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湖西惨案大揭秘 >

第2章

湖西惨案大揭秘-第2章

小说: 湖西惨案大揭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些音韵格律方面的知识,并规定年纪大的学生,每天写首古诗。影秋写诗填词,也是在私垫中受到启蒙的。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将历史推向新的阶段。尚处少年时代的影秋,对整天关在私塾里读“子日”、“诗云”,已感不能满足。于是,他又跑到距家往返百余里的大彭(今徐州市)去读高小。一九二六年北伐军围攻徐州城时,影秋从自身的苦难遭遇出发,迫切渴望北伐军获胜,以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他曾与同学少年商议,如何开城迎接北伐军。后来,还曾到云龙山凭吊北伐阵亡将士墓,并写下《吊北伐阵亡将士墓》的诗。但是,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影秋目睹了一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其中有些人还是他平素尊敬的老师,目然引起他对共产党人的同情。一九二九年初,他正在铜山师范读书时,国民党为安插党羽篡夺铜师的领导权,策划了驱逐原铜师校长的*。当时,影秋是铜师学生会主席,拒绝了国民党的诱惑和拉拢。因此,他后来受到国民党的恫吓和排挤。影秋离开铜师后,从西北流浪到江雨,衣食无着,有时竞寄宿寺庙:“乞食吴门闻狗吠,寄居谓寺听鸡啼”。一九二九年秋,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偶然地考入无锡国专。无锡国专是经学大师唐文治先生为培养国学专门入材,而设立的一所专科学校。影秋在这里学习时,曾直接听过唐文治、陈柱、钱基博等著名学者的课。当时,国专设立的课程有经学、经学史、宋学(理学)、汉学(考据学)、音韵学、文字学等。如沿着国专的路子发展下去,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学家。但由于经济困窘,学费无着,又不得不中途辍学。一九三O年秋,他转学考取了公费的无锡江苏教育学院。在这里,他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课程。教育学院的院长是国民党CC派头目,在学校实行法西斯统治。影秋目睹到国民党的黑暗与*。此时,他对现实已强烈不满,无心再循规蹈矩地学习学校规定的功课。他开始考虑社会实际问题,探索人生应走的道路,大量阅读当时流行的各种新兴的社会科学书籍,苏联的普罗文艺,以及我国“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如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等人的作品。特别是在这时,他还秘密阅读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些马列主义著作,把他的思想引入新的境界,对中国社会和革命开始有所认识了解,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憧憬和追求。一九三一年“九&;#8226;一八”事变后,京、津、沪、杭等地的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敦促蒋介石抗日,江苏教育学院的学生,也冲破了学校当局的控制,有二、三百人到南京参加请愿活动,影秋是这支请愿队伍的领队。国民党政府调集大批军警特务,强行把请愿学生遣回原地。江苏教育学院当局对影秋的行动非常恼火,召开了全院大会,扬言要开除他。在进步教授俞庆棠、雷宾南等人的保护声援下,他才免遭处分。一九三二年,影秋以“丙等”操行评语在教育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徐州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薛暮桥(经济学家)、李可染(画家)和陈向平(文学家,原中华书局上海发行所副总编辑),他们志同道合,畅谈思想,议论形势,并合作利用《徐报》办了《新生》副刊,发表一些进步作品,他们还酝酿再办一个《齿轮》杂志,李可染同志把刊物的封面都设计好了,后因徐州国民党部的阻挠,未能出版。一九三五年,影秋应邀到江苏沛县中学,任该校教导主任,并在这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该校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沛县中学成为全县抗日救亡的活动中心。他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目。

  学生们持童子军棍,保卫了主席台。

  国民党沛县当局被迫释放了郭影秋。

  在这场斗争中,有一名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他叫王光中,原名胡光耀,1921年5月生于沛县郭靛池村,祖辈、父辈从事农业劳动,生活还算富裕。其父因受没有文化之苦,便力攻王光中读书。1927年,王光中在离家较远的徐楼村读小学,次年转入丰县史楼村舅舅家上初小,1932年考入沛县城内实验小学,1934年高小毕业获全县会考第三名,被保送到沛县中学。郭影秋当时正在沛县中学,王光中受到郭影秋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郭影秋担任沛县中学的教导主任,讲授历史课,他借古喻今,大胆揭露国民党的*现象,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然而,不几天,深夜,郭影秋被国民党秘密逮捕了。

2、丰中第一次大罢课
得到郭影秋被国民党秘密逮捕的消息,王光中气愤万分。

  1935年夏,王光中为了便于升学,考入了徐州省立中学初中部。入校不久,他通过同班同学苗启正结识了进步同学蓝名述,蓝名述组织了“青年读书会”,王光中参加了“青年读书会”,阅读了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的著作和新青年杂志以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

  丰城是湖西抗日策源地之一,是座四通八抵的古城,素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丰北十字河一带则是湖西抗日根据地之“东大门”,也曾是徐州丰县日伪与国民党地方势力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进行“三角斗争”的主要战场。

  1935年夏,丰县县立初级中学开学了。

  一个课桌上,几天来一直空着一个位子。

  老师点名:“孙兆立。”无人答应。

  这天,一个瘦的青年,短发,穿着紫花粗布短打裤褂的学生来了,他就是孙兆立。虽然他显得土里土气的,但修长的身材却流露出青年特有的聪慧和灵气。

  孙兆立组在那空位子上。

  同桌的王汝俊问道:“你怎么来晚了?”

  “我来报名时,把所有的钱都交上了,才只够学杂费,而没有交上膳费,只好回家去筹措了几日。”孙兆立说。

  孙兆立家境贫寒,父亲是个佃户。他从小只上过两年私塾,所有的高小课程都是在家一边劳动一边自学的。这次,他竟报考上了中学。父亲不愿屈他的才,咬着牙供他上学。年老的祖母心疼孙子,情愿跟着孙子为其挖野菜拾柴火烧点汤水照顾他上学。

  孙兆立学习十分刻苦,品学兼优。他喜欢读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他对同学说:“我就是润土的儿子。”

  共产党员孙叔平是丰县初级中学的老师,他教国文、历史、公民(也叫修身)。但他从不按国民党编的课本讲课,经常向学生传递革命道理和时事信息。

  孙兆立、王汝俊等同学经常听孙叔平讲《通俗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以及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一天,有两个同学摘了农场的苹果,和农场主吵了起来,结果,同学们一哄而上,和农场主对抗起来。

  国民党县党部出面干涉,要求校长严惩学生。

  校长提时恼怒,便罚几个领头的学生跪了两个小时。

  孙兆立本没有参加闹事,见同学受辱,拍案而起,去质问校长:“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用这种封建陋规处罚学生?”

  接着,他便组织全班同学,一夜之间,全部卷铺盖离校,进行了丰中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罢课。

  这还了得!

  学校贴出布告:开除孙兆立等五名学生,其余准予复课,不予追究。

  学生们强烈抗议:“处理了孙兆立他们,就是处理我们!”没有一个返校的。

  校长只好收回成命。

  学生们罢课胜利了。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发生不久,北平的学生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路过徐州受到国民党军警的阻拦。

  徐州中学的学生在高中部刘剑和初中部蓝名述的发动带领下,联合铜山师范等校的学生,举行了支援北平学生运动的*示威,王光中和读书会的成员动员同学参加了*示威,他们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这次*示威,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得到了斗争的锻炼,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

  1936年10月,刘剑和蓝名述等重新组织徐州“秘密*”,蓝名述为徐州中学初中部的负责人,王光中、沙洪、权振庭等参加“秘密*”组织。

3、王文彬去丰县开辟湖西抗日根据地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郭影秋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工作。

  1937年初的寒假前夕,蓝名述被捕,沙洪等被开除学籍,王光中也受到了严厉的训斥和警告。王光中被迫回到沛县中学读书。他回到沛县后,继续下乡宣传抗日救国。

  湖西地区毗邻战略要地徐州,处于微山湖以西的苏、鲁、豫、皖4省边界,紧靠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逼近战略要地徐州,是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战略区的纽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领导湖西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山东省委决定建立鲁西南工委,1937年12月鲁西南工委移驻单县张寨一带活动,同月在工委领导下组建了*单县县委,筹备抗日训练班,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2月单县县委在张寨建立千余人的抗日自卫团,并组建了抗日联队,之后联队编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八大队,这是单县*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抗战爆发后,*长江局派王文彬去丰县开辟湖西抗日根据地。

  王文彬出生在江苏省丰县王寨村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5岁人私塾,后进入本村国民小学五年级学习,不久学校停办。王文彬在家随祖父读书,念完了“四书”、“五经”、《史记》、《纲鉴)。1927年,进入常店小学六年级学习。1929年,王文彬考入江苏省徐州中学,在这里接触了几位共产党员,受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1931年,日寇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8226;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王文彬和徐州中学的其他同学一起,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演讲宣传,痛斥日军侵华罪行。并参与查抄日货,打击奸商张相臣的斗争。1932年,王文彬考入省立苏州高级中学,并于同年秋参加了苏州学界请愿团,去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遭到反动当局的软禁。回校后,他更加积极地阅读介绍马列主义的书籍,探索革命真理和救国救民之道,并在我党的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正义感。1935年夏,王文彬断然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利诱,于同年8月考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政府一味地妥协退让,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则采取*政策。不少共产党人、爱国人土惨遭逮捕、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北平。1935年12月9日,在*北方局的领导下,北平学生6000余人举行*示威,王文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主动担任组织者,国民党出动大批军警,用警棍、刺刀、高压水龙头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然而王文彬和同学们并没有被这一切所吓倒,他们和反动军警展开了搏斗。王文彬奋不顾身地阻挡正在逞凶的警察,悲愤地喊到:“我们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糟蹋成这个样子,你们也是中国人&;#8226;,怎么殴打、残害爱国青年呢?难道你们不爱祖国,不爱故土;,心甘情愿做亡国奴吗?!”王文彬的慷慨陈词,感动了警察,他们让学生*队伍通过了。*结束后,王文彬被同学们推选为历史系代表,参加北师大学校自治会的领导工作。12月10日,北平各大专院校实行总罢课,抗议反动当局投降卖国、*爱国运动的罪恶行径。王文彬和其他同学一起,领导了文学院的罢课活动。王文彬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1936年6月,由林一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为了加强北平*的领导,党组织派王文彬到北平市*任*常委兼宣传部长。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经常参加各校举办的各种演讲会、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宣传*的抗日主张,教育和团结了大批青年学生。他先后发展邵子言、徐淑贞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2月,王文彬不幸被捕,虽然敌人多次审讯,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暴露党的任何秘密,后经党组织的大力营救,获得释放。出狱后,王文彬继续领导北平学生开展运动,并于1937年5月,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