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冰眼看日本 >

第16章

冰眼看日本-第16章

小说: 冰眼看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就很为人注意了。
  可以猜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防卫大学校和防卫职业在日本被人重新评价的时候也会到来的。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1)
阅读二战中有关日军的文章,特别是日本人写的东西时,在介绍某人时经常能看到在后面打上括号,里面是“陆士 × × 期”或者“海兵 × × 期”的注解,这在其他国家似乎是不多见的。其实这种注解在某种程度上解说了日本陆海军的一种特性。
  “陆士”的全名为“陆军士官学校”,“海兵”的全名为“海军兵学校”。这两个名字就有点费解,首先为什么叫“士官学校”呢?中文中“士官”的意思是“军士”,也就是英语里的那个“sergeant”。而日语里的“士官”却是“士兵”的反义词,就是“军官”的意思。Sergeant在日本军制中叫“军曹”。
  中文资料里一般把“海军兵学校”翻译成“江田岛海军学校”,这是因为海军兵学校在广岛县的江田岛的缘故。但这种翻译方法有时会给人一个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海军学校的错觉。“兵学校”并不是“培养士兵的学校”,而是学“兵学”的学校。兵学指的是“用兵之学”,就是“军事学”的意思,所以“陆军士官学校”意译成中文就是“陆军军官学校”,而“海军兵学校”就是“海军军事学校”。
  日本军队的军事教育体系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光陆军就有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校、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宪兵学校、航空士官学校、陆军经理学校等不下十几所,海军也不比陆军少。但实际上认真考察一下,日本军队的教育体系其实是很简单的,下面介绍一下日本军队的军事教育体系。
  日本陆军教育的中心是“陆军士官学校”(以下简称“陆士”), 海军教育的中心是“海军兵学校”(以下简称“海兵”),这是日本陆海军培养各自军事主官的唯一学校。说是唯一,是因为几乎所有其他的日本军事学校都只是陆士海兵的补充和延长,要当陆海军军事主官的唯一渠道就是从陆士或海兵毕业。
  陆军士官学校的起源是明治元年(1868年)在京都设立的“兵学校”,这个“兵学校”第二年迁到大阪,改名为“大阪兵学寮”,1871年又搬到了东京。1874年明治政府正式制定了《陆军士官学校条例》,在市谷台以兵学寮为基础组建了陆军士官学校。翌年2月首期学生入学,这个时候的学生后来被称作“旧 × 期”。这时候采用的是法国式教育制度,学生被称为“士官生”,来自军队。学制按兵科不同而大有区别,步兵和骑兵是两年,炮兵、工兵一开始为三年,第二年改为四年,到1881年居然改到了五年。因此在晋升为少尉以后还在学校里,也被人称为少尉学生。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以后,日本人把军事学习的对象改到了普鲁士。从1887年开始陆军士官学校正式采用普鲁士方式,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废除了士官生制度而代之以“士官候补生”制度,这个制度从1889年开始,那年入学的学生重新从第一期开始计算,在这以前的毕业生就被称为“旧 × 期”。
  “士官候补生”制度是普通中学毕业生(日本的旧制中学相当于现在的高中)进校后首先作为一等兵到基层部队当兵,半年后升为上等兵,而陆军幼年学校毕业生则在这个时候直接作为上等兵到部队,三个月后升为伍长,再过三个月晋升军曹后进入学校正式开始学习。按兵科不同学制略有不同,一般在一年半左右毕业。毕业后军衔升为曹长回原部队,一般半年后正式被任命为少尉军官。 。 想看书来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2)
海兵的由来是从1870年明治政府模仿幕府的“长崎海军教习所”在东京筑地开设的“海军操练所”开始,第二年操练所改名为“海军兵学寮”,到1876年改名为“海军兵学校”。1888年搬到了广岛县的江田岛,在东京的海军兵学校原址上办了海军大学校。
  陆海军的“兵学寮”几乎同时设立,但海军改名字比陆军晚了两年,这么一来“士官”这个词已经被陆军用了去,只好凑合着用“兵学”这个学究气十足的词了。其实陆军有点怪,除了“陆军士官学校”这个校名之外再也不用“士官”这个词,用“将校”这个词。可是海军除了学校名用不了“士官”以外在其他场合则是大量使用这个词。海军少尉是“士官”,海军大将也是“士官”。
  和陆军一样,日本海军在一开始也是采用的法国式教育,但海军的转型比陆军更早,从海军操练所设立开始就从原来的法国式教育转到了英国式。1873年开始英国派出以后来一直做到北美舰队上将司令官的道格拉斯(Douglas,Sir Archibald Lucius)少校为首的34名教官来日本,英国人在日本一呆就是17年,合计69人次,而道格拉斯本人就在日本呆了两年。
  日本人办这个海兵学校是很认真的,认真到了什么程度呢?为什么海军兵学校会搬到江田岛区就能够说明问题了。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海军省认为学校办在繁华的东京会引起学生们思想堕落,所以才找了这个当时是鸟都不来做巢的广岛荒岛,迁校之前还和当地豪绅签订了一个名为《江田岛取缔方始末书》的合同,里面规定在江田岛指定范围内不得有“猥艺丑行”,就是说不能开娼馆妓院,以保持教育环境。而一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的57年间江田岛还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至于到后来设施被美军接收,飞燕流莺从全日本和全世界各地云集江田岛,繁荣娼盛则是以后的事情了
  和陆士不同,海兵的学生没有先到部队的做法,而且进校就是海军一等军曹。学制一开始是三年,从1927年开始延长到四年,然而随着战争的扩大又逐渐减短,最后减到了两年零四个月。毕业后的身份是少尉候补生分配到专门的练习舰队,经过半年左右的远洋航海和训练以后任命为少尉军官。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是训练艰苦和管理严格的,对学生的要求都相当高。但陆士和海兵则严格得有点出奇,军事院校喜欢给学生的在校成绩排上名次来刺激学生的上进心,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就曾经以所有功课ALL A的成绩在西点军校首席毕业。日本的陆士和海兵也是这样,不同的是陆士和海兵的毕业成绩基本上能左右毕业生们一辈子。
  日本军事院校对毕业生毕业成绩的这种几乎近似于变态的重视来源于明治初期日本军队组建时的实力构成。当时有“长州的陆军,萨摩的海军”这一说法,就是出兵支援朝廷倒幕的两大主要力量长州藩(现在的山口县一带)和萨摩藩(现在的鹿儿岛县一带)在明治年间掌握了陆军和海军。参加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陆军军人全部出身于长州,而海军军人则全是鹿儿岛的。为了打破这种门阀制度,在陆士和海兵实行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方针,目的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消灭地方出身的山头。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后来被列为日本军事失败原因之一的军队人事僵化,论资排辈,学历至上这个缺点。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3)
陆士毕业生只有成绩在前面20%的才有报考陆军大学校的资格,也就是说位置在下面80%的毕业生不管他们今后的表现如何,一般也就只能停留在中佐上,极少数幸运儿能够升上大佐,而将军除了战死以后的“特进”晋衔以外,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海军就更加变本加厉了。
  陆士的毕业名次是不公布的,只有陆军省人事局和参本总务部才知道。当然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大概在什么位置,但除了拿到天皇御赐怀表的前五名之外,其他人对自己到底是第几名并不确切知道,所以陆军可以利用这一点作弊,像挑起事变的石原莞尔就先后在陆士和陆大两次被学校人为拉下名次,所以日本陆军有不少位像挑起卢沟桥事变,最后在英帕尔战役中一败涂地的牟田口廉中将那样到了战后大家都奇怪这种人怎么爬上了将军的位置。但评论起日本海军将军时除了这人是用非所长或者所长已经落后于时代之外,对其作为将军的素质本身提出疑问的还不多,这是因为日本海军的这种名次排定更加严格,更加透明,一般在名次上作不了弊,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更加僵化了。
  海军首先从海兵的入学考试成绩开始发榜公布。海兵的每个学生都随时随地知道自己的名次变动。日本海军有个叫做hammock number的东西,也就是吊床号。海兵学生是一个分队睡一个大房间,谁睡在什么位置全有规定,根据名次来。其实海兵不睡吊床睡的是床铺,但是根据海军习惯,还是称hammock number,吊床号。
  这个毕业时的吊床号将跟人一辈子,很黄很暴力。要摆脱这个倒霉的吊床号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想办法在海军大学校弄个好成绩提高吊床号,还有就是平时在研究、训练上做点成绩出来立功受奖。但是这两种方法几乎都不可行,首先海大的录取顺序就是根据海兵毕业的吊床号来,只有吊床号在前的考砸了才有吊床号在后面的入学机会,而后一个方法由于平时大家干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就是卖力点也看不出来。所以到后来整个日本海军就成了一个先以毕业的“先任”顺序来论资排辈,海兵的校歌也正好叫《同期之樱》(同期のさくら),这个同期里面孰优孰劣就看这个跟你一辈子的吊床号了,特别邪门。
  比如1930年伦敦军备会议以后日本海军大裁军,炒了不少大佐级军官的鱿鱼。你要是吊床号在前面呢,先晋升你为少将以后再炒鱿鱼,叫作“名誉晋升”,你要是吊床号靠后呢?对不起,你就只是个大佐。将级军官和佐级军官的退职金可差老鼻子了,这也算公平合理,谁让你当年不用功来着?
  再比如说偷袭珍珠港时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没有进行第三波轰炸从而造成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修船厂和400万吨油料未受损失的问题。如果这些东西全给炸平了,美国就只能后撤3 000公里回加州的圣迭戈去。从那儿出发和小日本战斗就不是那么随心所欲了。所以说让鱼雷战专家南云出任一航舰长官是人事上的失败,这点联合舰队长官山本五十六比谁都清楚,在猜测南云会不会第三次出击的时候,山本说了一句名言:“做贼的时候最害怕,南云肯定能逃赶快逃”。既然知道南云是这号角色,为什么还派南云?没有其他人能当一航舰司令长官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战前日本的军事教育体系(4)
有,就是联合舰队最后的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不过当时是少将。小泽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时候人们感慨:“联合舰队总算找到自己的长官了”,那意思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前三位长官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和丰田副武全部不合格。这四个人中就小泽是干舰长出身的,其他人全是搞军政的,指挥舰队全是半吊子,其实不适合当舰队司令。集中航空母舰组成航空舰队这个主意就是小泽治三郎提出来的,但一开始海军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听得进去,后来总算山本要偷袭珍珠港,才采取了这个主意。一航舰的长官本来应该由一直在舰上又长期指挥海军航空兵的小泽来担任,但因为小泽是海兵37期的,而第一舰队长官高须四郎中将和第二舰队长官近藤信竹中将全是海兵35期的,要是37期的当了一航舰长官,那一航舰就是孙子。第一舰队或者第二舰队长官一声传唤就一定要去,别想平起平坐,这还打个鸟仗。万不得已这才找了海兵36期的南云忠一,而南云忠一根本就不懂什么航空战,所以先在珍珠港坐失良机,后在中途岛把四艘航母全交了出去。
  小泽治三郎在1945年5月19日当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刚刚就任大本营就发表了一道古怪的命令,说是因为离本土太远,所以南西方面舰队和南东方面舰队改由大本营直辖,退出联合舰队序列,但是处于同样情况的第四舰队和第十方面舰队又没有这种调动。原因何在?小泽治三郎的吊床号是45号,而南西方面舰队长官大川内传七中将是41号,南东方面舰队长官草鹿任一中将是21号——小泽指挥不了他们!联合舰队长官应该是大将,小泽中将为什么没晋升?——也是不能晋升,小泽晋升了,那两位就只能退出现役。不能同时晋升?没那么多大将的位置,只能去当军事参议官,反正就是不能留在现役当指挥官了。
  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同为37期第二号的井上成美两个星期前的5月15日刚刚升了大将,同时吊床号26的海兵校长小松辉久中将和大凑警备府长官,37号的后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