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国第一王朝 >

第8章

中国第一王朝-第8章

小说: 中国第一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禹八年(戊戌,前2063)春,姒禹往江南巡狩,大会诸侯于茅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会稽山)。姒禹执政期间,执法严明,有令必行。这次茅山大会时,因为防风氏(古部落族名,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一带)的首领到会迟些,姒禹认为他不遵守约定时间,藐视君王,当场就下令将他处死,吓得其它诸侯心惊胆颤,无不屈服。

  在这次茅山大会上,姒禹封赏了有功的大臣和诸侯,惩罚了有罪的官吏。此后人们便把茅山(又作苗山)改称会稽山。

  帝禹十年(庚子,前2061)秋八月,“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终年百岁(《通鉴外纪》)。

  有人也许会问,虞舜南巡是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可是姒禹百岁高龄,为什么还要东巡狩呢?难道也有人逼迫他吗?

  原来,姒禹在治水期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对神州大地了如指掌。他在治水的同时,也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好了长眠之所,那就是美丽的江南水乡。

  姒禹百岁的这年夏天,他忽然感觉到自己身子不爽,意识到自己阳寿将尽,应该抓紧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于是他决定趁着自己现在还没有病倒,要亲自前往会稽山寻找合适的墓地。他旋即于这年秋天率领部分大臣东巡狩,由于旅途劳顿,行至会稽山时,突发急病而死。

  他死后,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会稽山。

  姒禹死后,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大张旗鼓地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

  姒启闻讯十分恼怒,心想,天下是我父亲打下的,王位应该由我来继承,你伯益不过是一个摇唇鼓舌的说客,有什么资格当一国之君!于是,便以为父吊丧为名,率军队赶奔帝都,要与伯益争夺王位。

  正是:

  盗世欺名留隐患,

  禹王死后天下乱;

  枭雄姒启大兴兵,

  黎民百姓遭涂炭。

第十一章 夺王位姒启兴兵
伯益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摇唇鼓舌之辈,他也是出身于贵族世家一个大人物。

  相传伯益为少昊氏后裔,史书上又称他为益、柏益、伯翳、化益、大费。

  伯益天生奇才,少年时代便善于调训鸟兽,懂得鸟兽之语。他能独自在山中与鸟兽一起玩耍,而不为鸟兽所伤。大禹治水时,他积极参与治水,并多次立功。虞舜政权时,他入朝为官,被舜帝任命为执掌山泽之虞官。因他当年协助姒禹治水有功,赐姓为赢,封于费(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北),故又称费侯。他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先祖,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他的后人。

  伯益在朝为官,柔韧有余,锋芒不足,是个十足的老好人。

  姒禹称帝以后,最初立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可是不到一年皋陶就死了。姒禹便征求群臣的意见,让他们推举新的帝位继承人。于是,群臣都异口同声地推荐伯益。

  姒禹本意是要传位给儿子姒启,但儿子的人缘不好,人气不旺,推荐票寥寥无几,他也无可奈何。虽然伯益的支持率很高,但姒禹并不想传位给他。姒禹觉得伯益虽然有大贤之名,但他处事因循守旧,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气概,根本不适合作君王。只是群臣都一致拥护他,姒禹又不好驳了大家的面子,只好勉强答应立他为帝位继承人。不过,他暗中却把朝中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

  庚子年(前2061年)秋八月,姒禹在东巡狩时突发疾病,救治无效,驾崩于会稽。

  消息传到帝都阳城,满朝皆惊,哭声一片。

  当时总揽朝政负责监国的伯益闻讯后,立刻组织满朝文武官员商议为禹王治丧。伯益一面派遣朝廷的重臣组成治丧委员会,与夏后氏的直系子孙一起赶奔会稽山,为禹王举行丧礼;一面使人在殿外设立灵堂,让朝中官员和城中百姓都轮流前往灵堂拜祭。

  这时朝中那些拥护伯益称王的人纷纷向伯益建议,说国中不可一日无主,您既然是先王指定的帝位继承人,就应该及早即位,以稳定天下民心。

  伯益觉得如今先王刚刚去世,夏后氏的子孙又都不在都城,此时即位称王未免不合时宜。

  群臣却认为没什么不合适的,王位的继承人是法定的,迟早即位都是一样。

  伯益觉得大家说得也很有道理,便和几位主事的大臣商议,选择了良辰吉日,祭拜天地神明和历代先王,正式登上了王位。

  就在伯益即位称王的同时,姒禹的子孙和朝廷派出的治丧委员会,也正在会稽山为禹王办理丧葬大事。他们把禹王安葬完毕后,正待启程返乡,忽然都城传来了消息,说伯益已经正式即位称王。

  参加葬礼的人都感到意外和吃惊。

  姒启大怒,脱口骂道:“伯益匹夫欺吾太甚,先王尸骨未寒,老儿却迫不及待地即位称王,这分明是藐视我夏后氏子孙无能!”

  夏后氏的子孙此时个个都愤愤不平,义愤填膺,他们纷纷支持姒启起兵攻打王都,夺回原本就属于夏后氏的王位。

  姒启思量如果起兵也应该有个借口,于是便和大家共同商量对策。经过商议,大家都赞成以入都拜祭先王灵位为由,率领大军入都,出其不意夺取王位。

  因为夏后氏的主要兵力都驻扎在安邑,姒启便率领几名贴身的护卫,一路上乘车换船,日夜兼程赶回安邑调兵遣将。

  数日后,姒启率领五千精兵赶奔王都。

  伯益闻报大惊失色。姒启的勇武他是知道的,他如今提兵而来,肯定是来者不善。于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他部下有一员猛将,是他的本家侄子,唤作赢夔,生的虎背熊腰,两膀有千斤之力,手使一柄六十斤重的开山斧。当时赢夔站出来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王给我一千人,我去半路上拦截他们,让他们速速退兵!”

  伯益道:“夔贤侄,我就给你一千士兵前去拦截,劝说他们不要带着军队入都。你要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可以动武。切记一定要多加小心,不可莽撞行事!”

  赢夔答应一声,立刻要了兵符,起身离开朝堂,到军营去点兵。

  原来,这帝都的军营内,名义上是三千人,而实际上老弱病残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千多人。赢夔精挑细选,好不容易才凑上了一千人。

  于是,赢夔率领一千士兵迎战姒启。

  双方在距离王都约二十里处相遇,各自安营扎寨,准备战斗。

  此次姒启率军入都虽然怀有必胜的把握,但他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他留三个大儿子(太康、元康、伯康)驻守安邑,自己亲率三个小儿子(仲康、叔康、季康)领兵出征。万一此番入都失利,仍可退守安邑,继续与伯益对峙。

  姒启共有六个儿子,全都是从小习武,能征善战。其中武功最强的是小儿子季康,季康又名武观,身高九尺,力大无穷,手中也使一柄六十斤重的开山斧。

  季康听说对阵领兵的也使大斧,顿时来了兴趣,立刻请示父亲,要领兵去打头阵。

  姒启没有答应。他认为,这是他和伯益较量的第一仗,只能赢,不能输,他必须要亲自出战。于是命令季康领五百士兵从正面进攻,仲康领五百士兵从左面进攻,叔康领五百士兵从右面进攻,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督战。

  赢夔乃是有勇无谋之辈,自恃武功高强,根本没把姒禹的军队放在眼里,指着姒启厉声喝道:“老匹夫,你好大胆,新王刚刚即位,你便谋反,还不快快跪下受缚,饶尔等不死!”

  姒启大怒,骂道:“这无知的小儿太也狂妄,季康,你去替我教训他一顿!”

  季康几步冲到阵前,也不答话,抡起大斧就砍。

  赢夔急忙举斧相迎。

  二人一来一往打了二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败。

  姒启命士兵为仲康击鼓,呐喊助威,军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鼓声和呐喊声。

  与此同时,赢夔军中也响起了鼓声和呐喊声。双方都各自为自己的大将加油。

  仲康和叔康见弟弟急切间难以取胜,便同时率兵从左右两侧向敌营发起攻击,赢夔的队伍没有防备,立刻被冲乱了阵脚。

  赢夔大惊,心里一慌,被季康一斧砍在头上,只听“咔嚓”一声,赢夔脑壳被劈开,脑浆溢出,抛了手中大斧,顷刻间倒地身亡。

  赢夔的士兵见主将已死,跑的跑,降的降,战斗很快结束。

  姒启首战告捷,军心振奋,士气高涨。他吩咐士兵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晚间早早休息,明日起五更继续进军。

  再说赢夔的败军,一部分腿快的逃回了京都阳城,向新王伯益报告了兵败的经过。声称姒启的大部队明天便可兵临城下,请大王早做准备。

  伯益闻听赢夔全军覆没,赢夔也阵亡了,吓得面如土色,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群臣也惊的目瞪口呆,你看我,我看你,都露出了慌张的神色。

  正是:

  军中战鼓响,

  壮士阵前亡;

  凶讯惊噩梦,

  君臣大恐慌。

第十二章 避深山伯益弃国
伯益是个文人出身,原本就对杀杀打打的场面怀有恐惧心理,听说姒启带领五千精兵而来,早就吓得心惊胆战。如今又听说姒启杀了大将军赢夔,赢夔所带的一千士卒全军覆没,就更加慌了,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这些大臣们虽然都拥护伯益称王,但他们又全都畏惧姒启的势力。谁都知道,那姒启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如果落在他的手上,那可是凶多吉少。他们此刻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哪还顾得上什么国家大事呀!在大殿上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

  伯益询问军营的总管:“城中如今还有多少军队?”

  军营总管急忙出班回答:“报告大王,老弱病残都算上,也只能凑上一千多人,能够参加战斗的顶多也就八百人。”

  伯益思忖,听说姒启在安邑屯兵一万多人,这都城驻军何以如此之少,显然这是禹王生前有意的安排,摆明了是要让他的儿子来争夺王位。这个禹王也真是的,既然你不想把王位传给我,又何必来这一手呢?这不摆明了是要害我吗!如今我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兵临城下,我将如何抵挡?一旦大军入城,那姒启父子如狼似虎,心狠手辣,不但我的性命难保,只怕是全家老小无一能幸免。看样子王位我是坐不成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呢?不如早早寻个脱身之计。

  想到这里,他立刻有了主意,便向群臣宣布道:“今天的朝会暂时到此为止,你们回去后,都开动脑筋好好琢磨琢磨,明天早朝每人都要拿出一个主意来。”

  群臣听了这话,都感到很意外。什么意思呀,眼见得就要兵临城下了,这位新王竟然还能稳得住,真是不可思议。散朝就散朝吧,或许到了明天,大王真的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妙计呢!

  于是,大臣们满腹狐疑陆续散去。

  散朝后,伯益立刻回到后宫,叫来自己的亲信,让他迅速准备好两辆驴车,在城北墓地那片树林里等候。又命人在城里的布衣店弄了些普通百姓的衣服,秘密的带进宫来。他把全家人都召集到一起,说明了当前形势的危急,必须要在天黑之前装扮成百姓逃出城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全家人虽然不愿意离开这富丽堂皇的王宫,但大难来临,能逃得性命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留恋什么荣华富贵!于是全家人都急急忙忙脱去了身上华丽的贵族服装,换上了老百姓穿的粗布衣裤。为了防止被人看破,还都故意把头发弄乱,手和脸上都抹了一些脏污的东西。

  为了不惊动城中的百姓和官员,伯益命全家人从宫中的地下暗道悄悄地走出去。暗道的出口是一片荒凉的墓地,周围有许多树木,十分偏僻,平时很少有人来往。这条秘道是当年在禹王的授意下,伯益亲自设计并指挥挖掘的,是一条防备暴乱的逃生通道。地道挖成后还从来没有使用过,如今倒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全家人通过暗道走出了王宫。出了暗道后,他们分成几拨,分别从四门出城,约定到城西三里处的女娲庙聚齐。伯益和夫人带着几个年龄较小的孙子乘坐两辆驴车分别从北门和西门出城。

  读者也许会问,姒启的军队还没有来到,伯益打算出逃,为什么还要如此小心呢?

  原来,伯益完全是为了城中的官员和百姓着想。他心里清楚的很,如果他大张旗鼓地带领家人逃亡,势必引起城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