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87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87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女想谋害太子,听起来实在有些骇人听闻,即使有女皇的宠信,但也未免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宫女;而她谋害的对象,却是被众多大臣视为正统接班人的太子。

可她还是一意孤行,这便犯了众怒。

某知情人向武曌举报了韦团儿。

武曌勃然大怒。她这一生,从来都是在算计别人,现在居然被一个区区宫女拿来当枪使,简直是对她极大的侮辱!

韦团儿被处死了。

但武旦所面临的形势却没有任何好转,反而继续恶化。

尚方监裴匪躬和内常侍范云仙因为私下拜见了武旦,被腰斩于市。

从此,武旦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两位夫人死于非命的前一天,万象神宫内举行了皇家祭祀。

祭祀每年都要举行,但这次献祭者的位次却非常微妙:第一个献祭的当然是武曌,但第二位却不是皇嗣武旦,而是魏王武承嗣!而第三位献祭的依然不是武旦,而是梁王武三思。

作为皇嗣的武旦,只能和朝臣们一起站在堂下跑龙套。祭台旁武承嗣和武三思洋洋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而堂下的武旦也是谦恭、温顺一如往常。

显然武曌的心理天平已经在向武承嗣倾斜,武旦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重新燃起希望的武承嗣决心一鼓作气。

在他的授意下,来俊臣再次开足马力,目标直指武旦!

裴匪躬和范云仙被杀后,有人举报武旦有“异谋”。

皇嗣还能有什么“异谋”?无非是想提前登基罢了!

这一下正中武曌的死穴。

“劳苦功高”的来俊臣又一次被委以重任。

虽然武承嗣和来俊臣打算“完全地、彻底地”解决问题,但武旦毕竟是天下公认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又是女皇的亲生儿子。如果不能一击即中,后果不堪设想。

但直接抓捕武旦暂时还不可行,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从他的身边人入手。

事实再次证明,武旦不但会装孙子,培训下属的功夫也是一流:几轮用刑下来,居然没有一个人肯“承认”武旦有“异谋”!

来俊臣很是沮丧,这简直是对自己酷吏名声的侮辱,于是他安排了更加严酷的刑罚。重刑之下,受审者俨然已经遍体鳞伤,气悬一线。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于有些人,信念远比死亡重要。来俊臣的酷刑非但没有让他们屈服,反而让他们更加从容地面对死神。

东宫的工匠安金藏便是如此。看着自己皮开肉绽的身体以及伤口处不断涌出又不断凝固的鲜血,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意志。趁审讯人员不备,他一把夺过了守卫的佩刀。

这一非常举动让主审来俊臣大惊失色,连忙向后躲避,手下也赶紧拔刀在手,审讯现场立刻呈现出剑拔弩张的惊险局面。

然而他们都错了,安金藏并不想“暴力抗法”。他紧握佩刀,抬头用极其凄厉的眼神盯住来俊臣,厉声高呼:“来大人!既然你不相信我,那我就把心挖出来让你瞧瞧!我这赤胆忠心之人决不会说谎,皇嗣绝无谋反之意!”

话音刚落,扑哧一声,安金藏将刀插进了自己的肚子,强忍着剧痛割开了肚皮,顿时五脏六腑伴随着大量鲜血全都流了出来,他因疼痛难支当即倒地不省人事。虽说是见惯了血腥场面,在场之人也难免掩面侧视,不忍再看。

好人命不该绝,这事很快传到了武曌的耳里。她当即下令将安金藏接进宫来抢救。太医们忙活了整整一夜才终于将安金藏从鬼门关外捞了回来。

得知安金藏脱离危险,武曌亲自前往探望。刚刚恢复意识的安金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满是伤痕的脸上唯有两行清泪,却还要挣扎着下床给武曌行礼。女皇面色显露出难得的温和,仿佛自言自语地轻声说道:“朕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了解,连累你被害成这个样子……”

自打安金藏被接走后,来俊臣就一直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终于他等来了武曌的最新指示:立即停止一切审讯,撤销案卷,被捕人员全部释放!

武承嗣的心情也是一下子从谷峰跌倒了谷底。惊愕之余,他终于意识到对手武旦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可欺。

算你狠,咱们走着瞧!

武旦东宫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

而这一次交锋也成了武承嗣心中永远的痛。此后他再也没能折腾出再大的动静,以至于积郁成疾,最终一命呜呼。

而这又能怪谁呢?谁让你鲜廉寡耻、道德低下、才能平庸而又不走正途?武曌虽说是你的姑妈,但也识得你有几斤几两。退一步讲,就算女皇立了你,你又靠什么坐稳江山?

来俊臣虽然先后下手未果,但这并不代表酷吏一派的失势,因为武曌内心的不安始终存在,所以来俊臣的成功之道依然被很多人成功地效仿。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曌收到密报:流放岭南的政治犯密谋叛乱!

密报的可信度虽然不高,但武曌素来不会轻视此类事件。经过多方权衡,司刑评事(相当于助理审判员)万国俊被授予摄(代理)监察御史头衔,负责前往岭南道彻查此事。

万国俊虽然级别不高,但却不是平庸之辈,《罗织经》便是他和来俊臣共同的结晶。在万国俊看来,来俊臣的本事并不比自己强很多,却能呼风唤雨,不可一世,而自己空有一身好本领,无奈被埋没于众人之中,难免常常会有不得志的感觉。

第二十四章 武的全盛时代

万国俊觉得,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得让“上面”看到自己的能力;而要让自己得到重视,就得抓住机会制造“亮点”。此行去岭南道,便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大好机会。

而这个“亮点”,当然不是查清楚每个嫌疑人的真实想法,那样做出力不讨好,皇帝也不会满意。要想一鸣惊人,就得有非常之举。自古为官之道,就是讨好、迎合能够决定你命运的人。此外别无二法。

经过长途跋涉,万国俊到达了广州。岭南道的大小官员们对于这位特使都是小心招待,唯命是从,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扣上顶大帽子,落得个家破人亡。

在广州,万国俊召见了全体被处流刑的犯人。

听说中央的大官召见,犯人们还以为是苍天有眼,青天大老爷降世帮自己脱离苦海来了,万没想到来的不是什么青天,而是阎罗大王。

犯人们集中完毕后,万国俊没有训话,没有坐堂,没有出示相关文件,而是直接撂下一句话:“圣旨到,赐尔等全体自裁!”

这下可炸开了锅,被流放到这蛮荒之地,虽然衣食住行一塌糊涂,还要和蚊虫、毒蛇之类的动物死掐,但好歹命是保住了。现在不给任何说法,就让人死谁会甘心?一时间,悲哭呼号者有之,大声叫骂者有之,表情木然者有之,就是乖乖自杀者没有。

面对一团糟的局面,万国俊再次显示出了冷酷无情。他动用当地的差役和驻军,将犯人们分割为若干批次,分批驱赶到河边斩首,最多的一天杀了三百多人。河岸边的青草全部被染成了红色,衣衫破烂的无头尸体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奔腾而过的河水似乎也在为屈死者呜咽。

望着这一惨景,万国俊的脸上却挂了得意的微笑,仿佛这些人的鲜血已为自己冲平了前进的道路。

当然,杀人并不能解决问题,调查报告写得好坏才直接关系到前面的努力能否见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假造供词。供词中,所有人均承认谋反,罪有应得,万大人执法如山云云。

接着是万国俊的报告和建议,除了详细描述自己如何运用富有技巧的讯问手段明察秋毫外,就是强调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岭南道有如此多的流刑犯参与叛逆,其他各道想必问题也不少,一定要严肃对待,“若不推究,为变不遥”。

果然,得到报告后武曌大喜,当即加封他为从五品的朝散大夫,代理侍御史。同时根据万国俊的报告,指派兵曹参军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等五人为使者,全部加授代理监察御史的头衔,分别前往全国各道调研流刑犯的情况。

这五人官职不一,出身也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官职都不大,不是七品就是八品。要说中国各王朝大多把监察官员的级别定的较低,可能这也是一种机制,监察官员要想晋升就得紧紧盯着其他的官员,得出成绩。这便是皇帝制约高级官员的一种手段。

可惜没有制度是完美的,尤其是当执法者的权力几乎不受任何制约时。应该说,万国俊给全国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即杀人越多越说明工作能力强,也越容易得到重用。

于是这五位使者几乎照搬了万国俊的套路,可怜流刑犯们连个走过场的机会都没有,全都死于了非命。使者们的工作成果大致如下:刘光业杀七百余人,王德寿杀五百余人,其余三人手中沾的鲜血也均未少于一百人。后来被处流刑的政治犯杀光了,就抓早年因刑事案件被处以流放的犯人充数。一时间各地人头滚滚,愁云阵阵。

不过一味的模仿并不总能取得成功。武曌到底是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接到各道上报的情况后,她发觉其中存在滥杀无辜的情况,于是迅速召回了各道使者,停止了相关“调查”,并恩准幸存的流刑犯及其家属返回故里。

这就是酷吏横行时代的巅峰标志——六道使者事件。尽管最后被紧急叫停,但这无疑又给武曌的政治生涯抹上了一个大大的污点。

冷酷的现实使得人们不得不夹紧尾巴做人。“唾面自干”的成语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娄师德时任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地位很高。但即使身居宰相之位,他也天天笑脸迎人,从不轻易与人计较。

当然这可以说是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大人不记小人过。可他的真实想法却未必如此。

他的弟弟奉命出任代州刺史,兴冲冲的来向哥哥报喜。而娄师德不是开心地鼓励,却是兜头一盆凉水浇了下来:“我身为宰相,你又是一州之长,咱家可谓位高权重,极易招来杀身之祸。你小子别光顾着高兴,先想好以后怎样全身而退吧!”

弟弟不解,明明是件好事,怎么哥哥会说这么丧气的话呢?不过素来知道哥哥为人谨慎,做事低调,这样说也属于未雨绸缪。于是弟弟想了下,恭恭敬敬地说道:“兄长不必忧虑。从今往后,就算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也绝不发火,自己把脸擦干净就好。”

听了这话娄师德的脸拉得更长了,他痛心疾首地告诫说:“唉,你终究还是不懂事。须知这么做在别人看来便是反抗,只会让他更加生气!所以有人唾你,你要笑,让唾沫自己干掉!”

嘿,这话听着是不是很贱?

乍看确实如此,但事实上娄师德也绝不是会让随便什么人都来吐自己一口的,他所能接受的范围仅限于来头比他大以及能够左右他命运的人。所以这绝不是值得推崇的做法。

至于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六使者,除万国俊外并没有捞到实质的好处,而是不久便相继亡故,据说死前都曾梦到冤魂前来索命。当然这应该只是浪漫主义的描述,不过天理昭彰当无可疑。

或许有人会说武曌时期社会过于黑暗。事实上,除了重用酷吏和外戚外,武曌在历史上还是作出了不少贡献的。在三部正史中,《旧唐书》相对客观,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明显持贬武的态度。二书对于当时的阴暗面着墨不少,对正面功绩则写的较少。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收复安西四镇应算作功绩一件。

安西四镇,之前提过,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个军区。四镇一度陷于吐蕃之手,后在裴行俭和王方翼等人的努力下又重归唐朝统辖(不过那时的四镇已经变成了龟兹、于阗、碎叶和疏勒)。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趁着李治去世,武曌忙着安内的机会吐蕃再度出兵,四镇再次失守。

此后吐蕃人又把注意力投向了唐朝的关中地带。驻守在西州(吐鲁番)和河西走廊的唐军感受到了较大的威胁。

西州都督唐休璟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上疏,请求加强西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并寻机收复安西四镇。

又一位传奇人物王孝杰就此登场。

王孝杰可不是官场新人。早在仪风三年(公元678年),他便跟随李敬玄参加了对吐蕃的反击行动。王孝杰和工部尚书刘审礼均被吐蕃俘虏,【wWw。WRsHu。cOm】刘审礼不久便因伤势过重而亡。

李敬玄兵败受罚,而王孝杰也开始书写他的传奇之路。

作为被俘的高级军官,王孝杰没有被罚做苦力,而是得到了吐蕃赞普器弩悉弄的亲自接见。

一般来说,敌方首领碰面不外乎两种目的,要么奚落对方,发泄怨气;要么甜言蜜语,试图收为己用。

王孝杰早已做好打算:若对方奚落自己,便痛斥对方,拼着千刀万剐也不能让对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