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皇商 >

第100章

大宋皇商-第100章

小说: 大宋皇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茉碌模约幢闶俏鞅北呔匙陨苁タ咭岳绰叫乇ń荼üΓ锹阑萸淙闯俪俨荒芤蚬爻

朝堂之上的角力斗争,岂能是远在千里的吕氏能够掌控得了的,林希不无感慨地看了一眼身边的曾布,有他掌控着枢密院,吕惠卿即便是有再高的战功,也只能在西北捶胸顿足了。

“自绍圣开边以来,西北边境的堡寨逐年修缮加固,加之几个重要边军的修建,使得西贼连年的攻势越发的疲弱。”曾布说着,慢慢地站起身来,视线望向虚空,仿佛就此能看到遥远的西北,“倘若再在没烟峡修筑一个堡寨,那么其就会犹如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入了西贼的咽喉。西贼定然感觉如芒刺在背。坐如针毡。”

“没烟峡筑城耗费甚多。而且如此一来西北战事恐怕会就此持续不断了。”林希有些担忧地说道,若是西北战事连年不断,胜多败少那么他这个枢密副使肯定是前途无量,但若是结果相反呢。

曾布也有自己的担心,他担心的一方面是西北若连年报捷,吕惠卿势必会持功求阙,要求回朝。到时候他怎么压得住。另一方面若是若是西北战事堪忧,他这个枢密使不仅会背负压力,而且开边志愿如何能完成得了。

开边一定要完成,吕惠卿这个新党的叛徒祸害也一定不能返朝。曾布打定了主意,必要时也要借助章惇的力量。

“今年的和籴完成了?”曾布忽然问道粮食和买的事,神宗朝储积多年好不容易攒下的一些财资成了开边的重要资本。也正是有了钱买粮、买军备、发军饷,新党人才敢对西夏强硬,每年六十六万禁军的军耗,实在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就拿粮食一项来说,六十六万禁军,一天就要消耗价值一万三千多贯的粮食。这也是旧党执意要对西夏采取怀柔政策的最主要原因。

曾布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西贼狼子野心。旧党的怀柔政策只能是饮鸩止渴。甚至是养虎为患,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收服西夏。但是若战争连年地持续下去,朝廷也经不住这样的庞大的军耗,王安石变法的那些成果也迟早会被打光,“十年……十年内能否平定西贼?”

林希倒没有曾布的觉悟,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仕途,但要仕途通达,显然眼前的西北战事顺利就是最重要的,“枢密不用太过担忧,至少目前的形式于我大宋有利。”

“嗯”曾布点了点头,紧皱的眉头也有所舒展,的确绍圣年来的开边成果颇为丰硕,没烟峡几战,西夏几十万大军来犯。曾布还记的当时奏报送达朝廷之时,陛下处之坦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五十万众深入吾境,最多不过十日,攻占一二个砦子。而结果也如其所料,大宋只失陷了一个金明砦。

“枢密,除了和籴如数完成,已经送达西北诸路外。两浙路转运使上札子,说木棉开始被两浙路农民大量种植,并能进行纺织而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很多。和买已经进行了数月,料想不出多久,御寒的棉衣就能运抵西北诸路。”林希将前日得到的消息告诉曾布。

曾布笑着点头道,“此事我亦有所耳闻。”棉衣的大量出现,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也许一年不算多,但是做十年计,那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枢密。”林希自斟了一杯热茶,压着声音,“陛下全力支持开边,如今西北边事有利,物资充足,形式大好,但某以为还缺一样东西。”

“什么?”曾布问道,他自觉照这样的形式下去,乐观地估计不需十年,西贼便可讨平。

“西贼国弱,为何敢倾巢而出以贼首小梁太后与李乾顺领兵进犯我大宋,窃以为此乃西贼回光返照,做最后的垂死挣扎。”顿了顿,林希又道,“西贼内部倾轧激烈,外戚乱政已非是今时之事,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某窃以要取西贼七寸,还需——人。”

“人?子中所言差矣。”曾不有些不以为然的摇头笑道,“论武,王赡、折可适、王厚等人均是非凡之将才。论文,王文郁、章楶……”曾布沉吟几许,“吕吉甫也算是其中之一,为何子中会言无人呢?”

“某所言之人,乃是如韩范之人,忠于荆公新学,有才有德,擅于边事,数年之后,等于庙堂之上,也能继承开边之志之人。”林希扬扬眉道,“更重要的是,此人声明远播,能分吕惠卿之功。”

林希的最后一句话彻底地击中了曾布的心坎,他要的结果不正是既能执行开边政策,又可以不让吕惠卿返朝吗。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擅于边事,颇有名望,那么就能分去吕惠卿的功劳,一举两得,琢磨半响,曾布问道,“只是子中可有人选?”他在脑海里搜寻许久,都没有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名满天下的朝堂之人,谁愿意去那西北边境。

林希用手指蘸着溅出的茶水,在桌上写了两个字。

“状元?”曾布忍不住念出了口,心里一想,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名满天下之人莫过于进士科状元,而且如今的状元不似元丰元佑年间,直接除封京官,而是除授地方官职,地方的官员一般需要三年的勘磨期,政绩合格才能调遣入京。

“嘶…”曾布吸了一口气,似乎没有比状元郎更合适的人选了,转念一想,又有一个疑问爬上心头,“进士科的考生长于经义,可是于边事恐怕堪忧。”

林希笑笑,不以为然道,“枢密莫要忘了,状元郎的唱名赐第还有一道关。”

殿试!听了林希的提醒,曾布眯眼着眼点点头,进士前十名入参加殿试,由皇帝出一策论,考查进士,点出状元。

至于这个策论题目怎定……曾布负手于后,看着烧得红辣的石炭,脑海中闪过那日朔望大朝参的种种,不禁叹出一口气,看来这次科举注定不会那么简单了。

“不知蔡京他们阅卷进行了怎么样了。”曾布身后传来了林希的低低的嘀咕。

自从朱勔带着章持的信回来之后,就很少再长出不归了,这倒是让王诩放心不少。至于说彭逢此人,王诩认为他就是依附于章持的小人罢了,并未太放在心上。

从江南近些时候的来信来看,喜忧参半。喜的是新型农具的推广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推广,还有工学院、医学院规模的扩大,以及制度模式的日趋完善。更重要的是水力技术被裴健从纺织业搬到了农业,用水利为水稻脱壳等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农民闲暇时还能进纺织院以及工学院做工,挣取另一份额外的收入。

让王诩最忧的便是工学院关于火器的研制进度可谓十分滞后,而王诩身在京城的又不能发动京城的工学院进行火器的研究,天子脚下万事都要小心。还有便是行商会和太湖水利的进度,每次言及这两件事,无论是苏槿儿还是任远,都是支支吾吾,敷衍了事。王诩也知道行商会问题纷繁复杂,他怕就怕苏槿儿过于贪心,想要整个吞下行商会,最终会导致前功尽弃,而且说不定还会让她自己受伤害。至于说太湖水利,王诩只能苦笑,他猜也猜得到,苏槿儿和任远两人都是锱铢必较,唯利是图的典型商人,怎么会乖乖听话做这种耗费财政又无利可图的事。

好在工学院已经完成了对太湖周边的水文地理的勘探和测绘。王诩提起笔,却是避开苏槿儿和任远给裴健写去了回信,让他虽然在眼下不能实实在在地对太湖周边的水利进行疏导,但是必须要做出明确的规划以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要求工学院减少对外的承接生意,调集出一批学生工匠全心投入到水利建设规划,甚至包括陆路交通建设规划以及运河的开凿修筑等等。北宋王朝过度依赖水运河运始终是个弊病,在进汴京的时候王诩就看得明明白白,国家的根基和命脉完全押注在一条汴河之上,而且汴河不仅会受旱季缺水冬季结冰的影响,还时时刻刻受到黄河泛滥决堤的威胁,王诩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千里之行,始终是始于足下,只要能迈出第一步,那就算是成功一半。

王诩如是想着,视线又放在了另外一封信上,这是夏淮的来信,从他寄信来的日子来看,当时他已经到达了永兴军路的京兆府,现在估摸着已经到达了宋夏边境了。

第一百三十章 任家宴请

王诩见马华来到,放下手中的信,起身迎接,“马先生怎么忽然到访,莫不是孔家又要迎娶哪个县主了?”

“哈哈哈”马华听着王诩的调侃哈哈大笑,并着王诩坐下道,“非是他孔家的是,我刚才在进来的当口,遇见一个大大咧咧的公子,他问我是不是拜访这家主人。我应诺之后,就托我把这封请柬交给公子。”

王诩看着请柬上的字,好半天才想起来,“是任家兄弟。”说着,就将自己和任家兄弟结识的经过说了一遍。

“京城贵公子不少,结识一个两个不管于生意场上还是官场,都是有些好处的。不过……哪公子实在是太不通世故,居然让我一个客人就带了进来,也不怕我给他弄丢了。”马华说起那公子不无感叹。

王诩也是笑笑,那任珞比起任吉来说确实要随性了些,恐怕是年纪太小的缘故,“马先生此来有何事?”

“哦对了,多亏公子提醒。”马华放下茶杯,“马某在想,目前行商会还未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让孔家和行商会整合。”

王诩想了想,马华说的也是很有道理的,行商会现在和未来都不确定,而且白天南老狐狸一只,王诩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两家算是汴河上的两股最大的船运势力了,若不能进行整合和调整,还像原来那样相互争斗恐怕不妥……马先生,你看这样行不行,让孔家彻底从汴河的河运中退出来。把孔家原有的运输力量转移向对西北边境的运输。”

如今已经参加了科举,走出了仕途的第一步,王诩心头也已经开始为将来的一盘大棋布局了。西北和东北边境无疑是这个棋盘上最重要的两个地方,而运输则是能否盘活这两个地方的关键。

“能是能,不过还需要做些准备。”马华蹙眉思虑道。

“需要什么准备,马先生不妨直言。”

“我大宋朝运输大多依赖河道。而自汴京去东西北。可借助黄河以及支流,如果公子只是想将生意扩展到东西北的重要州郡,那自然不是难事。”马华笑着看着王诩。

王诩摇头叹气道,“什么事都瞒不过马先生,在杭州如此,如今在汴京城亦是如此。的确,我要的不只是生意上能够贯通整个大宋的南边由东南自汴京。再从汴京去东西北。而是…将运输线延伸到那些能让大宋安宁的地方。”

马华懂得王诩的意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说不定提前规划,将来还能成为王诩在仕途上的一个功绩,“若是依公子所言,那么单单依靠水路是不行的。除了需要完备的地理风貌。山川河流的图绘外,还需要长于运输的人。最重要还有工具。”

“嗯”王诩颔首道,“图绘一事,我已经着夏淮去了西北,此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所以需要孔家把手腾出来,把人力和物力全部投入进去,借着送南运北的机会将图绘完成。而长于运输的人。对孔家来说应该不是难题。至于说工具……工学院目前情况如何?”

王诩现在才深刻地体会到。工学院是有多么的重要,工学院的几个分院不仅能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工具,集中地进行有爆发式的科研,还能批量地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产品。

“京城的工学院目前有有一千多人,目前也只是初步分为三个分院,主要是承接木器石器和铁器的制作,比起江南的工学院可能还远远比不上。就拿农具改良这一项来说,进展都很是缓慢。而如今江南改进的农具想必已经在整个东南推广开了吧。”

王诩点点头,权作回答,这也是他从裴健的来信中知道的,改进的农具可能不需多少时日就能在全国推广,这对于农业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京城的工学院不依江南的模式,必须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马华不解道。

“对,除开支应日常用度的承接买卖,其他的所有资源和力量全部投入到冶铁和炼丹上来。”

对于王诩的惊人之语,马华愣了愣,“冶铁马某尚能理解,但是炼丹……”

看着马华无力又无解的表情王诩笑道,“挂羊头卖狗肉!”

王诩进一步解释道,“冶铁乃是在朝廷允许的范围,而火药的研究则一定要小心翼翼。”

马华这才明白过来,一脸释惑地笑着点头。

“冶炼出来的铁加工成各种器具卖掉,我所需要的是,冶炼铁的工艺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铁的产量和所加工出来的铁器赚的钱。”王诩的心中一直记挂着火器,如今江南工学院没有进展,那么他就打算把火器的制作进行分拆,让京城的工学院进行材料和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