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若有所思 >

第2章

若有所思-第2章

小说: 若有所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一个人的“思”如果只被当作一种谋求具体利益的工具,抑或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手段,就会以丧失直观和感性为代价,对科学世界的思考终将因此与常识世界渐行渐远,更谈不上价值。
  “思”应当是一种平凡之美,但是人们往往只会把它当作一种独具慧眼、运用智慧的能力,抑或一种观察世界的敏锐角度。相信人们读完《若有所思》,定能领悟到思想的价值更多体现为一种理智的诚实之美,它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智商上的高低,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思”就像静穆一样,只能从德性中涌出,平凡而真实。
  《若有所思》,何怀宏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1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评三:生者的欢喜与忧愁
生者的欢喜与忧愁
  ——《若有所思》小悟
  文/青歌长号
  活着,就意味着思考。
  每一个活着的人,也许都曾听闻这样一句话: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哈姆雷特面对人生抉择时无尽的迷惘与困惑,也道出了每一个生者在世上时刻经历的思索与矛盾,似乎一旦为人,便需面对着问题不断地去做解决或是回避。
  也许,生者,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襁褓中开始,人便需依靠自己不断的呐喊来提醒外界自己需要食物;从学堂中开始,人便需要不断的拼斗来与同辈较量从而不令各自的家庭为自己担忧,甚至是创造更多的骄傲;从工作之初,人需要迅速的融入学习,来维护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从新家庭的产生,人需要更多的于多种角色间闪转腾挪。
  那么多的欢喜与忧愁,无论是持续的长久经历,抑或是短暂的转瞬即逝,都是生者在世的遭遇,怎样面对遭遇,似乎又是一个新的问题。人生那么多思索,以何种来作为自己的支点,以何种来启迪自我,这很重要。
  就是这样的时候,《若有所思》以他“生者重思”的主题语出现在了我的案前,仿佛,给了我一个长久以来追寻的答案。道路、道德、理性、激情、幸福、痛苦、友谊、爱情、社会、婚姻、哲学、真理、自然、历史、文明、死亡、信仰、苏醒、自己,一个又一个词眼引导着我的眼球,往字里行间去寻找何怀宏先生脑海里对于人生的种种顿悟。且不称其为思想的大家,但是那句“不敢肯定”便令我心生一丝敬意,明了这是一位对生活、对存在时刻进行探究者的心路笔记。
  阅其文,于页间迷醉良久,感其文采与所思物间联络之时,忽觉此文的意义,并非真的是去看何先生“所思”之成,而更多的,是感悟这“思”于每个人所含的独特意味。
  原来,生者之思,无需借力于某人、勿需依附于某物,依靠的,正是生者自身吸天地之气,品人生冷暖积聚出的那些个厚重深远,从而幻化出的点点滴滴。其本身,或若绵延高山之巍峨挺立,也若浩瀚海洋之伯仁厚德;若早春清晨之明亮透析,也若秋日晚暮处金黄遍野。
  思者,磅礴而力重也。
  观眼前之书,不免心生感慨,原来常常扮演着高屋建瓴甚是颇有枯燥、学究之味的哲学老师,竟有此能量,常以自身之思,撬动听者之心、启迪观者之意,令其也变得有力起来。
  而在面对人生的那么些欢喜与忧愁之时,便能多了些从容与淡定。
  《若有所思》,何怀宏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1月。
  

书评四:上帝,是寻来的
上帝,是寻来的
  文/隐跃如
  我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我也从未看过《圣经》,可是,对于上帝存在这件事情,我却自来深信不疑的。
  早先读何怀宏先生翻译的《沉思录》时,便深深地折服于其中的自省精神。而今,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何先生这本自身的沉思录《若有所思》,甚为叹服。原来功夫不是一天练成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只要活着,就意味着思考。
  《若有所思》可以看作是何先生青年时代的思考笔记,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稚嫩的笔迹。虽一版再版,可何先生坚持不做文字上的改动,他说要让思想保留其“原始的悸动”,尤其是其中青春的悸动。他不想修饰,不想精致,不想按现在的想法订正其内容,也不想使之在风格上统一和完善,也许这些思考有些粗糙、笨拙,但却包含着何先生后来学术作品中许多重要的思想萌芽。
  我很喜欢何先生在《若有所思》的最后说到的一段话:
  上帝常常并不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但当人们否弃它的时候,人们突然一下就感觉到它了。
  所以说,人是被逼着寻找上帝的,而且,人正是被自己逼得寻找上帝的。
  是的,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必须靠自己。可是生活太艰辛,日子太单一,我们总要寻一个依托,聊以慰藉精神的空虚和贫乏,所以,我们就自己造了一个上帝。
  我们自己造的这个上帝,温柔亲切,彬彬有礼,会在我们哭泣的时候安慰我们,会在我们病痛的时候治愈我们,也会在我们开心快乐的时候祝福我们。
  当年初的冰雪冻结了南方的温暖时,当汶川的地震掠夺生命的美好时,我们曾经以为那就是世界的末日,终日以泪洗面。然而便是在这样艰困的时期,我们感觉到自己的那个上帝就在我们的身边。他鼓舞着我们,给我们以生的希望,让我们有坚持奋斗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在《若有所思》的字里行间,我似乎都能看见何先生的那位上帝。他时刻提醒何先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坚信心中的理想,要明白爱情的美妙,要知晓读书写作的缘由。要通达哲学真理的大门,必先清晰自我内心的上帝,那是连你自身都不知道的潜藏力量。
  我们常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未能开发的潜能。这个潜能究竟是什么,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该如何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其关键之处,便是自省与思考。倘若时刻拥有思考的能量,我们的上帝便会指引着我们找寻到那个小小的宇宙。
  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上帝,只为了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的祝愿。那祷祝,其实不必在乎形式与地点,也不用刻意假借外物,真正的上帝与平和,其实一直就在我们心中。
  《若有所思》,何怀宏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1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苏醒(1978)
前记
  从一九七八年的二月二十一日到七月十六日,我是在天津城区与渤海之间的北京军区空军军粮城五七干校里劳动学习,当时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默默地躺着,耐人寻味地荒着,只散落着几处海洋石油基地勘探队的活动板房,我还记得到达之后第二天的日出时间是∶6点58分。
  在白昼逐渐加长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很快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必定出去快走一个小时,姿势在一个目击者看来,就象“一头脱网而逃的野兽”。从我拿着一根随手检来的棍子,沿着坑洼处结了薄冰的废渠抽打路边干枯的柳条起,一直到渠中溢满了水、野草丰盛得几乎高过头顶的时候,我都住在那里。我目睹了草木的泛青和转成深绿,凝视过蜘蛛的结网和捕捉,咀嚼过树林里的槐花,沐浴过突如其来的暴雨,听见过青蛙的齐鸣和其中一只突然被蛇扼住脖子的怪声,那时我每一天都有这沉浸的一小时,这一小时就构成了一天生活的灵魂。于是,我生活的一切方面就都带有了一种快的节奏,在这快节奏中又有一种常驻的东西。
  那么一大块原野为什么荒着?至今我也不是太清楚。但在那年夏天打马草时我稍微明白了一点,原野上长着丰盛的草,那时的马草一毛钱一斤,比种高粱还合算。
  那时也正是我生命的第二个年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脚力不错,在疾行中,思想也似乎活跃起来,对自然界的敏感也渐渐地苏醒了,达到了我青春最好的状态。白天读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功课,晚上演算自己找到的数学习题直到深夜,而这傍晚的一个小时疾走就使两者得到了一种恰当的平衡,时代也恰好走到旧的一个结束、新的一个开始的门槛上,一切都在变动∶思想、情绪、感觉,一切都在苏醒∶肌肉、大脑、心灵。
  就这样,年青的生命、辽阔而荒芜着的原野、一年里最有希望的季节、正酝酿着历史性变化的时代、从繁忙的日常工作逸出而突然获得的大量闲暇、对真理和美的渴求、朦胧初生的爱情、面对突然出现的机会自身却被紧束的处境,等等、等等——这些就构成了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东西,它们都是当时的原始记录。我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它们从当时的日记中摘录出来,仅以时光大致分类,从而使它们至少有一种个人心灵自然史的意义。
   。。

早春
想念南方
  春天,这是春天,然而在大地上还没有春的信息。
  这儿柳丝还没有发芽,下过几次雨之后,地下的盐碱翻上来了,白白的一片,象下过小雪一样。
  这儿柳丝还没有发芽,这儿,发芽了吗?
  想念南方。
  在南方的田野里,有大片大片的红花草,开花的时候,在微风中,似乎一闭眼,它们就会“叮叮当当”地敲出声音来,象精巧的键盘,大自然的手在弹奏着它。
  现在,当红花草只在梦里摇曳的时候,有人从南方给我寄来了一帧梅花。
  我题上了两行字∶
  “在冬天里开放,
  但她却属于春天。”
  想念南方。
  视线不受障碍
  现在,我站在这里,无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都是坦荡无垠的原野。
  在任何一个方向,我都可以看到地平线,无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
  我可以知道日出日落的准确时间了,世界对我从没有如此慷慨。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围墙,没有任何穿制服、戴标记者,我可以放开步子走去,无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
  以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倒又不是疲懒无力,我的力很旺盛,但似乎要寻求一种什么形式来满足。
  因为春天快到了,这里的风很温暖吗?因为寂寞,因为想到了远方,想到了可以谈论,甚至可以把头枕在她的膝上说出自己的一切苦恼、愤激、软弱之情的人吗?
  或者还是在于,我有点不在乎了,真理是躲着的,人不相信真理也可以活着,一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探讨没多大必要了。
  我并没有细究,就很自然地认定一个真理,这是源于一种可恶的耐性和懒惰?……
  我们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明显的自相矛盾竟然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虚伪?一种最可恶的虚伪?
  首先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难道我可以因为“它是事实,因而它是必然的”来背对真理吗?可以吗?背对真理还可以找到一些什么心灵庇护所?……
  我想现在我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材料、整理材料,我还不可能明确地确立自己的思想,当然宣布自己确定了是容易的,但那只不过是儿戏,在实践的压力下很容易又转向反面。我可以写下一些感想,但主要是做大量的摘录,大量的原文摘录,自己只按它们的内在联系稍稍整理归类。
  要不,你写下的思想不过是人家嚼过而唾出的渣滓。
  到时候,有一代人的叫喊肯定是无疑的,但什么时候,喊出什么来呢?我并不奢望那时我还是年青人,我只希望到那时我的心灵是年青的,就够了。
  永远不是次者
  我还没读过大学,却已经在想报考研究生了,假如有人问我能不能考上,我将怎样回答?
  我将说,我问了很多次自己,我如果成为一个研究生,我能不能胜任,我会属于较差的一类吗?如果不行,如果我是因为别的原因作此尝试,我还不如现在就停止一切,如果我觉得行,我有胜任的决心和自信,那么我为什么要费神于考得上考不上呢,我只是去迎击困难,去击碎它!我总是这样问自己,中午、晚上睡不着觉,而我每次的回答都是肯定无疑的。
  主啊,他是这样一个人,你不断把他放进更高尚、更智慧、更有力的人群里,他都不会是次者。
  精神的饥渴和恐惧
  我感到极度的精神饥渴,没有书读,没有谈者,我为到处碰到庸俗和浅薄的言论和行为而感到透不过气来,我把棉袄脱下来蒙住头睡觉,这只是更增添了闷气——陷入了来此地后第一次深沉的忧郁。
  我仍然读着自己带来的书,可是这不会维持很久的。
  我如果有自己的房间至少也好多了。集体讨论——无非是用一些概念去模糊另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