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 >

第15章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第15章

小说: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陕西到南京路途遥远,中间还要倒几次车。张灵甫独自一人离家,也没人管他的去向,他一路走走停停,半路上见所带盘缠用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卖起字来。他的字写得越大越见功力,字体工整苍劲,写的对联条幅还真有人来买,就这样信笔游蛇,竟让他一路赚到了盘缠到达南京。他也果然没有食言,径自去军法处自投罗网,被拘押于老虎桥模范监狱。
  

第八节杀妻疑云(6)
案子审完了,起先初审内定是要判处张灵甫死刑的,连名字也被打上了红勾,择期待决。
  偏偏祸不单行,在被判处死刑之际,他又在狱中染上了疟疾,几乎奄奄一息。张灵甫赔了夫人又折了前程,在多重打击之下,他心灰意冷起来,反正枪毙也是死,病重也是在等死,他绝望地破罐子破摔,连申诉也放弃了,但求一死了之。
  在张灵甫刚收押的时候,模范监狱的典狱长就和他的关系不错,有时两人天南地北的还聊得颇为投缘。典狱长当然知道一些张灵甫的案情,当张灵甫被初定极刑之后,他对张的处境表示惋惜和同情,并竭力为张灵甫打气道:“这件案子的情况应该还有斡旋的余地,蝼蚁尚且惜命,你就此放弃未免可惜。”典狱长还悉心安排狱医为张灵甫治病。也许是命不该绝,张灵甫凭着年轻力壮的原始本钱,不久之后居然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于是他又重新燃起了求生的欲望,听从典狱长的劝说,向军事法庭递交了申诉书。2003年12月笔者与王玉龄女士的访谈,张灵甫曾向王玉龄讲述过自己的狱中经历。现在自然无法知道他找了什么借口为自己辩解,但是法庭显然接受了他的申辩,因为对他的原判并没有被执行。
  在等待案件复审期间,张灵甫闲来无事,在狱内也就是看看书练练字,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润笔颇多,有人要是喜欢,他就随手送人,坊间甚至有传言,说当年南京夫子庙一带有不少店铺的招牌,就出自他的手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张灵甫在狱中反倒有得是时间面壁思过,修身养性,一场牢狱之灾,使得他以往心浮气躁的性子得以修练得沉稳了许多,以后很少再乱发脾气。友人来信慰问,张灵甫回函自嘲曰:“为杀妻室做楚囚”。
  写字看书不过是打发时间,坐牢的心情总是落寞的。不过这期间家里传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好消息,张灵甫走后不久,邢凤英发现自己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男婴,这是张灵甫的第一个儿子。
  随着儿子的出世,张灵甫似乎时来运转,没过多久,他竟然被赦罪释放了。据他家人的回忆,之前南京曾派人去西安调查过张灵甫的情况,来人一走就爆发了西安事变,之后张灵甫便获释回到了西安。也就是说,张灵甫的获释,并不是一般认为由于抗战爆发而与其他戴罪军人一起获得政府大赦,而是在1937年初就被释放了。
  几十年后,我们看到了对此事的一些评述,有人很肯定地判断说,是蒋介石徇私枉法,偷偷放跑了心腹爱将;也有人言之灼灼,说是胡宗南或是王耀武在蒋介石面前替张灵甫说情:“张钟麟这个人,打仗很有本事,不如把他放出来,让他戴罪立功吧。”于是蒋介石顺水推舟,嘱咐张灵甫出去之后好好做人,把他秘密释放了。由于张灵甫后来的确受到蒋介石的宠爱,这些说法似乎有后事得以佐证,不少人深信不疑。
  事实上,这时的张灵甫资历尚浅,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根本还排不上号,他真正出道获得蒋介石的青睐,还是在八年抗战的岁月。更何况,当时蒋介石攘外安内正忙得焦头烂额,还因为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灭陕北的红军,而被张杨扣留逼其抗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说蒋介石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有工夫亲自为一个小团长特别费周折去法外施恩,在道德评判上固然可以给他加一点负分,却并无依据。至于说胡宗南、王耀武等黄埔学长联名担保说情,则还在情理之中。
  可是,杀人偿命总是国法,即使张灵甫属自首有从宽情节,凭什么从宽到只关了不到一年就释放了呢?当事人没有留下任何解释,按照常理,作为情杀案的凶手,服刑不满一年就获特赦关照的机会不会太高,如果从刘光宇讲述的情节去推敲内情,也许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张灵甫很可能在狱中写的申诉书中,辩称怀疑妻子窃取他的军事文件有通共之嫌,故怒而杀之。如此,他被上峰认为是冲动之下“大义灭亲”之举,属情有可原,因而对他网开一面也就顺理成章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节杀妻疑云(7)

  张灵甫出狱之后,在老家呆了没几天又回到了西安,为了表示从新开始新的生活,他把自己的名与字对换了一下,从此他就名叫张灵甫,字钟麟。
  来到西安,他开始落实两件事:一是复职,二是娶妻。
  西安是他的老家,同学朋友众多,其中黄埔同学也不少,找个军职对他来说不算太难。当时杨虎城部的警备第3旅旅长王竣是张灵甫在黄埔军校的三期学长,他竭力游说张灵甫投到杨虎城的麾下,许诺说可以保他做副旅长。张灵甫黄埔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央军的部队任职,而且是号称“天下第一师”的胡宗南的正宗嫡系,要他放下身段到地方杂牌军里混差事,他才不愿意,再说这时西安事变刚刚尘埃落定,在张灵甫这个对蒋介石忠诚
  不二的黄埔生眼里,杨虎城根本就是大逆不道的叛将,岂有卖身投靠之理。虽然张灵甫不领情,王竣却对他依然有笼络之意,在张灵甫再婚之际,王竣还亲自送来了二百大洋作为贺礼,但是张灵甫对王竣邀请入伙的好意却坚辞不受。
  张灵甫这一次的再婚妻子,是出生西安名门的高艳玉。高家在西安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据说祖上曾经是前清的状元,官拜翰林,高家大院是当时西安北院门最好最阔气的院楼,院子里还有自家的戏台子。张灵甫在西安没有置过自己的房产,婚后就迁居高家。这桩婚事的介绍人,正是张灵甫以前在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恩师韩兆鄂。
  说到这件婚事,之前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插曲。
  在韩兆鄂往高家替张灵甫做媒的时候,高家还同时收到另一名候选女婿的求婚。巧的是,这一位也是一个陕西人,也在中央军嫡系部队任职上校团长,还也是黄埔四期毕业,这个人居然就是张灵甫的同学加朋友胡琏胡琏,陕西华县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曾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8军军长,第十二兵团副司令。1949年去台湾后,担任过金门防卫军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总统府”战略顾问,并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听起来这两个候选女婿条件不相上下,高母比一比媒人送来的相亲照片,这位未来的丈母娘当场就替女儿拍了板,她相中了照片上西装革履英俊倜傥的张灵甫,把其貌不扬的胡琏淘汰出局。这件相亲撞车的事大约纯属巧合,倒是没听说张胡两人存下什么芥蒂,而且之后同乡同学的交情还不浅。
  婚姻大事是解决了,张灵甫的军职还是悬而未决。第1军第1师于1936年秋扩编为第1军。是他的老巢,一开始他仍有意回到老部队去,于是给胡宗南写信打探口气。不知是胡宗南还在对他所惹的麻烦耿耿于怀,还是由于别的原因,张灵甫的信如石沉大海。张居正先生2004年3月对笔者采访的书面回复。胡宗南居然不念旧情没有反应,这点出乎张灵甫的意料,他是个个性极强恃才傲物的人,纵使有求于人,要他低三下四去贴别人的冷脸,还是不屑于委屈自己的。张灵甫与胡宗南的上下级关系就此划下了句号,他与胡宗南也从此有了隔阂。其实,他倒是应该感谢胡宗南没有热烈欢迎他回第1军去的,否则的话,八年抗战他大半时间只好跟着胡宗南军事集团蹲在大西北看后院,而没有机会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与日寇正面厮杀为国立功,更没有机会伴随着他的部队,在抗日战场上一步一步成长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铁军,那他的军旅生涯中最风光的部分,就会黯然失色。
  1937年的春天,张灵甫的军事生涯出现了转机。
  新婚伊始,张灵甫住在岳家气派的豪门大院里,本应与名门闺秀的妻子快乐地共享两人世界,但是这个新郎却心不在焉。家庭从来不是张灵甫心目中的重点,自从投笔从戎以来,他几乎常年以部队为家,家庭在他心中的位置远不及枪林弹雨的战场。本来他一手如意一手算盘,结婚娶妻,然后重返第1军,再去打出一番事业来东山再起,现在计划只实现了一半,太太是有了,第1军看来竟是回不去,杨虎城的警备旅又根本不予考虑,那他还能往哪儿去呢?张灵甫也有虎落平阳的时候,他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第八节杀妻疑云(8)
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张灵甫想起在汉中的一个人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张灵甫以前驻防的汉中一带,营盘还在,部队换了,这支部队的带兵官是张灵甫的老熟人。事也凑巧,这时从汉中刚好传来一个好消息:汉中的部队扩编了,正在招兵买马。张灵甫怦然心动。
  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 想看书来

第九节张灵甫与王耀武(1)
在张灵甫结束牢狱之灾前后的这段日子里,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又发展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
  1936年12月12日,在张灵甫的老家西安,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前往敦促其剿共的蒋介石及随同他一起到西安的十多名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立即释放全国一切*,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爆发。
  其实在事变发生之前,国民政府已经开始考虑调整它的对日政策。面对日本对中国愈演愈烈的侵略蚕食活动,国民政府一直步步退让,以期日本能够好自为知,并希望博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处境的同情和支持,出手制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事实证明这只是中国方面的一厢情愿。随着日本侵华野心日益肆无忌惮的暴露,中华民族不仅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也令蒋介石和政府大员们感到其统治地位已危如累卵。俗话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何况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内的许多要员也有相当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被逼到几乎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国府方面开始着手与*进行秘密接触,双方的代表邓文仪和潘汉年已经在莫斯科初步探讨合作抗日的可行性。然而国民党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的政策依然摇摆不定,对他们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始终是心腹大患。因此,蒋介石玩弄两手策略,一方面继续在军事上围剿红军,如果能够先将之剿灭,达到“安内”的目的,则一劳永逸,退一步也可以借军事压力在谈判桌上换取更多的筹码。西安事变则在此关键时刻,催化了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调整,最终促成了国共双方的第二次合作。
  西安事变虽以和平解决告一段落,其间的过程可以说是险象环生。事件爆发之初,军政部长何应钦曾欲进攻西安,以武力解决事端,但遭到了以宋美龄为代表一派的反对,后者竭力主张和平谈判,不以军事压迫张扬而陷蒋于不测,及时制止了何应钦的军事行动。
  但在此之前,何应钦在取得指挥调动军队的大权后曾经调遣军队组织讨逆军,进攻西安的部队已经出发行动。在这些部队中,有一支驻扎在陕西的生力军,在其新任师长的率领下,受命出子午谷直逼汉中“勤王”,因中途事变已经和平解决,该师随即在汉中驻防。这个师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51师,师长的名字,叫王耀武。
  王耀武早年也是第1师出身,有人说张灵甫认识王耀武,就是因为两人曾经是上下级关系,张灵甫当连长的时候,王耀武做过他的顶头上司营长,又一说是王耀武任第5团中校团附的时候,张灵甫在他手下当营长。这两种说法事出有因,但都不甚准确。
  张灵甫与王耀武的确在第1师的同一个旅有过短暂的共事经历,两人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伐结束之后的整军缩编时期。张灵甫从第21师调到第1师第2旅的时候,他在第6团担任第9连连长,王耀武则在同一个旅担任第5团第3营营长,两人并不在同一个团,不是直属的上下级关系。在台湾官方编撰的张灵甫传略中,张灵甫后来也没有在王耀武的第5团担任营长的记录。不过张连长与隔壁团的王营长因互仰大名而结识还是有可能的,只是他们同在一个旅的时间也就几个月,两人此时建立深交的机会应该不多。1929年蒋桂之战后,张灵甫在独12旅成立时就被调往该旅任职,待该旅1930年11月调归第1师建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