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 >

第3章

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第3章

小说: 中国经济的锋刃:资本市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而知,如果这五大投资银行悄悄地变成了对冲基金,这样五个对冲基金突然出现问题,它对美国华尔街的震动将有多大,这是可以想象的。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这些投资银行把自己的风险高度地放大了。比如说雷曼在倒闭前,它的杠杆率达到了30倍,其他投资银行也比较相似。这么一个高风险的运营模式,给它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像高盛在过去的10年中净资本的回报率(ROE)达到了221%,摩根士丹利达到了195%。我们都知道,一般的金融机构,净资本回报率都在10%左右。所以它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时社会上都在评论,说应该对对冲基金进行监管。但是10年下来,尽管这么多人在呼吁,但是对冲基金仍然没有得到有力地监管。这么多的投资银行变相地成为对冲基金,然后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够有所修正。
  第二座冰山;就是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自由的监管和发展方式。全世界有关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或者创新的模式,一般来说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我记得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跟我有一次聊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说,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东京模式,一种是纽约模式。他说东京模式和纽约模式虽然结果差异很大,但是它们实际的差别非常小,它们的差别仅仅就在于对证券的定义。在东京市场,一个证券被定义成股票或者债券,如果不是股票,不是债券,那么日本通产省就要审批,这个审批过程可能会2~3年,也可能3~5年。所以在日本市场创新是非常慢的,而且日本市场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比较没有活力的市场。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模式就是纽约模式。这就是说阳光下的任何东西,只要你上午想到了,下午一包装就把它卖出去,就是证券。
  那么由此可见,美国市场有成千上万的金融产品,不光是有股票、债券,还有几千几万种不同的衍生品。因此带来了金融市场巨大的繁荣,但是同时也孕育了巨大的风险。
  事实上,最近很多人评论,这次华尔街危机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里根、撒切尔奉行的自由主义走到了终结。其实我们回顾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它一直是一个比较自由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在美国建国的初期的1787年,美国的立宪大会就规定美国的州和州之间不允许有贸易壁垒。在同一年,在法国的里昂到马赛之间,运一车货物,需要交50次税赋。由此可以看到,200多年以前,美国的经济相对于欧洲的经济体来说就是更加自由的经济体。
  提问:相对于欧洲来说,美国是更加自由的经济体。那么,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影响呢?
  祁斌:带来的后果就是美国的经济周期经常比欧洲来得更加剧烈。也就是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它更加深重,当繁荣来临的时候,它也更加迅猛。这渗透到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中,也非常相似。比如说从1792年《梧桐树协议》,到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中间经过了140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没有政府监管。直到1929年大的危机之后,政府才介入市场,才找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

华尔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3)
第三座冰山,就是美国信用体系的失灵和过于廉价的信用。
  首先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媒体都在评论,对美国的评级公司的模式进行了非常激烈地批评。评级公司的的确确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这可能跟它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是一种给客户去评价,但同时又从他们身上收取费用,这个模式应该说很难完全实现公正的评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它肯定严重地误导了很多投资者。
  另外,美国的信用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是越来越泛滥、越来越廉价。记得我的一篇文章发表之后,有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的教授给我寄了一个邮件,说他们80年代到达美国的时候,申请一张信用卡一般要花四五年的时间。美国的信用体系其实是越来越放松。
  事实上,最近几年大家如果再到美国旅游或者访问的话,会发现机场上经常有信用卡公司在那儿等着送给你信用卡。也就是说,很多信用卡都是叫Pre…approved,已经预先审批好了。你可以想象,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匆匆的过客,他只是提供一个美国的地址,就可以拿到一张信用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信用体系,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越来越放松,直至泛滥。美国这次危机看似偶然,但其实有一定的必然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投资银行运营模式的缺陷、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的缺陷、信用体系的缺陷,实际上都是在慢慢地积累,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那么当它们显现出来的时候,可能就使得美国金融泰坦尼克号搁浅了。
  提问:在美国300多年的历史里,华尔街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危机,危机后又进行了怎样的变革?
  祁斌:我们回顾历史,要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历史,也是一部金融危机的历史。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既不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危机,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那么我们都知道,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金融危机,最著名的一次就是1929年的股市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
  金融市场的历史就是金融危机的历史
  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即使被大家称为“黄金十年”的过去10年中,美国也是出现了将近10次危机。我们简单地把它列举一下:
  1994年发生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券违约危机,以及后来美国长期资本的倒塌带来的危机。接着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的危机,然后是2001年“9·11”事件,2002年美国安然和世通事件带来的金融危机,然后是2007年次贷危机,最后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金融风暴。这么数下来,也将近有10次危机。
  华尔街不断地出现危机,发生了危机以后,怎么办呢?
  人类是可以从自己的灾难或者失误中吸取教训,然后进行制度的修正,继续往前走。资本市场也是如此。
  金融危机不断地发生,不断带来制度的变革,带来监管的加强,市场因此而进步。因此我们说,华尔街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发生危机的历史,又是一部不断进行制度变迁和不断演进的历史。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华尔街不断进行制度变迁和演进(1)
提问:您提到华尔街是仅次于五大强国的第六大强国,那么华尔街是怎样逐渐强大,从而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代表?
  祁斌:首先,我们看一下华尔街的起源,华尔街位于纽约曼哈顿岛的南部,它的名字直译叫做墙街。实际上当时是早期进入纽约的荷兰裔移民,为了抵抗在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居民而修建的一堵墙。后来演变成一条街,这里后来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或者文化基础。
  所谓的物质基础就是,纽约港是一个非常好的深水港,可能是西半球最好的港口之一,因此就会有很多商船靠岸,带来了华尔街附近码头的商业繁荣。精神或者文化基础,是因为早期到达纽约的移民是荷兰裔、荷兰人是在欧洲大陆最早发现并且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人群,他们是一群最热爱商业、最热爱投机的人。这么一群人来到了纽约,把对商业和投机的热爱也带到了纽约,所以很快在曼哈顿岛的南端就出现了很多的生意人,他们做很多买卖,有的人从事棉花的交易,有的人从事保险的交易,那么他在从事棉花或者保险的交易的时候说,我还有股票卖给你,我还有债券卖给你,他们后来就变成了证券的经纪人。所以那个时候的经纪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最后他们逐步演变成了后来的股票经纪人的概念。
  1776年,美国建国,华盛顿就任总统,当时的新任财政部长是汉密尔顿。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向欧洲很多国家借了很多债,汉密尔顿制订了一个偿债计划,他想利用新的国家良好的信誉发行新债券,来偿还原来的债券,他的偿贷计划带来了纽约金融市场的高度的繁荣。但是这个时候市场是高度混乱,经纪人们互相杀价,没有任何的规则。
  1790~1792年,纽约华尔街附近金融市场开始逐步繁荣,这时候发生了一起金融恐慌。这次金融恐慌主角的名字叫杜尔,他是当时美国财政部的部长助理。杜尔在担任公职的时候就利用内部信息进行一些投机活动,后来他辞职,正式开始投机股票市场。他当时到处借钱试图去控制一只银行股的流通股,然后操纵股价。杜尔的对手们,悄悄地启动了一轮信用紧缩,他们收缩了借贷市场的银根。杜尔最后债台高筑,他甚至挪用了财政部的238万美元。当财政部发现这个窟窿的时候,杜尔就彻底垮台了,后来财政部对杜尔发起了诉讼,最后杜尔锒铛入狱。杜尔投机的崩溃,带来了纽约市场第一次金融恐慌。当时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为了应对这个恐慌,下令财政部购买了几十万美元的国债,这样才帮助市场恢复了流动性。也是为了应对这么一个危机,纽约这些经纪人坐到了一起,然后签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梧桐树协议》。
  1792年,为了防止场外交易的发生,一群股票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它规定了交易费率的标准和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并建立了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由危机引发的这次制度变迁,并看做是华尔街历史的真正起点。
  《梧桐树协议》本质上讲了什么事情?它是说每一个经纪人在出售一只债券或者一只股票的时候,收取的手续费不能低于这个证券的千分之二点五。实际上今天看来,它是一个价格同盟,但当时是为了维持市场的秩序,并且挽救当时的危机,因为当时已经有很多州,包括纽约州开始下令禁止股票和债券的交易了。经纪人这么做,也是为了躲避政府的监管,成立了这个价格同盟。《梧桐树协议》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为纽约交易所的前身,就使得纽交所成为一个排外的自律性组织,这种形式持续了长达了175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形式才发生改变。

华尔街不断进行制度变迁和演进(2)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梧桐树协议》是美国华尔街起步的标志,非常有趣的是,华尔街的起步竟然是从一次金融危机开始的,而且是以对这次危机的应对和制度的变迁作为它的起点。
  提问:在19世纪的将近100年中,华尔街市场是处在一个混乱无度的时期,史学家们把它称为华尔街的“童年期”,在这段时期有哪些特点呢?
  祁斌:首先法律是严重缺失,比如说在华尔街将近100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法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他们都可以自愿地选择不披露信息,或者披露一些假信息。同时,华尔街没有政府的监管,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意识到,政府应该在市场的监管中有所作为,而且当时大部分官员都陷在*的泥潭当中,也不可能对市场进行有效地监管。结果就是投机盛行,股市成为庄家的天下,做庄和内幕交易司空见惯。
  我讲一个信息披露方面的例子。19世纪中期,当时信息披露是非常不完整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股票,叫做伊利铁路。因为当时美国西部大开发,铁路股是大家追捧的对象。纽约州政府对伊利铁路的建造投了一部分资金,所以它不得不向纽约州政府上报它的财务报表。有一次它在上报了财务报表之后,华尔街的报纸就嘲笑它,说昨天伊利铁路上报了它的财务报表,如果财务报表中有一句话是真话,那么阿拉斯加将是热带气候,那里遍地都生长着草莓。而我们知道阿拉斯加是冰天雪地的地方,所以说明它这个财务报表完全是一派谎言。
  1868年,股市上无序的混战使华尔街爆发了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当时是围绕伊利铁路控制权的争霸战,股市当时成为庄家争夺的一个场所。当时争霸战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范德比尔特为主,另外一派是以德鲁为主。范德比尔特试图来控制纽约伊利铁路,它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条铁路主干道,它控制着美国从中西部向纽约港的物流。范德比尔特试图来掌握伊利铁路的控制权,他花了重金,在市场上收购伊利铁路的流通股。但是他的对手德鲁集团,违背各种规则,自己悄悄地印刷股票,甚至印刷了几万张新的股票,然后抛到市场上去,这样就大大稀释了市场的股票,使得范德比尔特的努力完全是徒劳。范德比尔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去找了司法机构,找了一位法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