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飘落的羽毛 >

第10章

飘落的羽毛-第10章

小说: 飘落的羽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冷落门客。《史记》上关于他对侯赢的礼让,可谓真的让人惊讶。以至于侯赢甘愿为他而死。他在赵国对毛公、薛公的拜访以及后来的“倾平原君客”足以说明他的魅力辐射早已超出魏国的范围了。

  我们总在过分强调信陵君的性情,却总是忽略谈到他的政治、军事才干。试想一下,只是一个和事老或者王子又怎么能撑住魏国几十年。史书上并没有太多的关于信陵君才华的记载,但他能率领五国的军队把秦军打回函谷关不敢复出,著成《魏公子兵法》,足以说明了他的军事才干。这些远非仅凭信望来支撑的。

  《战国策》上有一节记述了信陵君威逼小国城主投降的事,这说明身为一国宰相只是面和心善是不行的。但在那城主刚毅的自杀之后,信陵君的诚心悔过又着实让人感动不已!他始终是一个高义者。

  对于他的后半生可谓是令人惋惜。兄弟之间的猜忌是整个魏国失去了顶梁柱。他太过功高盖主了,历史上帝王之所以诛杀功臣也正在于此。但信陵君看透了这一点,他自甘放弃了政治军事大权而选择了烟花之所醉生梦死。这好象和“窃符救赵”形成对比:前者为义而弃名利,而今是因为心死而淡漠一切。

  终究魏国走向了衰落,而后人对信陵君的推崇却始终没变。汉高祖甚至派人年年祭拜他。因为他身上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公子的才能,更拥有着帝王般的海量胸怀!虽然他只是魏国的“信陵君”。

黄歇之义
“以身徇君,遂脱强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黄歇之义。”这是司马迁对春申君的综合评价。在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一个不是王室的人就是他了。但他和考烈王的关系却和兄弟无异。从他和太子时的考烈王一齐入质于秦到后来的为考烈王谋妻生子,他付出的不仅仅是对楚王的忠心,而更重要的是那种真诚的关怀。

  他自己把生死置之度外帮助太子逃回楚国。从这一点上看,也找不出什么不一般来。这是一个臣子所应该做的事。但是从他与太子的生活经历上看,这其中包含的绝对不仅是臣子的忠君,这其中或多或少的会有一种朋友兄弟之情。

  对于春申君的描述,在史书上也并不是很详细。但我读《史记》时总有一种感觉,这里面掺杂着一种非血缘甚至高于血缘的感情。也许是同其他三位王公子产生的对比,但我总认为春申君在楚国不仅仅是在尽着一个臣子之义,而是在维系和信仰着一种真情。

  考烈王本身不具有生育能力,但是春申君还是努力为他寻妻生子。这一点他没有跑得出“君为臣纲”的道德伦理,但后来的李园献妹到他家的时候,他竟把怀有自己骨肉的李氏献给了楚王,下一代楚王也就姓黄了。在这里我不敢说他只是为了维系熊氏楚国的基业,或多或少的他总也会有私心在里面。

  但是从这件事中,他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反而遭到了小人李园的杀害。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的就是他不听朱英的劝告而遭厄运。《史记》中对于他献妻的事没有做什么评价,可能这件事根本就很难评价吧,但这样一来避免了楚国的王位战争。

  在春申君遇害后,好象楚王没什么反应,整个楚国在死了一个宰相后也没什么表示。在当时的道德中,臣为君死,天经地义。君臣之间存在的只有等级没有真情。

  可能这就是春申君真正的悲哀吧!

田文处世
我们大家都知道“鸡鸣狗盗”的这个典故,也知道“狡兔三窟”的相关历史,但是我们是否知道这两个历史典故都与一个人有关?那个人便是我们要讲的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既然姓田当然就是田氏齐国的国戚。没错,田文是齐威王之孙,靖郭君之子,但是并非嫡子出身。田文在农历五月五日出生,按历将有害于父母,于是靖郭君想要丢弃这个不吉祥的儿子,然而田文的一番话语驳得父亲哑口无言,当时他才五岁。“人之命岂受于天乎?” 

  孟尝君在还没有自立之前就经常提醒他父亲礼贤下士,由此获得了靖郭君的高度赏识,便把爵位传给了他。孟尝君礼贤下士和战国中其他各国的宰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他有别于其他人的一点在于不局限于一个国家。

  田文曾经两次想要去秦国为相,第一次被苏代以“木偶人和陶偶人”的寓言劝止,第二次便真的去了秦国。但是他毕竟是齐国的国戚,纵使他权谋再高也不会得到秦王的完全信任,一旦秦齐征战,他自己也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然而他还是去了秦国,可见他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所表现出的胆识,但是一味的追求与执着会使人慢慢丧失理性的思考,他也一样。就这样一个精明的相谋之贤也只能通过“鸡鸣狗盗”才能脱身。由“鸡鸣狗盗”的门客来看,孟尝君所接纳的门客并不都是高义正派之士,他遵循的纳士原则应该是“海纳百川”。在《史记》关于吴起的列传中曾经描述过一段关于吴起在魏国和田文论功的事情,《史记》当中没有明确指出那里的田文是谁,也就是默认了他就是孟尝君。可见孟尝君在魏国也是当过宰相的。

  这样的去各国当宰相,孟尝君似乎在仿效苏秦、张仪,但是他又非是在鼓吹合纵或者连横,我想他的意图是想在多的国家里展示才华,显示自己。然而这种思想似乎有一点追求虚荣的嫌疑,而且这种广而不精,多而不专的做法是在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更不用说是去驾驭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如果去仿效孟尝君的这种做法很容易就“画虎不成反类犬”,因为我们真的难以驾驭这么多的关系。而这么些复杂险恶的关系一旦把握失衡,我们也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对于“狡兔三窟”是讲的关于孟尝君礼贤下士的例子。在孟尝君众多的门客之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他总是在孟尝君的院子里唱一首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长铗归来兮,睡无美人妻。”孟尝君一次一次都满足了他的要求,而他却一次又一次的“得寸进尺”,当孟尝君真的将要无法忍耐的时候,他向孟尝君请愿回孟尝的故里经营,为孟尝君留下了三条后路。首先,恩惠故里的百姓,收取民心,这样孟尝君的家乡始终是支持他的;第二,把家乡的封地分给农民,减免税赋,纵使将来田文罢了相,也会有广沃的土地;第三,是在家乡的屋舍上下功夫。这样纵使孟尝君哪天失势了,也不会穷途末路。

  孟尝君的性情对于别的国家来说却不那么和善。在一次去赵国的途中,一个村落的民众都出来瞻仰这位齐国的宰相,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孟尝君身材矮小,并互相议论起来。我们想象孟尝君会怎么做,他大怒而去,纵容门客灭掉的这个村庄。也许孟尝君根本就很在乎自己的形象或者瞧不起那些平民,由此看来他实际上很可能是一个极为虚荣的人。

  然而他对于士的恩惠却足以令士为他而死。孟尝君曾经多次遭到齐王的怀疑,这当然是他总到外国为相的缘故。每一次都是他的门客冒死地帮助他,最严重的一次是魏子为了向齐王证明孟尝君忠于齐,竟然以死的代价来报答知遇之恩。

  孟尝君在晚年遭到的齐王的罢免甚至治罪,就是这样一个精明的风云人物也难以在他的那种处世哲学中得到圆满,我们最好也避免他的这种思想去处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贤而少公
在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对于平原君的评价应该是最低的。“平原君,翩翩之佳公子也,然吾未识其大体。”接着司马迁把长平之战的失利也归到了是他平原君贪“冯亭邪说”的罪过。

  平原君在赵国是“三去相,三复位”最后封于东武坡。他在赵国的众位公子中是最有才华的,最为贤明的。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贤明之人为相的时候,赵国竟然发生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四十万的兵士被白起活埋。赵国的邯郸也差点被秦兵攻下。秦国的兵强将勇当然是事实,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场仗战败的原因是赵国竟然起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奢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在他生前就坚决反对赵王起用他,有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立下功勋光宗耀祖呢?可又有谁比父亲更了解他的儿子? 

  然而赵奢死后,赵国却起用了这样一个人。平原君作为首席宰相就没有出来劝下赵王,着实就是一个失职的错误。

  战国中各国的宰相都招贤纳士,而我认为平原君只是为了随应而勉强为之。从《史记》中的“不斩笑姬”到后来的信陵君“倾平原君客”足以看出他并不是诚心诚意的礼贤下士。燕赵之地多的是壮士豪杰,而真正在平原君手下的寥寥无几。“毛遂自荐”中一个老翁随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在楚王面前无所畏惧。相比之下,平原君这个主人显得暗淡无光,得到援军的功劳也多半应该算在毛遂的头上。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所以在向信陵君求援的时候,他只得动用了这层关系。可以说,信陵君窃符救赵一半是被平原君“逼”的。平原君无论出过什么差错,但是国王人败的道理他还是清楚的很。他的外交能力应该说是很强的了。

  《史记》中记载着平原君用自己财产招募死士保卫邯郸的事,可见平原君作为一国宰相应有的典范他是做到的。公孙龙曾经就这样向平原君说过: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这其实就直接指出了平原君能为赵国之相的根本所在。而平原君没有斥责公孙龙也说明他自己也早就知道这一点,他也从来没有拿功劳来大做文章。

  平原君作为赵国的公子,他是最贤明的,但作为一个宰相却总为自己的私利着想又是不足的。

大众视点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大众所引领的潮流即时尚都会对当时的社会风情造成极大的影响,人们的随从性与模仿性好象就是与生俱来的。一件事情,搞不清是什么也随着大流去了,其实那所谓的大多数也大多是这个心理。

  人是群体生活的社会主体,把自己融入一个大的群体当中才会感到安全,人们互相聚集在一起,即便互不认识,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聚在这,但也最终会形成一种群体的趋动,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有世俗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安全点。世俗的形成是社会的必然,可以说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世俗,所以大众的视点直接会导致整个世俗观的变化,个人乃至社会也不得不受到大众视点的制约与影响。

  古人云:“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我们也经常会说众人的唾沫就会淹死人。大众视点总能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可以说哪怕是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难以承受住那种精神上和现实的压力。大众所追求的东西永远是大多数心目中正确的不容更改的东西,而且它会让更多的人来加入。

  可是几乎所有的真理总是最先由少数人掌握。而大众视点的阻挠甚至迫害却令这样的真理被接受得很困难。但是我们无法去批判,因为我们自己也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大众的视点总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的较多,所有的一切无非就是获得一种满足。在大众的盲从之下,人们找到的快感足以让他们忘掉自己所有的罪恶,人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盲从就是一种快乐。盲从于时尚就是他们所快乐的东西。

  这种潮流使人们逐渐丧失掉自己的个性,也使得一些怪诞的东西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与文化高速发展变化的年代,大众的视点也开始变得怪诞离奇,也许是社会压力使然吧!

  大众视点的变化淘汰了一些东西,无论好坏;又捧起来一些东西,也无论好坏。大众的价值趋向无所谓对错,只是自己感觉的事情。于是大众的视点根本就毫无理性可言。就那个家喻户晓的例子来说吧,“超女”一下子就流行了起来,谁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她们。

  无所谓好坏,只有感性的流行。这就是大众视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东北人“火”了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把东北作为全国第一重工业基地进行发展,因为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粮食资源,东北的重工业底子厚。而如今东北的工业却早已落在南方沿海的后面,东北已不再是昔日工业的领头羊,老大哥。

  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还有工业的严重污染,东北的重工业发展极其缓慢。东北的成品加工业很不发达,使得众多的资源只能以原材料外出。林业,粮食业,石化业都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