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口吐莲花 >

第11章

口吐莲花-第11章

小说: 口吐莲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权威的保证,我认为,人们相信的经常不是同一种东西。拿佛法举例,如果最终的标准答案是“三藏”,那么谁来检验“三藏”是否正确呢?世间组织或权威可保有古代知识,但他们的解释却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转了一圈儿,答案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中。
  信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与环境,以及两者的关系,但我要说,那视角略显单调与空洞,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从而使我们的理解更加准确。
  我曾想象我是一个古人,那么我很可能是个宗教信徒,因为宗教知识在当时几乎就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它的观念也是最具概括性的。不过近五百年内,人类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宗教的地盘也许一点也没有变小,但人类知识的地盘却变大了,有了更多的内容。我有时觉得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像一种地方戏,比如昆曲,它曾经吸引过一些人,人们从中领略真理,接着人们转而去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
  对于信仰,我有个私人观念,以佛教来举例吧,我这么理解这件事儿:假如佛法是答案,那我便是问题,但是,我认为,这种想法太封闭了,我更喜欢换一种方式来想,当我把佛法当成问题时,我发现,我自己便是答案。
  我并不认为答案的对错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于问题的理解,重要的是,我会努力寻求答案,我相信,作为一种关于信仰的答案,我只可能同意自己的,我们把信仰融入自我,并从中汲取力量,使我们能够超越或进步。
  特别是,因为我还活着,我的信仰也因此还活着,当我面向所有的真理而活着的时候,我才是开放的,而我在头脑中不断修正的观念才是所有一切问题的答案,我很高兴人世间没有一种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终极答案,要不然我们简直就无事可做了。我相信,一切信仰只是向未来提供信心的,这使我们对于生活有一种冥冥中的肯定,我相信,通过生命的目光来看一看正在发生什么,猜一猜曾经或未来还要发生什么,那才是最有意思的。
   。 想看书来

迷信与僵化
在我谈论佛法的文章中,很多内容是针对一些网上四处泛滥的迷信与僵化而写。我确信,佛法中有很多很好的层面,会启发我们对于我们的世界有新发现,但迷信却只能叫我们误入歧途,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宗教,不管是哪一种,希望他们尝试亲自实践一下,并且,我不认为非要得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结论。
  拿佛法举例,结论嘛,佛陀本人已经得到了,我认为,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再一次亲证一遍佛陀的结论,就像给一道数术题做一遍验算,就像我们没事儿看了一本古代的菜谱儿,知道了古人怎么蒸包子,就非要用原来的工具与材料重做一遍,这不仅难度颇大,还有点儿折腾,我们可以用现代的高压锅去蒸一蒸嘛,我们怎么连领悟宝贵佛法的新法门儿也没发明出来呢?硬件儿教学工具这么多年也该换换了吧?佛教理论也该改进改进了吧?别那么沉浸在末法时代的悲观之中行不行?再出个小佛陀或者二佛陀就能解决问题,呵呵。
  我认为,我们最好是受了佛法启发,去干干对于我们当下更切实的事情。
  佛法教导我们,人人具有佛性,换句话说,就如同说我们本来自由,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一样,这观点挺有意思的,就像有人告诉你,你可以证出费马大定理,但你自己却不去证一样。佛法说,除去无明,本性就会出现。这就如同说,把所有的数学知识学好,你就能懂得数学。承认吧,这些观点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在我们的无明中,包含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各种观念,我们是历经世代人类的努力才得到的这些观念,我想,更多人都会珍惜那些无明,而且,我们基本上无法同意除去它们,我们多半更倾向于运用我们的自由意志,去达成有关我们自己的解脱与超越。佛陀认为自己超越了轮回,但在我们已经发现的世界里,除了轮回,轮回也不过是个隐喻而已,有些观念与问题远比轮回还要复杂与困难得多,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连一个人类也没有能够解决或超越。呵呵,可超越的东西太多了,为何我们不去尝试一下?
   。。

超越
或许我们努力之后,能够得到一些属于我们自己或我们时代的真理。
  在人世间,我们各有使命,若是牛顿听闻了阿里乌教,成为了一名很好的阿里乌教士,我并不认为有什么稀奇,或是一种人类的损失,当阿里乌教启发他成为一名很好的自然哲学家时,我认为那才是宗教的力量。
  世界上只有一个佛陀,也只有一个牛顿,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某些人类社会产生的局部问题,并运用自己的智识及努力解决了这些问题,一句话,他们都是对人类有巨大帮助的人,我们学习佛法,学习牛顿力学及微积分,多半是为了能够通过学习某种技巧或观念,借以召唤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能量,把他们聚集起来,去发现另一些技巧与观念,用以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并解决它,从而加入到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当中,以尽到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
  只可惜很多学佛的人总是学不到这一层意思,他们只是一些极简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像使用一把防身警棍一样使用佛法,他们对真正伟大的东西视而不见,而只揪住一些皮毛不放,我认为,他们并不是很好的佛教徒。
  

佛陀的影响
即使你见证了空性,并在行事中保持空性见,也只是相当于你学会了使用微积分及牛顿力学定律解决一些物理问题,那只是极简实用主义,你只是个佛法使用者罢了。
  我以为,佛陀与牛顿远为有力的影响是,让人类个体获得一种至高信念,即,通过超人的努力,人类个体可以成为一名伟大的解决问题者。佛陀超越轮回获得解脱,象征着在当时超越那个社会的智者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看不到这一点的人,就没有看到佛法中真正的奥义,他们不幸地迷失在空性见当中。
  我以为,佛陀解决的问题,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问题,就如同人类观念中所有的象征性问题一样,我们得到的信念的重点是在解脱与超越,我以为,佛陀已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那个象征性问题,佛教因此从印度当时的其他宗教中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从佛法中得到启示,首先是多半是关于努力的启示,解脱或超越只是结果,它相对于轮回问题的回答,佛陀的见解并不是一种终极见解,而是一种最顽强的信心的象征,即,我们能够解决我们创造出来的任何问题,而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无限的。佛陀的犀利之处,在于他发现我们作为人类是非常可贵的,我们拥有智识与体力,而我们可以创造性去运用它们。要知道,在佛陀时代,佛陀手边儿什么工具也没有,仅凭内观,他认为自己也有了解自己与宇宙的机会,并得到他的答案。
  把佛教放到古印度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做考察,才能不能割断它与历史的联系,只抱着经文看来看去,如同你反复看牛顿的原稿,以现代知识及方法,指出其中不恰当之处,我以为,大乘发展了某些重要的佛教观念,但大乘之后,佛教理论与实践方法便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佛法中也再无新鲜血液注入。
  在这里,我要指出,内观与亲证,是古印度的文化方式,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相信人与神密切交往的雅利安人及其圣书《吠陀》,接下来是婆罗门教及数论派,《奥义书》和《薄伽梵歌》,这是所谓印度教的源头,而印度教是一个宗教综合体,在这个宗教谱系内部,不停地产生各种宗教运动,如大海产生数不清的波浪,耆那教、佛教、锡克教等等都是在运动中渐成为独立的宗教,而印度教的主流仍在发展着,毗湿奴教派,湿婆教派及性力派,我们若是从大合唱的庞大队伍中,只把焦点对准佛教,就如同离开音乐单谈一首歌曲,必然地会导致我们对于印度人的信念的产生误解,事实上,佛教与印度其他宗教一样,都希望找到一种自然的、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佛法在现代的机遇
当我们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宗教时,必然的会有一种震惊,无论哪一种曾广泛流行过的宗教,其中无不孕含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深刻洞见,以及丰富的连带文化。公元前五百年前与佛教并肩的耆那教至少有二十四个祖师或救世者,这些祖师每一个都与佛陀一样,找到了实现目标的道路并达到圆满,在教内,他们本身就是最终真理。
  我们谈真理,多半是在谈人类的认识所能达到的限度,而在印度文化那一种限度之内,我们会谈及内观真理,谈及我们积累的丰富的对于人类意识的实践,只是两千年过去了,而人类在这两千年里一天也没闲着,他们从各个层面发现了更多的真理,而两千年前的真理,就如同罗素所言,“那只是相当于小时候你奶奶告诉你的一些事情”,而且我以为,你只不过碰巧有那么一个奶奶而已,若是你有另一个奶奶,她也许会告诉你一些别的事情,你就会相信一些别的事情。我以为这道理适用于只了解过佛教的人,当你退后一步,把目光放远,信念这东西必然会展现出更加丰富而深刻的面貌。
  当我们把一些宗教结论做哲学上的外推,我认为它极易落入神秘主义或极简实用主义,当我们把内观真理限制在不可言说的范围之内,事实上,我们便从很大程度上终结了它的发展,使佛法成为一具已经完成了活化石,它更易导致一种极简化的佛教,我们简直像看待唐诗宋诗一样看待佛教,我们甚至还可以学着做一首唐诗或宋词,就像我们现在实践一下如何通过内观获得无上觉悟。
  我以为,使佛法重新获得活力的机会是,运用它的启示来解决现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做到这一点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佛陀当初得道的难度,但这也是使它再次复兴的机遇,试想若是在各行各业中解决难题的人多是佛教徒,那么我们很难不认真看待它,若是做不到这一点,在我们这个现实感如此之强的时代,佛法只好做一种时尚心灵鸡汤,去跟其他鸡汤勾肩搭背了。事实上,佛教在整体上已滑入这个位置,这是作为实用主义者的佛教信徒所导致的结果,他们只采取一种守势,最终把寺庙变成了历史展览。
  我看到很多的对于佛法的现代解读,他们不是运用我们现在的智识去学习佛法,去了解佛法内部远为深奥的部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是把佛法中的一些教条拉到迷信的层次,满足于一种对于世界的古代猜想,从而使佛法与悲观虚无主义建立了更强的联系,比如,把禅宗单纯地视为超越概念,只从心的角度,把概念说成是较粗重的东西。当你没有弄清概念是什么时候,我认为那是无的放矢。事实上,若换一个角度讲,当你知道了更多的人类概念,就会发现,人类使用的概念已能够表达非常抽象复杂及精微的内容。
  我特别讨厌一种对于平等、无碍、无差别之类佛教观念的滥用,它们只强调一些无本质或虚无的平等,从而把人们矫情地划到同一个水平上去。我认为,我们的平等开放的,是对于如何尽责的平等,是如何努力地发展我们的能力的平等,是追求真理的平等,是解决最难的问题上的平等,是磨砺我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的平等——当我们扔掉了这些较为艰难的平等,而紧握一些完全说不出究竟所以然的人手一份的平等,那意义很小,井底之蛙饱餐一顿后,在坐井观天时也可能产生出空性见,它也圆满着呢,呵呵。
  

绕来绕去的佛法
事实上,当我试图用佛法来解决个人内心中的某些疑惑的时候,出乎我的意料,竟发现没有佛法鼓吹的那么便利,反倒有一种绕来绕去不着边际的感觉。
  佛法叫人“如实”地面对世界,它有一层意思并不是叫人们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是叫人直接超越问题——你恐惧吗?呵呵,因为恐惧是无本质的,换句话说就是,恐惧就是恐惧本身,而恐惧本身却没有自己的本性,可以说,它什么也不是,所以你的恐惧就是什么都不是,你的恐惧是有了自我与及其他的诸多概念之后达成的结果,当你超越了自我以及所有的概念,那么你会发现问题也就只是问题本身,而问题本身也只是人类假名安立出的一个概念,当然,那概念中也包括你的自我。
  若是你接着问:在无概念的世界里,你还有什么?
  那么佛法的答案就更有意思了,因为那里谈不到有,也谈不到没有,总之到你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时候,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