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花之语 >

第13章

花之语-第13章

小说: 花之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藕与莲子:食法甚多。由于是家喻户晓的食物,这里从略。
  莲蓬:青熟时可以生食,清香爽口。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载有一种熟食法:“莲花中嫩房去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浆、香料和鱼块实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或中外涂以蜜出楪。”这道菜名为“莲房鱼包”,读者不妨可以试试。今天,我国的食谱中有此仿宋菜。
  莲叶:广东东莞人利用其叶所特有的香冽味,包以粳米,杂鱼肉诸味,蒸熟后表里香透,作为小吃,名曰荷包饭。见载于清初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此吃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民间还将新鲜莲叶洗净煎汤,加粳米、冰糖煮成荷叶粥,甘香可口,清凉解暑,有时亦作饮料服用。
  莲花:清代乾嘉年间寺院素食中,除了果子外,开始有以花叶入馔的,其中之一就是将荷花瓣烹制加工后上席。据曾在清宫中服侍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龄所撰写的回忆录《御香缥缈录》说:“荷花的花瓣也是太后所爱吃的一种东西,在夏季里,常教御膳房里采了许多新鲜的荷花,摘下它们最完整的瓣来,浸在用鸡子调和的面粉里,分为甜咸两种,加些鸡汤或精糖一片片的放在油锅里炸透,做成一种极适口的小食。”这种吃法很可能受自于寺院饮食文化的影响吧。
  莲花可以点茶,其方法与一般的以花拌茶不同,而是将茶纳入未采摘下来的莲瓣之中,可谓别出心裁,见明屠隆《考槃余事》:“于日未出时,半含白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扎,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随意以别蕊制之,焙干收用。”《贮香小品》亦有类似介绍。
  莲花可以制酒。北宋已流行。《叩头录》曰:“六月持莲花,制碧芳酒,调羊酪,造含风鲊,皆凉物也。东坡诗:‘请君多酿莲花酒。’”明高谦《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谈到莲花制曲的方法:“莲花三斤,白面一百五十两,绿豆三斗,粳米三斗,俱磨为末,川椒八两,如常法造踏。”清代的莲花白酒最著名声,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它采用万寿山昆明湖所产白莲花,用其蕊入酒,再配以黄芪、当归等数十种中药材蒸炼酿制而成,原是宫中御用秘方,后流入民问。今天,莲花白酒是北京葡萄酒厂生产的中国优质酒之一。
  作为可食用的重要经济作物,江南一带每年农历六七月的莲子、八月的莲藕成熟之日,荷农就要泛舟采莲子。但见许多农家女子摇橹荡浆,轻舟泛波,碧衣红裙,莲歌阵阵,这成了夏秋时节民间的一大景观。(见插图17)请看萧衍《采莲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笑摘荷花共人语……唐·李白(3)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侬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李白《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踯躅空断肠。
  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李珣《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欧阳修《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上录皇甫松《采莲子》之二末句“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运用了双关隐语,即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掩盖起来:“莲子”隐“怜子”之义,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变着法儿说“我爱你”。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为擅长的手法,对后来的文人诗影响很大。皇甫松这支曲子即是仿乐府的上乘之作。表达男女间的情爱,荷花是语言中采用谐音方式最多的事物了:莲隐怜,藕隐偶,丝(藕丝)隐思(上引欧阳修词中的“芳心只共丝争乱”即用此法);这在民歌中常能见到。荷花的谐音还广泛运用于工艺、绘画之中。古代的富贵人家有一种做工考究的斗帐,顶端往往安有仰开的金莲花,四角亦饰莲花并垂羽葆流苏。这莲花就是以其隐义对床帐的主人和主妇双宿双飞、恩恩爱爱生活的美好祝愿。唐宋时期,织物的艺术纹样多印成芙蓉、桂花、万年青三物,以表示“富贵万年”;明清时期则多印成莲花、鲤鱼,表示“连年有余”,或印成鸳鸯、芙蓉,表示“一路荣华”等,这都成了吉利祥瑞的象征。(见插图18)
  古人好风雅,有这么两则关于荷花的典故聊备一观。一是“碧筩杯”,出自《酉阳杂俎》:“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慤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噏之,名为碧筩杯。”一是“莲笠”,出自《六砚斋笔记》:“莲初出水,为骤雨所霖辄中夭。因出新意,剪荷叶,线缝作兜鍪状,名曰莲笠。雨则遍覆之,较锦帐覆牡丹尤为韵致。”
  人们爱莲,爱得如痴如醉,竟发奇想,为之作诞,说荷花生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然毫无根据,不过老百姓却信以为真。清朝的苏州,每逢是日,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二里许的荷花荡,以观荷纳凉。夏季多雷多雨,有时傍晚一阵大雨,游人被淋得像落汤鸡般,甚至狼狈到赤脚而归,故俗有“赤足荷花荡”的谚语。这在顾铁卿的《清嘉录》卷六中有很生动的描写。康熙十八年赐进士的沈朝初作有《不遮山阁诗余》两卷,内《望江南》词一首亦述其胜:“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鹢,水晶冰窖劈西瓜。痛饮对流霞。”
  为荷花上寿,多少有些荒诞,然而荷花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不正可见一斑吗?
  

十八、茉莉开时香满枝……明·陈淳(1)
茉莉花洁白可簪,清香怡人,然而吸引人们的,还有那和梅花一样的品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这里的西国,不少古书如《本草纲目》、《群芳谱》、《花经》等都以为指波斯(今伊朗),其实,更可能说的是天竺(今印度)。“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宋人王十朋就持这样的观点。事实上,印度是茉莉的原产地。据来人郑域《郑松窗诗话》的讲法,茉莉是在汉代随同佛教传入我国的。长期以来茉莉二字有多种写法,除了上面的“末利”、“没利”外,还有“抹利”、“抹厉”、“末丽”、“抹丽”等,正如李时珍所说的:“盖末利本胡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所谓“胡语”当是古印度的梵语。
  茉莉为木犀科茉莉属常绿灌木,枝条柔弱纤细,卵形对生的叶子亦显得单薄。花白色,很小,但极为芳香,总是数朵聚生于枝顶或枝腋。茉莉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不耐寒,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种植最为适宜,往北则须注意保护越冬,要移入户内或温室防寒,否则会冻死。
  自茉莉引入中土后,南方的粤、闽、滇一带气候炎热,一直是历史上最主要的栽培地区。嵇含《南方草木状》说茉莉“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就是较早的记载。在这些地区花期特别长。《桂海虞衡志·花志》曰:“茉莉花亦少有如番禹,以浙米浆日溉之,则作花不绝,可耐一夏。花亦大且多叶,倍常花。”其实,种得好,花期可从农历五月延至九月秋末呢。番禺即今广州一带,种植茉莉最是闻名。《郑松窗诗话》载:“广州城西九里曰花田,尽栽茉莉及素馨。”这花田就是城郊花户辟地集中栽种茉莉和素馨的专用田,花户藉此可维持生计。
  茉莉花色洁白,人所共知,但在古书上却有其他颜色的记载。《广东志》云:“雷琼二州有绿茉莉,本如茑萝。有黄茉莉,名黄馨。”绿茉莉,真是令人吃惊的品种。说到黄茉莉,则要留心了,其实并不是茉莉。在古代,茉莉和素馨虽知不同,故分二名,然常混淆不清。例如上面讲的黄茉莉,在植物学分类上系木犀科素馨属,与茉莉不同属,今通称云南黄素馨,别名云南迎春,与茉莉不同。再如《枣林杂俎》“闽中红茉莉……皆特产,他地所无”的记载中提到的红茉莉,亦非茉莉,而是红素馨,这都是应加以细辨的。至于著名的紫茉莉,更要区别开来,它是草本植物,不仅与茉莉不同属,而且不同科。但是,上述“绿茉莉”,究属何物,那就很难说了。一定讲搞错了,似失之武断,毕竟由于这些地方茉莉长势良好,再经花匠的精心培育,形成某些特异的品种,未尝不可能。
  古时江南地区,茉莉曾被称作“奈”、“素奈”,亦很早就有移植。《晋书·成菾杜皇后传》载成帝时“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奈,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吴地女子簪茉莉,是听信神话传说为天上织女之死而举丧的一种妆饰。这说明东晋时江南此花已多。苏州、杭州、南京是历史上江南种植茉莉最盛的几个地方,但这些地方的茉莉都需在冬季做好保暖工作,方法有“置燠室,或以物覆之”(见明·张存绅《雅俗稽言》卷三十八)等。由于培植的费用、成本高,江南的茉莉在花市售价上要比闽广贵得多。《武林旧事》卷三回忆南宋的杭州:“六月……茉莉为最盛,初出时,其价甚穹,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值数十券,不过供一晌之娱耳。”江南如此,北地就更昂贵了。《五杂俎》云:“茉莉在三吴一本千钱,入齐辄三倍酬值。”一到黄河流域,茉莉简直成了希罕物。北宋徽宗皇帝政和七年曾在东京汴梁东北筑土山,广求天下奇花异木、珍禽异兽置其间,因其在都城之艮方(东北方),故名艮岳。在这艮岳中,茉莉被定为八大芳草之一(见明·焦竑《焦氏类林》),可见人们对它甚为珍视。
  佛书中,茉莉又名鬘华,按《翻译名义集》卷三“百花”的解释,是因为此花“堪以饰鬘”,即在当时妇女们常可用来妆点髻鬓的。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在绍圣年间遭新贵打击,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他见到当地的黎族姑娘口嚼摈榔,竞簪茉莉,曾赋诗道:“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摈榔。”生动地将土著风俗人情一笔勾出。茉莉花白如雪,香浓似麝,在体现人类爱美求美的簪花习俗中,是最受妇女青睐的花卉之一,以致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茉莉一花,单为助妆而设,其天生以媚妇人者乎!”这一茉莉助妆的民间风情长期以来为诗人词客所津津乐道:

十八、茉莉开时香满枝……明·陈淳(2)
纤云卷尽日西流,人在瑶台宴未休。
  王母欲归香满路,晓风吹下玉搔头。(宋·王庭珪《茉莉花三绝句》其一)
  脐麝龙涎韵不侔,熏风移种自南州。
  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宋·杨巽斋《茉莉》)
  春困无端压黛眉,梳成松鬓出帘迟。
  手拈茉莉猩红染,欲插逢人问可宜?(明·唐寅《茉莉》)
  茉莉簪发的方式很多,有插在髻上的,有戴在鬓边的,有“拢髻松松簪一点”,“更有人儿,两鬟都满”,有用彩线将花朵串成“层玉”挂在钗头的,有“穿作一花梳”的,有编成花环绾在发鬘侧的,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一到夏日,继白兰花后,女子们极为宠爱的当属此花了。清人余怀《板桥杂记》曾以寥寥数笔描画出这样一幅南国风俗图。只见“裙屐少年,油头半臂,至日亭午,则提篮挈槪呱舯坪共荨④岳蚧ā=挎揪砹碧颍酵筠嘈兀滋承省G阒谠朴笛固宸枷阋印8谴嘶ò谌罩锌谡砩希婷囊怪猓瑲徣酥菀病!
  夏秋之际,暑热难熬,茉莉花色白如冰雪,香气清凉,当真成了驱逐炎热的一剂良方。往往给人有一种寒凉的幻觉。所以,不少人把它同解暑消夏联系了起来。如“燕寝香中暑气清,更烦云鬓插琼英”(范成大),“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许棐),“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刘克庄),‘不烦鼻观偷馥郁,解使心地俱清凉”(许野雪),等等。据《武林旧事》卷三载,南宋淳熙年间,孝宗皇帝赵眘常去宫中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