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63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63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气低下的西突厥各部落联军此时也暴露出了训练不足、纪律不强的弱点,在唐军的集中攻势下四散逃逸。

苏定方率军一口气追杀了三十余里,斩首数万。

经过这场大败,西突厥各部落开始人心思变。第二天与唐军的对阵,居然有五个部落首领率众直接举起了白旗。

阿史那贺鲁兵败如山倒,只能带着几百个亲信和继续忠于他的酋长们向根据地落荒而逃。

有了跟随李靖平定东突厥的经验,苏定方决定对穷寇猛追不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可老天偏偏给他出了道难题:天降大雪,平地积雪有两尺厚,给行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面对下属提出的暂停追击的请求,苏定方果断做出了决定:全军全速出击,不能给阿史那贺鲁任何逃逸的机会!

尽管怨声载道,士兵们还是坚决执行了命令。的确,如果让这老小子跑了,后面大家还要吃苦受累的来对付他,不如多艰苦奋斗几天,以免功败垂成。

这一路上,除了爬冰卧雪,唐军还遇到了不少成群结队逃难的西突厥平民。苏定方对他们一概好言抚慰,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如果有愿意的,都就地编入战斗序列。

就这样,唐军一路西进,在双河(博尔塔拉河)与两支已经归顺唐朝的西突厥军队会师,随即向两百里外驻扎的阿史那贺鲁御帐发起了突袭。

阿史那贺鲁果然轻敌了。此时的他正和一群部下在外打猎,整个御帐周边完全没有防备。

结果可想而知。毫无防备的西突厥军被砺兵秣马多日的唐军打得一败涂地,阿史那贺鲁的嫡系要么被杀要么被俘,损失上万;可汗的大旗和巨鼓也沦为了唐军的战利品。阿史那贺鲁在儿子和女婿的拼命保护下杀出了一条血路,仓皇逃往石国(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苏定方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大军就地安营扎寨,着实放松了几天。他自己则从最高军事长官摇身变为政府首脑,天天忙着接待和安抚前来归附的西突厥人,为各部落划分界限,指定聚居地,再有就是礼葬阵亡的双方战士,巩固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文…为了日后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新领地,苏定方还将建立官道和驿站纳入了工作的重心。

…人…军事行动方面,苏定方指派燕然副都护萧嗣业继续追击阿史那贺鲁。

…书…却说阿史那贺鲁逃到石国北部苏咄城时已是人困马乏,亟须休整。考虑到西域一带多马匹,他命人带着钱财去城中买马,数量不限,多多益善。

…屋…石国多年来政局安定,边境小城突然涌入一群外乡人,还要大量购入马匹,这可是件大大的新闻。于是立时消息便传到了城主的耳朵里。

派人一打听,嗬,原来竟是西突厥大可汗一行。大可汗因与唐军交战失利,遁逃至此,现正在城外休息。

消息确认后,城主立刻下令准备好酒好肉,盛大迎接大可汗一行。

阿史那贺鲁没想到这偏远小国居然这么给面子。盛情难却,他得意洋洋地跟使者进了城。

他更没有想到,那十里之外都能闻到的酒肉香气,他却连见的机会都没有。

一进城,厚厚的城门随即关闭。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城内冲出的几十名彪形大汉已将他牢牢压住,捆成了个大粽子。萧嗣业要做的只是把粽子带回去而已。

要说阿史那贺鲁也确实是条汉子。五花大绑的他,面对萧嗣业时并没有畏死乞降,而是镇定地说道:“我本是个亡命之徒,是先帝救了我,又给予了厚重的待遇。可我却忘恩负义,惹得上天发怒,令我失败。对此,我心服口服。听说汉人杀人,一定要推到闹市斩首。而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死在太宗皇帝的昭陵前,以此向先帝赎罪。请务必把我的请求转告当今万岁!”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按部就班了:安定好新征服的领土后苏定方班师回朝。长安方面派出了光禄卿(宫廷饮食部长)卢承庆前往西域,设立濛池、昆陵两个新都护府,分别授予两位归附唐朝的突厥贵族以可汗称号,各赐帛十万匹,命其担任新成立都护府的都护,分管原西突厥的东西两部分。同时,为巩固统治,在西域全境设立州县,隶属西域最高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阿史那贺鲁被押解到了长安。

这一天,唐高宗李治起驾临朝,百官肃立在两旁。在传令官的吆喝声中,一身戎装的苏定方大踏步走上殿来,向一脸严肃的皇帝进献了战利品:前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既然阿史那贺鲁已经臣服,李治也不想再造杀孽。他下令在昭陵前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同时也向世界宣告自己这个天可汗之子并非徒有其名。

战俘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久,身心俱疲的阿史那贺鲁就在极度郁闷中结束了长安的囚禁生活。他的尸骨被恩准埋葬在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坟墓旁。

消灭了西突厥汗国后,唐朝在中亚的控制范围直接与当时雄踞西亚的波斯王国接壤,今天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的大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的全部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都成了中国的疆土,新增的国土面积接近四百万平方公里!

开疆拓土的主将苏定方被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儿子苏庆节沾了父亲的光,被封为武邑县公。

第四章 元老派的彻底失败

将士们在边疆抛头颅洒热血的同时,长安城内也在时刻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因投机成功而飞黄腾达的李义府,官儿越做越大,皇帝的恩宠也越来越深。此人本就没有青史留名的伟大理想,想做的也就是为所欲为,畅意人生罢了。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洛州(河南洛阳市)的犯妇淳于氏被拘禁入大理狱(最高法院附属监狱)。这事本来和李义府是一点干系都没有,可偏偏他却主动给大理寺丞(最高法院法官)毕正义打来了招呼,请他帮忙将淳于氏无罪释放。

毕正义不解,心想这女人的背景我知道啊,和李大人没啥亲戚关系的。一过堂,他恍然大悟。

原来,这女人竟是个美人胚子,虽然身着囚服,面容憔悴,却越发显得较弱无力,楚楚动人。文人小说下载

而李义府要恢复她的自由身,为的便是将她纳入房中,慢慢享用。

毕正义做人很够意思,做事却不够老道。

不久,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段宝玄在检查工作时发现案件有问题。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迅速将这一问题汇报给了最高长官李治。

李治很在意。他下令拘捕犯罪嫌疑人毕正义,同时令监察官员立案调查此案。

见一个女人居然引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李义府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眼见事情要败露,李义府狗急跳墙,痛下杀手,逼迫毕正义在牢中自尽,给专案组来了个死无对证。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监察官(侍御史)王义方还是顺藤摸瓜地找到了李义府,并向皇帝李治提出了弹劾案。

可让王义方和李义府都没有想到的是,李治根本不打算调查李义府,反而斥责王义方出言不逊,侮辱和诋毁国家高级官员,并将他贬到莱州(山东莱州市)做了司户(户籍官)。

此后,李义府官运更加亨通: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升任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宰相级别);兼任检校御史大夫(兼任监察部长)、太子宾客;封爵河间郡公。同时,由朝廷出钱为他建造了豪宅。李义府家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也被授予了官职,就连过世的老爸李德晟也被追封为魏州刺史。

面对这些荣誉和权力,李义府看得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靠的是当年对皇帝和昭仪的那份支持;而要想保住这一切,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不遗余力地服务好皇帝和皇后。

哼哼,谁让我的恩人们不爽,我就让谁更不爽!

李义府联合许敬宗共同上疏,举报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蒙蔽圣听,将同党褚遂良调任为桂州(广西桂林市)都督。桂州素来为军事重地,安排罪臣前往,显然有不轨的意图!

事实上这个理由既不充分,也不合理。就算韩瑗、来济等人想谋反,桂州距离长安万水千山,对京城的动向更是鞭长莫及,倒不如就近搞定京城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更有效率。

但对于李治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借题发挥,再次施展隔山打牛的神功!

于是,韩瑗被贬为振州(海南三亚市)刺史(这辈子就要在天涯海角混了);来济被贬为台州(浙江临海市)刺史,终身不得以任何理由再进京。另外,加贬褚遂良为爱州(越南清化)刺史,王皇后的舅舅柳姡笾荩ü阄飨笾菹兀┐淌贰

至此长孙无忌派已基本全军覆灭,孤掌难鸣的他正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

褚遂良被贬后,心有不甘,于是便给李治写了封信。信中大段篇幅描述的都是当年自己如何立挺李治为太子,先帝驾崩后如何安慰李治的场景。无疑他希望借此软化李治,有朝一日能重返京城。

褚遂良适合做书法家,而不是政客。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黑暗,他显然认识不足。他天真地以为李治只是个人感情已不再依赖自己,殊不知至高无上的皇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急于独立施展拳脚的李治又怎会容得下这班位高权重又颇有些倚老卖老的老臣呢?此时说起当年的青涩往事只会让他越发得尴尬和恼怒。

还好,李治倒也没有再难为他。一年后的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褚遂良在孤独中带着无尽的凄凉病逝于爱州,年六十三岁。

李义府自打躲过毕正义一案的牵连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越发狂妄起来。不仅在朝中广结党羽,连带老娘和老婆等家人也都跟着下海经商,主营买官卖官、兼营包打官司,打出的广告是“见效付款”,很快钱财便滚滚而至。

当时与他一并担任中书令的还有杜正伦。杜先生是隋文帝杨坚仁寿年间的秀才,先后辅佐过五位皇帝,自视甚高。这样的人,自然看不上李义府这等中了狗屎运的宵小。对这个整天拿资历说事的老头儿,李义府自然也不买账,两人经常当着李治的面儿就口沫横飞起来。

吵多了,李治受不了了。索性趁耳朵还没起茧子之前把二人统统赶走,来个耳根清静:杜正伦被派往横州(广西横县)做刺史,李义府则被发配到了普州(四川省安岳县)。杜正伦年事已高,没多久就病死在了任上;而李义府则要幸运的多,虽然贬官在外,但武后还是一直惦记着他的好,准备找机会把他重新召回中央。

李义府被贬后不久,吏部尚书唐临提出人事变动案:建议任命许祎为江南道巡察使,张伦为剑南道巡察使。

这道任命看似普通,实则另有玄机:许祎是时任台州刺史来济的朋友,而张伦则和普州刺史李义府不对付。也就是说让来济的朋友去考核来济,让李义府的仇家去考核李义府。

如果这道任命得到执行,或许李义府的人生将会再次迎来重大的转折。但武后干预了。于是倒霉的人变成了唐临:他被免去了吏部尚书的职务。李义府也就此逃过了一劫。

收拾完了次要人物,正主就该登场了。

该来的总要来。当前武后最大的敌人只剩下长孙无忌了。想当年这个臭老头收了我的重礼却不肯尽心为我办事,不断在我封后的路上摆设羁绊,实在可恶。

与她持同样想法的还有许敬宗。当年他曾多次劝说长孙无忌支持武昭仪,却每每被当面呵斥。现在他接替李义府和杜正伦继任中书令,手中握有权力后自然要想着一雪前耻。

于是宫内宫外两双眼睛便盯上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头上笼罩着的乌云越积越厚,虽然他也有所感觉,却无力改变。他只能寄希望于外甥李治,相信他是个宅心仁厚、尊崇孝道的好孩子。可惜他千算万算,忘了算上武后的政治能量。

也是命中注定,这时一个叫李奉节的洛阳人前来京城告御状,指控太子洗马韦季方勾结监察御史李巢,图谋不轨(也有说法这事全是许敬宗的安排)。

但凡涉及国家(内外)安全的上访,都会在第一时间被上报。很快最高长官李治便做出了批示:由中书令许敬宗和侍中辛茂组成专案组共同负责审理此案。

要说许敬宗的脑子确实好使,很快他便完成了一个三段论的推论:

谋反肯定是要杀头的;

皇后想要长孙无忌的头;

如果把长孙无忌牵连进来,就能杀他的头。

推论完成,下面就是具体实施。

事实上他要做的很简单,让韦季方供认长孙无忌是他们一伙的。

或许冥冥中正有报应,当年长孙无忌除掉吴王李恪也是用的这一招!

许敬宗是文人,当然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