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5章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5章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皇家宫殿密封xìng能相当好,加热火炉也是设计jīng妙,帝王的生活就是与众不同,只是不知道这古代平民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平民百姓的生活在现代有个时髦之词,叫做民生,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千秋基业的大事,也是我要面临的的一件长期大任,空闲时,我得亲自出去走走,伟人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千真万确的。
除了民生,还有国家经济,军事,政权,人文等等一大堆事情,看来这古代帝王也不是好当的,如此多的知识要学,难怪不少帝王干脆两手一摊,做一个昏君庸君是要轻松很多的。
御书房藏书,奏折,文件都很多,好在我看书极快,不出数rì,便初步浏览了一遍,和我想象的大同小异,实际的国情用千疮百孔这个词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每个王朝在灭亡前大抵如此吧。
此时的疆域rì渐萎缩,自从一二五三年大理国被蒙古所灭后,南宋朝廷只能偏安一方,北部退守两淮,而在三年前也就是一二六一年因刘整的投敌使得四川局部沦陷,一想到刘整的投敌,我就恨不得大骂贾似道吕文德等败类。刘整可以造反,可以占山为王,但我决对不会原谅其投敌卖国,所以rì后我必定杀之,当然贾似道等人我是更加不会放过的。
好在这时蒙古发生内乱,忽必烈皇位不稳,及时回撤北方,这才给了我三年时间。三年后,著名的襄阳大战就会开始。也即是我必须在三年内改变现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变军队的现状,否则我将会步历史后程,陷入极端不利的局面。
尽管蒙古人在军队的战斗力上已经超过大宋,但从两国综合实力来看,目前的大宋还是稍稍领先于蒙古。
南宋的灭亡不是败在蒙古人手里,而是败在自己手里。
自盂珙后,唯一杰出的将领应该算是李庭芝了,这李庭芝现任扬州制置使,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在我心目中,未来的宋军元帅非此人莫属。有李庭芝镇守两淮,对于北部我暂且放心,但是襄阳该派谁去呢?历史上的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能够苦守襄阳六年,也算是功不可没了,只是这吕文焕吕文德都是贾似道之人,我该重用吗?如果不用,哪还有谁可以用呢?
正在思索间,我忽然想起以前在一个网站上看过的这样一篇帖子,其主要内容讲的是,秦桧在唐太宗手下还会成为千古jiān相吗?魏征在宋高宗麾下还能成为千古名相吗?
一直以来,史书上都是说南宋末年没有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还不如说是没有懂得使用人才的皇帝。
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一样,明君一出,天下大定,昏君一出,则天下大乱,这就是人治社会的通病。最明显的实例莫过于唐玄宗了,前半生英明神武,天下大治,景象繁荣超过贞观之治,后半生昏庸糊涂,就导致安史之乱,差点国亡家破。
当时我对于这篇文章十分赞同,正所谓明君治下出名臣,昏君治下出jiān臣。
试想下,如果襄阳之战时吕文焕的上司是李庭芝,那也许什么都不用变,这襄阳他也能守住吧。
当然,我要的不仅仅是守住襄阳,我要的是一支能够彻底打败蒙古人的军队,如果襄阳能够守住,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来打造一支无敌于天下的jīng兵了。
想通了这点,我又继续翻阅起其它书来。
平心而论,封建社会发展到宋末,很多制度都已经较为完善和先进了,比如,宋朝的募兵制就有了现代士兵来源的雏形,将领的轮换制也基本上等同于现代。
只不过制度好并不能代表事情能做好,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要靠人去实施的,所以说,人,才是根本,都说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其实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才。
这个时代的科技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只是像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很多发明创造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时就能充分体现我这个穿越者的优势了。
比如说火药,当然重点往军事上去发展,这时代,火枪的最早雏形突火枪已经出现,而且南宋时期的钢铁年产量已经达到十万到二十万吨,所以要生产出较为实用的滑膛火绳枪并非没有可能,再比如指南针的发明,对于航海起到了决定xìng的帮助。
至于其它的工业,商业,农业等在这个时代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后世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出,宋朝可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御书房的这些书籍资料十分全面,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只不过那宋理宗看过的估计连一成都不会到。
数rì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当我粗略地看完一遍后,也基本上对这南宋朝的情况有所了解了,后面就该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做出计划来了。
对外,踏破蒙古铁骑,收复山河,对内,整治朝中jiān逆,还我大宋一片乾坤。
这几天在御书房的感觉又像回到我原来的那个窝,又变成了那个宅男。

第9章 微服私访
 正文 第9章 微服私访
第9章 微服私访
“官家连rìcāo劳,得注意身体啊。”旁边的小七呵气连天地劝道。
“什么时辰了?”
“回官家,已过子时。”
“哦,这么晚了?”我不睡,小七也不敢睡,对于平rì里早睡早起的小七自然是很不习惯。
我一向睡得很晚,加上我不愿意让大脑得到清闲,否则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乐菱杉来,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我实在难以仍受。我看着小七昏昏yù睡之态笑道:“那就安歇吧。”
“官家今夜仍然是在宁乾宫休息还是前往某位嫔妃处?”
“今rì已晚,就在此处休息吧。”
“是,官家。”小七应道。
对于我的反常,小七应该是最先适应的了,皇帝赵禥和太子赵禥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在小七心里,对于现在这个赵禥渐渐充满了崇拜之情,皇上勤勉有加,平易近人,最主要是充满了智慧,就拿练拳一事来看,非天资过人者无法在瞬间便能练成,原来的太子赵禥让人怕,现在的皇上赵禥让人敬。而我对于小七也是非常放心,根本不用去提防,毕竟小七的忠心是无可置疑的。
“小七,朕这几rì读书也有些乏了,明rì散朝后出宫去走走。”
“官家是公开出行,还是偷,啊,不是偷,是私下出行?”小七兴奋而道。
从赵禥的记忆中,我知道这位太子爷以前可是喜欢偷偷溜出皇宫去鬼混的。
“当然是微服私访了,对了,叫上袁棘一起。”有袁棘这个大高手在,安全问题就不用考虑了。
以前可没少看那些帝王微服出行的电视剧,明rì我也学着微服出游,欣赏下古代西湖的胜景,这个时候,著名的西湖十景已经初步成形了。
“是,官家,明rì小七便安排微服私访,这名字倒是很贴切,官家就是有学问啊。”
“原来微服私访这个词在历史上是我最先使用的了。”我暗道。
下朝后,我带着小七从皇宫的边门悄悄地离开,对于这微服私访,小七早已是轻车熟路。
袁棘早在皇宫附近的一间小茶楼相候。
这间茶楼名为狮峰茶楼,是赵禥太子为了出去方便专门买下的,交给了小七的四哥卫小四打理。可别小看这间小小的茶楼,除了正常的吃茶生意外,楼上还专门有茶叶零卖,而且是极品的狮峰龙井,不用说,这些都是赵禥太子私下从皇宫中偷带出去的。
龙井茶乃我国第一名茶。西湖龙井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其中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该茶形光扁平直,sè翠略黄似糙米sè,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sè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狮峰龙井产量极少,基本上都进贡给了皇上和高官贵人,所以这茶楼不时会有人前来,高价购买狮峰龙井。
因产量极低,运输不便,所以这西湖龙井直到明末清初才开始慢慢流入民间,到现代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茶。
此时大约是早上九点多,茶楼里早已坐满了赶早吃早茶之人。宋朝时的早茶已经形成气候,我从御书房的资料中看到,宋朝时的收入几乎是清朝的三倍,这足以说明这个时代的经济相当发达了。
卫小四将我带到二楼,袁棘等一见到我过来,立即起身道:“见过呼延公子。”
“恩,都坐吧,我正好有些口渴,吃杯茶再走不迟。”
袁棘左手边那位身穿蓝sè武生衫的年轻人连忙给我和小七倒好茶水,恭敬地说道:“公子,请。”
我浅浅地喝了一口,发现袁棘身边的两人都没有见过。
“公子,这两位都是我的徒弟,左边的叫蓝羽,目前司职御前侍卫统领,右手的叫沈墨,司职御前侍卫副统领,都是当rì先帝在世时钦点的。”
宫中御前侍卫不属于军队编制,向来只听命于皇室,设有统制一名,统领两名,下辖五名副统领,每个副统领带领约二百名御前侍卫,合计一千人左右,负责拱卫皇宫以及皇室出行时的安全。虽然人数不多,可都是jīng英中的jīng英,称得上是现代的特种部队,就像北宋年间的御前四品带刀侍卫展昭,便是其中之一。现任侍卫统制的谢道临正是太后谢道清的堂弟,一身武艺非同小可,据说其技艺是出自闽南林家,即便在高手如云的林家,谢道临也算是出类拔萃的。
从官职上就能看出,统制是枢密院下属将领中级别最高的,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在作战时可以统帅十万人以上的部队,而仅仅只统率千人的侍卫首领也称作统制,足以见得其地位之高了。
我仔细瞧了瞧二人,这蓝羽二十出头,面容英俊,身材匀称,看上去文质彬彬,像个电视上的状元郎,我一下就想起了展昭,这蓝羽似乎就是我心目中的南侠展昭,充满着青chūn的活力,沈墨年岁稍长,大约和我差不多,身形较为高大,相貌普通,一看便是沉稳之人,这两人眉宇间均是英气勃勃,气度不凡,眼神中流光飞扬却又丝毫不显招摇,不愧是高人之徒,端的是武功不弱,反而倒是他们的师傅袁棘看上去却根本不像武学高手。蓝,沈二人知道我就是当今皇上,在见到我时,除了眼神间露出一丝敬仰,行为不失方寸,隐约间已有大家风范。
尽管已是冬天,江南依旧是山绿水清。
临安城里果然极尽繁华,街道尽然有序,两旁商铺林立,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虽然不如后世的杭州,但也不愧为这个时代的天下第一大都市了,这番热闹景象活生生就是一副南方的清明上河图。如果我告诉临安城的百姓,还有十年的时间这座城市就要被蒙古人占领了,他们还能直把杭州当汴州吗?
没有经过工业污染的西子湖畔,空气清新,景sè宜人。
雷峰塔,三潭印月,断桥等后世著名的景点此时都已存在,周边亭阁相间,杨柳轻垂,自然和人文形成完美融合,古人更加讲究天人合一,不似现代着重于人工的痕迹。漫步湖边,令人心旷神怡,这个时代的游客人数远远不像后世,特别是逢年过节,那只能看人头攒动而不看风景了。
虽然此时寒风阵阵,但却没有影响到我的兴致。
离开湖边,我们沿着小路慢慢地向西北方向走去。
“公子,前面是个岔口,左转是岳王庙,直行是去灵隐寺,我们是往灵隐寺去吧?”走在前面的蓝羽回头问道。
“不,先去岳王庙看看吧。”我想也没想就说道。
袁棘等稍稍迟疑了下,齐齐地望着我。
我一愣,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第10章 可恨可叹
 正文 第10章 可恨可叹
第10章 可恨可叹
“有什么问题吗?”我不解地问道。
袁棘上前二步小声说道:“公子,这百年来,还没有皇室中人进过岳王庙。”
“原来如此,我倒忘了,不过任何事情总会有个开头。走吧,去里面看看。”说完,我率先走向岳王庙。
自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后,几乎每代帝王都会对其加以追封,先帝理宗便追赠岳飞为忠武,太师,后改为忠文,但是却没有一个皇帝到岳王庙拜祭过岳武穆,久而久之似乎形成了惯例,即便是民间的百姓都对此十分清楚。
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也就是一二二一年。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在一个昏暗的夜晚悄悄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将岳飞遗体葬于北山之麓的九曲丛祠旁。二十一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 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嘉定年间在岳飞坟前修建了这座岳王庙。后世虽然多次修整,但基本上保留了初期的风貌。
我幼时多次看过岳飞传,对这位抗金英雄自是万分敬仰。
从岔口左转没多远便能看见这座rì后著名的岳王庙。
头门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巍峨庄严,正中悬挂“岳王庙”三字竖匾。
进入大门,看见一个天井院落,中间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大约有二十米长,两旁古木参天,肃穆庄严。正面相对的便是岳王庙的主殿忠烈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