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道歉是门心理学 >

第4章

道歉是门心理学-第4章

小说: 道歉是门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者当然不是有意对学生们冷言冷语的。如果是由于笔者布置的作业,他们没有完成而道歉的话,笔者还能够理解,笔者只是想知道他们在道歉之后要怎么做?
  而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所期待的,正是某种“借口”,为什么连及格都做不到呢?笔者想知道他们对于这一点的说明,以及针对这一点,他们是怎么考虑的。
  当然,只会进行辩解是无济于事的。实际上成绩差就是差,再辩解也不会及格,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接受道歉的人来说,很需要听到对方开脱的理由,说的好听一点就是需要对方的“辩白”。
  只不过,辩白和辩解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它们字面上相似,性质也相近,但是辩白是一种正式的自我辩护。当然,在这里,笔者只是想听听他们的这种类似于辩白的辩解(或称为借口)。
  辩解也是一种需要绞尽脑汁的“技术”。如果自己找不到失败的理由或原因,恐怕无从辩解。
  为什么自己拿不到平均六十分以上的成绩?要对这一点进行辩解,就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段时期的状况以及其他种种因素进行了解。如果不能自我分析,根本无法开口进行辩解。
  能够进行辩解,也就能够大致地进行自我分析。当然,在这之中,有些人可能会说一些谎话。但是,不管怎样,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最终出现好的结果。进行某种合理的说明,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说明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
  与此相反,如果只是突然地进行道歉,则证明他没有经过大脑思考。这种做法无异于“无条件地要求对方谅解”。
  这些不合格的学生中,有些人还会说着说着就哭了。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从这层意思上讲,能够进行辩解的人,将来也会有很大的潜力。会辩解的学生最终有利于提高成绩,将来更有可能成才。
  

接受道歉的一方也需要适当的辩解
不作辩解和不能作辩解有着明显的不同,关于这一点,大家不要有误解。
  所谓不作辩解,指的是没有办法申辩,姑且彻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它是有条理思考的结果,是在确认了自己要负全面责任之后作出的反应。所谓不能作辩解,指的是缺乏辩解的能力,甚至连自身的状况也不清楚。
  实际上,无论是职场的上司还是接受道歉的一方,都想找到一个台阶下。他们会想办法帮助道歉者。但是,他们需要一个借口或是能够让相互间理解的理由,换句话说,他们要求对方“和我说些好听的话吧”。
  之前已经论述过,对有些人来说,作辩解是不起作用的,因此道歉会变得非常困难。面对这样的人时,最好要采用与之相符的道歉方法。
  对于接受道歉的人来说,如果对方作出了辩解,就意味着有了下次谈话的机会。无论对方说了些什么,至少这种态度是积极的,那就与他们再进一步交流,针对相关问题再想想办法吧。
  毕竟,作辩解的人、能够辩解的人,从态度上说,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笔者不由想起了日本学生运动时期,那完全是一个作辩解的时代。不管他们的言论多么荒谬,至少当时的学生都充满了激情,每个人都非常积极。
  相反,现在的学生,连强词夺理的本事都没有了,也变得越来越不擅长与人沟通。
  如果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介绍,他们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让他们在辩论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或补充自己的意见,他们顿时觉得非常棘手。
  就连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也有这种明显的倾向。笔者每次让学生们针对最近关心的事情进行介绍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推三阻四……最后下课铃响了。他们完全没有这类想法:报纸和电视上的确有过这样的报道,笔者为什么要提起这件事情呢?笔者的看法是什么?这与当今社会有什么关系?等等。说到底,是因为这种对思维能力的培训,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不属于考试范围。
  话可能扯远了,总之,适当的道歉都是从思考如何作辩解开始的。
  笔者对年轻人道歉时的情形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经常突然呈现出思维中断的状态。这时,他们常使用的词是“不知道”或“没什么”。
  不知道没有关系。但是,对于对方来说,需要听到的是辩解之词。
  “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却没有人作答。哪怕是再重复一遍“就是不明白”或“没学过,所以不明白”都行。虽然这种做法并无值得炫耀之处,但至少也算是一种辩解。
  在对方进行了说明之后,哪怕是说“刚才在想别的事情,没仔细听”,只要是立即作出的反应,对方也能理解。但是,如果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思维已经中断了,才冷不丁地问对方“你刚才说了什么?我没听到”,对方一定会火冒三丈。如此一来,道歉也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辩解时不要出现思维停止的状况,这一点不要忘记。
  

根据对方的期待进行辩解
伴随道歉的是辩解。
  那么,好的辩解,或者说不被上司讨厌的辩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辩解时,所说的话自然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辩解的目的,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此,需要或多或少地“歪曲”事实。夸张地说,辩解就是适当地歪曲事实,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状况。对于这样的定义,值得推敲的是“适度地歪曲事实”的中的“适度”这个词。
  当然了,过分歪曲会有反作用,那么,歪曲多少算适度呢?
  例如,在辩解时,有的事情是上司能够预测到的。“果然,有这样的事”,对于这些上司能够理解的事情要作出辩解。
  事实上,答案就在这里。将自己的借口限定在对方能够预测到的程度,这一点非常重要。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人们总是对按预期发生的事情感觉满意。不管结果是好是坏,越接近预期,就越能理解、接受。相反,如果发生了意外,即使对自己是个好的结果,也不容易相信。
  例如,搭乘电车时,在前往车站的路上,一直以为车站肯定很拥挤。来到车站之后,发现果然很拥挤,自己也不会生气。如果来到车站之后,发现车站竟然空无一人,那么肯定会有不安的情绪,怀疑是不是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上司的心理也是如此,如果下属所说的在自己的预测范围之内,就会比较安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太多的辩解技巧,最重要的是直接按照上司的期望进行辩解。
  反之,如果所做的辩解完全是上司意料之外的事情,会怎么样呢?
  很显然,会让上司感觉到迷惑。
  心想这家伙还要说什么?他到底在想什么?总之非常不安。如果上司欣赏你的辩解,也许会说“很会找借口的家伙呀”、“辩解也有精彩之处呀”等,这样的上司是具有很高信息处理能力的上司。遇到这样的上司,则下属很有福气。
  反之,如果是能力低下的上司,对你的辩解肯定无法接受,你这样做,无异于火上浇油。
  辩解时,不要超过对方预期的范围,这是道歉之初最重要的地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礼节指的是“轻微的歉意”
本来,日本应该是一个很擅长道歉的民族,但从笔者的经验来看,日本人的这种道歉能力正在逐渐丧失。例如,从现在的学生身上,你就会发现这一点:他们越来越不会向师长行注目礼、点头示意了。
  简单地打个招呼、行注目礼,这其实是一种“轻微的歉意”,例如,让路时,包含着“您先行”、“谢谢您”等意思。
  “像寒暄一样地道歉”,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表述有点不太恰当。但是,这种程度的歉意就是一种能起到人际关系润滑剂作用的礼节。所谓礼貌、礼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道理可讲,只要按照规定做就行了。
  例如,吃饭时的礼节,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自然不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多数情况下都是没有具体理由的。只要大家在生活中都按照这种规定、规则做,就能够愉快地生活。
  笔者曾经在讲课的时候,突然被一名学生打断了:“老师,冷气太凉了……”笔者当然火冒三丈,说道:“下课后再说!”也许当时那名学生还在纳闷,只是说感觉太冷了,有什么错吗?
  但是,这在日本,至少对笔者本人来说,这显然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样的年代,但年龄层次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会有别。所以,我想让大家明白礼节(道歉这种行为)这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到底有多么重要。
  

double bind(双重束缚) 语言与态度表里不一的人
“double bind”是一个心理学专有名词。
  直译过来说,就是双重束缚。那么,到底什么是 “双重束缚”呢?笔者也有过深切感受。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会有两种信息,一种是语言信息,另一种是非语言信息,如表情、动作、做法、态度、气氛等。
  通常,这两种信息会被用在同一方向上。
  例如,人发怒时,除了斥责的言语,还有与之相应的怒吼、声色一体的表情,身上也会微微地发颤,面红耳赤等。
  就是说,这种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表现在同一方向上,有一致的状况。
  但是,在“double bind”的情况下,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会表现在相互矛盾的“方向”上。例如,明明非常气愤,但说话(语言)上却装作不生气的样子;或者,语言上大加斥责,表情却是一副温和的姿态。
  准确地说,这种情况会令人产生混淆。对于道歉者来说,同时接收到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时,根本搞不清楚这个人是真的在生气,还是没有生气。
  两种不同方向上的信息,使人受到双重束缚,这就是所谓的“double bind”。如果从言语上获得的信息和从态度上获得的信息相互矛盾,就会影响人的判断,许多人都只能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那么,直接向对方询问“你到底是在生气呢,还是没有生气呢”会怎么样呢?这绝对是最糟糕的做法。因为这种“double bind”类型的人,多数情况下连自己对自己的状况都不清楚。如果这样问的话,他们可能会误以为是在捉弄他们,这样反而会使情况更加糟糕,陷入到“double bind”的恶性循环之中。
  出现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他们以后就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感。更有甚者,对于胆小的人来说,很有可能会引发自我信心的崩溃。对于“double bind”类型的人,不能与他们认死理、过分计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对付“double bind”类型的人时,要弄清楚其真实意图
本来,“double bind”是从人格失调综合征的研究中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会造成人格破裂,是非常恐怖的。
  但是,正所谓“烈性药用好了,也是良药”。
  实际上,在社会中,有些人会专门有意识地利用这种“double bind”技巧。
  例如,大家对某个人的评价都不错:平易近人、是个好人等,但是,反过来说,也包含着“太老实”的意思。虽然他人缘不错,但总是被人看不起。
  那么,对于擅长利用“double bind”技巧的人,要揣摩他们的真实用意,对他人来说,他们身上有一种让人感觉神秘的东西。多数情况下,越是保持神秘感,对方就会越觉得其是位重要人物。
  其中有些人,会根据不同状况,只针对特定的人使用这种技巧。只使用一次“double bind”技巧,可能不会有特别的效果,如果持续使用,作用就会非常明显。甚至,在极其亲密的关系中,也能使用这种“double bind”技巧。
  举个通俗一点的例子,对异性保持神秘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对恋人时而冷酷时而温柔,时而生气时而甜蜜,为了提高在恋人心目中的神秘感,也往往使用这种“double bind”技巧。
  在职场上,那些“讨厌的上司”常用这一套。说话恭恭敬敬,怒气却紧紧逼来,这样反而更恐怖,更让人受不了。嘴上笑嘻嘻的,但是却不断地传达着一种愤怒的情绪,这样会让下属提心吊胆、不敢正视上司,更显上司的威严。
  如果出现了你必须向这种上司道歉的状况,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穿他的本意。
  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生气,其实心中并没有那么生气;有时候,看起来没有那么生气,实际上却非常愤怒。如果你看不穿这些,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