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 >

第11章

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第11章

小说: 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已属央视文艺中心副主任办公室的央视方楼2004号房间是《艺术人生》开播之初的所在地。当时2004一个房间里就同时驻扎着三档栏目的人马,面对如此紧张的状况,《艺术人生》的办公区只能通过〃非法〃的途径获得。
  马宁:说句实话,2004办公室就是我们抢来的,也没有组织说,从此以后这个办公室属于你们,就像一个自由市场的感觉,待着待着就成我们的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纸和笔等办公用品。
  李广志:2004原来是制片组和音乐组的地方,所有的柜子都有主,但是所有制片和音乐组的导演外边都有剧组,都不来上班,我说这个不错,我们就开始蚕食。我们是生挤进去的。看到一个大办公桌没锁,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们就占了。当时我们的资产就只有一个办公桌,启动经费就三万七千块钱,连租机房的钱都没有。
  最早以司机身份进入《艺术人生》的李广志(现任《艺术人生》制片)直到今天还习惯把当时的栏目组称为〃一车人〃,六个人一出发正好一车,前提是编导马宁必须坐在前排张学英的腿上。〃一车人〃从台里到台外,从开策划会到寻找演播室,首期《艺术人生·童安格》的录制流程在与金钱的纠结中往前推进。
  舞台被〃蓝丝绒〃包裹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凸显状况的时候,逐梦人王峥从来不会因为这样的状况降低自己的激情指数。就在她准备花费最大的精力建造梦想舞台的关键时刻,与CCTV舞美师慕峰的相遇使王峥真正体味到了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华美〃,这种感觉由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一个专业主义者共同倾力酿就。
  慕峰:王峥请我为《艺术人生》进行舞美设计的时候,距离录制首期节目只有10天左右时间。她找到我对我阐述节目的理念,就是挖掘人内心深处的故事。当时我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个很有闯劲的女孩,是个做事的人,但10天时间太紧张了。她直接告诉我可以由我自由构思,丝毫不必有什么条条框框。
  慕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美专业,以莎翁经典名著《麦克白》中场景设计完成的毕业作品曾经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为了彰显全剧的亮点……三个预言家女巫,他在舞台上设计了〃骇人〃的天幕:远远望去,采用哥特式风格设计而成的主体呈蛇形旋转上升,象征着对权力的贪婪欲望,仔细看却是三个女巫人头相对,披头散发,隐隐约约跟乌云拧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这个自诩〃比较喜欢写意,不想做的东西太实〃的陕西男人,试图通过舞美设计来帮助还未诞生的《艺术人生》找〃魂〃。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3)
慕峰:《艺术人生》要传递出什么?我就想第一必须是静,安静,人和人交流,倾听心声的时候都需要一个静的环境。人在静的环境下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心声流露出来。这是当时我对设计的定位。那怎么表现呢,因为《艺术人生》是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和观众比较近,于是我首次尝试设计了360度的观众坐席,就让观众包围着主持人和嘉宾,当时在全台这么近包围舞台的坐席是第一个,近距离全方位的舞台上下的交流,当时是比较新的。当时我想用什么营造静,就想用比较重的颜色,浓的颜色,蓝色应该能营造这种感觉。颜色定了下来,用什么质地的材料呢,因为是做戏剧舞美出身,我忽然想到舞台上的帷幕具有很强的装饰感,它本身有重量,特别富有质地感,当时我就决定采用蓝丝绒这么一个材质,用蓝丝绒把整个场地包裹起来。
  在动静之间寻找生命力的慕峰,把戏剧的〃仪式感〃融化进自己的舞美设计理念之中,将〃舞台情结〃与电视视觉冲击美感结合起来的冲动又让他的构思分外灵动。
  为了调和蓝丝绒帏幕的典雅,慕峰非常大胆地把舞台主色调设计成了夺目的红色。
  慕峰:视觉要有个抓人的东西,像LOGO,抓住人的视线并把他勾引进来,当时我就想到CCTV…3那个〃3〃字,在CCTV…3的频道片里〃3〃字被做成了一个很飘逸的飘带。在我看来〃3〃特别像曲折的人生之路。我认为这个构思就是王峥想要的感觉,就是成功的艺术家都经历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我觉得这个〃3〃字和《艺术人生》要彰显的东西不谋而合。于是在设计方案中我把〃3〃字改变成〃路的轮廓〃,嘉宾上台,走过那个〃3〃字,感觉就是走过他曲折的人生之路。当时采用了醒目的红色,由于时间太紧了,包括曲线怎么造型啊,没时间去做细节的润色。当时王峥看到的效果图没有像看录像感觉那么好,实际录像时舞美效果的冲击力比较强。
  慕峰对大红大蓝的选择,无意中折射出了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表达情感方式的浓郁与炙热。无论一个人离开故土多久多远,生长环境已经决定了他固有的天赋是后天才华的渊源。咸阳人慕峰在色彩贫瘠的黄土地上开始了思想拔节,他对多姿多彩世界的渴望不断被故乡的风俗强化,周遭单调无奇的生活主色调虽然无法改变,但故乡人对美和生命力的追求却是无穷动的,明艳炫目的窗花,牡丹盛放的被面,姑娘的大红袄绿裤子,与脚下土地的〃黄〃与〃灰〃相映成趣,浑然天成。走出黄土地,求学于中央戏剧学院,慕峰忽然发现自己曾经醉心的最美的色泽忽然失去了魅力,但这种疑惑并没有困扰他太长的时间,因为随着专业知识的快速累积,他已经被锻造成一个具有〃整体感觉〃的舞美创意者。直到今天,在行内已属资深人士的慕峰仍然反对把舞美师的工作说成〃舞美设计〃,而是定位为〃舞美创意〃,这是一个〃创意者〃和〃舞美工〃的本质区别。
  慕峰:明艳的东西为什么在一个地方美?一个地方不美?这都是与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的,包括光线、环境主打色、人群。我做戏剧效果图之前是把自己定位为〃导演〃的,我最看重的是舞美是否把人物内心的场景体现到位。要考虑到光线,要整体考虑,这个戏成不成功舞美设计最少起到一半的作用。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最大的电视台CCTV工作,慕峰的自豪是〃央视的平台可以使你一下把几万人甩到后面去〃,但随之而来的是苦恼:与戏剧对舞美的极端重视不同,舞美在电视节目的流程中只是一个工种而已。但执著的慕峰在完成《半边天》、《名将之约》等一个个CCTV栏目舞美工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创意先行〃挖掘栏目灵魂的工作理念,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的,但来自故乡的犹如神明一样的元素总能为他的创意添分,使他的作品具有撼动人心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人生》的默契合作与其说是高质快速完成了工作任务,不如说是来自同一片土地的两位电视高手的互相致意。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4)
午夜敲定的《艺术人生》舞美图
  王峥:我们同是陕西人,一见如故,封闭型的布景,色彩对比浓烈,蓝丝绒,优雅凝重;大红色,大气唯美,非常棒。我拿着舞美图让孟欣主任过目,在孟欣家楼下的车里,两个女人摸黑敲定了《艺术人生》的舞美方案,孟欣想让节目特别怀旧,有让人想哭的感觉,为了让节目符合这个基调,她又提议在演播室周围挂满黑白照片。这些事情商议完以后,我记得当时已经是午夜12点了。
  《艺术人生》舞美方案定下以后,距离录制首期节目的日期已经很近。为了赶时间,制作舞美的材质分别在三地同时加工,加工完毕一部分就立刻运到大兴星光影视基地的600平米演播厅里安装一部分。慕峰设计的大大的〃3〃字做成了各自独立的三截,因为安装时三截必须一起挪动,为了让工人们正确操作,王峥在现场划个中轴线,亲自和工人们一起折腾了很长时间才摆好那个飞舞的红色〃3〃字。
  王峥:舞美图终于从图变成了现实,看到现实中的大红的〃3〃字,我突然感觉有点陌生,我和马宁几个人坐在上面,那晚很难忘,当时一点不知道节目以后会火成那样,也许真的是沾了这个红色〃3〃字的吉祥气息。
  电视谈话是电视说话的一种方式,而电视说话方式的观念演进与特定的时代环境、电视媒体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对电视说话的理解、认识有密切的关系。《艺术人生》诞生的21世纪初是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趋于成熟的时期,创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实话实说》为中国电视谈话观念的成熟做出了重要探索,那就是主持人从教化的角色转化为倾听的角色,把更多的展示机会留给嘉宾,另外一个方面是观众在个性化的谈话节目中扮演起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从局部参与到成为电视谈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方。《艺术人生》之所以能够迅速走过探索期,成长为收视率很高的名牌栏目,可以说是嘉宾和观众的合力共同成就了它在一个高端平台上实现〃软着陆〃。
  童安格从〃幼稚园〃谈起
  诞生之初的《艺术人生》先天具有〃怀旧〃基调,首期嘉宾童安格的选择就是在这个原则下圈定的。
  策划人徐小帆:第一期为什么选择童安格?当时是这样考虑的,童安格的歌跨了两代人,喜欢他的人大部分是中年人,符合节目的〃怀旧〃定位,再加上出于收视率的考虑,童安格是流行歌手,他的歌人们爱听,于是就选择了他。
  关于《艺术人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嘉宾,当时是有着多种构想的。
  王峥:开始准备找的是歌手张蔷,我们认为她代表了一代歌手,已经联系上她了,后来没能通过。
  朱军:原来我想象的不是做童安格这样的人。我当时想应该是王心刚、王晓棠这样的人,就是我们那一代小时候的偶像,是做这些人。
  这种和原有想象大有出入的感觉不仅体现在首期嘉宾的遴选上,而且贯串在节目准备、录制、后期编辑的各个环节。主持人朱军属于首次接触谈话节目,节目编导们,甚至包括制片人王峥几乎全是脱胎于晚会型电视节目,一个原来以外拍为主的电视团队初次转型做演播室类型的节目,加上先期运作资金捉襟见肘,注定了从人员到技术操作层面的磨合是痛苦的。
  李广志:第一次录样片,完全没有一个系统。一开始找的星光影视基地的录制棚只有技术、灯光,没有切换设备,还要联系录音车和转播车,当时星光还不算台里的外协单位,非常麻烦。《艺术人生》第一期经费只有3万多元,而舞美当时就花了19万8千元,后来一直攒了两年才还清,以至于人家都发催款通知到台里了。
  《艺术人生》首期节目文案是按〃晚会〃的模板照猫画虎由马宁手工写下来的。
  马宁:根据晚会的格式我写好了文案,当时我还不会在电脑上画表,只能用圆珠笔在一张A4纸上写了下来。后来这张文案我给弄丢了,其实它是特别珍贵的《艺术人生》原始资料。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5)
六年过后,朱军对自己首次主持《艺术人生》的情景记忆犹深。
  朱军:第一次录的时候,不知道到底怎么问,懵懵懂懂的。那个时候《艺术人生》没有像现在就说是每一期节目之前会有一个大的结构,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当时我手里的文案就是简单的一张纸,特简单的一个文案,里面只有几个环节,提示我有童安格的歌迷等人出场。我基本上就知道这些环节,完了上台以后就开始问。
  王峥:《艺术人生》第一期《童安格》和第二期《王洁实·谢莉斯》是同一天录制的。我们当时做的文案都是晚会的文案,一个简单的表格给了朱军。录制的过程很不顺利。朱军上来就问童安格:〃请谈谈你的人生经历〃,那么大一个问题,童安格吓了一跳,然后就老老实实从幼稚园开始谈起。这个细节我印象最深。节目组各个环节之间磨合曾经很差,就是做节目根本找不着北。所以说《艺术人生》的成功我觉得经历了一个特别坎坷的艰难过程。
  如果说创办之初的《艺术人生》像条寻找航道的大船,它能够在风浪中向前行进,是因为它一开始就没有偏离谈话节目的核心……多方的循环交流。在不断打通节目组和嘉宾、节目组和观众、嘉宾和观众之间的交流通道的同时,《艺术人生》相当到位地抓牢了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观众〃三个关键点中的后两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节目初始策划、主持等流程上的青涩,并把强势的人文色彩深深镌刻在节目的始终,使其嬗变为节目的灵魂。嘉宾和观众用交融起来的火热激情,共同点燃了《艺术人生》灯塔上的两把火炬:〃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
    重磅邀请……〃寻人启事〃出炉
  《艺术人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