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17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7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意料长途奔袭的后果。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让我们跨上战马,拔出战刀,劈开风雪,向着漆黑一团的大漠,前进!向着东突厥的王庭,前进!为了大唐边疆的长治久安,更为了汉家儿女的英雄荣光,前进!

颉利打算闪人先,可是手下和他的想法却并不一致。颉利的亲信、东突厥汗国的重要官员(大酋)康苏密携带着隋朝的萧皇后和杨广之孙杨政道投降唐朝。康苏密的投降进一步打击了东突厥的士气,军民上下都陷入了一种迅速弥漫的恐慌气氛中。

颉利得知这一消息,更是大惊失色。为防止老窝再次被端,他只能连夜再次将王庭迁移至铁山(内蒙古白云鄂博)。

东方战线,李世眅率军突破云中,在白道和东突厥军会战,大败已无斗志的东突厥军。接着乘胜追击,以归降的突厥人为向导,从白道直插东突厥新王庭所在地——铁山。与此同时,经过休整的李靖大军也从定襄出发,两路大军从不同方向,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此时的颉利可汗身边还有数万部众,面对唐军的凶猛攻势,他们只能选择以退为进,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对方,等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于是,大忽悠执失思力再次光荣登场(不知是什么时候放回去或是逃回去的),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蒋干一样,两次奉命出使,给君主带回的结果却是一次比一次更惨。他这次前往长安晋见李世民,主要传达两方面的意思:痛哭流涕地承认错误,请求大皇帝开恩宽恕;东突厥全国归顺中原,我(颉利可汗)本人也愿意前来朝见,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作为回礼,李世民一方面派遣鸿胪卿唐俭前往东突厥慰问安抚,一方面命令李靖率军迎接颉利,做好接受投降的准备。

李靖与李世眅会师后,一起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讨论。他们都认为颉利虽然屡屡大败,但仍有不少部众,如果他这次不是真心归降,只是行缓兵之计,借机逃跑的话,极有可能在大漠北部再会合其他部落继续反抗。到那时,敌方位置偏远难觅,路途遥远又充满险阻,势将留下巨大的隐患。现在朝廷钦差在他那里,颉利一定认为我们打算接受他的投降,收兵回国,因此势必会松懈戒备。如果在这个时候乘机发动奇袭,一定能够取得难以想象的极佳战果。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对李靖等人的计划表示了坚决反对。他,就是远征军副帅张公谨。

张公谨为人忠厚。他认为既然朝廷已经允诺颉利投降,而且唐俭还在东突厥那里,如果此时发动攻击一定会连累唐俭。因此于情于理李靖他们都不该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

在这一关键问题的决策上,李靖同志再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统帅的必备素质——冷酷与果断:“当年,韩信进攻齐国,齐国也向刘邦请求投降,刘邦同样派郦食其前去接受。可是韩信却趁机轻松打下了齐国。虽然赔上了一个说客(郦食其被愤怒的齐王扔到大锅里活活煮死),却少了很多伤亡和阻碍。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当年的韩信几乎一摸一样,区区一个唐俭的性命,有什么可以珍惜的!”

哎,和平使者可不是这么好当的,听听,根本就像只小蚂蚁,在大象的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唐俭若是听到李靖的上述分析,一定是从头凉到脚,打死也不会再做这项工作了。

军队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绝对服从。面对主将的分析和坚持,张公谨也不再表示反对了。计议已定,李靖便率数万精锐骑兵,准备好20天的粮食,连夜出发,李世眅随后跟进,负责接应和布防。

那边唐俭等一行正与颉利可汗举行会谈,商讨具体归顺事宜。颉利表面上装得十分谦卑,不断表达臣服之意,言谈很是恭顺,但内心却不停地在打着拖延时间,继续向大漠深处逃亡的主意。会谈进行得比较顺利,看到事态正在按自己的计划顺利发展,颉利不再忐忑不安。领导如此,下面的人更是长出一口气,琢磨着先歇个几天,放松一下自逃亡以来疲惫不堪的神经,对王庭外围的警戒巡逻也就开始松懈下来了。

这时,星夜兼程的李靖大军已经十分接近王庭所在地,前锋苏定方(这名字实在是贴切,果然是安定四方的大将)带领两百骑兵在前开路。天公也来作美,大雾弥漫,为唐军提供了良好的掩护。尽管十分疲惫,但是一想到东突厥可汗的御帐就在眼前不远处,几十年来所积累下的深仇大恨即将能够用自己手中的刀枪来个了断,官兵们就觉得自己的身体里又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一弯残月发散着淡淡的银色光辉,在云堆中穿行。地面上,本来就没有多少生气的大漠一片寂静,只有沙砾有气无力地反射着月光。东突厥王庭的营地里,几堆还没完全熄灭的篝火在营帐外顽强地吐着越来越弱的火舌,偶尔传来几声马的嘶鸣,绝大多数人都在这安静的夜晚享受着期盼已久的短暂安宁,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还没睡着。

没睡着的人之一就是唐俭。忙活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接近圆满完成任务,只要等李靖大军赶到,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大功告成打道回府了。这鬼地方,气候恶劣,住宿条件也很艰苦,要是想喝口凉水,嘿,又苦又涩。吃的就更不能提了,天天除了牛羊肉还是牛羊肉,白菜帮子都见不到一根。就算突厥牲口多,也不是这么个吃法:大块的肉砍下来放在火上烤,不一会儿血淋淋的就往嘴里送,看着都难受。哎,果然是蛮荒未开化之地,他不禁想起了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你们可曾知道长安城中精工细作的美味啊。不好!哈喇子掉下来了,唉,想当年……算了,在这里空想也是无用,好在就要回去了。

还有一个没睡着的便是颉利可汗。虽然基本上一切正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但不知怎么搞的,明明是可以倒头大睡的时候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是一时又想不出哪里有问题。不想了,还是好好琢磨琢磨以后去哪,如何东山再起要紧。

剩下来的就是负责巡逻的东突厥士兵了,他们倒是毫无睡意,因为眼前的情况已经足够让他们毛发倒竖、魂不附体了。

“唐兵来了!”一声凄厉的叫喊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整个东突厥王庭陷入一片混乱,早已肝胆俱裂的颉利一骨碌爬了起来,操上家伙便冲出了营帐,跳上自己的千里马,头也不回地狂奔而去。不少官兵睡眼惺忪,衣衫不整地掀开帐门打算看个究竟,却只见到明晃晃的大刀朝自己的头上砍了下来。那些刚有点清醒的反应也很快,立刻扔下武器,跪地投降。

几位身经百战的将领们还是颇有职业素养的,他们发现杀将进来的唐军不过数百人而已,于是连忙把已经乱作一团的军队勉强集中了起来,打算血战到底。但是随即李靖的大部队全部赶到,原本只是勉强支撑的东突厥军便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没人打算继续抵抗。汉语夹杂着突厥语的呼喊和吆喝声在战场上四处回荡,场面混乱无比。

险些做了冤死鬼的唐俭好不容易搞清楚状况后狼狈逃到自己人那边(够郁闷的),在乱军之中侥幸捡回一条命,唯一可以自慰的是终于提前回归组织了。

这场战斗的最终战果是:李靖所部斩首过万,俘虏突厥男女十数万、牲畜数十万,斩杀及俘获东突厥贵族难以计数,唯一遗憾是没有当场抓住颉利。

颉利侥幸逃过一劫,打算穿过瀚海沙漠逃走。可是李世眅在后方已经布防完毕,颉利一头撞在墙上。见大势已去,他属下的大酋长也率众向唐军投降。

李世眅的战果是:俘获五万余人,但同样还是没有能够抓住颉利。

至此,东突厥军事势力基本被全部摧毁,不再具有反抗的能力。大唐的北方边境从大同一线向北深入蒙古大沙漠,再往北是已经臣服的薛延陀汗国,开疆拓土面积广袤达数千里之多。

远征军总部将这一喜讯快马加鞭地送回长安,举国欢庆,大唐为庆祝这一喜事,大赦天下。

却说颉利跳出唐军的包围后,骑着他的宝马投奔位于西方的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打算再前往吐谷浑汗国。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率军进逼阿史那苏尼失的根据地,勒令他逮捕颉利,交给唐军。颉利打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几个亲信逃到荒山野岭中,生怕惹恼唐朝的阿史那苏尼失带着人四处寻找,总算是把他给找了回来。但阿史那苏尼失对颉利一向忠心耿耿,实在不愿意把他交出去。于是李道宗等了好一段日子,也没等到朝思暮想的“货”上门,着实火大。

领导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既然对方不听话,我也就不对你采用文明方法了,咱们亲自动手!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带兵突击阿史那苏尼失大营,当场俘获颉利可汗。原来一直犹豫不决的阿史那苏尼失丧失了最后一丝抵抗意志,率领全体部众投降唐朝,整个瀚海沙漠以南全部纳入大唐版图。

第十八章 颉利的郁闷晚年

曾经威震大漠的东突厥汗国在唐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土崩瓦解了。这使得中国边境上的相邻国家和部落大为震骇。他们猛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出现的是一个无比强盛的政权。遥想当初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历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朝方才战败匈奴,这个唐朝从建立到消灭东突厥只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可怕了!对于如此强大的中央政权,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倾心投靠,在大唐皇帝的庇护下生活。于是,在四月,各部落酋长、君王等在皇宫前集会,请求李世民接受他们送上的尊号:天可汗。

这个称号意味着李世民除了是大唐的皇帝之外,还是所有国家和部落的共同最高领袖。面对这个称号,李世民笑着反问大家:“我是大唐天子,难道还要兼任可汗的职务?”

注意,对领导的话,一定要能听得出弦外之音。李世民的这种口气,不是表示不满,恰恰相反是非常满意。

相当能揣摩上意的各酋长、国王和文武百官一齐跪倒在地,向城楼上的李世民高呼万岁!从此,“天可汗”大名远扬四方,李世民在对各酋长、国王和外藩颁发诏书时,一律自称“天可汗”。

同时,曾经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被押送至长安。

公元630年4月3日,颉利可汗被武士押到皇城顺天楼下,唐太宗登上顺天楼,斥责颉利可汗:“你的罪行有五条,第一,你们突厥以前内乱纷纷,靠着隋朝的力量安定下来,你却不知道珍惜先辈留下的局面,反而依仗自己的力量,放纵自己的欲望,荒淫横暴,自取灭亡;第二,你和我国结盟不止一次,却不断违背盟约,骚扰我国边疆;第三,你自以为强大,喜爱战争,致使枯骨遍野,内外都十分怨恨;第四,你不断践踏我国的庄稼,掠夺我国的人民;第五,我赦免你的罪过,你却寻找诸多借口,拖延不来朝见。我不是没有杀你的理由,只是考虑到你自从上次在渭桥和大唐结盟后,不再大举侵略,因此饶你不死。你可好自为之!”

已是阶下囚的颉利可汗唯有痛哭流涕,悔恨自己的罪过,叩谢皇帝的大恩。根据安排,颉利一行入住在太常寺的馆驿中,吃穿不愁,物质待遇相当优厚。

长久在大漠横行无忌,桀骜不驯的颉利可汗为何如此温顺?不是唐太宗问的话过于义正词严,没法反驳,也不是捡了一条命之后的侥幸所致。只是现在物是人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力继续反抗。纵然再做出些所谓的热血之举,不过是徒然加速自己的死亡,没有意义。倘若不愿屈服,不如当时战死在阵上,又何必四处逃跑,现在还要受此屈辱!事到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已经不再过问国事,一心准备安度晚年的太上皇李渊听说宿敌颉利可汗被生擒活捉,感慨万千:“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困白登,一直到死都没有能够复仇,反要不断送上公主与匈奴和亲。现在我儿却一举消灭突厥。看来我没有托付错人啊,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于是在宫内大摆筵席,召太宗和其他十几名高级官员和皇室成员共饮庆贺。酒至半酣,大家把那些繁琐的礼仪规矩扔到一边,太上皇李渊亲自弹奏琵琶,太宗李世民起身随着音乐大秀舞技,其他人也都开怀畅饮,直至深夜才散。

两代皇帝一弹一跳,大臣们自得其乐,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欢聚场面!只是在那背后,李渊深夜里不知有多少次回想起以前年幼的建成兄弟四人环绕膝下,父子共享天伦之乐的场面;李世民可否梦见建成、元吉来向自己索命,那些还是幼童的侄儿侄女被自己的叔叔推上刑场斩首示众的血淋淋的场景,又有几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争权夺利,何以如此赤裸裸的残忍?

孔子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