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114章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14章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七道:“是,官家。”
在我将其它部门之事略作安排后,收到了第二份来自庐州的战报。
战报依旧是淮南西路统制范胜所写,经核实,蒙古军队大约四万余人,其中一万名蒙古士卒,三万名金汉混编士卒。阿术围攻安化未果的同时,偷袭安肥,目前安肥镇已被蒙古大军攻破,臣等收缩防线,让安化军民回撤至庐州,依托庐州城墙,必能坚守。
“安肥失守?”众人有些惊讶,私下嘀咕道。
我觉得丢失的速度也有些快了,这安肥毕竟是庐州城外重要的军事重镇,只是我知道现在不是检讨得失之时:“枢密院和兵部怎么?”
范文焕道:“启奏陛下,昨rì枢密院和兵部在接报后对于局势作出分析,如果安肥镇失守,则庐州前沿再无险可守,然我军可死守庐州城待援。蒙古人一是可以围之强攻,二则也可围而不攻,绕过庐州,从西直下安庆。蒙古人若要强行攻下庐州,也得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因此臣等以为,阿术采取第二种方式也就是不会强攻的可能xìng较大。”
我点点头,觉得范文焕所言颇有道理:“那范爱卿认为我朝是否该派出禁军北上庐州呢?”
范文焕道:“陛下,禁军已在准备中,是否出兵全凭陛下裁决。”
“师臣,你认为呢?”
“陛下,今我庐州守军有二万余人,阿术如果强攻,只要范胜能够坚持数rì,则阿术久攻不下,自会撤离,如果阿术直下安庆,则安庆有近万边军与水师,也可一战。老臣以为出兵与否在两可之间,还请陛下定夺。”
贾似道虽然没有言明,但其意思显然是说,不用出兵也可守住。
这时,马廷鸾突然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当出兵。”
“哦,马爱卿,说说理由。”
“陛下,即便我边军能够守住城池,但也无力护得周边百姓之安全,坚壁清野是需要时间的,是以臣以为应当立即派兵出征,以使百姓之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公平而言,如果阿术不是想攻占淮南西路,而只是掠夺一番,那么出兵与否的确是在两可之间。贾似道与马廷鸾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有道理的。
在今rì起床时,我还是决定出兵。
原因倒也很简单,上一次襄樊急报,夏建刚带走一批禁军,这一次我也要让人再带走一批,京城周边驻扎有十万非我嫡系之禁军,我也有些害怕,万一蝴蝶效应来了,贾似道情急之下让禁军反水,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
至于马廷鸾所说的理由我还真没想到,这点倒使我觉得有些惭愧。
我故作沉思,等了一会才道:“朕想起上次襄樊吕文德将军上奏战报时,师臣说过,蒙古乃我朝最大的隐患,宁可信其有好过信其无,当派出禁军前往襄樊一带,协助当地守备。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师臣之言的确是最好的建议。因此朕已经决定,兵发庐州。”
马廷鸾立即奏道:“陛下圣明,如此可救百姓于水火,更可立陛下之天威也。”
我用贾似道自己说过的话来封住其口,他也只能无奈默许了吧。
“各位爱卿,有谁愿意领兵出征?”我接着问道。
殿上之人相互,谁也没有出声。
我有些感叹地扫视了众人一遍,以前书时,常常到,帐下将军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统兵出征,而今却个个鸦雀无声。我突然想起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曾经问岳飞:“你觉得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
难道我的大将们都是贪生怕死之辈吗?
不可否认,蒙古铁骑的确厉害,但南宋也并非不能一战。在25年到264年这三十年中,蒙古大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分别率军攻伐过南宋,除了最后一次因忽必烈国内有事而主动回撤外,前二次大战历经上百场战役,虽然南宋军队一味消极防守,但毕竟没让蒙古人占到多大便宜。
三十年来,南宋的疆土虽然守住了,但是进取之心却被打散了,这一点是最致命的。以至于到了襄阳之战后,虽有宋末三杰等抗蒙英雄,也是再无胜算了。
我突然哈哈一笑,站起身道:“朕明白了,各位爱卿都不愿意领兵,你们的想法是让朕御驾亲征吧?”

第207章 挂帅
 正文 第207章 挂帅
第207章 挂帅
此话一出,殿上大臣们的脸都有些挂不住了,特别是众多的武将。宋朝时期虽然常有文官统兵的先例,但到了南宋末年却大多是由武将挂帅了。
陆秀夫忙出班奏道:“陛下,臣愿领军。”
那李北洋也道:“臣也愿意。”
贾似道知道自己身为枢密院使,该出来表态了,起身言道:“陛下说笑,我朝能征惯战之将颇多,何须劳烦陛下亲征。老臣保举一人领兵出征庐州,必能旗开得胜。”
我坐下道:“是吗,哪位将军?”
贾似道笑笑:“陛下,臣保举殿前副都指挥使夏贵夏大人。”
“夏贵夏爱卿?”
我愣了下,暗道,这次贾似道倒是和我想到一起了。
结果一样,但出发点完全是不同的。
虽然贾似道并不完全清楚我是要打散京中禁军,还是只为了援救庐州,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禁军人数又会减少了。不过,这一点既然已成事实,那么贾似道自然不会挑选其亲信将领出征。其实,当rì贾似道推荐夏建刚领兵前往襄樊,多少就有此意,只是我并不知道而已。如果陆秀夫得到的消息是真,那就说明夏贵和吕氏兄弟,范氏兄弟确实不一样,还没有完全属于贾党阵营。
夏贵善战,却并非只有武夫之脑,理宗时期,贾似道一手遮天,眼见比自己名气更大的曹士雄,向士璧以及高达等人都遭到排挤,甚至被害,而自己在朝中毫无靠山,只能依附于贾似道。
而我挑选夏贵,是希望陆秀夫所说的这位虎将能够担起重任,成为一方统帅,如此一来,从东到西,有李庭芝,夏贵,吕文德,张珏和高达,这条防线就基本上算是完整了。至于北伐中原,还有好几年时间,到时我方主攻,我自然会重新挑选攻击型将领的。
几年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还有文璋等人就能成长起来,成为北伐的主力了。
夏贵见贾似道点名让其出征,虽然心里不太愿意,但又不敢得罪贾似道,也只能出班奏道:“臣夏贵愿意领兵北上,替陛下分忧。”
“好!夏爱卿,朕听闻你英勇善战,乃是我朝少有的常胜将军。今师臣推荐将军挂帅出征,朕以为对付蒙古铁骑,还非得将军出马不可。”
夏贵被我一捧,也高兴道:“陛下过奖,臣自当鞠躬尽瘁。”
“恩,老将军真乃朕的老黄忠也。”我笑笑道,“师臣,禁军何时可以开拔?”
“陛下,明rì便可陆续出征,依陛下之意,会出兵多少?”
“具体人数朕一会和夏爱卿商议下,因时间紧迫,所以朕觉得禁军可分批出发,骑军先行,步军后行。师臣,范爱卿,你们速去准备吧。”
“是,臣等遵旨。”
“夏爱卿,朝会后随朕至偏殿议事。”
“是,陛下。”
“好了,今rì朝会就到这里吧,退朝。小七,让欧阳建青在外候着。”
我近距离地着夏贵道:“夏爱卿,今年六十有几了?”
“回陛下,老臣今年六十有八了。”
“爱卿老当益壮,jīng神犹显矍铄啊。”
“谢陛下。”
“爱卿,坐吧。”我示意夏贵坐在我左手边的座位上道,“言归正传,爱卿怎么这庐州局势?”
夏贵正襟危坐:“陛下,太师所言,出兵与否在两可之间,这点臣也认同,现在陛下决定出兵,臣也支持。枢密院,兵部对于庐州局势的分析十分在理,蒙古阿术兵临庐州,无非是在试探我朝军情,能战则战之,不能战则掠夺一番,自会撤兵的。”
“这些朕都知道了,爱卿与蒙古人交战数十年,应该对其深有了解吧,以卿之所见,这次我朝应该出动多少禁军?”
夏贵不温不火道:“请陛下定夺。”
我听夏贵所言尽是官场之语,不觉有些恼怒,正yù发作,但转念一想,夏贵自知并非我的心腹,又受贾似道节制,当然不敢乱言。我语气依旧缓和道:“夏爱卿,朕从未打过仗,这次出兵是否正确,朕也不知,但朕知道,我朝疆土,无论大小,朕都会寸土必争,庐州府乃淮南西路治所,当然不容有失。庐州北面的寿chūn虽仍在我朝手中,但其周边尽被蒙古侵占,如果朕要爱卿你将淮河南面之地全部夺回,你能做到吗?”
“啊?”夏贵吃惊道,“陛下打算反攻吗?”
无论是从枢密院还是兵部,夏贵都没有听说过要反攻淮河之事。今rì陛下之意何为之?夏贵暗道。
“有何不可?庐州到寿chūn之间本就是我朝领地,而且再往北之地也是被原来的金国所占,朕要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情理之中吧?”
“陛下,应该的,这当然在情理之中。”
我笑了笑,手指轻轻地敲打着桌面,凝视着夏贵,片刻后指了指墙上的地图道:“寿chūn乃是淮河南岸第一军事重镇,北临淮河,南有瓦埠湖、安丰塘等湖泊,东面是一大片山丘。尽管寿chūn城墙高大,防御体系健全,但其西面,北面长期处于蒙古人的视野中,一旦失守,则江淮平原危亦。所以朕猜测这次阿术出兵的目的除了前面你所说的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截断庐州与寿chūn间的联系,其最终目的不在庐州,而是寿chūn。”
这两rì来,我仔细观察了淮南西路的军事地图,我把我当做忽必烈,派兵庐州,目的何在?我一直没能想出答案,陆秀夫所言的随意之作,是有可能,但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即便是随意之作也会隐含着另外的目的。
忽必烈出兵庐州,表面上或许是在试探宋朝的反应,你宋朝如果强行反击,则我捞一票就走,如果示弱,那我就得寸进尺,但其根本的目的是在为攻下寿chūn做准备。
会下棋的人都知道,走一步要后面两步,而高手大师们则是走一步能到十步甚至三十步以外。兵临庐州这一招本身就可进退自如,还为了后面十步以外的棋局奠定了基础,高招也。
忽必烈是高手,真正的高手。
不过,我好像也该算高手吧?
如果让印天涯,道法做裁判,一定也会认可这点,我和忽必烈都称得上是当今世上顶尖的两位棋手,双星闪耀,难分伯仲,我突然想到。
夏贵也是名将,被我这么一说,心里很快便觉明了。
“陛下高瞻远瞩,臣不如也。”
“夏爱卿,你是我朝为数不多的名将,你仔细想想,朕让你去庐州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把宋朝当做一个家庭,我就是这家的主人,所以我想得会很多,而陆秀夫等人的视野毕竟没有我这样开阔,他们也不知道忽必烈厉害如此,至于像夏贵这样的将领,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把自己当做这一家庭中人,而更像是个门客,自然不会想得太多。这也就是为何蒙古攻打南宋时,有这么多汉jiān的原因之一了。
夏贵思忖一会道:“陛下,臣以为至少需要带走二万禁军。”
“哦?说来听听。”
“陛下,如果仅仅是守住庐州,那么臣不需一兵一卒,只要淮南西路的三万多边军足以。但是如果要将防线北移至淮河南岸,则需要更多的人马。具体该如何布置,请恕臣愚钝,臣一时无法考虑周全,只有亲临现场,方能有实在之策略。”
“爱卿诚实也。”我赞道,“着地图想象,只能有个大概,只有实地勘察后,才能得出论调。夏爱卿,朕放心将淮南西路交给你了。”
“陛下放心,臣在,淮南西路在。”
“恩,夏爱卿,关于你此行的目的就只有朕与你知道就行了,朕不想让第三者知道,你能明白吗?”
“陛下,那臣到庐州后所制定的计划不用上报枢密院和兵部吗?”
“要,当然要。夏爱卿,你是聪明人,自然知道有些计划只需直接上报于朕就行了。”我笑笑道,“夏爱卿,你需要时刻谨记,你是我大宋之将领,是朕之大臣。”
“陛下,臣明白。”
“夏爱卿,朕听说你有两个儿子?”
夏贵不知所以道:“是啊,陛下,臣两个儿子均在军中服役。”
“朕听说了,虎父无犬子。这一次爱卿就带其中一人前往庐州府吧,顺便照顾下爱卿的起居,另外一人就留在家中照顾你夫人。”
夏贵知道我的用意,无奈道:“谢陛下恩典。”
“哈哈。”我又是一笑道,“爱卿是否认为朕是留你一子作为人质?”
“陛下,臣,臣不敢。”
“爱卿,听说过临安大学吗?”
“回陛下,臣听说过。”
“恩,朕打算效仿临安大学,再建立一所皇家军事大学,专门培养我朝的军事人才。目前,朕正在物sè人选,朕心目中暂时有两位人选,一是水师中的欧阳建青,一是爱卿之子夏松。这所大学的校长朕会亲自兼任,今后,你们各位老将军都会作为大学之教授,空闲时去大学里给年轻军人们讲讲你们的经典战例。”
作为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