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影像照进现实:戏梦人生 >

第5章

影像照进现实:戏梦人生-第5章

小说: 影像照进现实:戏梦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孩童时候起,我已很喜欢电影了,不论西片、粤片、日本片,一概都喜欢看。那时,我并没有富余的钱买票入场。记得有一次,在大世界戏院,我抱着弟弟趁入场时混入戏院的楼座,不幸给带位员发现,一掌把我从楼梯上打滚下来。可这一掌并没有令我放弃看这场电影的热望,相反地赶快抱起弟弟,紧跟着人群混入楼下去。到了中学时候,喜欢看电影的热情一直没有降低过。”
  吴宇森从小家境不好,生活在贫民区,那里鱼龙混杂、黑帮横行。他是一名基督徒,既要直面周围的暴力世界,又受宗教仁爱精神的熏陶,处在暴力和信仰两种力量的纠葛中。基督教和侠义精神的双重影响,造就了吴氏作品的主要气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片场磨砺奠基石
1969年,吴宇森进入国泰公司担任场记和制片助理。1971年,他转投香港影业巨无霸邵氏旗下。当时的香港,正是新武侠电影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导演张彻是邵氏公司拍武侠电影的扛鼎人物。吴宇森作为张彻的副导演,参与拍摄了《马永贞》、《刺马》等片。从张彻那里,吴宇森不但学到了炮制动作场面的精髓,还掌握了如何利用电影表达个人情怀的方法。张彻作品中尸骸成山、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被完美运用到吴宇森英雄片中,并成为一种独特的传达个人风格及世界观的符号。张彻作品中的情义与暴力,吻合吴宇森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心态,成了吴氏电影最重要的基石,正如吴宇森所说:“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像我的《英雄本色》了。”
  1973年,吴宇森离开邵氏,到嘉禾公司正式担任导演,历经漫长的“喜剧的十年”,先后导演了《过客》(1973年,后更名为《铁汉柔情》于1975年公映)、《女子跆拳群英会》(1974年)、《帝女花》(1975年)、《少林门》(1976年)等小成本电影。由于当时许冠文主演的《大军阀》等喜剧空前卖座,嘉禾也支持喜剧创作。在这种背景下,吴宇森执导了《发钱寒》(1977年)、《大煞星与小妹头》(1977年)、《哈啰夜归人》(1978年)、《豪侠》(1979年)、《滑稽时代》(1980年)、《摩登天师》(1981年)、《八彩林亚珍》(1982年)等喜剧电影。这一时期,吴宇森无法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武侠片和功夫片的夹缝中显得微不足道。不过,多年的片场磨砺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1983年,吴宇森从嘉禾出走到新艺城公司,事业也跌入低谷,被外放到台湾任地区总监。1984年,他编导的现代枪战片《英雄无泪》讲述雇佣军到“金三角”抓捕毒品大王森顿,与当地的贩毒分子、军方、居民发生冲突的故事。影片情节松散,水准平平,不过也显现出几许阳刚之气和暴力美学,是吴宇森从“喜剧时代”向“英雄时代”过渡的承前启后的一部作品。
  1985年,《笑匠》再遭重创,票房惨败。吴宇森只好离开台湾返回香港,加入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在徐克的鼎力帮助下,吴宇森成功执导了《英雄本色》,宣告与旧时代彻底决裂,一举奠定个人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随后,他连续拍摄了震撼华语世界的《英雄本色II》、《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和《辣手神探》,以成熟、强烈的个人风格,拓展了华语电影的创作,对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来闯荡好莱坞并迅速成为一线大牌导演奠定了基础。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英雄神探创辉煌
作品链接
  1986年8月,《英雄本色》公映后空前卖座,上映长达61天,收入万港元,打破本土票房纪录。影片以1967年龙刚导演的同名粤语片为蓝本重新编写,讲述伪钞集团骨干宋子豪与小马哥的兄弟情义,以及宋子豪为自己的黑道行为力图向其当警察的弟弟宋子杰赎罪的经过,被评价为是一部“触及男人的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男女情、冤屈受害之情和报仇雪恨之情,堪称多情而善感之作”。周润发身披黑色风衣、眼戴黑色墨镜、嘴衔火柴棍的模样,成了潇洒、*倜傥的代名词,“小马哥”戏里戏外都被年轻人尊为偶像。
  吴宇森和徐克顺从大众娱乐需求,乘势推出《英雄本色II》。鉴于小马哥形象深入人心,上集中死去的小马哥以孪生兄弟的名义“复活”。阿健在纽约经营一家餐馆,为帮助前辈龙四报夺产杀女之仇,从美国回到香港,结识了豪哥和阿杰,四人合力铲除违法犯罪集团。阿健作为小马哥的化身,披上黑色风衣,戴上墨镜,口衔火柴棒,手持枪支猛烈开火,照样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1987年,为庆贺张彻从影40周年,张彻门下众多弟子联合拍摄了《龙蛇争霸》(又名《义胆群英》,由吴宇森和午马合导),这是一个黑道社团因争权夺势而内讧的故事,属于当时黑帮英雄片洪流中的一片“行舟”。该片网聚大批时已成名或正在成长的明星大腕,现已成香港“无厘头”喜剧代言人的周星驰在剧中扮演一个忠义的小弟,结果被自己的老大诬害而死,颇为悲情。
  1989年的《喋血双雄》把《英雄本色》的题旨和技巧推向风格化的极致,成就了“暴力美学”的另一高峰,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亚洲十大电影之一。吴宇森满怀信心且不嫌俗套地大搞公式化情节,杀手爱上无依无靠的歌女,冒死抢救被误伤的女孩,为爱情承诺退出江湖,警察与杀手英雄相惜,老江湖用生命换回尊严。所有这些元素被吴宇森以暴力与浪漫的方式推向极致,极尽夸张、煽情之能事。
  拍摄《喋血双雄》的过程中,吴宇森与徐克在创作理念上产生巨大分歧,不得不于1990年离开“电影工作室”,自组公司导演《喋血街头》。故事的灵感源自于张彻名作《刺马》,打破了以往“小故事”的局限,是吴氏作品中气魄和格局最大的一部。三个成长于贫民区的少年阿B、辉仔和细荣,生活在香港60年代最为动荡不安的社会,因失手杀人逃往越南。那时的越南战火四起、硝烟弥漫,他们打算借战乱大发横财,结果陷入了被美军掠夺、恐怖袭击和被越共拷打的凶险环境,十多年的友情也不知不觉地开始变色。为一箱黄金,细荣丧心病狂地向辉仔的头部开了一枪。为了偿还肝脑涂地的情义,阿B带着辉仔的头颅找到已回香港飞黄腾达的细荣,两人驱车相撞、举枪互射,最终两败俱伤、喋血街头。
  1991年的《纵横四海》是吴宇森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部,集喜剧、言情、动作、滑稽于一体,是典型的港式大杂烩。这部借鉴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朱尔与吉姆》拍摄的贺岁片,以主人公阿祖、阿占和红豆三人之间青梅竹马的关系和不离不弃的情义作为主要线索。三个流浪的孤儿学得一身高超的偷盗绝技,因盗取一幅价值连城的彩画卷入黑道杀斗,最后打败残暴、阴险的养父,携手并肩走向明天。影片将浪漫、温馨的言情片和激烈、残酷的枪战动作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有悬疑搞笑的偷盗场面,又有出神入化的枪战段落,还有轻松愉快的浪漫时刻。
  1992年的《辣手神探》(又名《枪神》)被认为是吴宇森进军好莱坞的一块“敲门砖”,无论其电影语言还是精神气质,都称得上是一个总结性的作品。吴宇森首次放弃黑道英雄角色,把镜头对准政府警察,重点表现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尤其是卧底内心的煎熬)。场面设计更上一层楼,极疯狂的动作和无休止的杀戮充斥着一种宣泄的情绪,从开始时的茶楼火并到结尾时的围攻医院,节奏之紧迫,激情之豪烈,爆破之巨大,都创下吴氏电影之新高,被美国著名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评为:“就好像吴宇森往美国发展的示范作,不外乎是玩尽类型公式的一个令人兴奋的练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风雨征途好莱坞(1)
1993年,环球公司邀请吴宇森执导《终极标靶》,由此掀开了吴宇森电影生涯的新篇章。对吴宇森而言,《终极标靶》就像一次好莱坞的入门考试,这个考试的题目并不难,难的是解答的方式和要求。吴宇森回忆初到好莱坞的情境时说:“一开始就发现,制度上完全是两回事。在香港拍戏非常简单,导演可以控制一切。而在好莱坞,一部电影里参与意见的人很多,甚至连明星都可以控制剧本。”吴宇森尽可能地在影片中留下个人风格,动作场面的慢镜头依稀有《英雄本色》的影子,激战时纷飞的子弹和喷溅的鲜血几乎是《喋血双雄》的克隆,但这些早已在香港电影中演练成熟的场景夹杂在好莱坞类型片中显得极不协调,更像是一个“令西方观众发笑”的不伦不类的怪胎。事实上,环球公司为照顾尚格?云顿的影迷,专门请了一名“资深动作片剪接专家”重新剪接,最终版本与吴宇森的初衷相去甚远。
  执导《终极标靶》的遭遇,让吴宇森下定决心花很长时间学习语言、美国文化和社会风俗,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1996年的《断箭》采取中庸策略,于自我风格和美国惊险电影传统的表现手法之间寻求平衡,取得了初步成功,一扫《终极标靶》带来的晦气。这部描写核武器危机的电影,以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和火车相撞、飞机坠毁、核弹爆炸等冲击力极强的视听震撼,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重新回到吴宇森熟悉的男人世界,贯穿始终的是两个飞行员之间的生死较量。为迎合好莱坞“英雄不死”的金科玉律,吴宇森一改香港时期“英雄必死”的悲惨结局,结果深受西方观众喜爱,北美票房狂收7000万美元,将吴宇森推向好莱坞A级导演的行列。
  获得“话语权”后,1997年的《变脸》令吴宇森彻底摆脱了充当好莱坞打工匠的尴尬,找回了良好的自我状态。影片剧情堪称奇思妙想,通过“换脸”技术将警匪角色对调,然后掩盖真相,让他们在混乱中找回真实身份。吴宇森成功地将东西方共同崇尚的“人道精神”和“家庭观念”糅合,难能可贵的是在男人复仇的世界里用较多的笔墨刻画女性角色,受到女性观众的广泛认可。这一次,吴宇森将“暴力美学”和好莱坞制片原则完美结合,动作场面高潮迭起,约翰?特拉沃尔塔和尼古拉斯?凯奇两大巨星光芒四射,手枪、子弹、白鸽、教堂、耶稣、慢镜等吴氏电影的标志一一再现,令无数拥趸雀跃不已。影片被美国影评人称为“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也为吴宇森带来了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颁发的最高荣誉“金环奖”,其天才般的调度能力和卓越视觉贡献得到世界性认可。
  《变脸》取得空前成功后,吴宇森并没有乘势追击,转而监制了几部电影(包括周润发到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血仍未冷》)。他成立了专门的创作团队,给独立电影导演加斯?范?桑特策划剧本。2000年,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邀请吴宇森执导《谍中谍II》,剧情依然是特工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最后关头粉碎了毁灭人类的恐怖计划的滥俗套路。对于简单的故事,吴宇森以他最擅长的景点场面进行装饰,放白鸽、飞身滑行开枪、中弹的慢动作再次出现,连克鲁斯也放下巨星身架躬身徒手攀登悬崖。影片首周票房狂收9280万美元,闯入当时好莱坞票房成绩最卖座影片十五强。不过,吴宇森作品中原有的江湖义气和侠骨柔情荡然无存,人物沦为一个个玩偶,只是披挂上阵按照既定程序扮演超级英雄而已。

风雨征途好莱坞(2)
2002年,吴宇森作为制片人和导演,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拍摄了战争大片《风语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展开激战,由于日军截获美军情报、破译了密码,致使美军战绩甚微。1942年,一批美国纳瓦霍地方的印第安人被招募到军队,用他们的语言作为密码传递军情,保护这些战士成为赢得战争的胜负手。影片战争场面血腥暴烈,重点描述战斗进行中或战役间隙发生的故事及军人友情,变相延续了侠义情结。吴宇森认为这“并不是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虽然它也有很骇人的电影场景,但它更接近一部纪录片,我想通过这部影片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应该停止战争”。
  2005年的《记忆裂痕》,是根据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一位电子工程学家意外陷入昏迷,清醒后发现过去两年的所有记忆不复存在,只能靠一个装着零碎物品的信封寻找失去的记忆,由此牵扯出公司秘密、政府黑幕等阴谋。吴宇森曾透露,片中几场惊险追逐戏深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