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

第4章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第4章

小说: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裴文中、斯行健、黄汲清、侯德封、刘东升、刘光鼎、陈华癸、刘仙洲、王选、忠诚、王澍寰、曲绵域、李连达、胡亚美、沈渔邨等。
  1949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北京大学校友近500人。另据统计,北京大学学子中有29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占中国内地当选该院院士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功勋校长
  孙家鼐:1898年—1900年;
  张百熙:1902年—1904年;
  严   复:1912年—1912年;
  章士钊:1912年—1912年;
  蔡元培:1916年—1927年;
  蒋梦麟:1930年—1945年;
  胡   适:1945年—1948年;
  汤用彤:1949年—1951年;
  马寅初:1851年—1960年。
  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香港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八所主要大学,其中香港大学是最重要、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
  香港西医书院
  香港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西医书院,而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乃至后来香港大学的筹建都是与何启的努力分不开的。何启(1859年—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原籍南海西樵南沙村,出生于香港。他早年就读于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毕业后留学英国,先后就读于英国亚巴甸大学和林肯法律学院,获得了医学和法学学士学位。随后,他携英国籍妻子回到香港定居,积极投身于香港的教育、卫生和公共事业。
  起初,何启以行医为业,是香港第一位华人执业医生。后来他又从事律师工作,是香港第一位合格的华人大律师。同时,他还是一名政界名人。从1890年—1914年,担任立法局议员长达24年,是香港历史上第三位参加香港立法局非官职的华人议员。另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与胡礼垣合作,发表了多篇鼓吹“新政”的政论文章,运用所掌握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对洋务运动进行评论,并为中国的改革维新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实施方针。1895年,他还曾参与孙中山筹划的广州起义,负责起草对外宣言。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邀请他担任广东省长胡汉民的外交顾问。
  何启一生对香港做出了众多贡献,涉及许多领域,不过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无疑是在教育事业方面。1887年,为了纪念病逝的妻子,何启投资创办了雅丽氏医院(以其妻命名),不久又创办了香港西医书院。正是这所学校,与后来的香港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趣的是,当何启在创办香港西医书院时,还特地邀请清朝大员李鸿章做“名誉赞助人”。而李鸿章也欣然接受并亲笔回信,其内容还登载在香港《德臣西报》上。在回信中,李鸿章对何启的计划大加赞赏,并对学校的未来致以真诚的祝愿。
  对于香港西医书院,何启可谓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但在书院兼任名誉秘书与教授,还亲自主讲法医科。正是在这一时期,何启结识了在该校学习的孙中山,并在后来给予他巨大的帮助。1909年,为了进一步发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何启又开始积极为香港大学的筹建奔走,并出任香港大学助捐董事会主席。香港大学成立后,他又于1912年将其创办的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成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主干。由于何启对香港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1910年,英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勋位。
  孙中山与香港西医书院
  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历史上,有一位特殊的学生非常值得关注,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学生时代,主要是在香港度过的。自1883年11月至1892年7月的9年中,他先后在拔萃书室、中央书院、香港西医书院就读。尤其是在香港西医书院期间,孙中山深受老师何启等人的影响,一方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也开始了解到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在这里结交了一大批革命志士。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作为香港西医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走向社会后,他最初曾在广州、澳门等地以行医为业。1894年6月,年仅27岁的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没有获得任何结果。从此,痛感民族危机的孙中山,目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终于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但是对于香港西医书院求学的经历,孙中山先生始终非常珍惜。直到1923年2月20日,当访问香港的孙中山应邀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说时,仍认为香港不仅是他获取知识之地,而且是他的思想学说的诞生地。
  香港大学的正式建立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香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越来越显得落后于时代了。因此,香港当地各界人士开始积极筹划兴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
  1907年7月,英国政府派卢押来港就任第十四任港督(1907年7月至1912年3月),他到来后,很快便将兴办大学一事提上了日程。同年12月,卢押在圣士提反中学毕业典礼上致辞时指出,香港已是一个大城市,却没有一所大学,实属美中不足。他希望社会人士热心教育,在香港创立一所大学。他的这一讲话,第二天就刊登在当地报纸上。消息传出后,首先有一名大商人表示愿意捐出15万元作为建设大学经费,另捐3万元作大学基金,支持平日的经费。然而,18万元是不能够建成一所大学的。1908年3月18日,卢押又召集全港的富商,他在发表谈话时呼吁道,创设一所大学需要巨额资金,当政府除了能拨给土地之外别无办法。他表示税收只能负担行政费,无法负担学校的经常性支出,估计经常性支出需要100万元作为基金,另外还要一笔建筑设备费。
  为了实现计划,卢押下令成立了一个筹备委员会,研究全部计划以及计算各项开支。筹备委员会计委员8人,主席1人,共9人,其中惟一一名华人就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何启。9月,筹备委员会向卢押提交了一份计划报告书,认为所需经费庞大,无法筹措,因此不主张设立香港大学。但是何启却认为,创立大学的经费不足忧虑,因为只要大学设有中文科目,海外华侨及国内绅商、香港华人,都必会全力支持。本来卢押准备在不需华人捐款的情况下,办一所只有医科和工科的大学,但由于得不到支持,不得不改变初衷。最终,港英政府决定办一所有文科和理科的大学。卢押亲自邀请全港中西绅商参加募款委员会,发动华人捐款。由于有了华人的支持,不到半年就募得了127万多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香港大学(2)
1910年3月16日,香港大学奠基仪式隆重举行,1912年3月11日学校建成开幕,港督卢押亲自主持开幕礼。香港大学成立后,他还兼任了首任校长。
  曲折发展路
  香港大学在创立时,港督卢押曾提出“为中国而立”的主张。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所以在最初,香港大学模仿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因此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1916年12月,学校举行了第一届毕业礼,有23名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毕业。1926年省港大罢工结束后,港英政府认为需要认识中华文化,于是便邀请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到文学院开设中文学院。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香港大的学术水平已在国际社会上占一席位。1939年,学校增设理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起,又续增设建筑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等。
  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香港大学也被迫停办,许多建筑都遭到日军的轰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校才于1946年10月复校,并开始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为适应人口的急速增长,学校相继提高招生人数及聘用更多高素质的教师。1961年,学生人数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后,由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从而使得香港大学的学生人数倍增,至2001年已有学生14300名,课程也多达100多种。
  如今,香港大学是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专业包括文科、理科、社会科学、教育、口腔、医学、建筑、工科、法律等,有10个学院。
  目前,香港大学拥有在校学生两万余人,其中研究生占近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香港大学在教学培养方面与内地大学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在语言上,除中文系的科目、日本研究学系的日文课程、教育学院的言语及听觉科学课程和中文课程、法律学系的中国法律课程及中医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均用英语教授,平时授课与笔试也基本采用英文。在教学理念上,学校注重发掘学生的才智及个人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及沟通能力,进而以达到开拓终生学习的机会,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及工作环境的急速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生源方面,香港大学一直是“身价”颇高的学校。由于在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前,香港大学是全港惟一的高等学府,因此其学费昂贵、门坎也较高,又有“贵族学府”之称。另外值得骄傲的是,香港大学长期以来都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经费比较充裕。如在建校后不久,著名华商吴履卿就捐款创办解剖系;1917年,华商陈启明捐款5万元建筑病理学院舍及设备;华商何福、何甘棠各捐5万元发展生理学及热带医药。
  2005年5月7日,著名富豪李嘉诚先生及李嘉诚基金会更是向学校捐款10亿港元之巨。
  国际影响
  经过长期发展,香港大学在综合实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国际影响也在随着香港自身的发展而日益扩大。2000年,《亚洲周刊》将其列为亚洲最佳大学第三位;2005年,在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行榜上,香港大学名列第41位。作为一所国际化大学,学校每年为校内10%的学生提供到海外学习的机会,与世界90多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与全球30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教研合作。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相当雄厚,有教职员1100多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另外还有1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系科
  香港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非常齐全的学府,目前设有十所学院,分别为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其他教学单位包括研究生院、专业进修学院、数码港学院。此外还有校外###、亚洲研究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服务中心、电子显微镜中心、语言中心、博物馆及附属医院等一系列教研单位。其中,比较著名的学科有经济、管理、工程、医学等。
  硬件设施
  学校校园本部座落于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占地约16公顷。在校园内,有各种先进的硬件设施。更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大学的学生宿舍堂非常有特色。目前学校共有13所住宿舍堂及3所非住宿舍堂。这些宿舍堂是由著名人士捐赠或为纪念名人而命名的,如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等。又由于学校环境优美,许多建筑历史悠久而古雅,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广大海内外游客来港必到的观光点之一。
  大家英才
  在香港大学的历史上,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士也曾在此活动,著名的有:孙中山、张艾嘉、吕炳强、施育晓、施丽珊、何国良、何洁云、许鞍华、陈方安生、李柱铭、余若薇、任志刚、俞宗怡、范徐丽泰、梁爱诗等。
   。 想看书来

香港大学(3)
功勋校长
  卢押(香港第十四任总督):1910年—1912年;
  仪 礼:1912年—1918年;
  乔 丹:1918年—1921年;
  康 宁:1924年—1937年;
  邓 肯:1937年—1949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