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124章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24章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盟会。”
“哈哈,以索无魂之能都查不出来,足以见得这呼延公子之高明,索老。”
“主人,属下在。”
“传令下去,不要再去追查呼延公子了,弄不好反倒被他们抓住把柄。”
“是,那,那是否有必要去问问小姐?”
“不必。这一次若非赤松经之事,我已经去往临安了。待我修炼一阵赤松秘籍后,我自会亲自前往京城,会晤下这神秘而又令人感兴趣的呼延公子。”
索无极点头道:“是,那属下先去传达主人的通知了。”
中年人有些着急道:“不急,你明rì再去不迟。走吧,随我先去小姐。”
八月十六rì,在朝会即将结束时,我坐在大庆殿中的龙椅上对马廷鸾道:“马爱卿,这是朕给安南国君的回信,你交给那陈元吧,让其返程,顺便回礼,回礼的价值就按照安南上供礼物的同价值计算。”
“陛下,这不妥吧,如此显不出我天朝大国之风范。”
我“哼”了一声,也不想和马廷鸾解释,冷冷言道:“马爱卿,照办就是。”
“是,是,臣遵旨。”
“退朝。”
一旁的小七接着高声叫道:“退朝。有请枢密院,兵部及文天祥大人,赵葵大人移步偏殿。”
第二次军队改革会议在朝会后于偏殿举行。
我了参加军改会议的各位大臣,似乎都有些紧张,就连在朝会上一向面无表情的贾似道也同样能从其脸sè上出一丝不安。或许在旁人来,这只是一次重新站队的选择,而贾似道有选择吗?
对于改革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再分配,这势必会触及到大多数当权者的既得利益,自然也就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历朝历代,凡有变革者大都遭到权贵们的反对,轻者被逐,重者丧命,几乎没有几个能得善终的。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三次著名的变法改革,最早的是商鞅变法,尽管得到皇帝的支持,变法的结果也使得秦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更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但作为变法者的商鞅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甚至是全族人的生命。然后就是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其新法历经了十五年,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最后一次是清末的戊戌变法,这次时间就更短了,没有权利的光绪皇帝和几名思想意识先进的书生推行的变革因得罪了当时所有的上层阶级,所以很快就遭到了当权者的镇压。
我相信我的改革一定会成功,因为这是我这个皇帝做出的决定。
“各位爱卿,在三rì前的会议上,朕说过要进行军务变革,今rì就此问题继续商议。大家有什么建议?认为该如何改,才能增强我朝军队的战斗力?”
和我预计的一样,会上一阵沉默。
我的手指头不停地敲打着桌面,眼神凛冽地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位大臣。这些大臣们的眼神一旦和我相交,立即给我一种心虚的感觉,生怕我要点其名。这就好像是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们起来背诵课文似的,而学生们都不会背。我的眼神停留在贾似道脸上,贾似道内心也是一颤,但随即便恢复正常,作为军方权势最大之人自然会被我第一个点名。
这是百官之首的荣幸。
贾似道也做好了准备,一旦我点其名,便立即发言。
“赵葵赵老将军。”我的眼神终于离开了贾似道,转向他旁边的鲁国公,农业部尚书赵葵身上。
“臣在。”赵葵起立应道,只是赵葵心里也觉得有些惊讶,自己退出军界好几年了,怎么会第一个被皇上点名。
贾似道心里突然一阵轻松,就像一条绷紧的弦一下松弛下来,但立即又觉得大有失落之感。一般而言,在正常情况下老师点名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时,都会挑选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这个好学生理所当然该是贾似道贾太师,而且贾似道自己也早已习惯一人之下的势态,只是这一次老师却突然改了,点了一个近年来很少露头,而且在班上默默无闻的学生来做回答。
“赵老将军,你历经我大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和金,蒙交战数十年,可谓我朝硕果仅存的军事大家,也是我朝为数不多的攻击型将领,你先来说说自己的法。”
“陛下。”
“爱卿,坐下说话。”
“谢陛下。陛下,老臣自幼随父从军,可以说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军营中度过。臣以为陛下若要改革,自当首先找出我朝军队的弱点。rì前陆大人所说的几点甚是有理,一是我军指挥体制繁琐,二是我军将士勇气相对低下。陛下,我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还是先帝时期的端平入洛,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经验教训却是值得陛下借鉴。”
“爱卿,有何经验只管道来。”
赵葵犹豫了片刻,似乎鼓足了勇气才道:“陛下,这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我朝的决策体制。当时的朝庭在是战,是守,还是和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定论,举棋不定,犹豫反复,最后对每个方法都进行了尝试,却又不肯花大力气,只能接受失败的结果。其实,无论是战,是守,只要按照既定的思路发展下去,我朝都不至于会到了今天这种被动防御的局面。第二是我军的指挥体制。我军各部之间没有能够形成很好的协调,常常各自为战,两淮、京湖诸军进军的时间,地点均无法做到同步,最关键的后勤保证也在关键时候出现失误,最终在攻占了洛阳后,还是兵败回撤。第三是我朝将士的士气问题。在宋蒙交战初期,尽管我朝仍是以步军为主,但并不弱于蒙古的骑军,当年我朝的淮西军以堂堂步兵方阵与骑shè无敌的蒙古骑兵作战数rì,胜负未分,其战斗力之强悍让素来鄙夷我汉人的蒙古铁骑也吃了一惊。然而,随着我军长期被动的防御,将士们的勇气士气都已渐渐衰退。”
赵葵说到这里,突然又站了起来道:“陛下,臣今rì这些话已经将端平入洛失败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朝廷,臣知道自己失言之罪,但这番话臣藏在心里已经数十年了,臣即将朽木,今rì说将出来,也就再无遗憾,请陛下治罪于臣,而臣并无怨言。臣最后再言一句,臣以为我朝军制的变革实已到了刻不容缓之步。”
赵葵将端平入洛的失败原由总结出来,虽然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朝廷,但在座之人都是大吃一惊,大家心里都明白当时先帝理宗独断朝廷的情况。赵葵之言,实际上是隐shè出决策失误的正是先帝理宗。这在古代可是欺君之罪,不经审问,便能直接定为死罪。
“这老将军勇气倒是可嘉。”
我原本只想让赵葵抛砖引玉,没想到这老将军一下说出这么多来,虽然都是事实,却不适场合。我连忙道:“赵爱卿,你且先坐下,朕也仔细研究过端平入洛的有关奏折。朕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年的朝中重臣郑清之,真德秀、魏了翁等人都是文官出身,不谙军务,加上史嵩之等人敷衍朝廷旨意,才造成入洛失败的。今rì乃是军改会议,莫要再议这些过去之事了。”
赵葵感激地了我一眼道:“是,陛下,臣遵旨。”赵葵当然明白我这是在保护他,将当年的责任推到了真德秀,史嵩之等人头上,如此一来,赵葵所说的朝廷决策错误就算到了那些大臣头上,也就不存在什么欺君之罪了。
“刚才赵爱卿说了自己的法,大家也都说说吧。”
文天祥起身言道:“臣赞同赵大人,臣也认为军改势在必行。”
兵部水师郎中李北洋也站起道:“陛下,我朝陆军与水师的根本体制大同小异,臣以为同样应当变革,以改我朝军队的劣势之处。”
“恩”我点点头,再次将眼光转到贾似道脸上,“师臣,你的法呢?”
贾似道也不起身,缓缓而道:“陛下,老臣以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
“是吗?”我脸sè微变道,“师臣,理由。”
“陛下,我朝之军制传自太祖帝,又经先帝钦定,此为祖宗之法不可轻言更之,这是其一。其二,今年刚刚开始将厢军裁撤,这项军改牵涉颇广,要到年底才能基本完成,而水师的改制也即将开始,如此多的事务集中一起,臣担心会顾此失彼也。其三,蒙古与我朝长期对峙,随时在寻找战机,倘若我朝在此时军改,势必会造成疏忽,而给其可趁之机,所以老臣认为,军改不是不可,但此时时机并不适合,现在当以稳定为主,为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动荡,臣建议待水师改制完毕后再进行陆军的改制。与此同时,陛下可修书告知各大战区制置使,征求下他们的意见。”
贾似道并没有公然反对军改,昨夜在和廖莹中等人详细商讨后,贾似道最终选择了以时机不对为由来阻止军改。
我知道,从贾似道的本意来,他是不愿意军改的,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反对,所以采取了拖的方式。在和贾似道的历次交道中,我越来越出他的纸老虎本质,而禁军就是这头纸老虎的最后一层遮掩。
我似笑非笑,也不言语,目光淡淡的直视着贾似道。
贾似道的眼神似乎也毫不示弱地迎向我的目光,他不能再退了,因为已经无路可退。
自我登基以来,就得数这一次的交手最为针锋相对了。

第220章 军务院
 正文 第220章 军务院
第220章 军务院
偏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气氛似乎也一下变得紧张起来。
我知道在这关键的时候绝不能退缩,至少在气势上我必须压到贾似道,这就好比两名武林高手的对决,失败的一方会在以后的争斗中留下一道yīn影,至于能不能实施军改反倒是退居其次了。
一念至此,我的眼神突然大变,从温和变得凛冽,端的是目光如炬,似两柄尖刀般直刺贾似道。
如果眼神可以作为武器,那我和贾似道在这瞬间已经算是交上手了。
底线,贾似道的底线,是他最后的依仗,我清楚,贾似道心里也同样清楚。随着皇权的强势崛起,如果相权还想成鼎足之势,那也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这只是一瞬间,却又像过了很久。
片刻后,贾似道的眼神终于涣散,脸sè微微一变,只得将眼神移开。
或许是皇帝的威严,或许是我这一年来坚持不懈的练武,又或许是会议的时间过长,贾似道毕竟五十多岁了,身体机能自然及不上我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当然,我的毅力之坚韧,心理之成熟也远非贾似道可比。我能透贾似道,而贾似道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就连我是不是当年的赵禥,贾似道的心里也一直在纠结。
我知道贾似道的气势已经衰退,在其脸上已经有数滴冷汗显现。
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一刻,我想起了庄子说过的天子之剑。昔轩辕黄帝手持轩辕剑,以天子之剑击败了蚩尤,而我今rì以眼神之光施展出天子之剑,击败了权倾朝野的贾似道,两者间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突然笑了起来:“师臣之言并非全无道理。”
笑声中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也让偏殿内的气氛变得略微和谐起来。我当然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何况我也不是那种听不进反对意见之人。贾似道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军改,虽然有此意思,却是委婉所言。在我登基后的近一年里,贾似道在我的压迫下一步一步的退让,心里的怯势也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再不像历史的原来进程,嚣张到了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地步。
既然贾似道提出了四点理由,我也就顺着他的说法继续进行下去。
这就是后发制人的好处,可以顺水推舟,也可因势利导,谁叫我是万人之上的真命天子呢?
“就师臣所言的几点理由,朕来说说法。先说最后一点,朕认为这是条很好的建议。目前,我朝军队的主力是在前线作战的各大战区之边军,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从战斗力来说,镇边军都要强于在京的禁军,十万禁军虽然训练有素,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将士都没有上过前线,没有经受过战争的洗礼,所以还算不得真正的jīng兵。朕既然要军改,除了要和在座的各位爱卿讨论外,自然也该和他们商议。所以,师臣的这点提议朕予以采纳。师臣。”
贾似道又恢复了毫无表情的神态:“老臣在。”
“以枢密院和兵部的名义,起草军令,将这两次军改会议的内容通报各大战区统帅,并令川中,襄樊,扬州,还有庐州战区制置使返京,朕将于九月九rì重阳节这天召开第三次军务会议,商讨我朝军改事宜。”
“是,陛下。”贾似道边回答边在脑海中盘算着,含庐州的四大战区中,吕文德一定会站在自己一边,夏贵一向与自己交好,即便李庭芝是个未知数,自己也可得到半数的支持。而朝中的军事官员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优势应该更大,只要边军的反对声达到半数,枢密院,兵部的主要官员再一起上奏表示反对,那应该还是大有机会的。
我继续言道:“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