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

第4章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第4章

小说: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认为,我们人体的五脏与四季存在着一种通应关系,即五脏分别有各自所主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五脏在其各自主令的季节,会表现出其功能属性最强,并最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伤害的特点。这就像是学校安排值日生,某生在其值日时,不但会把个人的性格、能力非常充分地呈现出来,而且,因其负担整体的工作较多,气血耗损最大,因而也最易患病。春季在人体是肝气主令的季节,因此,春季最易影响的是肝的功能。肝在人体之中,通过主持气机的疏泄而影响情绪,调节血液,开窍于目。相应的,肝在色、味对应上是:色主青,味为酸。
  * 春季饮食,养阳为上、宜性温热
  《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语,说的就是春天要把人体的阳气养好。实际上,对我们人体来说,十之七八的疾病都与我们人体的阳气不足、寒邪内盛有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我们人体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如果阳气失常,我们就会得病甚至死亡,因此,养护好我们人体的阳气,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而《内经》又告诉我们,养阳气的最佳时令在春季,春天把阳气养足了,才能保证这一年阳气均不虚衰,保证身体在四季中的健康。
  养阳气的方法,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葱、姜、牛羊肉等,所以火锅并非冬季的专利膳食,春季也可以吃。而对那些有明显阳虚阴寒体质的人来说,可以服用小剂的四逆汤、桃花酒等,这样等到了秋冬季节,身体会感到很舒服。
  对于儿童来说,春天是身体长高的主要时节,同时,《内经》认为阳主生,因此,在春季对于生长期的孩子,饮食尤其要注意阳热食物的补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各种肉类,包括鸡肉、牛肉、羊肉等均为辛热之品,故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一则顺利长高,二则不致于出现各种营养不足的虚弱病症。
  * 春季饮食,促进肝气的疏泄与升发
  色宜青绿
  这里的“绿色食物”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健康或卫生的天然食品,而是指青绿色的蔬菜,因为青色、绿色是入通于肝的,为养肝气,除眼睛多看绿色的景色外,饮食上也可以多食用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水果,以助益肝气的升发。同时,春天阳气上升,有很多人会因此出现一些火热上扰的征象,绿色的水果、蔬菜还可以清解虚火。
  味宜增辛甘、减酸
  在五味上,《内经》对于一般人的饮食与肝气异常患者饮食的规定有所不同,一般健康人应以辛味为主,食酸要少些,因辛味主于发散,酸味主于收敛。因此,辛味符合春季之气的生发特性,而酸味不利于肝的疏泄。大葱、生姜、薄荷、大蒜、竹笋、豆芽、韭菜、香椿、荠菜等亦为辛散之物,为春季的宜食之品。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除了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之外,还要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甘味气性柔和,可使肝气柔和地生发;同时,甘味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气,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为了预防肝木克土,出现脾胃之气的衰弱,要多食用甘甜的食物,如五谷中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麦、红枣,蔬菜中的冬葵、南瓜、胡萝卜、菜花、莴笋、白菜等皆为甘味。甘味食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宜的春季食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夏季的饮食之道
* 夏季是阳气盛壮于外的季节
  自然界的阳气经过春天不断地生长,进入夏季后,变得旺盛而充足,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气到了夏季均从藏蓄的状态发散出来。在这种充足的阳气作用下,自然万物也呈现出一派繁茂的景象。同时,按照阴阳的变化规律,阳盛则阴弱,阳气的盛大在夏至达到极点,因此,夏至之前的气候是以炎热为主,夏至之后,阴气开始生长,其气候特点可以表现为湿热交争,天气炎热的同时,雨水增多。这种气候,促进了植物类生命灌浆、成果的生化活动。
  这种盛壮的阳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上也有体现,就外在征象来说,一般人到了夏季均有面色红润、汗出增多的征象,而在人体之内,夏季的脉象一般要比其他季节来得浮而偏洪。各种阳虚寒盛的患者,到了夏季病情会好转,如关节疼痛、痛经等会趋于缓和。
  * 夏季是心气主令之时
  在人体五脏中,与夏季相通应的是心,这种通应性表现为:一方面,夏季人体心气最易于受伤,即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临床上,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病患者,在高温的天气下病情往往会加重甚至出现死亡;另一方面,人体亦处于心气功能的影响之下,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现最充分。
  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黄帝内经》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说,又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在主持着。这种观点,不限于中医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均习惯于用“心”来表达与思想、情感等相关的精神活动,诸如“心想事成”“心情”“心思”等,“心”是精神活动的代称。因此,到了心主令的夏季,人的精神自然变得非常饱满,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部分夏季出生的人,都是外向的性格,比较活泼爱动,思维敏捷,情感外露;相反,冬季出生的人,则多偏于性格内向,思维缜密,做事不动声色,因为冬是主于闭藏的季节。心主血脉的运行,心气虚,则气血运行迟缓,甚至阻滞不通;与七窍的关系是开窍于舌。在五色中,赤色是归心的;在五味中,归入于心的是苦味。
  * 夏季饮食,减苦增辛
  对于夏季的饮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减苦增辛”,因为辛主发散,苦主沉降,苦味不利于夏季阳气的升发。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与夏季阳气发散的状态相吻合。
  有人主张夏季多食苦瓜,认为苦瓜有清解暑热的作用,其实苦瓜只适合于长夏季节食用,因为长夏湿热交蒸,湿热困脾,导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苦瓜性寒可以清热,苦可燥湿,可通畅脾胃气机,增进食欲。
  但对于阳虚的患者,则不要将苦瓜列为夏季的主要蔬菜。
  * 夏季饮食,清淡为主
  《内经》在治疗思想上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之论。远,即避开的意义,强调治疗上不仅要注意用药的寒热之性,还要注意季节的气候特征,饮食亦应如此。因此,夏季不应服太多温热性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辣椒、荔枝、桂圆等。否则,一方面极易导致阳热过盛;另一方面,由于夏季阳气偏于浮于表,胃肠的阳气并不足,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胀满、腹泻等病症。所以古人认为夏季是最难养生的季节,一则暑热外蒸,一则腹内阴冷,饮食稍有不慎,极易罹患腹泻。
  当然,《内经》虽然主张夏季的饮食不能过热,同样亦不可过多寒凉。因为夏季虽然体表阳热之气偏盛,但体内的阳气并未亢盛,大量食入冷饮、瓜果等同于毁损人体的阳气,这就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养生思想。因此,在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上,以蔬菜、谷类食物为主,可以多食用粥类食物,避免过分的寒凉与温热。
  * 夏季饮食,忌空腹饮茶、夜食生冷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饮茶消暑,但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餐后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夜间尤其要注意不要食用生菜、瓜类等生冷食物,也不要吃太多肉或糯米等黏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秋季的饮食之道
从立秋之日开始,便进入秋季了,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中秋节是气候转化的分界点。
  * 秋季是阳气主收的季节
  “夏至一阴生”,从夏至开始,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已经开始进入阳气逐渐衰退、阴气逐渐生长的季节。但在小暑、大暑的节气,由于自然界阳气过分盛大,微微生长的阴气无法体现出来,到了立秋,这种阴气才生长到一定阶段,而在整个自然界的生化活动中彰显出来。这种变化表现在气候上就是气温逐渐由热转寒,农作物的生长也达到极点而成熟的阶段。因此,秋季是生物的生化活动中“收”的阶段,这一“收”字,代表着农作物应进行秋收,更深刻的含义是自然界的阳气也处于“收敛”的状态。《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就是表达生物经过春夏季的生长,长夏的灌浆、成熟而达到的一种外在形态的稳定,亦可以说是发育的停滞状态。“天气”指天阳之气,“天气以急”即阳气开始收敛;“地气”为地阴之气,“地气以明”则是表达阴气上升的状态。阳气降,阴气升,这种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形态出现“容平”的基础。
  这种变化在人体也有相应的体现,人体的阳气亦由发散转化为收敛的状态,表现为皮肤汗出减少,小便增多;儿童的身高很少生长,因为主持生长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的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病、慢性胃病等,在夏季可能有所缓解或好转,但进入秋季则往往旧病复发。因此,秋季阳气的收敛伴随着人体一系列的变化。
  * 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
  五脏通应四时,前面我们谈过了肝通应春季,心通应夏季,脾通应长夏,而肺则与秋季相通应。按照我们谈到的五脏与时令的关系,一方面,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现最强;另一方面,秋季最容易出现肺受伤的病症,如气管炎、肺炎,甚至肺癌等,均是秋季发病最高。肺的功能是:主司呼吸之气,主持水液代谢;与七窍的关系是开窍于鼻;在色、味的对应上是在色主白,在味为辛。
  * 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
  秋季的生化特性是生物生、长、化、收、藏过程中“收”的阶段,也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因此,在养生方面,饮食起居都要围绕着能促进阳气的收敛为目的,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秋冬养阴”。同时,鉴于秋季燥邪为主,在生活上亦应注意防止燥邪伤人。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饮食要“减辛增酸”。其原理有:一是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虚,在五行上金能克木,因此,为防止肺气过盛而肝气过虚,要从饮食上进行调节,辛入肺,酸入肝。同时,秋季的养生要收敛人体的阳气,辛主发散,酸主收敛,减辛增酸有助于“秋冬养阴”。减少辛散之味就要少食生姜、大葱、陈皮等,并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锅、牛羊肉等,而要多食用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山楂等酸性水果。
  * 秋季饮食,宜滋阴防燥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人体津液,津液被伤,易于出现干咳、无痰、便秘等症状,多服用凉润之品可以有效预防燥邪伤人。可多食莲藕、银耳、雪梨、蜂蜜、百合、山药、桔梗、甘蔗等蔬菜、水果,鸭肉、螃蟹、鳖、龟等肉类食物。
  由于秋季的自然特点,一方面是阳气开始收敛于内,体表阳气偏少,因此,素有体质虚弱之人,常易在此季节反复感冒;另一方面,燥邪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会出现燥邪伤人的征象。
  针对秋季的阳气状况和气候特点,对于体质虚弱的人,除饮食调养之外,亦可以进行适度的药物调养,由于秋季燥邪最甚,因此,药物调养应以预防燥邪伤人为主。
  

冬季的饮食之道
进入立冬,漫长的冬天开始了,这个过程,要经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 冬季是阳气主“藏”的季节
  在冬季,夜长昼短,太阳照射时间明显减少,而且由于地球带有一定倾斜度的公转,处于地球北半球的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