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

第19章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第19章

小说: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さ男矶孛录悠轮谢苌袒崆盎岢こ鹿泊妫约敖昀茨诘睾透郯牡厍耐跹肌⑿炖忠濉⒅友羰ぁ酥竟恪⒙碛泻愕刃矶嗾⒐ど碳拔慕探缰耸烤囚吣洗笱Р煌逼诘慕艹鲂S选
  功勋校长
  郑洪年: 1907年— 1909 年,
  1927年— 1934 年;
  赵正平: 1918年— 1920 年,
  1921年— 1925 年;
  何炳松: 1935年— 1946 年;
  陶  铸: 1958年— 1963 年;
  陈序经: 1963年— 1964 年;
  梁灵光: 1983年— 1991 年。
  校董事会董事长:
  廖承志: 1963年— 1970 年,
  1978年— 1983 年;
  荣毅仁: 1985年— 1994 年。
  校训
  忠信笃敬。
  

北京理工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著名学府,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作为一所“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它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作为一所在建国初重组而成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主要可追溯到两所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和私立中法大学。
  诞生于革命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促进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并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干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193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1月,又决定将其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由副院长陈康白、教育处长屈伯川、干部处长卫之、总务处长陈宝诚、杨作材等负责筹建;而院长则为李富春。实际上,该科学院还是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理工农综合性大学,设有大学部和中学部。大学部设有物理、化学、地矿和生物四个系;中学部分为预科和初中两个部分。大学部的学制开始为2年,1941年改为3年。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延安自然科学院采取较为务实而灵活的方式。大学一年级主要是学习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外国语、政治课等基础课;二、三年级则按各系的实际情况学习技术基础和专门课程。为了服务于抗战事业,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院先后办有机械实习工厂、化工实习工厂、玻璃厂等,作为院内实习的基地;还与附近的光华农场及边区的主要工厂建立了密切联系,作为院外实习基地。比如:生物系学生曾在系主任乐天宇带领下,三次进山进行植物考察;地质系于1942年秋天组织了一个煤层地质勘探队,对延安城东四十里铺的煤矿藏量进行了勘探。
  在当时,延安自然科学院作为边区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最高学府,又是进行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许多学科的学会都设在这里。继李富春之后,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担任了该院院长。他上任后,积极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大力开展学术问题讨论,以推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关工作的迅速发展。1941年10月,徐特立提出学校也可以按照工厂和农场等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的思想。如生物系师生就曾到南泥湾进行考察,为三五九旅在此垦荒种地提出了科学依据。正是在徐特立的领导下,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科学技术干部。
  起初,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址设在延安城南门外的杜甫川。1943年秋,根据中央的安排,延安自然科学院学院迁到桥儿沟,与鲁迅艺术学院等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并成为该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1944年6月,学院又从桥儿沟迁到文化沟,由李强兼任院长。194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学院的一部分师生参加工作,另一部分工科方面的师生则携带重要教学资料,向华北和东北迁移。抗战胜利后,延安自然科学院曾先后迁至张家口、建屏、井陉,并于1946年1月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辗转华北办学。1946年4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北方大学工学院在晋冀鲁边区成立。1948年10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培养具备新的技能和本领、善于管理的工业干部和技术人才。
  北平解放后,华北大学工学院于1949年8月迁入北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1950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4月2日,为适应学校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的需要,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原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师生和干部,在中国科技战线、文教战线和其他部门中作出贡献者不乏其人。
  影响深远的中法大学
  在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北京工业学院成立的过程中,中法大学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整个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法大学都是赫赫有名的。从1920年至1950年,中法大学以其鲜明的办学宗旨和独特风格,为近代中国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法大学的创办与发展,与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李石曾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石曾(1881年—1973年),本名李煜瀛,笔名石僧、真民,河北省高阳县人。他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李鸿藻在清末曾历任兵部、吏部、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是著名的清流派代表人物。不过李石曾却一心希望接受西方教育,并在1902年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前往法国,同行的还有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法国期间,曾学习农业,并对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和蒲鲁东的社会学深有研究。为了发展中国国内的教育事业,1917年,李石曾等在北京设立了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这就是后来中法大学的雏形。1920年,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和法国里昂国立大学的共同筹备下,位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改为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拥有文、理两科,从而宣告了中法大学的正式成立。当时该校的校长就是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他一直担任此职到1930年。
   。 想看书来

北京理工大学(2)
1924年冬,中法大学理科迁至北京地安门外吉祥寺,改称居里学院。1925年秋,中法大学文科迁至北京东皇城根。1926年1月22日,民国政府正式认可中法大学。1929年,学校成立药学专修科,以后又陆续于1931年春成立镭学研究所,9月设立商业专科学校,1932年成立药物研究所,1933年成立理工调查所。
  1935年后,由于华北局势迅速恶化,中法大学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1937年8月,随着日军侵占北平,中法大学面临更加严重的困难。在敌寇的强大压力下,中法大学坚持爱国立场,拒绝接纳日籍“辅导官”和开设日语课及悬挂日本国旗。1938年夏,由于遭到敌伪政权的勒令停办,不甘屈服的中法大学开始秘密南迁。1939年后,该校的理学院和文学院相继到达昆明办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中法大学分别在北平、昆明招生;同年10月19日,文、理、医三院各系在北平复课。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中法大学许多学生纷纷参加革命工作。l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又有不少学生离校参加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法大学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称为“国立北京中法大学”,原校长李麟玉继续留任。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中法大学与由解放区迁至北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从而也宣告了中法大学的终结。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决定:中法大学的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院合并,由卫生部领导;文学院的文史系和法国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经济系并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的生物系并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的数理系与化学系,由学生自己选择或者转入北京大学相应的系,或者转入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学工科;而北京中法大学校部及其文书、档案与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其校舍、房屋等都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因此可以说,中法大学是北京理工大学最初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国际影响
  学校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国际上100多家企业或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逐年扩大。
  师资力量
  北京理工大学师资相当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00余人,博导250余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51名。
  著名系科
  学校设有12个学院,41个系,43个研究所(中心),有1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6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4个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及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1个###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90多万平方米,另有北京良乡校区建设用地200万平方米、珠海校区建设用地333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205万册。
  大家英才
  两院院士:王越、徐更光、毛二可、汪顺亭、朵英贤、周立伟、才鸿年、葛墨林、张玉奎、李京文、王哲荣、江龙。
  功勋校长
  李富春:1939年—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
  徐特立:1941年—1943年,(延安自然科学院);
  刘再生:1948年—1948年,(华北大学工学院);
  魏思文:1954年—1966年,(北京工业学院);
  朱鹤孙:1988年—1993年,(北京理工大学)。
  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我国卫生部惟一的直属高校,也是惟一的八年制重点医科大学,更是一所历史非常特殊的名校。该校的前身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由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的。也正是由于它浓厚的美国背景,使这所著名的医学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
  美国人创办协和医院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进入,许多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医生来到中国,很多人纷纷设立医疗机构,以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到20世纪初期,许多背景为英美等国的医院和医学校已陆续建立起来了。义和团运动时,一名原先在内蒙行医的英国伦敦会医生科克伦,逃到北京开设诊所。后来通过行医关系,科克伦博得了慈禧太后及其亲信太监李莲英的好感,并得到了慈禧捐助的白银一万两。1906年,伦敦会与英国、美国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这就是协和医学院的前身。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此岸的一位美国石油大王也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商业巨头洛克菲勒。当时,洛克菲勒正在美国拨巨款兴办医学事业,作为慈善投资。不久,他对中国这个最后向世界开放的人口众多的大国发生了兴趣,愿意投资于传教、慈善事业和医学教育。为此,在1909年、1914年和1915年,洛克菲勒曾三次派出考察团到中国进行广泛的考察,其考察内容包括社会状况、教育、卫生、医学校和医院。最终,考察团建议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根据这一建议,洛克菲勒于1914年拨款设立中华医学基金会全力支持这一事业。
  根据1915年第三次考察团的考察,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重组原北京各教会办的医学校,建立新的医学院,由驻华中华医学基金会用原价将它们的房地产购买过来,投资增建新学校和医院房屋,并担负新组织的一切维持费用。当时几个主要医学校的情况为:北京的协和医学堂在1906年创建,到1914年共毕业38名,有外国教师14人,房屋地皮投资131900美元;北京女子协和创办于1908年,五年制。1916年2月14日,美国纽约大学管理部发给这个新校办理医学教育的凭证,并任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麦克林医生任新校长兼内科主任教授。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以20万美元从伦敦会购得原协和医学堂的全部产业,又以万美元购得东单三条胡同原豫王府全部房地产。随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投入巨资进行新校的建设。新校和医院房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