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 >

第3章

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第3章

小说: 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等矿物能源,也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地球上发展成目前规模庞大的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能量,也与太阳能的转化直接相关;风能、水能也是太阳能的表现形式,像古老的风车、水车是人类自古利用能源的标志,现代化的大型水电站和风力发电场,使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深度和效率有了极大提高。此外在水利建筑选址、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降水量、暴雨强度等气候要素。
  人们以车、马、轿、船代步的时代,交通受气候影响自不待说。“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差异,是气候影响的最突出结果。现代社会,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快捷而方便,但它们对气候条件的依赖反而更明显了。大雾、大风、暴雨、低温、积雪和积冰,每年都造成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车祸、海难不决于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一直是交通部门关心的大事。就是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宇宙飞船的起落也要气象条件和气候环境做保障。天气气候现象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从冷、暖、干、湿,到春、夏、秋、冬;从风、云、雷、电,到雨、雪、霜、雾……它们在成语世界里也可谓是“气象万千”。  
  这些成语中,有的是用来反映、描写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如:江河行地、风云变幻、冰天雪地、春露秋霜、暴风骤雨……等;有的则是对某种社会经验的总结或带有格言、哲理性质,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山雨欲来风满楼、无风不起浪、天有不测风云、一叶知秋……等;还有的则借以表达人们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如:春风得意、满面春风、冷若冰霜、晴天霹雳、如坐云雾、气贯长虹……等;还有些用来表达、形容某些事物形态及其它社会情形的,如:黑云压城、满城风雨、见风使舵、平步青云、风云突变……等等,不一而足,难得尽述。但不论其表达的对象是什么,只要恰当运用这些成语,都会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祖先对语言文化的贡献,另一方面则表明了气候现象不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人类语言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最早的气象预报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概人类还在猿猴时期就有了气象预报。这一点从某些动物对天气变化前夕的特定反应就可以证实,雷雨前燕子低飞,鸡不愿进窝,蚂蚁搬家,蛇过道等。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天气变化前夕,某些动物的特定反应和天空云状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总结出不少看天经验,即天气谚语,如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东虹日头西虹雨,九里风多夏季雨多等等,这大概就是人类最早的天气预报了。
  这些在空间、时间及量的概念上极为粗略而笼统的天气谚语,虽反映了某些天气变化的可能性,但既不十分准确又比较模糊,远远不能达到预防天气变化免除气象灾害之苦,尤其是在海上航行、战争中因狂风暴雨的突袭导致全军覆没的悲剧不断发生。如1854年英法联合舰队为阻止俄国势力南扩,在黑海与俄国舰队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正当占据海上绝对优势的英法联合舰队就要大获全胜之际,黑海海面上突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风暴雨,英法联合舰队全部被狂风巨浪卷入海底,无一幸免。事后,经海王星的发现者法国天文学家卢维里埃的调查,这场狂风暴雨的起因是由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上的一个低气压,经英国南部、法国、西班牙进入地中海,又经意大利、巴尔干半岛侵入黑海而造成的。在他的建议下,法国于1863年组建了全国性的气象观测网和巴黎气象中心,并将各地观测的气象情报传送到巴黎气象中心,绘制每日天气图,发布天气预报。
  天气的变化虽然很复杂,但是它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做好预报工作首先要注意观测天气的变化,除了用仪器测量地面的气象各要素等情况外,还要利用雷达、气象卫星等手段来探测空中的天气变化。气象预报员在定时收取到的全国以及国外各地方的气象资料图上,根据各地天气变化情况,加上山川河流地影响以及本地云天状况,进行周密的、细致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和分析,就能作出天气预报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气象”、“天气”、“气候”这三个名词,然而,“气象”、“天气”和“气候”的确切含义是有区别的。“气象”,用通俗话来说,就是指发生在天空里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平均特点,它是气象观测员多年观测数据记录的平均。一地水土怎么样,也就是讲的气候状况。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以及种植什么作物,引进什么品种密切相关。
  我国的极端气候特征是:我国最冷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测得最低气温为-℃,出现在1962年2月13日。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大兴安岭的根河,那里1月份平均气温是-℃,比漠河同期还低℃。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长白山天池,那里年平均气温为-℃,比根河、漠河都低。 这些地方长年有人居住。
  我国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那里的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日数,年平均是100天,而且有40天达到40℃以上,均属全国之最。那里地面的气温更高,经常升到75℃以上。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属台湾省的火烧寮,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达648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多达8409毫米。
  我国日降水量最大的地方也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为1672毫米。
  我国年雨日数最多的地方是四川的峨眉山顶,年均为264天。
  我国最干旱的地方当属新疆、青海的大沙漠了。然而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最干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是毫米。
  我国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是青海的冷湖,年日照时数达3551小时,比有“日光城”之称的西藏拉萨还多500小时。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第一章  气象观测与服务
(1)气象人员每天的基本工作是什么呢?日常的工作以前有两项,现在有三项。以前是气候观测和预报,现在多了一项就是服务。服务这项工作,包含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多个层次。我简单的向大家简要的讲一下。
  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观测是气象员的基本功课。气象观测按不同的要求和区别分为:地面观测、高空探测、雷达观测、卫星观测和农业气象观测、海洋气象观测、高山气象观测等。地面观测就是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气象工作人员在规定的站点把在视野内发生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如实的一个不漏的逐一分类记入观测簿内,然后进行日、侯、旬、月、年统计,得到一地的气候资料,这就是某地的气候状况的来历。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最高、最低、平均三种)、气压(最高、最低、平均三种)、风向、风速、湿度、云(二十九种)、能见度、天气现象(四十种)、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和地中温度(最高、最低、平均三种)、辐射、降水量、冻土和电线积冰等。对于天气现象记录的要求是时发生随记录,准确记录开始和终止时间,对于雷暴、龙卷等还要记录其方位和移动方向。对其他要素是全世界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统计方法。要求任何人不得迟测、不得早测、不得漏测、不得误测、不得涂改伪造。数字精确到,违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以纪律或刑事处分。农业气象观测是观测农作物的各个生长发育期的状况,分析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以便趋利避害,为领导指挥生产和决策提纲气象服务。高空探测、雷达观测、卫星观测和海洋气象观测、高山气象观测等都是为气象服务和科学研究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要求观测员要有忠于本职的高度责任感,还要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高度工作热情。这样才能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不能复得的宝贵历史资料,为后人留下丰富的遗产。一代一代的气象观测员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天天和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打交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预报,是气象工作者根据观测得来的各种基本的气象数据,把其整合绘制在一张图上,这就叫做天气图。在这张天气图上,预报员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分析、判别出各种各样的冷、暖、干、湿气团,在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推测出未来冷、暖、干、湿气团的移动方向、路径、速度、在一地的停留时间长短以及交汇程度,判断出在冷、暖、干、湿气团内易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和交汇处的天气现象,这就是天气预报。预报过程是预报员辛苦劳动的过程,一次短期的预报,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半点差错就会招来满盘皆输。现在的预报手段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天气图、云图、卫星图、雷达图、水气图、空气流动图等等应有尽有,较以前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候,预报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空气是一团规模空前庞大的流体,瞬息万变,情况异常复杂,并且所受地形影响更加突出,山能阻挡其前进脚步,河能加速其运行速度,沙漠能减少其水分含量,湖海能增添其饱和湿度。预报员每次预报,就是一次战斗,就是一次冲锋。何况每次预报都是在四维空间中运行实施的。一维是直线,二维是平面,三维是立体空间,四维是一个什么东西?我到现在还很难想象。预报为什么说是四维呢?就按预报雨来讲,一是定性,看未来是否有雨;二是定量,看未来是什么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阵雨或雷阵雨等等);三是定时,看未来什么时候有雨(6小时、12小时、一天、两天等等);四是定点,看未来雨下在什么地点(北京、上海、内蒙或一地的哪一个县、乡、村等等)。其它的天气现象预报同雨的预报一模一样。气象预报主要预报降水(各种雨、雪、冰雹)、气温(高温、低温、地温)、风向风速、雾、沙尘暴以及对农业有重要影响的干旱、洪涝,对森林、草原有重要影响的火险等级,对工业有重要影响的有强雷电,对人民生活有重要影响的有晨练指数、紫外线强度和空气舒适度等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结合农时开展各种农事预报,如小麦、水稻、玉米等播期预报,播期天气预报和收割期预报,收割期天气预报,上述作物产量预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预报的领域、范围和项目、覆盖面将越来越宽。气象预报将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服务理念,开展多轨道、集约式、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需求。
  服务是气象工作的永恒主题。根据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服务的方法、形式、内容也不断的更新,不断地与时俱进,有原来单一的天气预报向多形式、多领域、多方面、多梯次纵深发展。现在的预报有为领导提供的决策服务,有为人们生活提供的公众服务,有为特殊单位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农业气象服务,环境气象服务,卫生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森林气象服务,航空航天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服务等等,一句话,只要与生活生命相关的,气象服务就有他的用武之地。现在气象部门为了做到“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各种服务做得有声有色。人工增雨气象服务成效显著,这项拦截空中水的举动较开采地下水、引进地表水更具深远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服务,更具有广泛的科学的价值,它不仅应用于农业(如苗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洪涝监测等等,还应用于作物产量预报)、工业,还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对保障国家和人民生活安全起着有效的保障作用。气象服务还有常规的长、中、短天气预报服务,雨情、灾情、墒情气象情报服务,防雷减灾安全气象服务,电视天气预报服务,121电话自动答询天气预报服务,关键农事季节天气预报服务,汛期天气预报服务,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手机短讯天气预报服务和重大节日天气预报服务等等。随着高科技的投入与使用,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越来越高,气象服务的形式和方法越来越贴近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