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民国风景 >

第17章

民国风景-第17章

小说: 民国风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炼,潘光旦在跳高时右腿伤残,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成了“独腿客”,在家休学两年。潘光旦是个志存高远者,尽管腿残,又患目疾,1200度的近视,看书似“闻书”、“舔书”,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鸿鹄之志。他做诗述怀:
  谈兵膑脚传孙子,述史丧明说左丘。
  此思尚存志仍在,纵教偏废亦何忧。
  1922年始,潘光旦先后入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因他成绩优异,仅用4年时间便获硕士学位。1926年学成归来,在上海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书,与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等创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出版《冯小青》、《优生概论》。1934年回母校清华执教,任清华、西南联大教务长、图书馆长十多年。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直至谢世。
  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用生物学的眼光盘诘人类社会”的文化生物学思想,试图“开创一种贯通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的气象宏大的学问。”他提出了“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的士大夫人文情怀,忧国忧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毕生致力于爱国*事业,倡导*自由思想。他的一生“是为时誉所重、所毁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为强种兴国,他重新认识遗传学,倡导优生学。他爱国不落人后,“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清华学生运动”,“曾担任学生代表团的中文书记,负责各种文件与宣传品的起草。”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由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学校当局给予“留级一年”(一说不考者按自动退学论处)的处罚,经过斗争,原决定撤销了,但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2)
1932年,即“九·一八”事变次年,潘光旦发表《中国民族生命线之东省》,说明东三省本是中国的土地外,还证明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滋生地,呼吁“决不可沦入日人之手”。
  1941年,潘光旦加入民盟,在昆明参与筹建第一个省支部,积极参加抗日反蒋爱国*运动。历任民盟一、二、三届委员,第一、二届中委等职。1946年1月,他与闻一多、费孝通、吴晗联名发表《四教授致马歇尔将军书》,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本质。6 月,代表云南民盟支部,3次召开座谈会声明民盟反内战、要和平,反*、要*的坚定立场。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后来迫于政府的压力,学校让潘光旦改任图书馆长。
  1949年10月1日,潘光旦拄着双拐到天安门*,欢呼新中国的诞生。后来参加土改,到苏南农村搞社会调查,他从不甘人后。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梅贻琦的著名文章《大学一解》就是潘光旦起草的。1935年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他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无独有偶,14年后,潘光旦又接到一项同类托请。“与沈衡老(沈钧儒)谈起其孙来清华旁听事;此事衡老循其孙之请,转托高教会对清华指令办理,于法绝对不妥。”“今衡老以人民最高法院院长之地位,作此强人违例之举,不仅对清华不利,对己亦有损令名,而高教会肯以指令行之,亦属太不检点;余旨在劝衡老收回此种请求,渠似不甚领悟,甚矣权位之移人也。”(1949年10月28日日记,《潘光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98、99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数月后,沈老的孙子又携书往潘宅商讨旁听事。“……余就此举对各方面之不利剀切言之……至余或因此而开罪衡老,开罪于当今之大理,则不暇计及矣。”(11月9日日记,同上)其实潘光旦当时已不在其位,大可一推了之,但他为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积极地说服当事人,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潘光旦以嗜书如命而闻世。在清华图书馆长任上,病退的高女士将自己收藏的一大批历代妇女著作送他。他不据为己有,连同自己的这方面藏书一并捐了。
  作为教师的潘光旦,他热爱学生。他喜欢演讲,还爱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有如沐春风的喜悦。不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学生还可以自由地到他家去讨教。大事小事“他总是诚恳地替你解答。”学生说“潘先生的为人也同他的圆圆的脸一样的和蔼可亲”。
  对待学生运动,身为教务长的潘光旦虽然同情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但不得不考虑学校当局负有保证学生安全与读书之责,深恐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惨案。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联手,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学生名单,以致有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校长梅贻琦站出来,向同学做了解释。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每次我们都找他面谈。他很能讲道理,潘先生有这个特点,总能讲一套道理。道理讲完了学生不满,我也很不满。可是完了以后他总把我留下,因为我属于研究生,是留下的,偷偷地告诉我一句话:‘你们听了就过去了,学校并不是完全反对你们的,不过外头不要宣传,我们做缓冲的人。’他是这样一种态度,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他说:‘我们还得对上头,对南京讲话。’老是这一句话。所以他对学生运动的人总是讲而不处分的,一般是不处分的,就开除过两批学生会主席,都是开除以前先把他们安排好了,走了再公布,贴个名单对付南京,另外再选几个人出来就行了。所以我们那时候学生会主席换得很快。这是潘先生的情况。从这里可以反映出来,他虽然作了教务长,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3)
他有一句名言:“不向古人五体投地,也不受潮流的颐指气使——只知道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光旦秉性温和忠厚,论语上说的‘温、良、恭、俭、让’诸美德,他可以当之无愧。”他的同学、燕京大学校长梅贻宝如是说;“其为人也,外圆内方,人皆乐与之游”,因此是“我所敬爱的人物”,老同学梁实秋如是说。
  在众多的朋友中,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卒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8年由英伦返国在昆明由潘介绍加入民盟,两家又长期比邻而居,后在中央民院成了“难师难徒”。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闻一多与潘光旦是清华同学,他们是莫逆之交,相互欣赏。闻一多本名叫闻多,“一多”是潘光旦为他改的。闻还为潘篆过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闲章。闻被害后,潘为“闻亭”写匾,为《闻一多先生死难周年纪念刊》题封面,写下“卅载论交浑似梦,几番饮泣泪无痕”的悲愤诗句。1916年潘光旦的腿动手术,闻一多因自己未能前去探视深感内疚。闻一多写信鼓励,对其才华予以充分肯定,称:“领袖英伦,润色鸿业,斯文不坠,大匹必扶,直券受耳,尚其勉旃。”
  潘光旦与罗隆基1930年在光华大学是同事。校方认为罗在校外发表言论太多,要撤罗之职。潘光旦为抗议校长擅权恣肆,愤然辞去文学院长之职,拂袖而去。
  “云南王”龙云,当年曾为革命做过不少好事,反右斗争中被打成右派。1962年龙云去世时,潘光旦不避嫌,不忘旧谊,与罗隆基一道去北京医院太平间为他送行。
  讲孝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潘光旦事母至孝。他14岁丧父,是在母亲沈恩佩的精心抚育下成长的。母亲是位知书达理、性格坚强、处事通达的女性。她对子女管教甚严,两个儿子都毕业于清华。儿时潘光旦与玩伴争吵打架,她总是先找儿子“算账”,还要加点轻微的体罚。她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战乱时从乡下逃到上海,她舍弃家中好多物件,却带了四担子书。晚年体衰,无事,用木制小梭为儿子织花纹各异的彩色带子,系在儿子的竹制书签上。潘光旦铭于五内,有诗云:“忍看慈母手中线,翻作残编夹上棉。”母亲去世时,潘光旦极为哀恸,在小阁楼上独处3天,不下楼吃饭。
  薪火相传。潘光旦家教有方,他言传身教,把“礼让”的美德和读书的种子播撒在女儿们的心田。昆明岁月,乡居简陋,晚上备课或写作点油灯,他自制一个八片玻璃条灯罩防夜风,挑灯夜战。在那艰苦岁月,还要求孩子们每日练大楷小楷各一篇。还为大女儿乃定制一只“乃习字”墨盒。曾给四女儿乃谷习字作批语:“十二月三日,潘乃谷小字总是写得太硬,固然用五紫羊毫是原因之一,但不会运用笔锋,总是至要原因。阿爹。”还规定孩子们要背《论语》,读中外名著,纠正英语发音。给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德育,吃东西时不准挑食,不许讲话;对人要有礼貌;在昆明的收割时节,孩子们在田间玩耍,偶在田野里拾点遗下的稻穗,潘光旦立即制止,他说那是社会留给孤寡老人的唯一东西,别人不可去拿。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一副严父慈母的胸怀。抗美援朝,乃和入伍,他还代表家长到学校讲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4)
我们平时从照片上看到的潘光旦,是穿一件皮夹克、戴一副深度眼镜,嘴衔一只大烟斗,拄着双拐的形象。有一只烟斗是他的所爱,是用老竹根打通自制而成,斗腹上铭有“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志于通”。他的另一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他坐拥书城,有藏书万余册。有钱他就买书,有趣的是1926年4月回国时,他因把钱都用在买书上了,到上海下船时身上只剩一元钱,回家的交通费都不够。他当时收藏的《达尔文文集》,极为珍稀。“*”时抄家,红卫兵问,别的教授家都有几万元的存款,为什么你家只有100多元?他说全买书了。他收藏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版)派上了大用场。当时为中印边界问题,政府需要边境史料,周总理亲自向他提出借用这套书,还书时还有总理的复信。后来这些藏书除女儿们各留一套作为纪念外,都捐给国家了。
  潘光旦很注意生活情趣。战时在昆明,他也会营造书房的氛围。一张大书桌为自制——两侧用包装木箱横竖叠加成桌脚,上架两条长木板为桌面,一如裁缝师傅的工作台。台上备有文房四宝。还有拾来的石头和竹木制品做小摆设。因房子四面有窗,他命名为“四照阁”。苦中作乐,不乏文人雅士情调。
  幽默是潘光旦的绝活。他独足,当政协委员时外出视察,走路用双拐,叶笃义先生照顾他。有人取笑他说:“潘先生的立场观点都有问题。”他说:“不只如此,我的方法也有问题,我架的双拐是美国货。”(叶笃义:《虽九死其犹未悔》,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他喜欢研究家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