱卿,发往骊山和各地在修直道处的诏书可都派人去了?”  “陛下,老臣负责各地直道劳役之处理善后,诏书今日晨间已经发出,老臣亦调派治粟内史府、少府府之官吏于午时出咸阳赶赴各处直道所在,左右监署府亦有官吏随同监督此两府之官吏行事和维持秩序,以防混乱。”  李斯说完就看向坐在对面的冯去疾,显然骊山的两处工地就是他在负责了。  “陛下,老臣负责骊山陵墓及宫殿此两处劳役之处理善后,诏书及后续官吏亦是同李大人一般施为。”  冯去疾言简意赅的说道。很懒。  “分发补偿给此三处劳役之民的粮食可否准备妥当?我咸阳附近之粮够否。”  这点胡亥有点担心。虽然他知道大秦有十二大官仓,但是三川郡的敖仓、砀郡的陈留仓、琅邪郡的琅邪仓、胶东郡的黄仓、临淄郡的腄仓、九原郡的北河仓、蜀郡的成都仓、南阳郡的宛仓、东郡的督道仓这九个官仓都不在关中。  如果关中咸阳附近的三所官仓的存粮不够的话,就要从临近关中的官仓调粮,最近的一个三川郡的敖仓也离关中几百里地,这对如今的大秦来说将会是个巨大的难题。  为什么?因为不能征调役夫了,也没有可征调的了,总不能把那刚刚说要放回去才行完劳役的人再征调来运粮食吧,也可行,但是人家愿意吗?  没有役夫就只能靠军队来运,需要多少军队和路途消耗就不说了,关键是距离如此远,来回一趟需要大量的时间,胡亥的所有计划就要打乱了。  李斯显然知道胡亥在担忧什么,拱手道,  ”陛下不必担忧。此三处之劳役统计四百三十余万,按陛下之旨意,一人一石统计需约四百万余万石,我内史郡三仓之粮只需两仓就足矣。”  胡亥听到李斯的话是真的“震精”了。乖乖,这还只是咸阳附近的三个官仓,还不是他知道的后世最为著名的敖仓,两仓就有这么多粮食,那敖仓到底的有多少?  据他所知,秦末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那时候人都在打仗,根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敖仓被占后,里面贮存的粮食支撑了刘邦和项羽灭秦,然后又支撑了刘邦灭楚,一直用到汉武帝时候还能从敖仓调粮食。  由此可见敖仓存粮之多。  这十二个官仓除了已经生乱的砀郡的陈留仓外,别的官仓的粮食一定要保住,这个时代粮食才是最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尤其是这个时候。  胡亥暗暗下定了决心。按下心中所想,点点头道,  “将如今天下大势告知此三处之劳役。劳役之民愿意回乡的就准其回乡,想必那时朕的诏书已经到达各郡,不会有人阻拦;不愿意回乡之劳役,两位爱卿要寻地妥善安置,万万不可生乱。”  “陛下,这……”  李斯和冯去疾犹豫道,胡亥这个命令跟他们之前商议的有了不同,原本是所有劳役遣送回乡的,如今胡亥要让不愿意回去的都留下,这可都是定时炸弹啊。  其余的诸多大臣听到胡亥的话也是小声议论起来。  “诸位爱卿不必担忧,朕自有定计。”  胡亥胸有成竹的淡淡道。见皇帝如此,李斯和冯去疾对砍了一眼无奈的应喏。  “此三处四百余万劳役,诸位爱卿务必协助两位丞相处理妥当,万不可生乱。然所遣之官吏但有仗势欺民、贪污受贿者斩立决,家产充归国库。诸位爱卿但有阻挠和作梗者!休怪朕不讲情面!”  胡亥这句杀气腾腾的话,顿时让所有了解不了解而今胡亥的众多大臣全都心中一凛,不管心中愿于不愿,顿时齐齐起身道:“臣等遵旨!”  如果没有李斯、冯去疾、尉缭、蒙氏兄弟、章邯等人收心相助,那么胡亥说不定还会考虑下这些大臣的意见跟他们商议一下。  但是如今咸阳之兵尽在掌握,又有这些名臣良将相助,胡亥决定坚定不移的用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解决关中和山东等地的乱势。  不仅是为即将到来的战乱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战乱之后中华大地能尽早的恢复元气。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回到咸阳后胡亥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在催促着他,他不知道这危机感来自何处,但是却一直存在,让他心惊肉跳。  这两天下来他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神经过敏了,但是转念想到如今因为自己的到来很多的历史已经改变,难道还会出现一个原本在历史中没有的大敌?  他不敢肯定,但是早早做打算总是好的。到时就算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大敌,也能从容应对。  “诸位爱卿都是我大秦的柱石,自然知晓今时我大秦之危,所以还请诸位爱卿能精诚一心,共卫我大秦江山,使父皇一生辛劳所得基业能得以延续!亥在此拜托诸位爱卿了!”  胡亥说着起身对堂下的众多大臣团团一礼,郑重的道。  (对于一个没有存稿的非职业写手是很悲剧的一件事情,所以望大家谅解。九洲只要能多更一定会多更,后面也会努力让自己能有存稿进行挥霍。所以九洲要票都要的很没底气,但是还是要说声推荐大家有就投一票给我吧。另谢谢帝国元首兄弟的打赏。)  



………【第四十二章 鞭责之争】………

“臣等愿为陛下赴死!”  堂下的众多重臣同时拜伏在地齐声高呼道。  直起身的胡亥听到这句话无奈的翻了个白眼。尼玛,怎么又是这一句,难道这句话在大秦帝国的官场中是流行语?这么多人高兴的时候、兴奋的时候,翻来覆去都是这句话。  白眼归白眼,事情还是要做的,不管是真忠心也好,假忠心也罢,只要军队都握在自己手里,那么谁也不能在咸阳这一亩三分地上翻了天。  “诸位爱卿请起。”  “谢陛下。”  等诸多大臣都一一重新坐下后,大殿中的气氛又有不同。  之前心中有打算的如今见到胡亥的变化自然会重新有打算,原本不了解胡亥变化的如今自然是清楚了,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一个个高官都干劲十足了。  胡亥扫视了一圈,心中满意之极。对蒙恬道,  “蒙恬爱卿,如今九原是哪为将军驻守领军?”  “回陛下,如今应当是九原将军辛胜在统领诸军。”  “哦,辛胜。那依爱卿看来,匈奴若南下攻我大秦取河套之地,当出兵多少?”  “回陛下,始皇帝时匈奴曾屡次南下攻我九原,想取河套之地,尽皆被臣逐之。最近一次是始皇帝三十二年秋,匈奴头曼单于五十万大军犯我九原,被扶苏殿下、臣以及章邯大人败于河南地以南。  头曼单于所领部族五十余万人被臣等斩杀三十余万,余者皆逃。”  其余的大臣听到蒙恬说到扶苏灭匈奴无不脸上变色,对蒙恬的鲁莽担忧不已,蒙恬自己也是一直在偷偷观察着胡亥的脸色。  “好!大哥果然智勇过人!可惜……”  胡亥神色如常的的先大声赞道,随后一脸痛惜之色,可惜什么他没说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可惜的和堂下众臣所想的肯定不一样。  他不说出来,但是堂下的众多大臣可是都浮想联翩,胡亥对蒙恬说扶苏神情不变,更是一脸痛色说可惜,那显然问心无愧,而且也并没有因此怪罪蒙恬。  如此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始皇帝陛下真的立诏传位的是胡亥而非扶苏。那么扶苏就只能是始皇帝下旨赐死的了。所为只为给胡亥除掉隐患而已。  “陛下节哀!”  想到此处的众多大臣包括蒙氏兄弟,看到胡亥一脸悲色同声劝道,尤其蒙恬和蒙毅更是满脸忏愧,显然对自己之前一直怀疑胡亥愧悔不已。  胡亥为什么能面色如常呢?因为扶苏不是他杀的,是前身杀的,这跟现在的胡亥的确没什么关系。就是基于此,胡亥才能神色如常而且对扶苏很是痛惜。  当然胡亥如果知道就因为蒙恬道出扶苏这个名字而在群臣中造成如此效果的话,一定会让蒙恬多说两次的。  胡亥听到群臣劝慰的话,摆摆手道:“诸卿不必如此。蒙爱卿继续说。”  “是陛下。距匈奴上次南下如今已经七年有余,若是此刻匈奴再次南下河南地,臣以为来犯之兵当在三十万余骑之数,断不会有四十万骑。”  蒙恬斩钉截铁的道。  “嗯。那爱卿以为九原当需多少兵卒方能抵挡此三十余万骑匈奴南下大军?”  “若是臣领军九原,有长城天堑在,当需二十万大军。”蒙恬想了想答道。  “蒙毅爱卿,若是由你掌军,仅只需挡住匈奴不使其南下,需兵多少?”  胡亥听了蒙恬的话,突然转而问到了一直没说话的蒙毅的身上。  堂下众臣显然对胡亥这跳跃性的思维很不适应,听到他的话都是同时一呆,随即想到,难道陛下想将蒙毅大人调入九原领军?  蒙毅从见到胡亥直到现在,除了行礼表忠心的时候跟堂中诸多大臣一起喊过那么两句外,就一直没开口说过话,只是静静的坐着,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此刻胡亥突然问到蒙毅的头上,蒙毅懵了一会,反应过来连忙道:“陛下,下臣从无领军之经验,这个实在是回答不出。”  蒙恬这时道:“陛下,毅弟乃是文职,怕是……”剩下的话他没书出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  “章爱卿也是文职,可是他也曾领军作战。你蒙氏一族和王氏一族同为我大秦武勋世家,我想蒙毅爱卿定不会让朕失望的。”  听到胡亥的话所有人这下都肯定了,胡亥的确是想让蒙毅去九原领军抵御即将到来的匈奴南下。难道陛下真的要除掉蒙氏一族?  蒙恬听到胡亥的话沉默不语,蒙毅也是神色变幻,良久,蒙毅起身一礼扬声道,  “下臣愿领军二十万为陛下寇边九原,定让匈奴蛮夷不能南下寸步。”  “好!果然不愧是对我大秦忠心耿耿的蒙氏一族。李爱卿,即刻拟旨调十万九原之军入关,归蒙恬将军统领,蒙毅爱卿领九原二十万兵卒防守匈奴。晚上就快马传讯至九原大军。”  “喏!”  “两位蒙爱卿毋须担忧,明日朕会再于两位爱卿商议九原之事。不管如何,朕不会让我大秦柱石之臣去九原送死的。淡然不仅是对蒙毅爱卿,对诸位在座的爱卿亦是如此。”  “陛下圣明!”  大堂中的所有大臣听到胡亥这句话显然脸色平静了许多。  “尉爱卿,咸阳等地刑徒和奴生子统计的如何。”  “回陛下,此事属廷尉姚贾大人所辖之责,臣今晨已将陛下旨意告之姚大人。还请姚大人为陛下禀明此事。”  尉缭对着坐在他对面的姚贾拱手道。  “国尉大人严重了。理当如此,理当如此。”姚贾慌忙对尉缭回礼道。  廷尉看来就是管理这些罪犯和查案的人了,那这姚贾就等于后世的公安部部长了。胡亥心道。  “禀陛下,咸阳各地狱中统计有犯案未决在押之人二十三万六千七百七十七人,已决刑徒六万八千八百人将于秋月之时行刑。  咸阳各地统计有奴生子十八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人,此乃登记造册之奴生子,未登记造册之奴生子……请陛下恕罪,下臣并不知此数多少。”  秋月刑杀,这是华夏最古老的传统之一。《吕氏春秋》云:“孟秋之月,以立秋……是月也,修法制,决狱讼,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盈。”所以古代死刑犯一般都是入秋行刑。  奴生子就是由奴隶之间通婚生下的子女。  姚贾说到这里脑门上已经见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