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

第11章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第11章

小说: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按照刘歆新五德学说,唐尧是火德,虞舜则是土德,根本没有继承——这分明是旧学派对新学派的反攻倒算嘛。
  看起来司马炎对于德性的说法不是很在意,咱只要有德就行,是什么德关系不大,既然老先生们都这么说了,那就这么定吧。可谁想如此一来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新学派的闲人们纷纷上书驳斥,尤其以写过《魏氏春秋》《魏氏春秋异同》和《晋阳秋》的大史学家孙盛态度最激烈,孙盛直接扛出“天道”来说事儿,说你们这么搞是有违天道啊,咱们大晋代魏而兴,就应该是金德代了土德。大帽子一扣,老先生们只好认,司马炎也就“从善若流”,从此大家伙儿都穿白衣服——倒是比做黄马甲省工。
  德性之说一旦兴起,自然就会有“哈德”的人献祥瑞之类的来配合论点,这一次也不例外。据说魏明帝时期有人在张掖的删丹县金山柳谷里面发现了一块大白石头,上面写着:“上上三天王述大会讨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匹中正大吉关寿此马甲寅述水。”一共三十五个大字,字是都认得,但要有人能够读通才叫见了鬼了。魏明帝也读不通,但他横看竖看,一眼发现了“讨大曹”三个字,心里极不痛快,干脆派人把那讨厌的“讨”字里的一点敲掉,变成个“计”字。等到司马炎受了曹魏的禅让以后,一个叫程猗的人提起这茬儿,跟司马炎说:“这石头上有个‘大’字,乃是极为兴盛的意思;有个‘金’字,正是我晋朝的德性;还有个‘中’字,意思就是正赶上交会的时机;还有个‘吉’字,当然就是吉利的意思。这石头分明就是暗示陛下您开创大晋王朝乃是顺应天意,上上大吉呀!”
  好嘛,他倒省事儿,也不通读也不通解,光拣了四个吉祥字儿来说,剩下那三十一个字就装没看见。
  细心的朋友也许要问了,这个金德跟“事实”有矛盾啊。蜀汉是火德,火非但不生金,反而是克金的,怎么会是三国归晋,而不是晋归了蜀汉呢?这个嘛,好解释,因为伐蜀的不是晋,而是魏。虽然那时候司马氏早就把持了朝政,但名义上还是曹魏的天下,皇帝还是曹奂,所以灭蜀从五德来看,恰好是“火生土”;而到了伐吴的时候,曹魏土德已败,司马氏已经得了天下,承了金德,“金克木”,所以晋军伐起东吴来也就无往而不利了。五德之说确实是虚妄,但你只要用心,总能够找到理由——咱虽然不是大儒,照样能给说圆了。
  关于晋朝的德性,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且说建兴年间,晋愍帝司马邺在位,江南地区突然流传开了一首童谣:“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甒。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这里所说的“坑”,不是土坑、泥坑,而是指一种陶制容器,它的口是用金属籀起来的,所以属“金”,白坑白坑,又是“白”颜色,所以据说就是指“金德尚白”的西晋司马氏。童谣的基本意思是说,“訇”的一声,这个“白坑”(也就是西晋司马家)要完蛋啦,大家只好把碎片拼起来做个甒(一种有盖的酒器),在扬州重新使用,在吴兴(属于扬州)这个地方,用来盖着瓿甊(小瓶子)。
  果然到了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白坑破”;随即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扬州建立起了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破败换”。
  从来谶谣这种花活儿,最常见的一个种类就是童谣。一方面,这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啊,有心人编个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瞎话,最容易教会小孩子,小孩子既然搞不懂内容,也就会无所畏惧地到处传唱,你根本找不到源头。另一方面,理由还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大人们都认为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的某些话是真正代表了天意。咱们就以这首“白坑破”的童谣来说吧,五言四句,还押韵,确实很上口,小孩子肯定喜欢到处念叨。
  更重要的是,这首童谣神神叨叨,似是而非,在刘曜没杀进长安之前,就算有人猜到“白坑破”是指西晋灭亡,也猜不到“扬州”“吴兴”会发生什么事儿。而要把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往语焉不详的谶谣上附会,脑袋会转弯的人,谁都能干,也就是谎圆得靠谱不靠谱而已。君不见,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伪造和解释《推背图》之类的怪书,说唐朝人就已经预见到日寇侵华了。
  西晋亡了,接下来的历史,可就麻烦大了,以往虽然五德说法很多,旧派、新派互相攻讦,可基本上都是一朝一代交替着来,还算勉强有个谱儿。可从西晋灭亡开始,这谱子就彻底乱了套,因为“五胡乱华”开启了史称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那时候南北对立,诸国蜂起,华夏大乱,大家人手一“德”,互相生又互相克,真是混乱到姥姥家了。
  “五胡乱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灭亡了西晋,把司马氏和中原大族赶去了长江以南。在中原折腾的少数民族兄弟们先后宣称自己是继承了西晋的正统,该按着五德继续排行;而在江南的东晋以及随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则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根儿,最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北边那些蛮子都是僭越,是伪朝。结果五德学说的链条到这里就一分为二,形成一南一北两条分支,双方谁也不服谁,倒也煞是热闹。
  且让咱们先从北边儿说起吧。

三家抢水德
  东晋十六国,北边儿第一位玩德性的,乃是汉皇帝——大单于刘渊。
  怎么皇帝还加单于的号呢?原来这位刘渊不是汉人,而是匈奴贵族,他老爹名叫刘豹,是南匈奴的左贤王,刘姓是当初汉朝给的赐姓。公元304年,西晋这儿正轰轰烈烈地“八王之乱”呢,刘渊就以帮助其中一王——成都王司马颖——夺取政权为名起兵,自称大单于。单于是匈奴首领之号,本来搁中原就等同于皇帝,但自从匈奴被汉军打残,部分西迁、部分内附以后,单于就降格成中原王朝的藩王了,而既然是藩王,总得立个国号吧。
  立什么国号才好呢?刘渊一琢磨,汉、匈两家打高祖刘邦开始就时不时地和亲哪,有不少汉室公主都嫁到北方来做匈奴单于的阏氏,一代代传到今天,估计大多数匈奴贵族的血管里都掺了汉血了。再加上我是根红苗正的匈奴王族,我又姓刘,那肯定得算是汉室宗亲哪。于是他就拿着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说事儿,宣布国号为汉,而他自己,匈奴称号是大单于,中原称号就是汉王。
  汉王刘渊就这么着掺和进了“八王之乱”,可是没隔多久,他名义上的主子司马颖就挂掉了。刘渊立刻把脸一翻,不再承认西晋的中央政权,而公开掀起了反旗,说是咱要复兴大汉天下,就跟外甥要给舅舅报仇一样。刘渊登基称帝,还很有幽默感地追尊蜀汉那位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主,摆明了要继承蜀汉的火德。只可惜他终究出身少数民族,政权核心层全是匈奴人,脑袋上大单于的帽子也舍不得摘掉,于是这复兴汉室的口号就彻底变成了个冷笑话,根本没人搭理。
  其后刘渊驾崩,其子刘聪继位,派堂哥刘曜攻破长安城,拿下了晋愍帝司马邺,灭了西晋。不久后刘聪也挂了,其子刘粲被大将靳准所杀,刘曜就趁机在司空呼延晏等人的拥戴下自称皇帝,然后发兵灭掉了靳准。呼延晏提醒刘曜说:“晋朝是金德,咱们取代了晋朝,按照五德相生的说法,金生水,应该是水德。可汉本来是火德,对应不起来。不如把国号改成赵吧,赵氏出自天水,正应合了水德。”
  刘曜闻言连连点头,他想到自己叔叔、堂弟白打了那么多年汉家旗号,可是中原士人不说箪食壶浆来迎王师吧,反倒是抵抗的抵抗,逃跑的逃跑,可见这谎撒得太大,压根儿蒙不了人。算了,咱不装了,什么复兴不复兴的,咱这是初兴,是新王朝,才不是什么前代王朝的延续。于是刘曜下诏,改国号为赵,定为水德,水德尚黑,所以服色、旗帜,全都改成黑的。当然啦,他顺道就抛弃了刘邦等伪造的祖宗,正式尊奉跟刘邦同一时期的匈奴大单于冒顿为祖。
  刘曜定德性为水德,这没什么,可是改国号为赵,这事儿干得就有点儿太轻率了。为什么呢?因为“赵”这个字已经有人用啦,而且还就是他手底下人。且说刘渊曾经亲手提拔起来一员大将,名叫石勒,是羯族人,多年征战,名声很响,兵力雄厚。刘曜打靳准的时候,也写信让石勒出兵,为此封了他一个赵公的爵号。你说古往今来,哪有王朝和王朝属下藩王用同一个名字的道理呢?
  当然啦,皇帝想要的字眼儿,臣子就该双手奉上,刘曜当了赵皇帝,给石勒换个封号也就得了。可是刘曜压根没理会这茬儿,等石勒派人去献上靳准首级求奖赏的时候,他干脆加封石勒当赵王,给的礼仪待遇,就跟当年曹操辅佐汉献帝的时候一模一样。你说学谁不好,去学汉献帝,下场注定了不会美妙。果然,没多久两人就闹崩了,石勒撇着嘴发狠话:“什么赵王、赵帝,我自己去拿,哪儿用得着你封!”于是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赵王。
  就这么着,北方同时出现了两个打着“赵”字旗号的政权,为了加以区分,史称刘曜的赵为“前赵”,石勒的赵为“后赵”。
  在“二赵”混战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事儿。荏平的县令师欢打到一只黑兔,献给了石勒。石勒身边一个叫程遐的马屁精立刻开始颂圣,说这兔子是黑色的,黑乃水德之象,预示着您将取代晋朝的金德而兴。石勒听了特别高兴,立刻宣布改元“太和”,以纪念此事。
  公元328年,石勒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俘虏了刘曜,第二年又俘虏前赵太子刘熙,正式灭亡前赵。刘曜还想石勒做曹操呢,结果石勒是曹操、曹丕爷儿俩二合一,用大赵天王玩儿了个过渡以后,直接就登上了皇帝宝座。到这时候,石勒又突然想起了黑兔这件事儿,恰好侍中任播也上书说:“那个刘曜的‘赵’来路不正,不该算在五德之内。我们‘石赵’才该是继承了晋朝正统的水德哪。”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于是后赵就也应了水德,尚黑——这跟当年刘邦指汉为水德,张苍立马附议的故事真是同出一脉的师兄弟。
  后赵日子并不长久,摊上一个超级变态的石虎为君,很快就陷入宫廷斗争之中,先被冉闵把石氏皇族杀得七七八八,然后末代皇帝石祗起兵讨伐不成,被自己的部将害死,水德的后赵就此完蛋。这个时候,黄河流域并立着三家主要势力,一是冉闵开创的冉魏,二是氐族苻氏,三是鲜卑族慕容氏。四川本来在刘渊时期还有一个李特、李雄的成汉政权,不过他们没“德”过什么东西,后来被东晋权臣桓温给灭了,不提也罢。
  公元352年,鲜卑将领慕容恪灭掉了冉魏,燕主慕容儁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了,于是称帝,建立燕国,史称前燕。
  既然称帝,就得找找自己的德性是什么。别看前燕自家是鲜卑族政权,可还真瞧不起其他少数民族,很多大臣都觉得这前赵、后赵的都是蛮夷,不能算在五德循环之内。当年张苍把秦朝踢开,让汉朝直接克了周的德性,定为水德,后来刘歆也把秦朝踢开,让汉朝直接从周的德性里生出来,定为火德,前燕大臣们也打算如法炮制。于是他们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决定让前燕直接继承晋朝的正统,晋为金德,那么前燕该是水德——转了一圈,还是抄袭前、后赵那一套,这怎么能服人呢?反对的声音是一浪更比一浪高。
  读书人啰啰唆唆的,而且都很顽固,商量了很长时间也没个准谱。慕容儁本人学问不高,搞不明白,于是就从龙城召来了一个明白人韩恒拿主意。韩恒字景山,博览经书,也算是当时的大儒了,他老实不客气地就推翻了水德,说:“前、后两家赵国占据中原,那不是他们力量强大,而是上天所授予的。上天授予他们德性,如今咱们却人为地加以剥夺,肯定不合适。我琢磨着吧,咱们大燕是在东方发迹的,按八卦来说就是震卦的方位,而四像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震方又是青龙——正巧,咱大燕正位后不久,就有青龙出现在都城。青色乃是木德之色,所以大燕该是木德。”
  其他人一琢磨,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而且后赵是水德,五行相生水生木,燕即木德也不吃亏。最初慕容儁不太乐意,大概是嫌这个木德不如水德好听,后来群臣都纷纷表示赞同,慕容儁知道自己水平不高,不好跟那票学问人拧着来,也就只好下诏公告。从此前燕就确定下来是木德了,尚青色。
  ——大家伙儿终于跳出争抢水德的这个怪圈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