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45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45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总管)、相州都督和左武卫大将军等职务;爵位从魏王降为东莱郡王,软禁在特别监狱中。李泰的亲信中,替他收罗人心的工部尚书杜楚客被判处死刑,考虑到他哥哥杜如晦先前为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特赦死罪,贬作平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剩下的喽啰们全部放逐岭南。

已成脱毛凤凰的李承乾和李泰两人自从被贬后,身边只有几件换洗衣服,吃的饭又糙又粗,这种情况对于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两人来说实在是有些难以忍受。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就惊喜地发现,衣食住三方面的待遇明显改善,虽然还是远不及当年做太子和王爷时那般风光,却也提高了不少幸福指数。兄弟俩不约而同地又产生了一丝希望:父皇看来是难以割断父子之情的,自己摆脱这种囹圄状况或许还是指日可待滴!

遗憾的是,他们错了。虽然下令改善供应水平的人是他们的父亲李世民,而想到他们,并提出请求的却是太子李治。

不知道李治此举是发自内心的怜悯与同情呢,还是政治工作的需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举动在李世民看来,无疑是为李治又增加了些好评:宽厚仁义,体恤他人,颇有人君之风!

事实上,此时李世民的心里却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想法。

李治虽有做一个贤明君主的潜力,但却可能宽厚有余,强硬不足,必要的时候下不了狠心。而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却是英明果断,颇似年轻时的自己,加上他母亲虽不是正宫皇后,血统却是无比高贵——隋朝公主,身份未必不如嫡子,也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选。

于是,在一次单独的会面中,李世民便把积压在自己心头的这一想法告诉了最信任的大臣——长孙无忌。

对于皇帝的这一想法,长孙无忌却表示绝不可行。

见状,李世民忍不住把一直以来压在自己心头的一大疑惑说了出来:“你如此反对立李恪为太子,莫非是因为他不是你的亲外甥?”

或许这话在一定程度上说中了长孙无忌的心思,只是他毕竟是老江湖了,依然面不改色地说道:“储君乃是国家的未来根基所在,不应随随便便地一换再换。下棋之时,举棋不定很容易导致败局,何况一国的储君之选乎?况且,太子仁厚,是守成之良主。还请陛下深思熟虑之!”

不知道长孙无忌的这番话起了多大的作用,也不知道当时李世民的心中到底考虑过多少情况,但是这次谈话后,结果是明确的——李世民不再动立李恪的心思了(帝乃止)。

或许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长孙无忌的这番话,而是先前李世民亲眼所见的朝中官员一致推举李治为太子的情景。无论是发自肺腑还是有人事前安排,都足以证明拥戴李治势力之强大。

决心既定,李世民便不再犹豫。为了让他人不再产生什么想法,当年年底,李世民召见吴王李恪,郑重地告诉他:“父子虽是至亲,但倘若儿子犯罪,触及国法,为父也不能出于私心而庇护。当年汉昭帝即位之时,燕王刘旦认为自己年纪大,声望高,打算篡位登基。然而此等不仁不义之举,名不正而言不顺,根本无人响应。朝廷一声令下,刘旦就丢了性命。恪儿你作为君王之臣、为父之子,当引以为戒!”

“是!孩儿谨遵父皇教诲!”

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遗憾,李恪又继续做他的王爷去了。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政治名利场比江湖还要险恶。李恪一直以自己在很多地方与英明神武的父亲相似而骄傲,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一度受到父亲的青睐,却也因此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即使他已安于现状。

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太宗皇帝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可以专心于国家政务了。

执政后期的李世民,常常喜欢登上挂有功臣画像的凌烟阁,追思往事。其中,又以在魏征画像面前站立的时间最为长久。此事引得不少人是又妒又恨,于是争相在皇帝面前说魏征的坏话。

一天,李世民接到了一份奏章,突然变得愤怒不已。

这份奏章由何人所作,现已不可查证,但是内容却是十分清晰的:魏征曾把自己前后规劝进谏李世民的话,抄录下来,给谏议大夫兼宫廷记录官(起居郎)褚遂良作为起居注的原始材料。

这些话的内容,毫无疑问李世民是记得很清楚。他不是不能接受这些意见,但要说把这些事情一一记录下来,再流传后世他却是很有想法的。朕都已经闻过则改了,为何还要把开始犯的错误再记录下来?后人看了,岂不认为朕老是做错事,多亏了你魏征的大力指正?真是岂有此理!

联想到近日发生的一些事情,李世民不由得越发火大。

当初,太子左庶子杜正伦因为规劝太子李承乾方法失当,太子不听,皇帝不爽,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被李世民一怒之下贬到外地去做了刺史。后来李承乾涉嫌谋反被废,杜正伦被追究连带责任,进一步追贬为交州都督,远离繁华中原,去不毛之地当越南总督去了。虽然杜正伦已经受到了严肃的处理,但李世民的怒气却并没有消除。以后每每念及此事,他都总是恨恨不已。

这时,李世民猛然想起当年向自己大力推荐杜正伦的正是魏征,称杜正伦有宰相之才,理当重用。哼,连太子左庶子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宰相?这魏征也是鬼迷心窍,居然推荐这么一个人当宰相,根本就是西瓜皮钉鞋掌——不是这块料么!

对了,还有侯君集。当年他得胜归来,魏征也是大加褒扬,跟朕说什么就像当年的李靖一样,应提拔侯君集做尚书仆射,还要把京城的禁卫军都交给他掌管。可现在呢?侯君集居然对朕心怀不满,竟欲谋反!还好自己明智,了解侯君集喜欢夸大事实,容易得意忘形的性格,没有对他委此重任。否则他一旦指挥禁卫军发动叛乱,朕此刻哪里还有命在!可是以魏征的眼光,应不会看人如此不准。莫非这其中另有文章?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又拿起了那份奏章,这次他的目光却牢牢地盯在了三个字上:“征阿党(魏征结党营私)!”

好你个魏征,亏我一直把你当做忠心不二之人,看来也不过是个贪图一己之利的小人!那也休怪我不念旧情!来人,传朕手谕,衡山公主与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婚事,就此作废!

命令很快被传了下去。魏家听到这一消息不由万分震惊,还没等明白过来,紧接着第二个噩耗传来:皇上派人推倒了刻有自己亲笔题字的魏征墓碑!

这就是说,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形象,如同那块墓碑一样轰然倒下,放在了一个不为人关注的地方。只差对魏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了。

有句话说得好: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没有人能够安排自己死后所获得的评价,魏征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历史自有公论。

第四十三章 兵发高句丽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风波之后,大唐的内部终于又一次稳定了下来。然而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并未感觉到多少轻松,因为他还是天可汗,负有为周围各国主持正义的职责。

瞧,马上就有小弟哭上门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述说着自己的悲惨处境了。

来人乃是新罗国使者,哭诉的内容如下:邻居高句丽和百济联合出兵攻打自己。恳请皇帝陛下万岁主持公道(谨归命天子)。

当时的朝鲜半岛上共有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其中,高句丽位于半岛的西北部,紧挨着唐朝的东北,百济在西南部,新罗在东部。换句话说,高句丽和百济夹在唐和新罗中间,是新罗和唐来往的必经之路。

听了来使的哭诉后,唐太宗不禁皱起了眉头:天下除了大唐之外,国家还有很多,彼此之间难免有矛盾。如果个个啥都不干,净指着找朕想办法,朕这个皇帝哪忙得过来呢!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反问道:“你国可想到什么办法来化解这次朝鲜半岛危机吗?”言下之意便是,你们可能实力不济,但总该有自己的想法。若是实在不可行,我这儿不妨再帮帮你。

结果使者的回答却相当干脆:“没辙(计穷矣)。只求陛下可怜敝国!”

这个响当当的回答真让李世民哭笑不得——不带这么无赖的啊,自己啥都不想不做,光会扮可怜,真把我当成无所不能的神仙啊?一旦出兵,胜败姑且不谈,花出去的可都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况且高句丽目前也并没有对我大唐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出动大军似乎有些不妥。但事情却又不能不解决。这么着吧,先派人去警告他们一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最高境界。

于是,时任司农丞的相里玄奖(司农丞是官衔,相里是复姓,玄奖为名)奉旨携带诏书前往高句丽。诏书的大意是这样的:新罗是我大唐的藩属国,朝见进贡从未停止。你和百济应各自收兵,相安无事才好。否则,明年我大唐大军就将前来问罪!

但是高句丽显然很不给面子。相里玄奖抵达高句丽首都平壤时,高句丽军正在向新罗发起猛攻,已然先后夺取了两座城池。

时任高句丽国王的人大名高藏,见到天朝使节驾到,倒也诚惶诚恐,忙派人传令本国军队返回。然而已经深入新罗境内的军队却根本不听国王的旨意,继续自顾自地进攻。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指挥不动麾下的军队,何也?

只因为和中国的某些时候一样,国王不过是个任人摆弄的玩偶,真正手握大权的人,乃是泉盖苏文(也有文献称为渊盖苏文,《旧唐书》则称他的姓氏为钱)。

泉盖苏文是当时权倾朝野的高句丽原东部总督(东部大人)之子,老爹挂了之后按照规矩他本可以继承父亲的职位。然而,由于生性残暴,极其不得人心,犯了全国人民的众怒,百姓们一致呼吁国王不准他担任此职。

#文#原本以为可以顺顺当当子代父职的泉盖苏文见如意算盘落了空,很是恼怒。但气归气,脑袋还是很好使的,他知道当前自己最需要做的,便是扭转大家对自己的看法。

#人#如何扭转?从现在开始天天学雷锋做好事算是个方法,只可惜见效太慢,倘若好事还没做够,新任东部大人已经上任,那就真的只能干瞪眼了。要迅速见效,就得下狠药!

#书#于是高句丽人民很惊讶地发现,这位原本不可一世的泉盖苏文同志一夜之间性情大变,屡屡在不同地区的闹市向着大家磕头,请求原谅,并且流着眼泪乞求人们同意自己来继任东部大人一职。同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说道:“倘若我上不能尽心报效大王,下不能好好安抚黎民,那就请大家把我赶下台。此心日月可鉴,如有违背此誓,甘愿天打五雷轰!”

#屋#到底是国内变乱少,斗争经验不足,人心相对淳朴,泉盖苏文的表演居然大获成功——“众哀之,遂嗣位”。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泉盖苏文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丝毫不顾自己原先当众立下的誓言,反而进一步、变本加厉地胡作非为。谁敢反对我?我控制的国家暴力机器可不是摆设!可以想象,原来那些带头反对过他、阻止他继位,以及曾经与他有隙之人,又遭受了怎样的残酷待遇。史籍上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残凶不道”,后面又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血和泪啊!

最后,连高句丽国王高建武都看不过去了。无奈泉盖苏文一向专横跋扈,而且作为东部总督,他手中还有一支人数可观的武装队伍。于是高建武和大臣们商量搞一场清洗,决定用暴力手段彻底消灭泉盖苏文及其反动势力。

可是国王陛下忘记了一点——反面人物除了残暴之外,往往还有很多走狗和耳目。泉盖苏文也不例外。国王的计划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中。

不日,朝中的大小官员们纷纷接到了一份这样的请柬:为纪念大高句丽国立国N年,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将在京城附近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以示国威。阅兵式结束后将有更加盛大的酒宴招待,望各位大人务必赏脸光临,与东部大人共同感受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官员们大多喜欢热闹的场面,更何况还有白吃的大鱼大肉,不去那可就是傻子了!

事实上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傻子——结果是那些欣然前往的“聪明人”们一个都没有能活着回来——全部被杀。国王高建武属于没去的那类傻子,侥幸暂时逃过一劫。

然而该来的怎么也躲不过。高建武也只是比大臣们多活了几个时辰而已。杀红眼的泉盖苏文军随即冲进了皇宫,杀死了高建武,并把尸体砍成碎块,扔进了下水道。

整个京城平壤立时被笼罩在了死亡的阴影之中,人人自危。几乎杀光了所有反对者的泉盖苏文和咱们三国时期的董卓一样,先是拥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为新王,随即又当仁不让地自封为莫离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