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花之语 >

第30章

花之语-第30章

小说: 花之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钱,殭蚕一钱,乳香一钱,贝母一钱,大黄三钱,牵牛二钱
  主治:入房忍精,强固不泄,以致精浊血凝结两胯,或小腹之傍,结成肿痛,小便涩滞。
  ◎扁豆花、忍冬花疗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新加香薷饮
  香薷二钱,厚朴一钱半,扁豆花五钱(鲜),银花四钱,连翘四钱,
  主治:暑温初起,形寒发热,身重疾痛,面赤口渴,汗不出者。
  ◎葛花疗
  金李杲《东垣试效方》:
  葛花解醒汤
  砂仁半两,葛花半两,白豆蔻半两,白术二钱,泽泻二钱,干生姜二钱,神曲二钱,茯苓一钱半,陈皮一钱半,猪苓一钱半,人参一钱半,木香半钱,青皮三钱
  主治:长期饮酒中毒。
  ◎槐花疗
  宋许叔微《本事方》:
  槐花散
  槐花一两,柏叶一两,荆芥穗一两,枳壳一两(炒)
  主治:内痔出血。
  ◎旋覆花疗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中: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主治:肝脏气血郁滞,著而不行。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犀角旋覆花汤
  犀角二两,旋覆花二两,桔皮三两,茯苓三两,生姜三两,紫苏茎叶一握
  主治:脚气肿满,或行起涩弱,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食呕不下。
  ◎桂花疗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十:
  桂花饼
  桂花一两,孩儿茶五钱,诃子六个,甘草五分
  上对末,桂花水为饼,每嚼一丸,滚水下。
  主治,清痰降火,止咳生津。
  ◎菊花疗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
  候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凳郑栖呶宸郑惫槿郑山郑喝帧⒐鹬θ
  主治:风痛。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款冬花疗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九:
  崔氏熏法
  款冬花
  主治,久咳不瘥。
  宋严用和《济生续方》:
  百花膏
  款冬花、百合等分
  主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腊梅花疗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二:
  千里梅花丸
  楷把叶、干葛末、百药煎、乌梅肉、腊梅花、甘草各一钱
  上俱为末,用蜡五两,先溶蜡开,投蜜一两,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实大。夏月长途,噙化一丸,津液顿生,寒香满腹,妙不可言。
  花是我国中草药药物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展示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十五、浴兰汤兮沐芳……楚·屈原(1)
以香花沐浴,是一种享受,也曾是一种宗教礼仪。
  在浴盆的澡水……古人称作“汤”……中加入香料,用此香水沐浴,是我国古代符合卫生健康的一种习俗。古人认为,在浴汤中泮和某些香料,不仅能提神醒脑,洁身去嗅,还可以祛除邪气,疗疾养生;因为这些香料多取材于香花香草,它们馨香而无毒,对人体不会造成过敏反应,且由于其中具有芳香物质及药理成分,还能防病治病,有益健康。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月令《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遗书,这部按十二月顺序,记录大自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的相应变化,形象反映上古人民对时令气候认识的书,最早提到了一种花草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这就是著名的、有着悠久传统的兰汤浴。
  五月,古代中原地区一直认为是不吉利的“恶月”、“毒月”,这在汉以来的著述如《史记·孟尝君传》、《后汉书·礼仪志》、《风俗通义》、《论衡》等都有具体事例反映出来。夏历五月,恰处在芒种、夏至、小暑三节气之际,烈日炎炎。地气上蒸,是各种疾病多发的季节。而兰草,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它具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虫毒,辟不详”(见《神农本草经》)的功效,在“恶月”间,用它伴水沐俗,正是一种很好的防病治病的手段。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九歌·云中君》一篇中的头六句歌辞。《云中君》是祭祀云神丰隆的歌,句中的“灵”,指女巫。这六句翻译过来就是:”沐浴着芳香四散的兰汤,穿上那鲜艳华丽的衣裳。云神啊回环降临在我身上,闪耀无穷尽的灿烂光芒。享受祭祀你将降临神堂,璀璨的光辉与日月争光。”(见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译文,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这反映了楚地女巫主持祭神时沐浴兰汤的宗教仪式。
  参照《周礼·春宫》看,不禁令人恍然而悟:“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云:“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屈原所描写的兰汤浴,是南方宗教上的一种衅浴,当无疑问,且与中原地区的衅浴如出一辙,可见其来甚古,与夏代五月浴兰似有渊源。
  后来,“恶月”又发展出“恶日”,即五月五日,称为端午。端午节又称“浴兰节”,可见沐浴兰汤已成定俗。唐韩鄂《岁华纪丽》曰:“端午,……浴兰之月。”《注》,“午日,以兰汤沐浴。”午日,即端午日。宋吴自牧《梦梁录》曰:“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端午之日洗一个舒适快意的兰汤澡,成了民众的节令风习。
  我国历史上,花药沐浴并不仅限于兰草。《山海经》就曾提到另一种花草,可以入浴。该书《西山经》载云:“竹山……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山海经》虽多怪诞之语,不可全信,然而这里记述一种能够治皮肤病的“水疗法”绝无凭空虚造的可能。至于黄雚,依稀有典可查。《尔雅·释草》指出,雚即芄兰。按,芄兰又名萝藦,为萝藦科多年生蔓草,花白色,有紫红色斑点,可入药。虽然这雚是否即是黄雚,笔者还难以确定。
  汉代,皇家浴池中也常用香汤。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谈到,成帝皇后赵飞燕洗澡用的是“五蕴七香汤”,她的妹妹赵合德入宫被封为婕妤,亦颇受专宠,洗澡用的是“豆蔻汤”。豆蔻者,姜科多年生草本,夏开黄花,其花、种子、壳均可人药,具有行气化湿的功效。五蕴七香者,则指多种香料的混合,究竟包含那些花草香药,便不得而知了。
  东汉的荒淫君主灵帝,据王嘉《拾遗记》卷六载,他在洛阳西园命建“裸游馆”一千间,内设许多浴池。一到夏天,灵帝就拥着一班年纪在十四至十八岁之间的宫女来此避暑。这些宫女“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泡在浴池中。由于浴池里煮有西域进献的茵墀香,宫人浴罢,余汁随渠流出馆外,香气四溢,被人们称为“流香渠”。这西域的茵墀香,系为何物,无考,然从“茵”字草头看,很可能也是一种香花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五、浴兰汤兮沐芳……楚·屈原(2)
唐朝的宫室浴池更见发展,而尤以唐玄宗骊山华清池最为豪华气派。198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出华清宫“汤殿”遗址,其中包括宫南皇帝专用的御汤“九龙殿”、杨贵妃专用的“贵妃池”(又名“莲花汤”)以及供宫室成员或来此避寒的文武百官使用的“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浴池,与古代文献记载和图录相吻合。“贵妃池”是二遗迹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使我们得以亲眼见到“汤殿”的宏大规模。这些浴池所蓄之汤皆为骊山脚下涌出的天然温泉,由于其中含有天然的矿物质,本已有疗疾的效用,然而,好鬼神、尊道教的唐玄宗似犹不足,仍喜欢在汤中放置兰草香药,这可在他作的“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的诗句中表露出来。中唐诗人李商隐《骊山有感》,句有“骊山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描写杨贵妃入浴莲花池,“暖香”二字正是温泉兰汤的恰切写照。
  佛道之家尤其重视沐浴。《周易》中有言道:“洗心曰齐(同”斋”)、防患曰戒。”斋戒就是收心敛性,敬拜神明;沐浴就是通过洁身以达到“洗心”,以便侍奉上天。所以《孟子)云:“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事上帝。”作为宗教仪式的沐浴,多离不开香花。佛教徒一般都用兰草作香汤洗沐。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即指明了这一点:“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而道家则花样颇多,如五香汤,据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一《七签杂法·沐浴》一节引《三皇经》云:“凡斋戒沐浴,皆为盥汰五香汤。五香汤法:用兰香一斤,荆花一斤,零陵香一斤,青木一斤,白檀一斤,凡五物,切之以水二斤五斗,煮取一斤二斗,以自洗浴也。此汤辟恶,除不详,气降神灵,用之以沐,并治头风。”这里的五香、前三种为香花,后二种为香木,香揉合,其熏袭馥郁之浓烈,鬼神亦足惊也。
  宋以后,民间公共澡堂盛行。(公共澡堂,据笔者考证,在南朝宋时已出现,详见拙文《澡堂史话》,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澡堂之名或呼为“浴肆”,或呼为“混堂”,更有通名“香水行”的,这就是因为浴汤中往往调人花药香料以招徕顾客的缘故。香水行因一年四季都经营开放,老百姓也就不限于特定的节期,而是随时都可以进行香汤休浴了。这时,其原所由始附着的宗教意义日趋淡漠不显,而护肤养容、防病长生的作用则一目了然,以致人们渐渐地把香汤沐浴仅仅视为是一项卫生活动和舒适的享受而已。下列一二,不妨一试:
  ◎兰香浴
  宋洪刍《香谱》卷上引《川本草》:
  兰香,味辛平无毒,主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叶似兰,尖长有岐,花红白色,煮水浴以治风。
  ◎茅香花浴
  唐李勣等《唐本草》:
  茅香花,生剑南诸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非白茅也。味苦温无毒,主中恶温胃止呕吐。叶苗可煮汤浴,辟邪气,令人香。
  ◎菊花,金银花浴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
  

十六、小窗瓶水浸春风……元·方回(1)
鲜花插于瓶中,便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插花”一词原指戴花,如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唐杜牧《杏园》诗:“莫怪杏园顦顇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里的“插”皆指簪戴。瓶供兴起后,此词才又指其艺。如明张丑说“大率插花,须要花与瓶称”。“插花”在今天是通行的讲法,指的是插花艺术或切花艺术。而在古代,多称为“瓶花”、“瓶供”。
  瓶花始于何时,清人西厓在《谈征·物部》中曾加考索:“佛氏有供花之说,亦未闻用瓶。”然而按《南史》记齐武帝诸子事迹看,“未闻用瓶”之说不确。《南史·齐武帝本纪》载:“晋安王子懋字云昌,武帝第七子也。诸子中最为清恬。有意思,廉让好学。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祝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文中的铜罂是一种小口大腹的盛酒器,由于口小,自然就成了放置莲花的理想器具了。文字记载往往滞后于已发生的现实,据此尚不能认为插花便是始于南北朝且源自佛教。考古学的发掘资料表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懂得了欣赏花卉,如在河南省陕县出土的距今五千余年的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绘有由多数五出花瓣组成的花朵纹饰,还有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陆续发现。考古研究者认为,专门放置花卉的花瓶古已有之,这就是四千五百多年前出土的云纹彩陶花瓶。这说明了我国的插花艺术一直可以上溯到夏代以前。
  无疑,自佛教传入中土,佛前供花的宗教仪式对插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据日本的研究,日本插花就是由隋唐时期的高僧传入的,故直至今天,日本的对佛献花仍定为仪式。而我国的佛前供花,到了唐代发展为宫廷插花,这在敦煌壁画中有所反映。唐罗虬《花九锡》最早记载了插花、赏花的习俗。“花九锡”之义,似为赐花以九件礼物,即“重顶帷”,用作瓶花障风;“金剪刀”,用作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