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 >

第20章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第20章

小说: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癫谎钡哪嗫耍淦肺缓退鄣谋ㄖ胶芪呛希ê退虻降亩饕蚕嘟�
  《世界新闻报》这份百年老报属于卡尔家族,在它最鼎盛的20世纪50年代,它的发行量高达850万份,“二战”结束之后电视还没有普及,大家需要娱乐消遣,这给《世界新闻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1968年默多克对《世界新闻报》开始感兴趣后,它的发行量已经下降到了600万份。在最近的16年里,《世界新闻报》一直都是由威廉·卡尔爵士在经营。中午还没有到吃饭时间,威廉·卡尔爵士就会慢悠悠地踱出位于舰队街不远的布弗里街报社总部大楼,到常去的美味烧烤餐厅,优哉游哉地享用美餐直到下午。尽管报纸的发行量在萎缩,公司的股价在下跌,但威廉·卡尔爵士总是自鸣得意,卡尔家族也依旧觉得自己对报社的控制权是无人可以撼动的。威廉·卡尔爵士家拥有《世界新闻报》27%的投票权股份,而威廉·卡尔爵士的侄子德雷克·杰克逊教授则拥有25%的投票权股份。

独狼(6)
但是,这位教授对和自己亲戚相处感到厌倦了,他决定卖掉自己的股份。
  我们需要介绍另一位出场人物罗伯特·马克斯韦尔,这位出生在捷克的犹太人得了一个“活跃的捷克佬”的绰号(当然,他还有其他的绰号)。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在英国媒体界摸爬滚打了40年,而且一直酝酿着商业欺诈的阴谋,当年他想要买下《世界新闻报》的时候已经在这一行里干了20年了。他所拥有的培格曼出版公司是一个以出版科教读物见长的企业,因此他想要收购《世界新闻报》的目的让人觉得他比默多克更加让人匪夷所思。通过各种噱头的金融术语,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夸大了《世界新闻报》的价值,并开出2 6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德雷克·杰克逊教授手里的股份。在重金的诱惑下,德雷克·杰克逊教授出让了自己的股份。
  接下来还有几件事即将发生。
  默多克通过和威廉·卡尔爵士套近乎,并许下了他不会兑现的诺言来套利。他这种糖衣炮弹的手段和不讲诚信的做法也给他留下了坏的口碑(后来道琼斯的支持者们又翻出了这本老账来数落默多克)。
  让默多克感到不悦的是,在接下来的20年间,英国人总是把他和奸诈的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相提并论,认为他俩是闯入英国媒体界的两只狐狸。
  英国人还给默多克贴上了无情的标签,认为他是整个英语出版界最贪得无厌、最粗俗无礼的出版商。
  那一次,默多克只能使用糖衣炮弹的手段。尽管他对外宣称自己想要买下IPC媒体公司的股份,但是他手里并没有足够多的钱支付威廉·卡尔爵士开出的价格。威廉·卡尔爵士对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简直就是恨之入骨,这既因为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是个骗子,也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
  和让人看不顺眼的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相比,默多克好歹是个招人喜欢的新教徒,只不过他的口袋里没有那么多现金而已。
  默多克已经赢得了卡尔家族的好感(威廉·卡尔爵士认识默多克的母亲,也很敬重她),而且他威胁他们,如果他们不配合的话,他就对这场马克斯韦尔危机置之不理了,从而使得卡尔家族不得不任命他和威廉·卡尔爵士的侄子克里弗共同担任首席执行官,威廉·卡尔爵士将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合同任期为7年。《世界新闻报》将收购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的部分资产,在这次连蒙带骗的交易中,默多克在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将得到《世界新闻报》40%的股份。默多克手中40%的股份再加上威廉·卡尔爵士手中27%的股份就能确保公司不被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收购。默多克觉得在这次交易中自己占据着上风,因此对刚刚达成的协定马上就反悔了,提出只能让他一个人来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卡尔家族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因此只能妥协同意了。
  与此同时,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和默多克两人之间也展开了肉搏战。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甚至想过要买下新闻集团。1969年1月2日,双方在新闻集团的董事会上展开了白刃战,新闻集团的老板和妄求者罗伯特·马克斯韦尔争执得不可开交,最后以马克斯韦尔的失败而告终。
  没过多久,本来答应不再买入《世界新闻报》更多股份的默多克又食言了,他买入了德雷克·杰克逊教授的一些股份。这么做到底公理何在?默多克不需要什么公理,在他看来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好了。

独狼(7)
过了没多久,默多克又逼威廉·卡尔爵士辞去董事长的职位,并把董事会里其他几个卡尔家族的成员都赶了出去,卡尔家族这些可怜的成员直到这一天才恍然大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道理。
  默多克对自己的口碑和形象似乎从不在意,他对这方面的事根本不感兴趣,也不关注媒体上有关他的报道,他也很少和人聊起这方面的话题(相比之下,其他媒体大佬在这方面的在意程度似乎患了强迫症)。也许是因为默多克秉性讳莫如深,很难有什么光亮能穿透他心中的层层雾霭,也有可能默多克根本不在意赢得什么好口碑。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把精力花在赢得英国公众和媒体对他的尊敬上。他甚至都没有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他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作为一个在多国从事生意的商人和日后的媒体巨鳄,默多克的观念显得过于狭隘。他骄傲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来英国做生意的澳大利亚人而已,觉得自己就是要做一个投机者。他认为自己来英国是淘金的,而不是要成为一个英国人。他秉持自己的独狼思维行走在世间,他的身旁有几个亲信,他世界的边界也就这么大了。
  伯特·哈迪就是默多克的一个亲信,他是英伦大报《镜报》的广告销售业务主管,在他看来默多克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没有龙头老大的感觉。他觉得默多克就是个带着一群平庸之徒做做小生意的老板,所做的小生意都是一些拆东墙补西墙、临时性、凭直觉做事、耗费精力的工作。做这样的生意你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太多其他问题,因为你一天到晚都在忙碌。
  来到英国之后,默多克还没有买到能带来大量现金流的知名报社,引入私人股权投资者、考虑财务可行性(投入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以及通过削减开支来产生更多的现金流,像他日后所做的那样。当年办报是一个体力活儿,你工作得越卖命,对市场的需求反应越快,报纸的价格越低,那么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不过,思维狭隘、吝啬、不乱花一分钱的默多克没有意识到在曼彻斯特办报和在伦敦办报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他也没有留意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默多克早期在经营《世界新闻报》时曾经掀起过一次轩然大波,他让报纸连载克里斯汀·基勒的*。模特克里斯汀·基勒6年前曾经掀起英国“二战”后最大的一次性丑闻“普罗富莫事件”。当年英国的国防大臣约翰·普罗富莫(John Profumo)和克里斯汀·基勒有染,桃色丑闻曝光后他就引咎辞职了。辞职后,约翰·普罗富莫把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逐渐得到了英国大众的谅解并被奉为改过自新的楷模。因此,默多克让《世界新闻报》刊登克里斯汀·基勒的*无异于是揭约翰·普罗富莫的旧伤疤。英国报业的自律组织—英国报业总评议会公开发表声明,谴责报纸连载克里斯汀·基勒的*。英国希南枢机主教也在《世界新闻报》上发表了一篇愤慨激昂的文章。这样一来,“普罗富莫事件”就成了默多克事件。
  默多克很高兴连载了克里斯汀·基勒的*之后,《世界新闻报》的销量超过了以往。他对别人的攻击漠不关心,他还利用这次纷争在电视上露了脸,他对何为公众人物毫不理解而且也满不在乎。
  当他接受著名主持人戴维·丁布尔比采访的时候,他说话毫无艺术可言,而且还摆出一副“我可没骗人”的姿态说道:“我丝毫不认为连载的内容粗俗,我也不认为这么做对那个丑闻男主角有什么不公平。我很同情他,但这并不能改变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当然不可否认,登载这些文章能多卖些报纸。”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独狼(8)
1969年,默多克接受了伦敦周末电视著名主持人戴维·弗罗斯特的采访,这一次采访让两人都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一期访谈节目在伦敦周末电视连续播放了3个星期,后来弗罗斯特在自己的*中写道:“这次和一个刚刚在伦敦崭露头角的家伙的访谈节目可真火了。”
  在弗罗斯特看来,这期访谈节目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两人都语出惊人,默多克在报纸上又大胆重提了“普罗富莫事件”。弗罗斯特对默多克的攻击引人注目,他的语言辛辣,既像一名检控官又像一位神者。默多克的毫不示弱也让人印象深刻,听到批评声默多克本能地就想反驳,并不想平息事态,这使争执更为激烈。这期节目之所以出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默多克曾在访谈过程中大发雷霆。
  弗罗斯特在邀请默多克来参加访谈节目之前跟他保证过“气氛会很友好”,他觉得默多克在谈到连载事件的时候至少会有几分自责,这样的话两人大部分时间就可以来聊聊默多克在伦敦报界取得的成功。
  在妻子安娜、伯特·哈迪、负责公司公关事务的约翰·阿迪的陪伴下,默多克勇敢地接受了这次访谈邀请。默多克认为自己是个事必躬亲、讲究效率、精明透顶的商人,他认为这些品质对于10年前的商人而言是必备的素质,但观众却把他视为一个内心黑暗、满腹狐疑、*成性的恶棍。在这次残酷的40分钟访谈节目中,默多克对连载克里斯汀·基勒*的事不仅坦言愿意承担全部责任,而且还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很自豪。
  “这本*在连载见报时,我自己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默多克宣称道。
  “你自己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弗罗斯特想在让默多克承担责任之前再确认一下,“我们下午通过电话之后,我花了4个小时读了克里斯汀·基勒的*。请问你在读这本*的时候有何感想?”
  这算是代表公众对默多克办报哲学的唯一一次发问。
  “你觉得登载这些文章有什么好处?”弗罗斯特又问道。这也成为弗罗斯特这次访谈发问的主题,让默多克自己来说一说这样做到底有什么道理。
  默多克回答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整个故事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但事实并非如此,”弗罗斯特说,“这些书出版都是……”
  默多克的立场有些退让了,说“把一个故事重述一遍”是没有任何过错的。
  “如果你承认只是把故事重新讲述了一遍的话,那么我们的讨论算是有了进展,”弗罗斯特说,那语气就好像默多克是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一样,“但我想说,你在节目最开始的时候说这本*里有新的内容。我把这本*也看了一遍。我把书中提到的人物和线索细细理了一遍,除了提到的几个无关轻重的人物之外,我没能发现任何新内容。”
  访谈差不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弗罗斯特播放了一段对希南枢机大主教的访谈录像,默多克当时就嚷嚷着说事先没告诉他。这位大主教在直播节目里严斥了默多克的做法,也称赞了普罗富莫现在投身慈善事业的行为是可圈可点的。
  弗罗斯特还在节目中点了坐在观众席里约翰·阿迪的名,因为当默多克给自己辩护时,约翰·阿迪就使劲地鼓掌。弗罗斯特对默多克说:“你的公关事务主管又发疯了,观众里只有他一个人在鼓掌,你真应该给他涨工资。”

独狼(9)
访谈中,默多克眯着眼,似乎只关注自己的立场。他说,整个丑闻事件都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成员”批评,他还认为“这些上流社会成员也不会愿意别人看到他们同约翰·普罗富莫混在一起”。
  弗罗斯特接着默多克的看法继续说:“你这是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对英国的看法,你知道的,真是这种看法。你知道现在很多地方都不像你想的那样了。的确不是那样了。我是说,可能这个国家有很多老掉牙的学校还是这种做派,但你讲的那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所谓的上流社会也不像你说的那般等级森严了。”
  “你是这么想的?”默多克酸溜溜地说。
  这次访谈让弗罗斯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弗罗斯特和默多克两人在媒体界的地位很相似,他在一家独立的电视台工作),也树立了访谈各方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在弗罗斯特的观众看来,默多克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外籍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