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记-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迨址至阎泄斐傻摹S行┤瞬簧钊胙芯坷泛拖质担豢吹教êV睦肪晒视胂质滴侍饽承┍硐嗌系南嗨疲韫似渲写嬖诘谋局什畋穑透∠肓妗⒑依啾取@绨咽├殴ヌū雀轿缃裰泄耐骋慌Γ扔诮诘胤矫孀员任蹦暧廾梁吐湮橛谑澜绯绷鞯穆逋醭庠谌嗣切哪恐杏种换嵩斐沙蠡桶男Ч?疾焯ㄍ迕裰诘拇承睦恚幌蚴峭瞥缰<沂崭春涂⑻ㄍ澹壳叭夯褂屑湍钪3晒Φ拿盱�150多所,对于满清政权却长期充满怨愤。大陆的一些人颂扬满清政权和施琅而丑化郑氏集团,恰恰是逆台湾民众心理而行,不但不能促进两岸心理认同,反而易于造成观念抵触。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服务于现实,抬高施琅都会是一个误区。如今的中国要发展海军走向远洋,要争取早日解决台湾回归,需要制造航空母舰等大型舰只,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为激励当在情理之中。不过,选择鼓舞人心军心的典型,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角度慎重对待。就中国海军而论,若是一定要以古代名人来为未来的航空母舰命名,可选用从外国人手中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若是以“施琅”来命名,按照现代荣辱观而言是表彰了无义之人,对军队官兵的教育也不应以屡屡投降的反复之人作为楷模。再从统一的角度看,抬高施琅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若以此人命名战舰,期期以为不可。 (据总第425期香港《广角镜》)八闽琐记之二只喝“金门高粱酒”。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八闽琐记(3)
散落在中国漫长海岸线上的大小岛屿中,金门是个很特别的地方。6月8日,福建泉州增开了赴金门的客运直航,是继5年前厦门──金门、马尾──马祖之后的第三条航线。这让我想起今年4月出差福建,自泉州、莆田到漳州、厦门,所到之处,总要说到金门。国共内战之后,国民党退居台湾,却保有金门。从海峡两岸对峙开始,金门也由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岛屿,一跃而为世人所瞩目。两岸都有“金门县”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门,是指金门县,面积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由近60个岛屿组成。比较知名的是大金门岛、小金门岛以及大担岛、二担岛、三担岛、四担岛、五担岛等。从地图上看,地处厦门湾内的金门,距大陆可谓“咫尺”,离台湾简直远在“天涯”。金门岛西距厦门不到10公里,东距台湾岛却有277公里;而泉州距金门最近处仅海里,为大陆离金门最近处。在台湾的行政区划中,设有“福建省金门县”,为台湾实际控制。在大陆的行政区划中,也有金门县,同属福建省,为泉州市所辖。正因大金门岛上的巨幅标语“三*义统一中国”隐约可见 2006年4月26日郑立敏摄此,大陆每每公布一些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不得不在后面带个尾巴“(不包括金门县)”。炮击也是一种对话的渠道方 1949年10月24日晚,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第二十九军中的3个加强团近万人发起了攻打金门岛的战役,并于25日2时30分夺取了金门古宁头阵地,本欲敲山震虎,因后续兵力不济,加上国民党军队快速增援,至26日下午7时,登陆的人民解放军大部分牺牲,小部分被俘,损失约9000人。此后,再无实质性的军事攻占行动。1958年秋冬开始改为隔岸炮击,期间“打打停停,半打半停,要打就打,要停就停”,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虽然炮击也曾给双方造成一些伤亡,但最初负责指挥金门炮战的解放军将领叶飞回忆说:“在平时,我们的大炮不打蒋军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逢年过节都停炮3天,以后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打炮就逐渐演变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双方的炮击与其说是一种对抗,其实更是一种纽带,一种对话的渠道。”再往后,两岸直航顺利开通,实现破冰之旅,也始自金门:2001年1月2日,金门“县长”陈水在一行180多人乘金门客轮从金门直航厦门;2月6日,福建金门籍同胞90多人从厦门直航抵达金门料罗港。在金门“县”政府的推动下,金厦定期航班于2002年4月16日上午9时30分正式启动。直航5年来,泉州、厦门等地组织老金胞到金门省亲,金门“县政府”代表团到泉州、厦门等地访问交流,成为常态。50多年来,这一系列为世界所关注的事件,打出了金门的知名度。经济往来日益频密在两岸紧张对峙的年代,金门成了戒备森严的军事孤岛。1992年11月台湾当局解除金门“*状态”,允年久失修的房子,无人认领,维修维护费用也高,只好闲置 2006年4月27日摄自左往右,小金门、大担岛、二担岛、三担岛、四担岛,也就这么模模糊糊 2006年4月26日摄据说这是岛上拍摄鼓浪屿最好的角度 2006年4月27日摄许台湾本岛居民自由出入,但仍须出示特殊证件,如“台胞证”、“金马通行证”。对大陆人去金门则限制很严,除考察、从事旅游业等以外,一般不允许出入。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福建前线”的概念已淡化,金门与福建的民间交往逐渐频繁起来。临近金门的福建四个地市,从市到县,几乎都建有金门同胞联谊会,而且是当地最活跃、最有声气的社团。在福建,喝酒其实还是很盛行的。泉州市委领导在招待我们的时候,特别提出,在泉州喝白酒,不喝茅台五粮液,只喝“金门高粱酒”。这种58度的高度白酒,相当冲头,没有酒兴和酒量的人,一般不敢沾边。据说,金门“县长”当选后,都马上过来泉州“报到”,并声称“我们金门也属你们泉州管啊”。想必这也是一种“公关”手段,金门对岸大喝金门高粱酒,应与此有关。厦门专门安排有金门游旅游项目。那天去时,适逢风雨大作,一小时后临近金门(其实应该是小金门岛),游船停在军事分界线附近,供游人观赏拍照。可叹能见度太低,岛上巨幅标语“三*义统一中国”,怎么也看不真切;大担、二担、三担、四担诸岛,始终模模糊糊……据说,与小金门岛对岸的大陆上,也相应树有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游船上的小商店,居然推销“金门高粱酒”,分不同档次好几个品种。陪同的人介绍,“金门高粱酒”以及金门的一些副食品,在厦门的超市里很容易买到——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合法生意,但经济上的往来越来越频密,应是事实。109方 。 想看书来
八闽琐记(4)
上岛迎面的鼓浪屿街景 2006年4月26日摄期待水到渠成时 金门至今为台湾所占,其实别有意味。让台湾保有金门,至少大陆和台湾可以有一个相互窥视的窗口和便捷联系的跳板。金门和福建沿海之间,虽然代表的是闽台缘,事实上已更多地成为促进海峡两岸融合的敲门砖。文化上看,两岸同根同缘,金门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风俗习惯包括民间信仰都完全一致,不存在融合的问题;经济上看,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包括金门在内的整个台湾,与大陆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日益紧密,经济融合为大势所趋,已成一种自觉自愿;至于政治上的问题,更多只能是“肉食者谋”了。只要用好这块敲门砖,能达至完全的融合,相信其他自然会水到渠成。八闽琐记之三妈祖的力量
2000年6月,去湘西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干,工作之余,顺便参观当地几处历史遗迹。二战时著名的芷江机场和芷江受降,就发生在这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芷江都不能算富裕的地方,却建有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天后宫,即妈祖庙。这是我第一次对妈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到香港,在浅水湾,巨大露天妈祖像,面向大海;在铜锣湾一带,也有好几处天后古庙,只是未曾进去参拜过。到澳门游览,又去了与珠海相望而建的妈祖阁,规模大,香火旺,更加深了我对妈祖的印象。去年4月出差到福建莆田,礼节性的程序走完之后,第一站就去了位于湄洲岛的妈祖祖庙。福建民间信仰,历来多且昌盛。妈祖即为一例。从莆田的文甲渡口乘轮渡约30分钟,到湄洲岛码头,很远即能看到湄山山顶的妈祖雕像。“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原为当地民女,姓林名默,旧时莆田惯于女子名后加称“娘”,故又称林默娘,福建莆田县湄洲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卒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111湄山山顶妈祖像 2006年4月22日摄方 妈祖祖庙 2006年4月22日摄妈祖祖庙前圣旨牌坊 2006年4月22日摄初九。13岁时,得一老道指点,授“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自是以素行济世,乘舟渡海,巡游于岛屿之间,救助遇险船舶,为黎民治病,教防疫避灾之法,多有显效。常在湄山“熏修”(熏香修炼)学道,乡人称为“神姑”。因海难不返,传说于湄山羽化升天,乡人于升天之处立庙供奉香火,是为祖庙。妈祖,由人逐渐变成神,进而成为一种民间信仰,自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古人出海航行,很难准确预测天气,一遇飓风等大的风浪袭击,难以应付,只能祈求海神如“四海龙王”等神灵保佑。传说中,林默娘羽化升天后,常变为红衣女子在出海者遇狂风恶浪时为其导航,保佑直至化险为夷,民间称“通灵神女”。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途遇飓风,风浪中,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风浪顿息,船队转危为安。路允迪不知何方神圣显灵,船上保义郎李振报告说是湄洲妈祖显灵搭救;李为莆田白塘人,信奉妈祖。路深信不疑,回朝后奏明圣上,详述“得妈祖神助”的海上奇遇。徽宗即赐“顺济”匾额予妈祖祖庙。妈祖由民间传入宫廷,并得官府确认、褒奖,自此始。在传播过程中,妈祖逐渐被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亲可敬的女神。朝代更迭,历代帝王对妈祖褒封不断。自南宋初绍熙元年以前称顺济夫人庙;绍熙元年至南宋末称顺济圣妃庙;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清初称天妃宫,亦称灵慈宫;清康熙后,改称天后宫,沿用至今。无论民间出海捕鱼、贸易,还是官方使者出航,妈祖成了保佑平安、战胜风浪的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临行前都要拜祭妈祖,修妈祖庙,把妈祖请到船上供奉。福建长乐南山天妃宫“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对此有详细记载。“船开到哪里,妈祖就被带到哪里。”在当时的内地,凡有江河湖海之处,几乎都有妈祖信众;伴随着漂洋过海的华侨、使节和商人,妈祖信仰又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信仰延伸到哪里,妈祖庙就建到哪里;遍布各地的妈祖庙,被认为是妈祖祖庙在各地的“割火分灵”,称分灵庙,方便信众供奉拜祭。其中,妈祖祖庙建立后,莆田先后建起的平海庙、圣墩庙、枫亭庙、妈祖祖庙外景 2006年4月22日摄白湖庙、贤良港祖祠等分灵庙宇,对妈祖信仰的传播,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据说,全球现有妈祖信众近2亿人,妈祖庙5000余座。内地清末时统计有妈祖庙1200座,不仅沿海的地区遍布,远在内地沿江、沿河、沿湖的地方,如贵州镇远,也都建有天后宫。我在湖南芷江看到的天后宫,就是清代福建方 商贾在芷水河边兴建的。内地建筑物尚存且有香火的妈祖庙现存约500座。在台湾,75%的民众信仰妈祖,有妈祖庙800余座,信徒1400余万人;港澳地区也有妈祖庙57座。另在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美国、法国、丹麦、巴西、阿根廷等17国,共有妈祖庙135座。湄山山顶的妈祖石雕像,高米,契合湄洲岛面积平方公里,由365块花岗石塑成,寓每寸土地、365天都有妈祖保佑。真正体现祖庙身世和威仪的,一是宋代妈祖金身像,一是元代妈祖石像,历尽劫波今犹在,无疑蕴涵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力。湄洲岛妈祖庙宇几经兴废,最近的一次大规模修建和重建,始于1987年,如今已能窥见往昔风采:既有元朝“粉墙丹柱”的辉煌,更有清代“海上龙宫”的雄姿;既有代表历代皇帝敕封之意、俗称“圣旨门”的仪门,更有妈祖梳妆楼并升天遗迹,大小建筑有36处之多。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天气预报相当精准的今天,与水打交道的人们对恶劣天气的抵御能力早已今非昔比。但技术和能力的提高,仍难完全取代信仰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湄洲妈祖祖庙以及各地分灵妈祖庙旺盛的香火和每日络绎不绝的信众,正是这种精神寄托的写照。妈祖信仰的一个特点是,各地分灵庙皆定期回湄洲祖庙进香拜祭,目前尤以台湾为甚。每年来湄洲上岛进香的台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