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感悟华尔街 >

第13章

感悟华尔街-第13章

小说: 感悟华尔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爽而不乏幽默,精明而不乏真诚。简短的见面和交谈,让我对戴蒙留下了好印象,大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不输还赢
  上任伊始,戴蒙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取消了办公室里的鲜花,关掉了多个员工健身中心,收回了下发给员工且全额报销话费的手机,让他们只能申请与业务相关的话费报销。他终止了和IBM的合作,把IT系统牢牢地把在了手中。
  一系列看似有失人本的举措,却使得摩根大通很快呈现出不同于华尔街其他金融同行奢靡讲究的全新风貌,杰米·戴蒙本人也因此被戏称为“成本杀手”。 。 想看书来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5)
最值得钦佩的是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中,他的谨慎使得摩根大通成为为数不多的损失较少的金融机构。
  据说在2006年10月召开的一次月度业务评估例会上,有人提到,次贷还款拖欠案例大幅增加,而且速度惊人。这引起了戴蒙的高度重视,他隐隐地感觉到整个行业的放贷标准正在恶化。
  于是,他开始大量削减次级抵押贷款。当时,这一做法并不被看好。因为拒绝参与CDO业务,摩根大通在固定收益债券承销业务中的排名甚至从第三滑到了第六。
  此时华尔街继续在巨大的泡沫中膨胀,各大金融机构为追求超常的高回报,沉湎于各种被冠以“金融创新”的衍生品业务。而这个时候,曾经力主混业经营的戴蒙却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他要求手下更多地关注传统银行业务,在其他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重新装修原有网点,并致力于开设新网点。
  过去看好戴蒙的分析师、评论员失望了,纷纷嘲笑戴蒙除了削减成本,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了。
  然而,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证明,该嘲笑的不是戴蒙,而是那些呼风唤雨、似乎无所不知的分析师和评论员们。
  戴蒙在次贷危机中不仅没有像昔日对手那样受损,而且似乎还从中受益。2008年春天,他成功地收购了贝尔斯登,完成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响世界的重大并购案,摩根大通也因此成了赢家。
  贝尔斯登是被认为具有草根精神和游击习气的老牌投行,拥有85年的历史。没有人想到,它将是华尔街风暴最先撕碎的一个白日梦。虽然早在2007年7月,它旗下的两支对冲基金就已经面临清盘,但直至问题爆发前几天,大约170亿美元的本金还令他们心存侥幸。然而,几天之后,大量资金的撤离,使得贝尔斯登措手不及;不断传出的坏消息,使得员工们和投资者不得不相信,沮丧的日子已经到来。
  五大投行中最先倒下的,为什么是贝尔斯登?看似偶然,实际有其必然性—如果了解贝尔斯登企业文化演进的话。
  不同于稳健的摩根大通,贝尔斯登更像一个冒险者。对于敢拼敢闯的员工,从来不吝惜巨额的奖金。它的管理虽然是充满激情的,但也是粗犷的,员工在这里比在其他金融机构更容易得到机会。但是,历史上的贝尔斯登并非这样从内到外都充满着高昂的斗志和冒险的精神。
  贝尔斯登曾被称为“华尔街的斯巴达”,相对保守。在高盛等投行热衷于高风险、高利润的自营业务之时,他们埋头从事着各家银行间的交易和结算等传统业务。这些业务带来的利润虽然不能与自营业务相提并论,但盈利稳定、风险可控。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尔斯登坚持这样的经营理念与模式。
  同时,贝尔斯登也避免与其他投行走得太近。10年前,当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破产,当时的财政部长鲁宾将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的大佬们聚集一堂,希望他们能提供援助时,大家都表示同意,唯独贝尔斯登董事长凯恩摇头拒绝。也许是因果循环,此次贝尔斯登陷入危机后,除了戴蒙的摩根大通以外,也没有任何人对它施以援手。
  不幸的是,在摸透了其他投行的生财之道后,贝尔斯登也开始偏离了稳健的轨道,误入贪婪的歧途。而且他们的方式更为极端,其涉足的高杠杆交易无异于火中取栗。如今臭名昭著、曾经却人人称道的CDO,正是诞生自贝尔斯登的先锋官拉尔夫·奇奥斐之手。金融魔术在这里达到了极限,大量的资金被贝尔斯登玩弄于股掌,激起了华尔街其他机构的热烈追捧。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6)
这个本来不算大的投行,在穷追猛打中窜到华尔街的名流之列,一度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投行。
  2008年3月,辉煌的贝尔斯登终于走到了尽头,股价在10天内下跌了20%,接着,恐慌的投资者纷纷撤出资金,各大银行再也不相信贝尔斯登,拒绝为之提供贷款。十万火急的时刻,贝尔斯登CEO艾伦·施瓦茨拨通了杰米·戴蒙的电话,第二天上午9点,贝尔斯登对外宣布获得了300亿美元的注资。这笔巨额救命钱,正是来自摩根大通。
  随后不久,戴蒙公开表示,摩根大通将和贝尔斯登站在一起,成为其强有力的后盾。“贝尔斯登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们应感到安心,因为摩根大通为贝尔斯登的风险提供担保。我们欢迎他们的客户、合作伙伴以及雇员来到我们公司,我们很荣幸与他们共事。”100年前,摩根本人在著名的1907年大恐慌中呼吁纽约的银行联手救市,戴蒙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不同的是,他收购贝尔斯登的成本相对廉价得多。
  有人称戴蒙是拯救者,贝尔斯登总裁兼CEO艾伦·施瓦茨也表示,过去的一周对于贝尔斯登来说极其艰难,而就当前的形势而言,“这次交易给客户带来了最好的结果”。
  当然,也有人骂戴蒙是窃取者,摩根大通起初给出的收购价是每股2美元,这就意味着他以区区亿美元便购得了贝尔斯登,及其矗立在曼哈顿麦迪逊大街奢华的总部大楼。得到这一消息之后,贝尔斯登的大股东和合伙人心中压抑了很久的怨气和恐慌终于爆发出来。他们集体威胁摩根大通,表示宁愿破产也决不接受这样廉价的交易。不知是出于安抚股东们的情绪,还是为了使这场收购案得以顺利完成,摩根大通于3月24日宣布将收购价格提升至每股近10美元。
  但我觉得,这是一桩十分成功的并购案,戴蒙做得非常漂亮。它不仅使摩根大通以较低的成本收购了这个近百年历史的大投行,更有意义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正在迅速蔓延的次贷危机。
  我相信,被摩根大通收购,是贝尔斯登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杰米·戴蒙的能力,是抵抗危机的妙药;摩根大通的财力,是恢复市场信心的灵丹。不久,我恰好去纽约参加业绩路演,便决定去见见戴蒙—这个再次被载入华尔街史册的人。
  戴蒙得知我要去见他,非常高兴,特意调整了早已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还是在48楼那个熟悉的办公室,我们又相见了。他大步走过来与我握手,亲切地说:“马行长,欢迎您的到来。”然后,我们海阔天空地交谈着。关于贝尔斯登的整合,他还谦虚地询问了我的意见。谈话结束走出会客室,外面已等了好几拨人。我才意识到,我们的会见又超时了。
  在赶赴另一场会见的路上,我还在回想戴蒙最后说的那句话。告辞时,出于礼貌,我再次对其收购贝尔斯登表示祝贺。戴蒙一改豪爽本性,略显沉重地对我说:“贝尔斯登只是一个缩影或者先兆,华尔街的未来很不确定。”
  守望华尔街
  下午4时,我们一行再次走进了杰米·戴蒙的办公室。时隔半年,那些曾经扬言能抵御风暴的金融机构已经倒下了许多,剩下的几家也岌岌可危。反倒是认为未来不确定的戴蒙,却带领他的摩根大通依然屹立于公园大道之侧,如同华尔街的守望者,伤怀而耐心地等待着金融盛世的复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7)
来之前想到了很多要谈论的话题,但与戴蒙握手的那一刻,反而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看来风暴的杀伤力已经出乎了人们的想象。与上次相比,精神百倍的戴蒙显得很疲倦。我心想,华尔街遇到的麻烦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戴蒙先生,很久不见了,您还好吧?”我关切地问道。
  “不瞒您说,这里的情况不如人意。”他摊开双手,无奈地说。
  “很多金融机构倒下了,但是你们还挺立着。”事实上,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相对于华尔街的惨淡愁云来说,摩根大通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戴蒙却低沉地说:“我们也犯了很多错误,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您太谦虚了,上次我来美国,正好碰上您收购贝尔斯登,这次又见证了您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我说:“中国有句古语,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种时候还能完成这一大单收购,既是对华尔街的支持,也说明了你们自身的实力。”
  听我这么一说,戴蒙的情绪有了一些缓和。他笑了笑,真诚地说:“你们也做得很好。招商银行成长很快,迅速而稳健。”
  戴蒙与我的友谊,摩根大通与招商银行的伙伴关系,都是他经常对朋友说起的话题。招商银行收购永隆,摩根大通是顾问之一,几天前永隆交割时,我还收到了戴蒙的贺信。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的获批,也有戴蒙的一份功劳。于是,我接过话题对他说:“您长久以来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招商银行的成长离不开朋友们的关怀,这次收购永隆得到了摩根大通的鼎力支持,我们纽约分行的开业也有您的贡献。下个月,我们将举办一场答谢酒会,希望届时您能参加。”
  戴蒙高兴地说:“马行长,祝贺您!如果今后招商银行需要什么帮助,我一定会尽力的。”真性情流露于言表。“如果我在纽约,我一定参加您的开业答谢会。招商银行能在这个时候来纽约,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谈到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我问他:“对当前的形势,您有什么看法呢?”戴蒙脸色凝重地说:“很难预测。4月份的时候,大家还认为这场危机就像2001年的网络泡沫、1987年和1999年的金融动荡。但现在看来,它完全是非传统性质的全球性危机。”
  他告诉我,他和同事们已经连续两个月每个周末加班,每天分析大量的交易数据。戴蒙是一个对数据很敏感的人,在聊天的过程中,时常能精确回忆起数年前的一桩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并购中买卖双方的市值。哈里森也曾私下告诉我:戴蒙擅长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财务报表,发现账目中的问题,这使他能轻松地游走在削减成本、并购对手的快乐之间。
  接着,戴蒙不无感慨地说:“5周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在董事会上讲,AIG、雷曼、美林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当时大家都觉得难以置信。”我说:“现在他们相信了,但为时已晚。”戴蒙耸耸肩,表示很无奈:“就算能预见也无法扭转局面,现在出现了久违了的银行挤兑、投资者不买票据和债券、银行不贷款等现象,形势很紧张。”
  对各国政府的积极干预,戴蒙表示认可,并且坚信政府会最终胜出。但美国政府在这件事上的低效却让他不能接受,他说:“令我们蒙羞的是,美国国会没有很快批准救市方案。”
  我对戴蒙说:“后来救市方案通过了,股市还下跌,市场的信心还是很不足啊。”戴蒙回答:“当前市场的反应确实不佳,企业普遍感到财务压力,几乎丧失了信心。美国经济将走向衰退,估计销售额会下降5%左右,而企业盈利则会下降15%左右。”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8)
我注意到,近期美国各家银行的存款普遍增多,但没有人敢办理贷款业务,对冲基金也被大量赎回。这可决不是个好现象,我把我的忧虑告诉戴蒙。他表示赞成:“现在我们的存款已经增加了1 000亿美元,其实很多大公司都需要贷款。但这样贷出去资金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从长远发展来看,现阶段很难有合适的贷款机会。”
  戴蒙预言:“对于美国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年末市场趋于稳定,债券、信贷恢复。但无论如何,资金成本会高,经济还是会衰退,失业率可能达到7%~9%。受此影响,欧洲、日本经济也会出现衰退,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相对健康,但危机最终会传导过去,它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接下来,他询问我对这场危机对中国影响程度的看法。我告诉他:“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中国的金融机构持有雷曼兄弟等公司的债券,会有损失,但比较有限。其次,美国股市下跌将会继续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造成H股、A股的震荡。再次,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需求明显减少,欧洲、日本也同样如此,直接造成一些出口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