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资本链条终结论 >

第10章

资本链条终结论-第10章

小说: 资本链条终结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我不是否定货币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但是货币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唯一目的,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物”,其他作用完全是附带或者衍生作用。如果,我们把货币的衍生出来的作用,当成唯一作用的话,社会控制货币时产生的效用,就会给大家造成伤害。

  甲乙丙三个人,在货币诞生的时候,本来的交易目的是什么?再来看看我举的例子,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为了经济发展,也不是为了稳定经济,只是为了简化人类已经存在的经济活动——甲需要鸭子,乙需要羊,丙需要鸡,于是就用手中多余的商品去交换想要的商品,商品品种过多,物物交换太过麻烦,只好找一个中间物来简化交易过程。这里应该还没有任何大家认定的利润出现——只存在着暴利与暴亏。

1。2。1。1  货币的最原始生存状态
货币出现在人类社会的那一刻,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没法在这里介绍各种历史资料,更没法引证各种历史证据,但是我可以一点一点地推断,当时的货币到底是怎样生存发展的——在没有现今利润的情况下。

  我不再另外举例,还是把甲乙丙三个人拿到这里,当人类使用货币的第1、2、3位先祖,选定的货币也不再用变来变去“牛”“羊”等等的东西,直接用黄金替换。

  甲生产粮食时,在一块岩石里找到了一小块黄金,假设重量为1克,当甲下班以后——那个时候的人类,天黑以后,肯定会回到人群中去,这个时候遇到了乙和丙。

  好了,黄金已经出现在甲手中,但是还没有进行任何物质商品的交换,甲也没有对黄金进行过任何加工,只是甲进行正常生产劳动过程中出现的衍生物,作为商品而言,这个时候的黄金所含有的价值量完全可以忽略掉。我们不管这个时候甲乙丙三个人,处于什么生产关系之下,当他们面对着这么一个没有任何价值量,对于三人来说,甚至连使用价值都还没有——完完全全的货币——三个人看着这1克黄金,局限在物质资本里,到底怎么分配对于三个人都不重要,略过三人针对黄金进行的文化知识资本生产,省去黄金在工序资本中的作用,甲乙丙三人确定黄金为货币。

  三个人,却只有一块黄金,必须得找个人保存(不管是据为己有,还是公共财产保管而已),现在,三个人确定了这一块黄金的持有者,就是甲——补充一点,在原始社会,如果读者认为商品的交换只会发生在部族之间,虽然我不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为了方便读者的思考,读者可以把甲乙丙定义为分别代表不同的部族——使用黄金作为交易中的货币时,甲可以不经过乙丙的同意使用。

  货币的种子已经出现,下面就该发芽了。

1。2。1。1。1  纯货币必然消亡
经过生产劳动:甲有一头羊;乙有三只鸡;丙有三只鸭。为了进行再生产,甲需要买1只鸭子,乙需要买1头羊,丙需要2只买鸡。三种商品的价值量为:羊,一年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克黄金;鸡、鸭,6个月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克黄金。

  有了货币当然就要拿出来用,甲拿着1克黄金,找到丙。

  甲:我要买1只鸭子!

  丙:你用的可是1克黄金,足够买两只鸭子的,你就买两只吧。

  甲:买两只,我没地儿放,肯定会跑掉一只,我只能买一只。

  丙:那这个钱,怎么办?我可没法找零。

  现在的情况,黄金作为货币而言,标记的价值量面临的结果有三个,一个就是“1=”——交易完成,购买一只鸭;一个是“1=1”——交易完成,购买两只鸭;一个就是“1=0”——停止交易。

  甲;我可不能吃亏,我去找乙商量一下。

  甲找到乙。

  甲:我有一头羊要卖,克黄金。

  乙:你知道的,我手中没有货币,等我把三只鸡卖了,刚好有克黄金。

  甲:可是,除了我手里有货币外,丙也没有货币,你能卖给谁啊?

  乙:那么,我用三只鸡换你的一头羊?

  如果甲答应的话,交易完成之后,接下来的交易,就可能不会再出现货币了,那么结果就是,黄金作为货币而言,标记的价值量消亡:“1=0”。不过,为了买到鸭子,甲说不定会答应。甲带着三只鸡找到丙:一种购买方法是,用1只鸡换1只鸭,是物物交换,货币要生存,不能进行;二种,甲用1克黄金买丙1只鸭,外加卖给丙一只鸡,找零变成1克黄金,货币根本就没有参加到交易中去,跟上面的物物交换完全相同,不能进行……到最后,完全按照价值量相等进行买卖,还要完成三个人之间的交易,1克黄金还是不能参加到交易中去,所以,甲肯定不会答应乙的建议。

  甲再次找到丙。

  甲:买1只也是买,2只也是买,给你1克黄金。

  丙拿着1克黄金找到乙,买下两只鸡。乙拿着1克黄金找到甲,要买羊。

  甲:反正留着也没有任何用处,左右都是卖,1克黄金卖给你。

  交易的结果还是没能实现等价交换,货币标记的价值量:“1=”。面对商品含有的价值量,与货币标记的价值量的不对称情况,以及货币总共标记的价值量,无法满足标记商品的价值量的情况,甲乙丙三个人,都发现使用这1克黄金的麻烦之处,于是决定增加货币发行量,并对货币面值进行细化——也就是说,三人还得去找黄金,并对黄金进行加工,可是这会花费掉含有价值量的各种物质资本,还需要让人花费时间进行加工——对于甲乙丙三人,都毫无价值量,除了货币的功能外,毫无使用价值的货币,这种货币的命运已经被固定了:消亡。

  我的结论是:货币在最初发行时,必须跟商品合成一体。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1。1。2  货币+商品
当黄金作为人类第一种货币出现的时候(这里的黄金是替换实际货币的泛称),肯定不是纯粹的货币,包含了作为商品的价值量,而且这个价值量,在黄金的物理形态没有受到破损时,不会因为稍微过长的时间而消耗变化——这里还是使用黄金的物理属性比较好叙述:作为各种装饰、金属冶炼等等商品的原材料,或者各种装饰品、工具等,黄金成为商品后,所包含的价值量因其物理形态的稳定,很难被损耗掉。此外,在保管黄金的过程中,所加入的各种价值量,在黄金作为商品或货币出现的时候,全部转化为本文中的另外两种资本,这里不去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规律肯定会作用到作为商品的黄金,下面就来探讨作为“货币+商品”的黄金,如何第一次展现其货币的功能,在市场规律里价值量又会发生如何的变动。

  现在,甲有1头羊,乙有3只鸡,丙有3只鸭;甲要买1只鸭,乙要买1头羊,丙要买2只鸡;一头羊的价值量为克黄金;一只鸡或鸭的价值量为克黄金;另外,甲手中持有1克黄金(在该例子里,黄金的初始状态是,作为物物交换的商品,还不具有任何货币的功能,所有商品的买卖,初始状态都是等价交换)。

  甲拿着1克黄金以及一头羊,找到丙交换1只鸭,因为丙只有3只鸭,没有其它任何商品可以用来找零,甲用羊交换鸭子的话,就得换取3只鸭,使用黄金的话,就得换取2只鸭,否则甲就会吃亏——甲作为黄金的持有者,肯定认识到,黄金作为商品,分割成小块,是不会损耗其含有的价值量,所以甲进行了分割——1克黄金变成了两块克的黄金。在物物交换的社会中,丙应该可以接受,交换到的商品不是自己想要的商品,只要价值量相等,乙也愿意收取这种商品,丙肯定是会进行交换的——乙考虑要不要接受黄金的交换,就会询问甲,问甲愿不愿意乙在跟甲交换羊的时候,接不接受黄金——甲如果不接受的话,就不能跟丙进行交换,如果甲在黄金作为商品的物理持久性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交换到鸭,甲应该会答应下来,整个交换链条有可能进行以后,交换链条开始启动。

  可是,在分割黄金的时候,甲在黄金身上加入了新的价值量,这个价值量又跑到哪里去了?这个价值量不是分配到两块作为商品的克黄金里面去了,就是留在某一块黄金里面了。作为接受价值规律作用的商品而言,因为这个时期处于等价交换,却不可能因为供需关系而产生价值量波动,也不可能因为生产力,只可能因为进行了再加工——谈论整个市场的某一种商品的价格,肯定得排除每个商品含有的特殊性——在甲乙丙三个人组成的市场上,质量为克的黄金,价值量现在肯定都大于克黄金了。为了便于进行讨论,黄金的价值量不变,相对的,其他商品的价值量用黄金进行标记时,数量减少。那么一只鸭的价值量就该小于克黄金,甲用克黄金购买了价值量小于克黄金的鸭子,结果是甲有了亏损,丙有了盈利,除非甲在分割之前就有了这样一个认识,通过处理分割的分量,来保证等价交换。是不是等价交换这个问题不去细谈,回到正题上来,在这有黄金的第一次交易中,如果没有利润,黄金肯定还是商品,并没有出现任何货币的功能,如果有了利润,那么黄金应该就开始变成货币了。

  接下来,无论丙有没有意识到乙拥有的鸡,每只鸡已经不值克黄金了,丙都得到乙处购买2只鸡——比较一下,新加入到黄金中的价值量肯定是少于2只鸡的价值量,所以,丙只好再外加上一只鸭,或者直接用两只鸭跟乙进行交换。乙现在是不需要鸭,因为甲已经买到了想要的鸭,又不需要鸡,只会接受黄金,所以,乙肯定是不会接受丙的鸡与鸭的交换请求——丙使用手中的商品去交换,肯定无法在乙这里交换到2只鸡,但是丙经过甲的提醒,很可能意识到,甲交换给自己的黄金只要不受到数量上的损耗,那么这个黄金所含有的价值量应该不会少,于是,丙把黄金当成储藏价值量的商品,保存着,继续拿着剩下的2只鸭,四处贩卖,希望再获得缺少的黄金。虽然丙在这个例子里,肯定是不可能再交换到黄金的,但是黄金作为货币的功能已经出来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维持自身具有的价值量——换言之,这种商品只要不投入到再生产中,含有的价值量在很长的时间里不会变化。

  暂且不管丙进不进行黄金的等价值量切割,经过甲、丙对黄金这个商品的介绍,而且丙愿意先购买1只鸡的话,乙跟丙进行交换时,选择的对方商品肯定是黄金,而不是自己不需要的,必须得增加投资才能保持价值量一段时间不变的鸭,黄金与鸡的交换完成。乙又不可能用这么一点黄金购买到羊,所以乙也只好利用黄金来储藏价值量。

  三个人手中的黄金总共有1克,根本无法通过交换,获取到更多的黄金。甲乙丙都想把手中的商品交换出去,却因为商品的生产相对过剩,始终会有人持有过剩的商品——而且,甲乙丙三人持续持有这些商品一日,就得增加一日的投资,却不能保证自己增加投资生产出来的新商品,可以跟自己或者与他人进行等价交换,还有可能因为商品的物理性质,而白白损耗掉投资——这个时候,甲乙丙三个人肯定就会,一起确认黄金储藏价值量的作用,每个人都愿意把手中交换不出去的商品换成黄金。没有利润出现的时候,黄金作为货币的价值量储藏功能正式出现。

  对了,我举的这个例子,是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如果三个人商品的供需关系刚刚好,交易一定会完成,黄金的出现就没有什么必要,就算出现,也很难产生货币的功能。如果三个人或者一两个人对商品的需求大于供应又会怎么样?交换时不得不剪掉空缺的需求,在现有的商品中进行,这就又回到了供需平衡上——而且这种超过的需求价值量是需要用等价值量的商品来交换的,也就是说有人生产出来的商品肯定是生产相对过剩了。

  也就是说,商品一旦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基于许许多多商品的物理性质,不可能长久储藏价值量,能够作为货币的商品黄金,就会因其储藏价值量的功能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是少数人的,因为每个生产相对过剩的人都需要进行价值量储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市场的需求。

  价值规律作用到黄金上,黄金的价格慢慢变大——我却不能这样说,因为等价交换体系还没有被破坏掉。换一种说法,黄金价值量的变化,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多生产出来的商品,在造成生产者损失的时候,价值量有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