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信念----蒋介石驸马传奇 >

第7章

信念----蒋介石驸马传奇-第7章

小说: 信念----蒋介石驸马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之,我有个建议,不知你能否考虑一下?”史量才对他说,“我想委派你作《申报》驻东京的特约记者。”

  那还用考虑吗?有个特约记者的身份,在国外出行都会方便许多。陆久之自然是欣然从命了。

  “史先生,在下一定不负您所望!”陆久之向史量才郑重地保证。

二十:一叶孤舟
辞别史量才后,陆久之便和妻女一起,登上了东渡的客轮。

  客轮在苍茫暮色中慢慢驶离码头,驶离上海,驶离中国。倚在栏杆上,眺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愈来愈远的故国,陆久之的心情变得非常沉重。

  上次去广州避难,也是坐船,但心情显然没有这会儿沉重。因为广州毕竟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去广州并没有那种远离故国、亡命天涯的感觉。但如今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去一个陌生的国度,而且是作为一个流亡者,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个人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在平日,一心忙于工作的陆久之并没有觉得祖国、故乡特别可爱,因为每日生活在祖国母亲虽是满身疮痍、但依然温暖的怀抱中,感觉迟钝了。但一旦远离这个怀抱,那种万般不舍的依恋之情便油然而生。

  这一去,不知何年才能回来?不知能否再见到亲爱的的战友?祖国的山河面貌是否会有所改变?

  陆久之在心里默默地祝福着祖国,他同时想起自己白发苍苍的年迈的老母。母亲对作为长子的自己,一直是怀着很高期望的,她总是深信,这个生性颖悟的儿子是会带给她骄傲的。但事实上,自己带给母亲的是担惊受怕,让母亲为自己时时操心。实在是太不孝了!

  刚刚学会走路的小蓓莉,挣脱母亲的怀抱,摇摇晃晃地向父亲走过来,陆久之弯下腰去,抱起了可爱的女儿。望着女儿不谙世事的明澈清滢的黑眼睛,他的忧虑少了一半,但思乡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面对着茫茫无际的大海,陆久之轻声念起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叶孤舟在茫茫大海上飘浮,陆久之的心中有着那样一种强烈的飘泊无依的思乡之情。

一:全新生活
1930年的春天,当日本的樱花灿烂若云霞之时,陆久之和陈宗蕙来到东京。

  通过关系,陈宗蕙进了二阶堂日本女子体育专科学校,陆久之进了铁道学校业务科。两人开始了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

  铁道学校的学员,都是铁道部门的职工,由单位保送去进修的。这个学校的优点是:凡是学员,都有铁路局发的免费坐车联票,可以到处畅通无阻。而铁路沿线火车站上设制的专门接待铁路员工的招待所和饭馆,可以半价优待。

  利用这种优越条件,陆久之经常在节假日、寒暑假到各地去调查,了解风土人情,观光异国山水,乐此不疲。作为《申报》的特约记者,他把自己在日本各处的所见所闻写成稿件,发回国内。而报社编辑部也经常因某些读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向他出题,要他组稿。每一次组稿,陆久之总是尽心尽力。

  193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势力空前嚣张。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打到*去”,“好男儿,当兵去”等大幅标语。许多受了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为天皇效忠,为圣战牺牲。而一些有着清醒头脑的反战人士,根本无力扭转局势,只好徒然地作着努力,或是眼睁睁地看着这股狂潮席卷整个日本。

  面对这一形势,陆久之忧心忡忡。统治中国的蒋介石一直在忙着铲除异己,根本没对外来侵略作什么防备。再这么一味下去,中国人迟早是要做亡国奴的!

  陆久之向党汇报了他在日本所了解到的情况,但他也明白,经过近三年的清党,党的力量已相对薄弱,暂且也无力与蒋介石抗衡,更无力与日本抗衡。陆久之热切希望党能广泛地联系群众,积聚力量,早日强大起来。

  纠结陆久之的另一个心结是:曾在他家住过一个月零五天的日共总书记佐野学,被押回东京后,判了无期徒刑。得知这一情况,陆久之心里十分难受,但他又无力对佐野学进行切实帮助,所以也只能祈愿反动的日本政府早日垮台,推翻对佐野学的判决,使他早日出狱。

  在读书、写稿、关注时局的同时,陆久之以他善于应变的灵活的头脑,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关系,结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朋友。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日本陆军大学就读的庄余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求见少帅
庄余珠原是东北军的军官,很得张学良的赏识,是由张学良保送来日本深造的。他和陆久之一样,对民族前途充满了忧虑,两人常在一起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对日本政府的侵略野心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有一天,两人又在一起谈论时局。由于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向东北进军的动向,陆久之向庄余珠说: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首当其冲。日本人第一步当然是侵占东三省,然后用蚕食政策侵吞华北,最后吞并整个中国。你应该向少帅报告,让他早作准备。”

  庄余珠握着拳说:“我们东北来的同学,心情都和你一样,谁也不愿眼看着敌寇入侵、国破家亡。为了不当耻辱的亡国奴,我们差不多都写了信向少帅汇报了自己的看法。唉,只怕人微言轻,不管用啊!”

  陆久之在东京一向自命为爱国志士,他认为在现今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当然不能躲在东京袖手旁观,坐视国家危难而空谈忧国忧民。他的热血一下沸腾起来,他说:“要不这样?我以《申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去见张学良将军,向他报告一下我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和收集到的内部资料,提醒张将军早作防备!”

  “那可太好了!”庄余珠拍手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你的口才好,反应又快,你当面向少帅力陈事实,要比我们写信的效果好得多。少帅是个非常爱国的有为之人,日本人与他又有杀父之仇,他一定会对你的建议相当重视的!”

  为了保证陆久之能够顺利地见到张学良将军并与之交谈,庄余珠为他写了一封亲笔介绍信。

  “带我的信去,少帅一定会热情接见你的。”

  陆久之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说干就干、当机立断、干净利落的性格。他立即整理了一部分内部资料,怀着敬慕和焦虑的心情,从东京赶往沈阳。

三:群贤毕至
求见张学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年轻的张学良,因为他的果敢、刚毅,在“皇姑屯事件”后被拥立为“少帅”。他顶住了日本使中国东北独立的意图,改易旗帜,挫败了日本分裂中国的阴谋,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此在广大民众间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军边防司令长官的张学良,是否乐意接见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记者呢?

  尽管手里捏着张学良所器重的庄余珠的亲笔介绍信,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实现沈阳之行的目的,陆久之又通过关系,去找了时任沈阳青年会总干事的阎宝航和东北文化社社长朱光沐。

  那天上午,陆久之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张府,会客室里已经有许多人在等候。其中有银发飘飘、银须冉冉的老者,有风度不凡、气质儒雅的中年人,有穿着长衫马褂的,有西装革履的……济济一堂,都等着那位青年才俊的少帅的召见。

  陆久之进门后,有人连正眼儿都没瞧他一眼。因为他太年轻了,资格太嫩。客厅里的那帮子“名流”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一看那么多的人,再看他们那种神情,陆久之心里有点发毛:“上午是否能轮到我?”

  想是这么想,他还是面带微笑,从容地把自己的名片放进卫兵手中的托盘内。然后他坐了下来,听那些彼此相熟的人谈论着时事。

  同是炎黄子孙,大家都很关心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谈论的话题也很集中,那就是:日本究竟会不会强占东三省?

  讨论很热烈,有的说,日本人狼子野心,早瞄上东三省这块大肥肉了;有的说,小日本有贼心但没那个贼胆,少帅领导的东北军是吃素的吗?又有的说,少帅如今听命于蒋介石,蒋介石是如何打算,那可是未知数;又有的说,嗐!别操那么多心了,小日本有能耐吃了咱东三省吗?也不看看自己那么一点小地盘……

  陆久之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得都颇有见地。想起此次来沈阳的使命,不由得也想说几句。但还没等他开口,便有一名卫兵拿着大红帖子向会客室高声喊道:

  “请陆久之先生到花厅。”

  刚才还挺热闹的会客室立时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很诧异地看着这个他们根本不当回事的青年人昂首阔步走出会客室。

  “他怎么一来,少帅就忙着会他呢?”

  “大概他是少帅的亲戚吧?看着长相就不俗。”

  “也许是蒋介石派来的专员吧?”

  留在会客室里的人猜不透陆久之的身份,也不知他见张学良的真正目的,但他们都深信:这位一来就被少帅所召见的青年人肯定是个来头不小、不同凡响、带着秘密使命的贵族公子。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共同心愿
陆久之随着卫兵,来到花厅,他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倾慕已久、名重一时的少帅张学良。少帅见了他,欠身相迎,态度彬彬有礼。他一身戎装,威武非凡。有着“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的张学良(其余三位是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当时刚过而立之年,他眉宇间逼人的英气,刚毅的脸上所流露出来的深沉、和蔼而亲切的态度给陆久之留下了永世难忘的深刻印象。

  陆久之把庄余珠写就的介绍信恭敬地交给张学良,张学良认真地看了看,微笑着对陆久之说:“非常欢迎您的来访。陆先生,庄余珠曾写信向我汇报过您的情况,您不远千里特地从东京来到沈阳,很让我感动。”

  陪坐在旁的阎宝航和朱光沐两位先生也笑着对陆久之说,他来得正是时候,少帅非常想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情形。

  “是的,我知道日本人一直没有放弃过侵占东三省的企图,他们想把中国这部分美丽富饶的国土据为己有是蓄谋已久了。为了了解他们的动向,我先后派出一些官员去日本留学,以期向我报告日本最新动态。陆先生,您来得正好,我有不少问题要向您请教。”

  张学良身居高位却如此谦逊有礼地对待他这么个不知名的青年记者,陆久之深受感动。接下来,张学良便向陆久之提了许多问题,涉及日本的政治、军事、经济的许多方面,陆久之根据自己在日本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向他一一作了详述。谈话时,他有一种错位的感觉,他这个原先要采访张学良的无名记者,倒成了张学良的采访对象,真是十分有趣。

  对于陆久之的回答,张学良听得非常专注。陆久之亦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

  “昔日的樱花之国,如今广征兵员、大造军火,战争的气氛空前浓烈。而驻扎在我东北境内的关东军,正做着周密的战争部署。中日战争的烽火,很可能首先在东三省燃起!”

  听了此话,张学良将军异常激动,他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握拳,眼内出火,愤怒不逾言表。

  “国仇家恨,时时在心。日本人如果来进攻东三省,我将率东北军全体将士,严阵以待、血战到底,誓与白山黑水共存亡!”

  这一发自忠勇肝胆的肺腑之声,令陆久之和阎宝航、朱光沐都肃然起敬!

  张学良与陆久之足足谈了近两个小时,虽然他们相谈的话题、内容都是十分凝重和严肃的,但弥漫在花厅里的气氛,始终是融洽的。

  一个是手握重兵的青年将领,一个是《申报》的青年记者,年龄相仿,地位悬殊,但热爱国土,防御外来侵略的共同心愿使他们彼此拉近了距离。

  临别时,张学良不仅对陆久之提供的信息和他的忠告表示万分感谢,而且他关照朱光沐聘请陆久之为东北文化社驻日特派记者。有心报国尽责的陆久之,欣然接受了这一职位。

  在陆久之返回东京前夕,张学良又特地派人送来了旅费。少帅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啊!陆久之想,自己到了日本后,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把日本的情况好好研究透,不辜负少帅的期望。

  回到东京后,陆久之把他和张学良的谈话,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申报》上,张学良对形势的分析和预测,誓与国土共存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