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飘落的羽毛 >

第7章

飘落的羽毛-第7章

小说: 飘落的羽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在这个世界上,把他改造得适应自己的生存。其实不然,人始终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一直是人在适应世界,而不是世界经过人的改造而适应了人。就好像整个人与胳膊的关系,胳膊摆得舒服了,其实还是你整个人感觉到的舒服。与其说人在改造世界倒不如是说世界在用人来完成自己的改造。

  就象空中的浮尘,我们平时不注意它的存在,但他确实存在着。我们体内的新陈代谢无时不刻的在进行,我们没有感知它的存在,它照样在自在的运动着。世界也是这样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发展变化,更不会察觉自己就是他变化发展的一部分。

  即使你生而无为,死亦无声,我们照样是世界自我改造的工具。因为世界的规律早已存在,不可更改。

  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呢?这其实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因为你生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自己的决定。父母把你生下来,没有你的任何参与。至于死,那就更不是自己的权限可以达到的了。即使一个人愚蠢地自杀,那他也非是在自己决定死,因为自杀本身是一种惑乱。

  人们总在谈论生死,殊不知生死本不是你我可以涉足揣度的东西。生命有何价值,那价值又岂是自己可以谈的,自己的都没资格谈,你哪有谈论别人价值的资格!自在的东西本身就具有某种规律,我们无法更改,当你探索这些问题时,实际上自己正沿着它的自在在运动。

  我们总是喜欢刻意地追求某种东西,有时那东西俯拾即是。只是心境的差别,路径的远近。禅中的“万物皆空”虽然看似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实际上,我们对万物就是一片空。包括人在内,所有的自在之物都只遵循着那本就存在的规律而行,“人的改造”也不例外。

  这样一来,好像人没有了任何的作用,完全归结到规律身上去了。就象细胞,我们感受不到他有什么作用,但它的作用通过人的发育表现出来。既然人属于世界的元素,元素当然属于整体,人的作用要通过世界的自我改造显现出来。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主宰,主宰世界的是规律,主宰我们的也是规律。规律是一切的主宰。

  人只有适应这个世界的份。世界是自在的,人必须去适应他,因为“适者生存”。我们没的选择,更不要谈什么创造。自在之物不可能创造自在之物,我们只能叫它“适应”。学会适应的人才能真正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然就只会被淘汰。

  生在世上,适应才是硬道理。

万事心生
经历是一种内心的启迪,其中的所有都让我们感到一种拥有,却又常常会很棘手。

  好像这个世界原本就永远不会存在真正的完美,一颗再纯洁的心灵中也难免会有瑕疵的存在。而我们心灵中的那点黑的东西,总会在外界的境遇变化中把整个心灵笼罩。这个斑点就是人们心中都有的阴影,可能是悔,可能是恶,也或是其他不好的东西。

  我们总说,只有从内部才能真正发生毁灭。所有外来的祸事都只能靠着内部的腐朽而肆虐。原本心灵的阴影加上外在的条件,便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恐惧,只有我们自己才会真正给自己,别人或者他物根本无法去左右我们的心理。当我们恐惧来临的时候,往往会去逃避,这似乎不受我们正常的控制,那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信仰,那是我们生命的机力;但我们每个人又都存在着各自的阴影,那是我们奋斗的理由。

  道家追寻的是那种无为的心境,人们无须刻意的去雕琢生活,自然的发展才会是最和谐的。生活要靠心来维持,生活的事物也要靠心来生成,无论是繁琐或者欢乐,没有人心的参与,便只能是一片虚无,平淡无奇。道追求的是心的自然,却又是心的欢颜,其实不管是什么,那都是心的作用,情感的变化罢了。

  我们批判那些唯心主义者,因为他们颠倒了主次。但是如果我们的情感不存在的话,我们对世界完全的不用心,这个世界还是分不出什么主次。整个自然界还在运行,但是似乎它已失去了意义,最起码失去了对我们的意义。心与情感使得这个世界变得真正的有意义,无论是喜是悲,那都是一种生机,一种通灵。

  所有的风景只能通过人的感觉而显得美丽,所有的物品只能让文化熏陶之后才会真正产生价值。世界上没有善恶美丑,只有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情感。自然存在的东西不会为我们而变,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让它们在我们的心里发生变化。这就是心里的世界,它只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用这个世界去对比现实的世界,便产生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一轮弯月,心情好时,我们夸她好美,弯得可人;心情不好之时,我们感到苍凉,无限悲伤。其实月没有变,变的是心。情感没有彻底的永恒,情感就是一种善变的东西。生命也就是因为了情感的融入,才真正变得多彩而又不定。

  那是一种互补的镶嵌,没有什么好抱怨遗憾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追求真正的清静,那我们只能把我们的情感变得冷淡一点,让它沉寂起来。生活的繁琐会因此而减少,而其中的多彩也会因此而褪色。

  万事心生。只有融入情感的事物才会真正的发生作用。一套一套的人生哲学,一件一件的生平大事,都是用心历练的结果,都是心的杰作。

虚怀若谷 藏而不露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求职的年轻人,他拥有着博士学位却在首次应聘时只出示了自己的本科学位。当他被提升为部门经理时,他向上司出示了硕士学位,直到他被任命为总经理的时候,他才晾出了自己的博士学位。我们一直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根据不同的高度而显示不同的能力。

  也就是说,并不是高等层次的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管理者愿意接受的始终是比自己能力层次略低的员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信心去驾驭他们的员工。历史上功高盖主的人很多,大多数都是被逐的逐,被杀的杀。就是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刘备也还在临终托孤时反激了他一句,何况我们又不是诸葛亮呢!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无论是人是物,太过显露了都会遭到外界的排挤和嫉恨。我们即使真的拥有过人的才能也必须看情况行事,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人面前显现。也就是必须给自己留足后路。当我们把自己才华暴露出去的时候,也往往会把自己的软肋暴露无遗。人步入社会大多是从被管理开始,而被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服从,就是要信服他的上司,按上司的指示办事。倘若你的行为能力把上司都盖住了,压过了,你认为你还会有继续待下去的可能吗?

  展现自己的能力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别人嫉妒又不能让他们瞧不起。我们年轻人往往充满了生命的朝气,而缺少的就是一种忍耐和信服。我们从根子里不服从任何人,始终有着一种叛逆的性子。我们做事往往会过了头。而社会却要求我们必须从服从开始,必须忍耐被领导,必须有所保留,有所隐藏。

  范蠡和文种同为勾践打下了天下,范蠡退而从商富甲一方,而文种却终得自尽。“兔死狗烹”的事在今天社会上也许并不是很明显,但任何一个领导绝对不会允许有一个比自己威望、能力都高的人存在他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在太平的年代。就算是在乱世也是如此。《史记》中记述了有关楚王想给孔子封地的事,但却最终没有给,原因很简单,孔子的学识高于楚王,贤能门徒众于楚王,倘若给他封地,岂不是给自己安了一个定时炸弹。

  古代总存在宦官专权的现象,帝王们信任的是他们认为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的这些不全之人。现在不也是这样吗,无论是行政机构、工商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我们总会看到一些能力平庸无所作为却身居要位的人。虽然他们占据的不是单位运营的主干部门,但是领导更信任这些人,往往会把财政以及人事大权交给他们处理。

  可这又不能说是时代体制的悲哀,而是一种竞争。当今社会我们竞争的不仅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心,是博取他人的信任之心。虚怀若谷往往会让人对你存在一种敬畏,却不会排斥你;锋芒毕露却会把所有人吓跑,也会招惹来很大的麻烦。人总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显,而有所不显。有时真的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家的无为不仅仅适用于隐士,更适用于我们正常的处世。若实若虚的人往往站得很稳,因为外界始终对他们存在着好奇与敬畏,不舍拒绝也不敢怠慢。

  人生,需要社会的锤炼;处世,需要虚实的配合。

什么是真
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迷茫的伏在窗前,向着天空呼喊:什么是真?!

  哲学上说真理过一分即为谬误。看来真也是一种需要条件的东西,它的存在与拥有终不会是永恒。

  悲剧就是撕开伤口给人看,这些流经生命,又从生命中渗漏出去的水,可以酿酒,可以醉人,可以醒世,可以洗心,这些痛使躯体千疮百孔,却让灵魂得到了升华。悲剧往往是假对真的摧残与伤害,它的感生之处就在于人们对真的崇往和对生命的怜惜。感受悲剧的深韵,在真的千疮百孔之中,隐隐约约的,我们总能发掘出自己内心的真诚。正是因为这一点,也只有悲剧才能唤起一个人的良知,也只有伤痛才能找到真正的心灵。

  人们在交际之中,总希望着对方真心待己,而自己却总去试探。殊不知在我们试探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对真最大的背叛。古代君主哪一个都希望自己的臣子忠心,可是单单的臣子忠心又有何用?忠而未必信。伍员流于江,长弘死于蜀。他们都是后人皆知的忠君之士,去分别遭到了什么样的下场?!楚王的一意孤行,浮出了汨罗江高魂悲慨的呼喊;赵王的听信谗言,飘起了六月天邹衍怨怒的飞霜。岳飞的精忠只能在奸佞陷害下受辱;于谦的刚毅只能在顽固权势下呻吟。

  以汉高祖的英明,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去救止;以陶朱公的智略,早料长男必然害死仲子,而不能保全。诸葛亮神机妙算,不是也照样打过败仗。在人们知道何为真假的时候,也不一定就能去作出正确的真的方向来。

  李斯说:忠臣不避丝而庶几。所以忠未必是为君死,义也未必是去舍生。真更无须做得轰轰烈烈。萧何在高祖论功时位冠群臣。然而他从未披挂上阵,更不曾杀敌立功。“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刘邦居帝位后,常疑群臣,而萧何能全身,善于真假之道,文而无害,此其为相之法。

  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苏秦和张仪以一副口舌走遍天下。他们说的并非都是真话,甚至大多数的是假话,但是他们做的绝对是一种真的行动。因为没有真的东西永远不会得到诸侯的认可与信任。“张仪欺楚”是一段很有名的典故历史,他把楚王欺骗得晕头转向,他在楚国所说的一切都是假,只有他自己的连横是真,帮助秦国称霸是真。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忠是对人真,信是信人真。相信别人有时也很重要,但我们却总分不清什么该相信,什么该怀疑。因为这个世界什么是真,我们还没弄清楚。

  人们奉行的宗旨对于自己而言永远是“真”。我们姑且不去管它是不是真的是真,但人最相信的人永远是自己,这是一定的。因为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追求与想法首先知道的人是自己。自打私利的产生,真假就真正的对立了,人们对真的信仰与坚持在利益的冲击下不断动摇。

  早就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啊,真的东西是没有经过修饰的东西,是一种本在的东西。只有纯净的白纸,只有自然的天地,只有淡淡的生活,才有可能是真的东西。 。 想看书来

保密与人生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得学会保密,为自己也为他人。

  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都有着各自的原则,所以人们才都有了各自的目标与追求。但是有些东西只有到了得到之时才能公开,有些言谈只有亲朋可以明知。这就存在了一个关于保密的学问,只有明确了什么事情该保密,什么事情该公开,我们才既不会在众人面前显得小气,也不会捅出什么大漏子。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想过。追求自然才是人的本性,自然地去感觉虽然不怎么理智但自己感觉舒服。在这里我们抛开这些自然之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